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小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方式,是搞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打开小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说,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语言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将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激发兴
2、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有旧时说,兴趣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前提。由此可见,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除了靠挖掘教材本身的感染力,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力和教师设问、启发性语言的诱惑力来实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又有许多儿童喜欢的寓言故事、童话,这些文章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每学一篇新课文时,我都在范读上多下功夫,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通过
3、口语艺术再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故事中的形象美,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领学生自觉地朗读、默读,抓住学生的兴奋心情,设置有趣的思考题,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 (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读书、读好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
4、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三)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跳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养成阅读的乐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
5、,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
6、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
7、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三)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
8、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四)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
9、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 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五)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
10、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
11、,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三、阅读能力应以理解为关键阅读能力是以感悟、理解、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独立阅读能力,我认为,学生至少应该达到以下两条:一是读懂;二是会读。 (一)读懂读懂,即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形成,在于教师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 “带领学生从文章走个来回。”就是说,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从整
12、体思考也指明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语言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教师任务是使学生度的更好,最终能够自己去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边读边思考的办法。读有多种办法,有诵读、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范读等等。不管是那种读法,教师都要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一遍就要一遍的收获,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去读。 (二)会读 会读,即初步形成正确的阅读的策略:初步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初步具有整体上把握自己阅读方向、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具体地说是: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又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
13、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的目的。精读,就是对文章逐句诵读,仔细揣摩,领会要旨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有利于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势,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精读训练的要求是:1、规定阅读的方向。即精读前确定精读的主要问题。2、指点阅读的程序。一般都应该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逻辑步骤训练学生精读,使之理解课文。3、指点阅读的方法。包括运用基础知识指导读解的方法和运用阅读思考剖析读物的方法。指点阅读的常规。如:查检、参考、圈点、批注等。 四、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的自学创造条件 (一)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离开学生的阅读、思考只是一句空话。在阅读教
14、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自己要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读不懂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读懂了的讲出来,大家互相讨论、交流;全班经过讨论还理解不深不透的,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以给以必要的讲解。优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时都是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后谈自己印象深的地方或感受等,再引入新课的讲读。学生谈的不一定符合教师的心意,但确是自己印象深、受感动的地方,是学生真实的感受。经常这样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体现和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
15、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对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等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提出让教师预料不到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应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持欢迎态度,对学生那种克服从众心理,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提出的问题妥善解决,使不同意见得以发表,切不可压制、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在讲读陶罐和铁罐时,让学生谈自己喜爱谁?为什么喜欢?多数学生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老实、谦虚;当我正在称赞大家时,有位学生突然大声说:“它还善良”。这是我课前没想到的,于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继续讲讲课文中哪里体现了陶罐的“善良”
16、。学生讲出在课文结尾段写陶罐被文物工作者挖出后,请求人们快把铁罐挖出的话中体现了陶罐的“善良”。我对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创新精神大加赞赏。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学生的发言更加积极,气氛异常活跃。 五、增强群体观念,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学生个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起作用外,与学生群体也有密切关系。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群体在推动阅读教学上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开放的学习气氛,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把读书讨论视为一种快乐的事。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群体,展开互助学
17、习。有时学生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把它交给大家,依靠学生群体的优势求得妥善的解决。可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在讨论、争论中取得共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说话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曾听过这样一个课例:有位教师教学飞夺泸定桥,在讲到写泸定桥地势险要这段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敌人为什么只拆掉桥上的木板,而不炸毁这座桥?这样不就可以阻挡红军过桥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他巧妙地将问题交给大家,让学生展开讨论,最终学生理解了,知道了问题的答案:敌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要炸桥,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拆掉桥上的木板,对岸又有他们的重兵把守,岸边又是悬崖峭壁,桥下
18、又是湍急的河水,光靠这些铁索红军是插翅难过的。从课文中写敌人的喊叫声中可以体现出来。这个教学事例就是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群体的作用,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具体体现。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