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授课日期2012年9月19日授课班级职业中专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新授授课章节名称荷塘月色使用教具电子教案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的特点及表达效果。3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解精致自然的语言风格。2情感的体会和语言的品味。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解精致自然的语言风格。2情感的体会和语言的品味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写作背景课外作业课后练习、练习册教学后记本文的讲解要始终围绕时代背景展开,由于学生对当时背景的不了解,要多做些介绍,课文以多读为主。让学生体会作者借景抒情
2、的写法。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这是清华大学近春园的荷塘。上世纪20年代一个满月的夏季夜晚,朱自清先生为排遣郁闷踱步到此。月光下的荷塘宁静、幽雅;荷塘上的月色令人陶醉。无边的荷香月色暂时消解了朱先生的满腔愁怀,淡淡的喜悦之情油然而升,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佳作融入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思。二、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中国政局不稳,华北及东北处于军阀的控制之下,南方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实行独裁:黑暗与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为一个爱国民主人士,朱自清先生处于苦闷彷徨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想“超然”而不能的 “挣扎”心态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三、作者介绍朱自清(
3、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代表作有文艺论著诗言志辩论雅俗共赏,散文集背影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语言精练、文笔秀丽著称。有朱自清文集。四、分段朗读第一部分 第1段第二部分 第23段第三部分 第46段第四部分 第710段五、课文研读1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行踪直抒胸臆的语句作者的情绪变化家中荷塘门前1.“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这是独处的妙处。”3.“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4.“这真是有
4、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不平静暂得平静稍得缓释2片段研读 理解描写回答下列问题:(1)第四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解题思路)提示:景物:叶子、白花、清香、波痕、流水景物特点:叶子:层层,出水很高。白花:零星地点缀,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清香:幽淡。波痕:凝碧。流水:脉脉。描写顺序:大致按照由近及远、由上至下的顺序来写的。叶子(层层、出水很高)静白花(零星、袅娜、羞涩)月光下的荷塘清香(缕缕)动波痕(凝碧)流水(脉脉)(2)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提示:A。比喻用
5、“舞女的裙”比喻“叶子”,二者的相似点:出水很高与舞女亭亭的身姿相似;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写出荷叶出水很高、自然舒展的形态。用“明珠”“星星”“美人”比喻“白花”,写出了苍茫月光下白花的形态与光华。B通感用“渺茫的歌声”比喻“缕缕的清香”,二者的相似点:两者都是隐隐约约、捉摸不定的;清香是沁人心脾的,歌声是怡神悦耳的,两者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清香(嗅觉)”与“歌声(听觉)”,感觉上沟通、交融,这种特殊的比喻修辞上称为通感,也叫移觉。通感在词语中的表现,如“冷言冷语” “甜言蜜语” “圆润的歌喉”等。比喻的通感,再如: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
6、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鲁彦听潮)海的沉吟(听觉)/ 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落花飘零在水上(视觉):轻柔。C拟人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D叠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既使语言富有表现力,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3把握内容 理解大意第四段没有写月,却处处有月。叶子和花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只有月下,白花的形态、光华才与“ 明珠”“星星”更相似。荷花的缕缕清香,像远方飘来的歌声那样沁人心脾。这种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宁静的月夜下才能体会到。第二课时一、第五段研读回答下列问题:1划分层次,
7、概括层意,并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提示:先写月光、后写月影,最后总写月色。2说说作者描写月光的方式及月光的特点。提示:先直接描写,运用比喻“如流水一般”(明净透彻)、叠词“静静”(给人以宁静之感)、动词“泻”(给人以流动感);再通过 “青雾”“叶子和花”“淡云”,烘托出月光的缥缈、清新和朦胧。3如何理解本层中的“酣眠”与“小睡”?提示:用“酣眠”喻“朗照”,用“小睡”喻“淡云笼罩的月光”。4如何理解“(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句话的意思?提示:“笼着轻纱的梦”,“笼着轻纱”是“梦”的定语。叶子和花在月光照耀下,薄雾衬托下,呈现出轻柔之美,所以作者用“笼着轻纱的梦”来比喻。这也是通感的手法,
8、是以意觉感受来写视觉感受。5写树影与写月光有什么关系?提示:月色是单调的,难以描摹的。作者通过参差斑驳的树影(月影)反衬出月光的轻盈、明净。6揣摩“浮”“洗”“笼”等词语的表现力。提示:“浮”字表现出月光的轻柔、缥缈。“洗”字表现出月光的清新、明净。“笼”字表现出一种迷离感。 7本段图示如流水、静静(直接描写)分写月光荷塘中的月色 叶子和花、青雾、淡云(正面烘托)月影: 黑影、倩影(侧面反衬)月色: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总写二、第六段研读回答下列问题:1本段的中心景物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景物,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图示)提示:中心景物:树。景物:树色、树梢、树缝里漏着的路灯光、蝉声和蛙声。树
9、色(阴阴的)树梢(隐隐约约) 静荷塘四周(树) 树缝(漏着路灯光)树上(蝉声) 动树下(水里的蛙声)2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这些 景物的?提示:A。比喻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烟雾”,明喻)。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暗喻,以“远山”比喻月色下高低参差的树梢)。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渴睡人的眼”,暗喻)。B借代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烟雾”,借代“阴阴的树色”)。C拟人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没精打采”,拟人)。3荷塘四周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从这样的景物描写中,可以体味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景物
10、特点:荷塘四周的景物显得静谧、冷寂。作者的心情:从其描写中,可以读出作者隐隐的哀愁,可见他未能从不平静中彻底地解脱出来。四、引文研读作者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及西洲曲里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提示:作者追慕古代采莲的盛况,表现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现实生活中的压抑、不自由。五、主题探究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对于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人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有人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我们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说有忧愁,是因为低调
11、情绪笼罩着全文;说有喜悦,也是从作品出发的。比如开头,作者想起荷塘,欣然前往,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淡淡的喜悦之情笼罩全篇。六、写作特点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有层次地描写景物。3用词妥贴,富有表现力。语言清新、典雅,充满诗意。七、思考与练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幽僻(yu p) 煤屑(xi) 蓊蓊郁郁(wn yu) 弥望(m)袅娜(nionuo) 渺茫(mio) 宛然(wn) 斑驳(bn b)峭楞楞(qiolnln) 稀疏(sh)2.体会下列句子,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12、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是用什么来比喻叶子和花的?)明确: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叶子,用明珠、星星和出浴的美人来比喻花。(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他们好在哪里?)明确:动词:泻、浮、洗、笼。“泻”,增强了动感,表现了月光从高空照耀下来的景象;“浮”,有水气升
13、腾、扩散、弥漫的感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表现了月光柔和而清洁;“笼”,以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态,表现了月光的柔美。(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写的是月光,你认为哪些词用得最生动?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参差”“斑驳”“峭楞楞”“稀疏”“倩影”“和谐的旋律”等都是十分生动的。这里用了比喻“峭楞楞如鬼一般”,拟人“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和通感“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等手法。这样来
14、写月色,将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3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特点,试以第4、5、6自然段为例,对这一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明确:这篇文章巧妙地将真情与实景融合在一起,荷塘月色与思绪心境互相渗透,的确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第4自然段写月下的荷塘,有意强调它的朦胧、素淡、宁静,如梦幻一般,这恰好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第5自然段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那种和谐、柔和之美,与作者得以片刻解脱的心境吻合。第6自然段,写池塘周围的树,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而一句“快乐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则又将外部的
15、景物拉回自己的内心,抒发出作者于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但终究又不能不生出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4文章的第3自然段与其他段落不一样,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想一想,它与上下文有怎样的联系?阅读全文,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作者情感是怎样变化的。明确:与作品中其他段落重在对景物的描写不同,第3自然段基本上都是作者的内心独白。从上下文来看,作者开篇一语道出自己“心境颇不宁静”,在心绪烦乱之时想起了平日凄凉孤寂的荷塘,就独自一人去荷塘漫步,寻求一种“自由”的境界,而荷塘果然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环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烦恼,摆脱污秽
16、混浊的现实,而这正是作者的理想。所以,这一自然段把作者的思想和盘托出,也为下文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充分享受自然找到了足够的理由。全文的写景过程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逐步展开。写景的同时,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一波三折的变化,从颇不宁静到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最终又回到不平静。八、本课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2.完成配套练习册。九、课文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步出家门 颇不宁静小径漫步荷花荷叶 月下荷塘 荷香 荷波 荷水 赏景排忧观荷赏月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正面为主 花叶若梦塘上月色 黑暗斑驳 杨柳如画 侧面为主 光影似曲树色(阴阴的)树梢(隐隐约约) 静荷塘四周 树缝(漏着路灯光)树上(蝉声) 动树下(水里的蛙声)返家所想 无法超脱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