1、浅谈实验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把数学过分形式化,忽视了数学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通常是教师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进行讲解,举例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然后用类似的习题训练使知识得以巩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往往学生当时知道而事后不知道怎么回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课程下开展数学实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更好地
2、促进课程改革。所谓“数学实验” 是指为了获得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或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问题,运用有关工具,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人人参与的以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探究或验证活动。下面本人就“数学实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几点自己的拙见:一、数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把新的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喜欢富有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可以使他们直观地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激发他们用数学的眼光探索数学新知识,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案例1:八年级数学菱形的性质教学具体做法: 1.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小刀。 2.活动中要求学生将长方形纸片折叠两下,然后裁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3. 展示学生的不同作品,可能有两种形态,一为四个直角三角形一为一个菱形4.引导学生分类归纳出菱形的性质,从边、角、对角线考虑 5、逐步补充菱形的特殊性,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操作、观察、猜测、探究,这是实验教学常用的手段。在以上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彻底改变了“只讲授结果”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式学习,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使学生马上尝试到成功带
4、来的喜悦。欢喜之情油然而生,继而喜欢数学。二、数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1.借助数学实验,形成数学概念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常常是教师给出概念,学生加以记忆,但学生对其本质属性理解不够,一知半解,就更别提运用了。而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能从直观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案例2:七年级数学“数轴”的概念教学。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师不妨在前一天布置同学回家观察温度计,并用卫生筷制作一支仿真的温度计。然后在上新课时老师准备一些实验室里的温度计发给同学,让他们仔细对照检查是否有做得不完善或不正
5、确的地方,尽可能让学生先说。接着教师提问:(1)温度计是否有刻度(包括零刻度线)?(2)刻度是否均匀?(3)刻度标法顺序是怎样的?(4)在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能否再刻上更小的刻度线?(5)温度计上的刻度排列是否有方向性?(6)这个温度计能否做得很长很长,刻度标得更多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观察一般能回答上来,然后我们把这支温度计抽象成一条向两方无限伸展的数轴,引出课题。这样的导入,不只是让学生从实例中体会到了数轴的形象,而且感觉到了创造数学的过程。对于教学目标来讲,数轴的三要素尽显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接下去画数轴,在数轴上找表示有理数的点和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以及下一节数轴
6、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扫清了理解上的障碍。2.借助数学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数学实验、观察,激起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象数学家一样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能达到突破课堂教学难点的目的。案例3:九年级数学“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上课前,发给学生需要在课堂填写的数学实验报告,上面有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练习与作业。开始,教师在计算机上演示了几种动态的相似三角形,提问:“谁能说出什么是相似三角形?两个三角形一旦相似就具有什么性质?”在学生回答出相似三角形定义,
7、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后,教师问:“那么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然后教师讲,这就是今天我们需要通过“几何画板”上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教师详细交代了实验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报告的填法之后,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动手实验。首先学生被要求作ABC与DEF,接着学生按实验报告中的要求测算A与B的度数,用鼠标调整角使这两个角相等并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后又测算出两个角的度数并调整角使之相等。在学生观察出此进两个三角形相似之后,他们又按实验步骤的要求测算各边的长并验证对应边是否成比例。与传统课堂不同,所有的学生都在全神贯注地进行、观察,之后填写
8、实验报告。学生们在实验后进行交流,所有同学都能用数学符及文字语言表达他们得到的结论。教师在组织了大家的将就之后及时对表现好的学生了表扬,并要求学生用当堂等到的结果画两个相似三角形。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积极,当堂有好几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现出了不同位置的相似三角形。通过这种实验法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更是由学生自己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这就使得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判定有了深刻的认识,远比教师唱独角戏效果要好。三、数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来自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偏差”和好奇心。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都是教师在讲,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思维的
9、“偏差”会越来越少,思维的亮点也越来越少。而实验教学恰恰是提供学生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思维“偏差”的契机,恰当引导,有时实验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4:八年级(下)“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学生通过几何画板得出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个同学注意到因为K的取值不同,发现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距离会不同,由此他提出“当K0时,K越大,那么它的图像与坐标轴的距离会怎样?”这样一个问题,由此使学习更深入,因为是学生自己的发现和提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加了。当学生得出结论时,教师适时补充正比例函数中K的取值对图像和坐标轴距离的影响,达
10、到知识的回顾和升华。数学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产生是现代数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数学本身的这种发展走向预示着在新的数学教学改革中,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在新课程中开展数学实验,以“做”为载体,能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构建的平台,使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在探索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同时,它不仅仅关心学习者“知道了多少”,更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解决了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数学精神和乐趣。这是一种新的求实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矫正,至少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单位:宁乡县巷子口镇南轩中学姓名:杨守明性别:男年龄:47职称:中一通讯地址:宁乡县巷子口镇南轩中学邮编:410629联系电话:13755173404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