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 语 文 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 努力,就会进步! 轵城实验中学新语文“三段式”课堂教学案 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备课时间 10、24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3课时 主 备 人 曹佩贤 使用人 补充调整: 一、自主学习,挑战文本 1、课前3分钟演讲 二、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三、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2、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二、【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
3、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
4、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
5、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
6、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既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诗中的名句。 3、积累古诗词。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可以分两组由一人带领比赛。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
7、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 二、介绍诗歌知识:投影 三、解题、作者: 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8、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 1、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
9、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
11、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小结: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五、背诵课文。 六、拓展阅读: 师:那些四处漂泊的游子们,有的有家不能归,有的有家不愿归。远离亲人,异乡独居,遥望乡关,悲从中来。那
12、关山万里的阻隔,那思念亲人的感伤,那壮志未酬的失意,那穷愁潦倒的困窘,都化作了游子们的一滴思乡泪。宦游在外的文人,往往是乡愁的主力军。他们有的功业未成,无颜见江东父老。有的虽功成名就,但忠孝不能两全,念家思乡也就在所难免了。 1、张籍有一首著名的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与《次北固山下》从内容和体裁上比较异同。 2、同学们,你还能背出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句? 3、小结:从个人遭际上看,乡愁无疑是令人同情的。而对于中国文学史来说,乡愁曾经焕发出它持久而浓郁的芳香。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早已消解了人们的乡思,和
13、由此带来的痛苦。千里之遥,往往朝发夕至;相距万里,可以直接对话。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除此古诗词还有写母爱、送别、爱国等题材。同学们,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我们要多背诵、多积累,在诗的海洋中畅游,使自己具有丰富的文学积淀,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背诵并能默写。 2.能自如地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式:以诵读为主。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现当代作家的写景类文章,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作者通过写
14、景,抒发了自己对各个季节的感情。但是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的国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古代的文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那么今天我们来看古代的文人是怎样描绘描绘四季的景色的。导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 山 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课文注释中划出,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三、朗读古诗 一读 读准字音 二读 注意节奏 (七言律诗一般分为三个节拍) 三读 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 (古诗朗读与现代诗歌朗读的不同之处拖音) 四读 读出情感 (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 四、解题
15、 从古诗的题目《钱塘湖春行》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写的是钱塘湖春天的景色,那么作者到底是怎么描写的呢?描写了西湖春天的哪些景色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 五、赏析古诗 1作者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说说作者如何描绘这些景色的?这些景色体现出春季的哪个时令段?是早春,盛春还是晚春?为什么? 2几处能否改为处处,谁家能否改为家家?为什么? 3“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在于抒情,作者把西湖的早春美景描绘的如此名丽美好,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诗中哪个词能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情感? 六 、巩固练习 1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
16、 如“水面初平” ; “早莺”“ 新燕 ”“浅草”“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2内容总结: 全诗以“ ”字为线索,从 起,至 终。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之情。 七、学了这首古诗,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描绘西湖的名句? 八、总结 由此我们得出赏析古诗的步骤: 1 读懂题目 2 理解内容 3 体会感情 4 品味语言
17、九、当堂背诵 接下来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朗读 根据前面的四个步骤朗读诗歌 一读 读准字音 二读 注意节奏 (七言律诗一般分为三个节拍) 三读 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 (古诗朗读与现代诗歌朗读的不同之处拖音) 四读 读出情感 (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 三、解题 天净沙 曲牌名 秋思 题目 写的是秋
18、天的景色 那么到底思什么?我们一起来看古诗 四、合作探究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有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凡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景物) 体现出漂泊无依的,思乡之愁 作者一词一景,做到了景中有情,人中有景,情景交融。 五、品味语言 1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2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六、学生齐读,读出诗人的情感 七、总结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两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 四、教后小结 - 7 - 多动口朗读,多动手练写,多动脑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