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之我见颍上县管仲小学 刘颍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在农村小学。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归纳起来,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转变较慢,部分仍旧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存在着“两多一少”现象。老年教师和年青教师偏多,而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偏少。很多老教师有这样的心理,“课程标准教材一变再变,自己的教法一成不变”。依然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方式,段段分析,句句讲解,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部分青年教师上岗后,
2、干劲十足,但对新的教学理念钻研不深,在教学中难做到“求真,求实,求活”,课堂存在“花架”形式。2、教师对语文课的任务把握不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但农村的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片面地理解课标的要求,以为只要让学生读书、写字、作文等就可以了,还是停留在知识技能方面,忽视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3、阅读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正逐步由课堂教学的
3、主宰者走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互动增加了,但学校、家庭未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教师看好学生的成绩,大搞“习题战”,家中父母也认为孩子只要读好语、数、外,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集。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4、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小学实施课程改革的低劣还在于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以下的概念。首先,教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
4、,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
5、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
6、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