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王荣生先生提出来的。“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如果你拿“教什么”来问语文老师,一百个语文老师都会百分之百的回答你:语文课当然教语文。我们仿佛不用思考也从未思考过,可问题恰在于此。我们对于“怎么教”却是十二分重视的,我们追求的是教学方法的精巧,教育技术运用的创新,这正是本末倒置的追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教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如何奢谈“怎么教”?阅读了大量的名家课堂实录,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他们是在教语文的,是在教语言的。“教什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一切。一、阅读教学,我们“教什么”请看孙双金老师推敲一课的教学目标:
2、1、讲述一个故事 2、理解一首古诗 3、品味一段佳话 4、欣赏一种现象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会让我们耳目一新吧?这四个目标就是孙老师课堂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的四个板块:1、讲述一个故事:孙老师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着重训练学生把握大意的概括能力、理清线索的思维能力、化人为己的复述能力、当然还有倾听与口语表达的能力。2、理解一首古诗:复述课文之后,孙老师适时地补充了题李凝幽居,如果说孙老师开课用寻隐者不遇的故事引入是故事积累与转承启课的一举两得,那么这首诗的品味恰好与文章中“推敲”的来由形成互文参照,真是两全其美。3、品味一段佳话:孙老师让同学们置身于故事之中,成为故事的主人翁之一,“你认为
3、推好还是敲好?”“这是一段佳话,贾岛什么佳,韩愈什么佳?”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在畅所欲言中,在积极思考中,在咬文嚼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4、欣赏一种现象:在课的最后,孙老师补充了“王安石练字”“纪晓岚对对子”“林则徐对对子”等文学佳话,引导学生品味到一种可贵的文化现象。对照孙老师的教学目标及其目标的落实反观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制定的目标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等等,不一而足。唯独对“语言”置之不理,仿佛语文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实际上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4、。对照孙老师的课堂,我们难道还不反思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再请欣赏王崧舟老师的一个人的同课异构,王老师以“一课两上”的方式执教的与象共舞更能向我们证明:课的不同绝不在于教学的策略,而是教学的价值取向,“教什么”的问题。王老师第一节课是“阅读本位”的教学,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积累。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为:1、能正确认读“熟视无睹、松弛、按摩、尴尬、彬彬有礼、绅士、气氛、冲锋陷阵、小心翼翼、翩翩起舞”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相关语段。3、能运用“摘录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4、依托重点语段,通过表情朗读、角色置换、想象体悟等方式,感受人象合一的
5、美妙奇观,引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王老师第二节课是“写作本位”的教学,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价值追求,重言语形式的理解、感悟和运用。王老师这节课的目标第一二两点跟第一节课是一样的,在三四两点作了变动:3、理解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题目的双关作用,扩大命题范围。4、依托重点语段,感受语言表达的节奏和精确,体会人和象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可见,王老师这“一课两上”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考虑到课文的特点,又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落实的。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细读王老师
6、的教学目标,从中大家就可以看出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扶放结合,两节课都只抓住重点语段的学习,而不是面面俱到。王老师的“教什么”的选择告诉我们:一篇课文,我们是来教阅读的,或是来教写作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二、作文教学,我们“教什么”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老师们怕教,学生们怕写,即使写出来了也不乏内容泛化、感情虚化、语言成人化的弊端。作文课到底“教什么”也成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道难题。在学习中,一些大家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并不难,看你“教什么”给学生。1、 选贴近学生的题材,让每个孩子愿意写作文,能够通过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生怕作文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觉得无话可说。贾志敏老师选择的写
7、作素材烛心是杨红樱创作的一篇不到三百字的小小说。讲的是“我”刚搬新居,突然停电了。这时一个小男孩敲门问:“阿姨,你家有蜡烛吗?”“我”想,刚搬来,就借东西,今天借蜡烛,明天说不定又来借葱、蒜,于是就说没有。结果小男孩从背后拿出两支蜡烛,高高举起两支蜡烛在我面前,“我”一下子呆住了的故事。贾老师只用了几分钟让学生读准读通故事,对文题和关键词作了指导后就提出另一个任务,把小说中阿姨变成“我”小男孩来转述,口头转述后立刻要求学生写一篇500字的习作。这个小小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同学们,加上贾老师独特的设计,智慧的启迪,学生感觉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作文,并不难,只是选材要让学生感兴趣。2、培养学生评鉴的
8、能力,在修改自己的作文中学会作文。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关注小事 关注细节告诉我们习作教学要培养学生评鉴的能力,教会学生捕捉细节,学会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于老师首先呈现了两段自己精心写就的范文,分别为侧重对话描写和侧重于动作描写的,引导学生评鉴细节。学生对于细节有了感知后,于老师当场表演一件小事,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用眼睛、心灵去捕捉细节。这样,学生把细节写细就不再是难事。“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于老师当场引导学生评鉴、修改自己的当堂作文,加上老师准确到位的评点、鼓励,学生作文水平自然提高了。3、培养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在作文时不要说假话、空话,要写
9、真事,说真话,表达真实得感情。管建刚老师的我的同桌作文评析课鼓励学生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管老师提出:“写作是一种勇敢”,“要坦荡,真诚”,“做写作的君子”,“把所有的他(同桌)都写到作文里去”;并结合学生习作的实际,剖析了勇敢写作的效果,增强了“写真事、说真话、表真情”的信心。三、课外阅读教学,我们“教什么”1、教学生读整本的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窦桂梅老师激情演绎的我的爸爸叫焦尼的阅读指导“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求实精神。窦老师通过简单的
10、听、读、看、悟,让学生领悟到好的作品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简单的表达”也可以带来“丰富的感动”。我的爸爸叫焦尼是时下风靡的绘本读物,共24个页面。每个页面的主题为画面,很少的文字,其中,狄姆和爸爸一起喝咖啡的一页,文字只有一句话:爸爸喝完咖啡,时间终于到了,窦老师两节课完成了“师生共读”的指导。第一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听、读故事。窦老师借助课本的复制,有看着屏幕老师读给学生听的,也有学生读来大家听的,朗读的同时,又插话,有提问,简单的教法,回归自然。第二节课重点指导学生好书回头看,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文本的风格便是简单的直接的表白,却传达出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美丽亲情。一句最简单不
11、过的话“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在故事中出现了五次,在卖热狗的小店里、在图书馆里、在电影院里、在桑达那餐馆里、在站台上,很少跟爸爸见面的狄姆在有爸爸陪伴的一天里对每一个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说:“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窦老师紧紧抓住这句话让大家读、议,在热议中读出了这句简单的话语中挚爱,自信、激动、骄傲、自豪,还有丰富的包容和激动人心的美丽。窦老师非常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绘本的特点是图多,窦老师提示学生看图:看画面的色彩有什么特点?(灰色的主色调淡淡的哀伤;爸爸橙红色围巾灰色里的一点红,一点温暖,希望,感动,爱;狄姆围巾是绿色上面淡淡的橙红色线条父母的爱都聚焦到他的身上)图形、构图有什么
12、变化?(所有的画面都是方的,最后一幅是圆的。)小道具用意何在?(送爸爸走时,画面上的时钟相处的时间很短暂;送爸爸走时狄姆手里的书有的说是和爸爸在一起的记忆,有的说书能给他安慰,有的说能从书中获得力量。)窦老师说过“如果没有儿童,就没有了教育,教师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就让我们在课堂上培植柔软敏感的内心世界,细心倾听孩子言语与思想拔节的声音”窦老师的课堂就是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培植柔软敏感的内心世界。”2、教学生守住经典的书近几年来,有传闻说要拿掉中学课本里的所有鲁迅作品,原因是鲁迅的文章太难懂了。孩子们不喜欢,老师们头疼,到底是鲁迅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去奴性,复人性”,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努
13、力,也应是我们教师一生的追求,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刘发建老师,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他拿着自己的小学生鲁迅读本来教孩子们了,真是不简单。刘老师执教的鲁迅是谁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鲁迅。刘老师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他首先让大家看了一些照片:小时候的、成年的、抽烟的照片,还有鲁迅画的无常鬼的图片、猫头鹰的图片、老鼠成亲的图片,还有鲁迅设计的北大的校徽。接着图文并茂的了解了白草园里的鲁迅、三味书屋里的鲁迅,当哥哥的鲁迅、当儿子的鲁迅、当丈夫的鲁迅、当邻居的鲁迅,还有当父亲的鲁迅,在这里,刘老师花的时间最多的,刘老师出示了鲁迅抱儿子的图片。带着学生读鲁迅抱儿子时自编的儿歌: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
14、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刘老师还给孩子们讲了小海婴5岁吐鱼丸的故事,让学生交流:如果你的父亲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与鲁迅处理的方法比较就会发现鲁迅是一个理解孩子的父亲。刘老师教育学生要做鲁迅一样的父亲,给孩子说出理由的机会。这其实是一种尊重教育。刘老师这节课后,再问学生:鲁迅是谁?就不会只是概念化的鲁迅了,而是一个温暖风趣的形象了。当今的学生仿佛进入读图时期,连环画、漫画、动画片是他们阅读的全部,对于一些经典的书籍却没有兴趣。阅读经典,就会拥有温暖的人生。相信经典文字里的高贵,每个孩子都有,只是缺少唤醒,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唤醒,去引导孩子阅读经典作品从而唤醒孩子固有的真善美。语文课“教什么”,要分清什么是“课程内容”,什么是“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的要求学生学习的那些语文知识、方法或语文技能方面的内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确定了“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教好教材内容,这就叫“用教材教”。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