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靠船下篙以简妙提问导引思维走向石欧教授讲:教学之外无语言。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数学思考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面对课堂“意外”,提问的简妙可以说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应对机智。【案例描述】一年级“统计”(老师出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图,让学生充分观察,相互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师: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生1:我想知道大象过几岁生日?生2:我想知道大象妈妈给大象什么礼物?生3:我想知道大象过生日为什么没有生日蛋糕?生4:我想知道大象的新衣服是谁做的?师:(很着急):难道你们不想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吗?不想知道他们给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吗?生
2、(不情愿):想!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儿童的思维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想象性和开放性。面对“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这样的空泛提问,学生回答的随意性也就不足为怪。如果老师把问题改成:“今天是大象的生日,很多好朋友都来参加它的生日宴会。此时此刻,大象最想知道什么呢?” 这样的提问显得既有童趣,又有针对性,非常简妙,促使学生直奔主题地思考“来了多少客人”,“都送了哪些礼物”等。面对学生四海无边的回答“意外”,怎么补救才不显得生硬,又给人以和谐之美呢?我以为,抓住时机,靠船下篙,在听了生2的发言后,老师相机提问:“大象妈妈给大象什么礼物我们不知道,但是从图上我们能看到谁给大象的礼物呀?”从而把学生的思路从与课堂教学无关处引导到核心问题上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流动、动态的教学中,迅速地、有效地对课堂“意外”作出判断并通过简要、精妙的提问来实施调控,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是教学走向简约的必由选择。顺水推舟借个性理解牵引整体建构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个性化的理解往往是课堂教学出“意外”主要原因。正视差异、有效利用差异性资源恰恰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面对课堂“意外”,如果老师能创造性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由点及面,从个别走向一般,一定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着人文气息,在简约中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