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可见我们语文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证明,尽管“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即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已经提了很多年了,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一到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教师只注重授给学生单一的知识
2、,审美能力的培养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哪有什么发展可言?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达成,需要许多因素的决定。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 就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作出努力责无旁贷。那应该从何处着手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一、 投身生活,让学生发现美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第三、四学段做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让学生投进生活,是学生发现美,获得审美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要让
3、学生练就这样一双慧眼,投入生活,深入思考,捕捉美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人文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可见生活本身是由有情感的人构成的,即使自然景物也是风月有意,草本含情,山河显志。学生积极投身纷繁复杂的生活,投身五彩缤纷的自然,生活的色彩无疑会影响感染学生,无论是崇高的、悲壮的,还是卑鄙的、丑陋的,都能引发学生发现美。正如朱熹所说:“落花水面皆文章,好鸟枝头亦朋友”,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下大决心采用多种有效而实用的形式,探索多种可行而有效的途径,使学生
4、真正用心、动感情地接触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接触不同职业的“社会人”,如可以充当小记者采访社会人士,访问英雄模范;教师可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社会活动,如组织游览古迹名胜,远足登高,赈灾济贫,文艺表演,参观市场工厂;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社会中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新文种的关注、学习、和探究,如了解新闻广告、手机短信、网络文章, 关注社会热点歌德说过:“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够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进行多种情感体验,步步留意、时时发现我们身边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为学生感受美奠定基础。二、诵读美
5、文,让学生感受美优秀的美文佳作,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东方之子的良好素材,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朱自清的春读过的人都觉得生动形象,朗朗上口,美不胜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景美,情美,语言美,令读者百读不厌。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加大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形成健全的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诵读一些优秀的美文佳作。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
6、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们教学时不能让学生感到诵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以读促悟,使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通过阅读这个桥梁产生共鸣。如在教社戏时,通过阅读,学生会发现平桥村不但自然环境清净幽僻、民风纯朴,而且生活中充满自由欢乐与友情,特别双喜、阿发、水生就好象就是自己童年生活中那机智勇敢能干热情助人的伙伴的化身;文中的“掘”来蚯蚓、“穿”在钩上、“伏”在河沿上“钓”虾等优美的词句都能引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联想。学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想读,学生在阅读中把作品与生活融在了一起,既读懂了作品
7、,更在想象中升华了对生活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多让学生朗读吟诵,不仅能从他人的语言中汲取营养,而且能感受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从而获得审美能力。三、揣摩品味,让学生鉴赏美所谓鉴赏,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美的现象和本质的理解,掌握正确的鉴别美的标准,提高审美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和欣赏美的能力。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能打动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田,不但在于那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更在于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这种爱是美的一种至高境界。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而且要求他们搞清楚作者怎样写的和写作目的,引导学生揣摩品味精美的语言,去感染美,享受美。我在教学中倡导
8、学生“有疑则问”的原则,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深刻主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讨论,看看谁能把问题解决掉。如在教囚绿记时,我只提了一个问题:作者对绿的情感是喜欢还是自私?学生诵读作品之后,各自发表了不同的见解,而且从文中能找到充分的依据,这典型是一个中学生辩论赛,争先恐后, 各抒己见, 群枪舌战,不甘示弱,互不相让,面红耳赤,胆子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强。我适时地介绍了作者的背景后,学生们最终达成了一致的结论。不但感受到绿色的美,而且从绿对太阳的执着中理解了作者对光明的那份热爱与追求。不断地走进走出课本,囚绿和囚自己,释绿与释自己,学生对美的内涵达到了深层次的
9、理解。可见,只有通过反复地揣摩品味,我们才能把握作家的情感倾向和审美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四、适时写作,让学生创造美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符合这种要求的作文应该是一篇美文。一切学习都不应该是为了获得,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让学生发现美,如何去感受美、鉴赏美之后,还必须学生学着去创造美。如我在教囚绿记时,在学生感受到绿色的美,从绿对太阳的执着中理解了作者对光明的那份热爱与追求之后,又适时地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假如你是常春藤,被囚禁了很久,当再次见到久别的阳光时,何
10、种心情?请用一段文字表述出来。很多文采不错的同学都能妙笔生辉。当我结束这节课走向办公室时,我班那最不善作文的男生追了上来有点颤抖地说:“老师,我也写了一段,能帮我看看吗?”我接过作业本,只见上面写道:就好象笼中鸟又进树林,鱼儿遇到大海,长年出外的游子重归故里”之后,我在班上朗读了这个片段,并表扬了这位同学,只见他露出了最美的微笑。有位学生读了背影之后,竟然说要好好看看自己的父亲,重视审视父亲。回校后,思接万千,提笔凝神,顷刻写成解读父亲:“看着平时总是埋怨不能满足自己欲望的父亲,我仿佛第一次看到他黝黑的脸上布满的是岁月刻下的痕迹,蓬乱的头发上点缀着风霜沾染的白发,满脸胡茬,又仿佛在倾诉生活的艰辛”当老师让他在班上宣读自己的作文时,教室里一片寂静,读完后他也潸然泪下。他的作文为什么能如此强烈地感染读者呢?那是因为文中倾注的不仅仅是文字、事件,而且是那份真挚的美的情感。实践证明,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新课改推行的今天,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很多。笔者只从以上四个方面作了简单地阐述,希望能抛砖引玉,让美充溢我们的语文大课堂。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