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思品课改的启发课改的道路,几多辛酸几多泪,回顾这些年,是我们教学生涯最宝贵的时间,也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课改,让我们的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特别是近几年的课改理念,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和改变。现在将有关内容总结如下。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新课程改革,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
2、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这也就为我们思品老师提出了一个难题: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讨论与不讨论,讨
3、论的时间要多长?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思品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一时间,好多老师的思品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
4、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初中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思品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能把思品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
5、新课。不要忘了有时课本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境。 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让学生讨论,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压”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的接受型学习,一种是有意的发现型学习。无论是有意的发现型学习,还是有意的接受型学习都是思品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知识点是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
6、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容易被动学习,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更能够主动学习。我们说,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
7、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 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
8、地。但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
9、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这样做了。但学生活动时,教师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看看教案、或摆弄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实际上,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
10、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侯,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学生与家长最关心的是成绩,这也难怪,现在中考要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多数学校评价一个教师是否优秀,还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所以很多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以后学生的成绩怎么提高?如何量化教师的教学感到困惑! 总之,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
11、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思想品德课改的几点看法初中思想品德在新课程改革下它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在版面设计、知识内容和语言特点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变。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等,处处都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体现着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还课堂于学生。 为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怎样紧跟新形势,发挥自己的教育作用,就成为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根据八年级思品课教学实际,结合现在初中阶段所使用的教材为例,下面谈谈我在新课改要求下
12、的几点浅显看法。 一、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通常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能否激起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兴趣至关重要。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 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 有很大帮助。 二、改变 “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
13、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 三、打破 “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又枯燥乏味。单靠教师的说教,学生会听得索然无味甚至根本不听。多媒体能把文字、图象、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理论不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既拓宽视野,减轻了学生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是一场新的学习教育理念,新的师生定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总结去摸索。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