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地理第二次月考试题地球既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又是一颗特殊行星,据此回答12题。1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主要表现在()A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公转B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密度、公转、自转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C太阳源源不断地给地球输送光和热,一直比较稳定,并无多大变化D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有其形成、发展、衰亡的历史过程2能够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的是()A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大气条件和液态水B地球恰好位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C只有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利于生命物质形成发展D地球是太阳系中唯
2、一有卫星绕转的大行星解析: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其质量、体积、密度、公转、自转等并不特殊,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有生命存在。答案:1.B2.A3关于地方时的叙述,正确的是()地方时是因地理纬度而变化的时刻地方时是因地理经度而变化的时刻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ABC D解析:选D。北京的经度大约为116E,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因此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的地方时。上海的经度约为121E,按照“东早西晚”的规律,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读昼半球和夜半球图,回答45题。4下列关于地球上昼夜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昼
3、夜现象的产生是地球自转造成的B地球上昼夜现象是地球公转造成的C地球上昼夜现象的产生与地球本身的性质有关D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5图中AB是晨昏线,下列有关晨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所在的平面只有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才与太阳光线垂直B它在地表移动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一致的C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形成了晨昏圈,晨昏圈总和地球上某一个经线圈重合D晨昏线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和经线是斜交的解析:第1题,昼夜现象不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而是与它本身性质(不发光、不透明)有关。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且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第2题,晨昏线所在平面总和太阳光线垂直;它在地表移动的方向和
4、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晨昏圈只有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才和经线圈重合,其他时间和经线斜交。答案:1.C2.D读下图(A、B、C、D代表不同圈层),回答67题。6B圈层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A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B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C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D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7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A大气B水C岩石和土壤 D生物解析:据图可知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D为大气圈。水圈按照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生物是组成生物圈的主要部分,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答案:5.B6.D地震
5、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89题。8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下降,这说明了()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9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解析: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深度上下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2900千米以下为非固态物质。同理可知,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
6、地区有差异,地震波经过该处时,其波速会发生变化。答案:8.D9.B2015年6月15日,位于印尼北苏门答腊岛的锡纳朋火山活动频繁,三天喷发近50次。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简图,据此回答1012题。10火山喷发过程中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地下喷出,这些熔岩的发源地很有可能是()AA层 BB1层CB2层 DF层11下列能正确代表地球内部圈层的是()AAB1即C以上为地壳 BA为岩石圈CB2D为地幔 DEF为地核12火山在喷发过程中还有“滚滚浓烟”喷出,这对地球外部圈层来说,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是()A水圈 B生物圈C大气圈 D岩石圈解析:第11题,在地下大约80千米400千米处,即上地幔的上部,也就是图中
7、B1处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第12题,图中A表示地壳,DB2B1表示的是地幔,EF表示的是地核,AB1表示的是岩石圈。第13题,火山在喷发过程中的“滚滚浓烟”影响明显而直接的是大气圈。答案:10.B11.D12.C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314题。13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14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A减弱 B增强C减弱 D增强解析:首先根据示意图了解各数字代表的地理含义,其中和为太阳辐射、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为大气的直接热源,而人造烟雾主要增强的是。答案:13.C14.D15下图中,能正确反
8、映空气流动的是()ABCD解析:选D。图中市区因人口多、工矿企业多、交通运输业发达,排放的废热多,盛行上升气流,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故在近地面气流应由郊区流向市区;图表示白天,陆地比热容小增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应为上升气流,在近地面气流应由海洋吹向陆地。故正确。15.D右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其中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1617题。16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A下沉,热干 B上升,暖湿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17在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其特征是()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C常年炎热干燥D常年温和湿润解析:
9、图中分别为气压带或风带,从其分布可知为赤道低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为西风带;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之下,气流上升,降水较多;西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气候常年温和湿润。答案:16.B17.D18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解析:选C。风力大小与等压线疏密程度有关。本题四幅图比例尺相同,则等压线气压差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力就越大。答案:18.C读下图完成1920题。19此时亚洲东部盛行()A西南风 B东北风C西北风 D东南风20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解析:第10题
10、,此时亚洲被亚洲高压控制,表明亚洲为冬季,亚洲东部盛行西北风。第11题,此时亚洲被亚洲高压控制,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只能保留在海洋上。答案:19.C20.B二、综合题21右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B、C两地冷却,A地受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A、B、C三地的空气垂直运动中,空气能下沉的是_,空气上升的是_ ,判断理由是 _ (2)图中的气压状况:近地面三处中,形成低气压的是_,形成高气压的是_。(3)上空三处中,形成低气压的是_,形成高气压的是_,判断理由是 _ 解析:B、C两地冷却,因此高空的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而其高空两处则形成低气压。A地受热,因此近地面的空气上升
11、,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其高空处则形成高气压。答案:(1)B、CA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2)(3)A地大气膨胀到处聚集起来,使处空气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平面周围的气压高;B、C地空气收缩下沉,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1)填注A、B、C、D、四个气压带风带的名称:A_ B_C_ D_(2)在天气晴朗的地区,气流多以 (上升或下沉)为主,由此判断,两极地区比较_ (干旱或湿润)。(3)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有规律移动,在气压带和风带的过渡地带,可以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如C和D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的气候类型为_ _ ,此气候类
12、型分布在北半球时,气候特征为为 23读“某地天气系统图”,回答问题。(10分)(1)写出气压场名称:G:_,D:_。(2)该天气系统在_(南或北)半球,A处风向为_,B处风向为_。(3)A处风力较B处_,原因是_。(4)如果冷、暖锋均引起降水,雨区主要在甲、乙、丙、丁哪两个区域?(5)为什么锋面常存在于低压系统中?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G处和D处等压线都闭合,但G处越往中心气压值越高,D处越往中心气压值越低,因而G为高压中心,D为低压中心。D处为低压区,从气流状况看应为气旋,从图中的锋面可以看出D处附近的气流为逆时针方向,故该图为北半球图,A处位于北半球反气旋的东部,风向为西北风(偏北风),B处
13、位于北半球气旋南部,风向为西南风(偏西风)。风力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于A处等压线比B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因而A处风力较B处大。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主要在锋前,因此,甲、乙、丙、丁位于雨区的是甲和丁。由于低压区是气流辐合区,冷暖气流在此相遇会形成锋面,而高压区是气流辐散区,不会有锋面产生,因而锋面常存在于低压系统中。答案:(1)高压低压 (2)北西北风(偏北风)西南风(偏西风) (3)大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主要在甲、丁两区域。 (5)因为低压区是气流辐合区,冷暖气流可以在此相遇形成锋面;而高压区是气流辐散区,不会有锋面产生。23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写出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AC(2)在图中把缺少的水循环环节画出来,并标注名称。(3)水循环的类型有三种,它们是 、 、 。(4)人类可以通、等措施来改变地表径流即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5)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_交换和_转移过程之一。答案(1)蒸发地表径流(2) 水汽输送 下渗降水(3)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4)修水库跨流域调水(5)物质 能量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