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性化的散文教学湖北省襄樊市第二十四中学 夏春红对中学生来说,诗歌内容深奥,难以深入体验,小说篇幅过长,难以正确把握,而散文则不同于诗歌、小说,它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既有诗歌的意境美,又具有小说多样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散文是由内容、情感、形式等方面完美结合而成的。因此,散文最适合学生阅读,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才能使散文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呢?一、以“读”带动感性阅读所谓感性阅读,就是对文本的内容、情感、语言形式等方面进行赏析,以达到感性认识。感性阅读要求必须读懂文本,吃透文本,
2、这是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这一层面的阅读呢?我认为最好、最简洁、最可行的方法就是“读”,可能有人认为这种方法有些陈旧,但不管语文教学怎么改革,这种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因此,应该把“读”贯穿于整个散文教学中,“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探知散文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用默读的方式,读出文本的内容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这正揭示了阅读文章应首先从文章的内容入手的。散文的内容虽看起来有些散乱,但高超的散文作家都会运用一条或几条线索把这些散乱的内容串连起来,写成一篇完美的散文。
3、故在默读时一定先找出文中的线索,然后就能领悟到作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另一条则以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为线索;又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以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为线索。理出这些线索后,顺藤摸瓜就会读出文本的内容美。2、用朗读的方式,读出文本的情感美。情感是发自内心的。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一文说道,“大凡物不得平而鸣者”,还有钟嵘在诗品序中说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些充分说明,任何作者的写作,都只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进行的。可见,在教学时,如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相对的吻合,就无法使教学达到目标。契诃夫也曾指
4、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较的作用”。因此,在把握散文内容基础上,多朗读,便可走进散文的情感世界,走入作家的内心深处。正如朱熹所说那样,“读书之法,先识得皮壳,后识得骨髓” 。散文内容就是“皮壳”,而情感则是它的“骨髓”。如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通过描写王圆箓低价卖文物、外国人抢劫敦煌文物及中国官员不保护等情况,处处流露出了愤恨、痛苦、惋惜等感情。这就必须要让学生抓住关键段落或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又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通过回忆与刘和珍君的交往经过,描写其遇害的情景,评价三一八惨案等,处处迸发出作者爱和恨的情感。这些也
5、需要学生有感情朗读,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品味出来,而老师绝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只有多朗读,学生才会读出散文的浓厚情感,才会享受到精神的愉悦,才能领悟到散文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才会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3 用品读的方式,读出文本的形式美。黑格尔说过,“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情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可见,文学的内容美和情感美,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形式美。刘勰认为文学可有六观,“一观体制的安排;二观描文辞的布置;三观如何借鉴他人而变化;四观或奇或正的表现手法;五观怎样运用事类使内容丰富充实;六观语言的
6、音韵节奏”。这“六观”全面地道出了散文形式美的内涵。对于散文的形式美,可以采取师生一起品读。而形式美中最主要的还是散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高尔基说过,“语言使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因此,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会使散文在反映生活和表现情感上更自由、更生动,也使散文作品充溢着特殊的魅力光芒。古罗马文艺批评家郎吉弩斯说过,“就真正的意义来说,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品读散文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是必要的。如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和月色这两段中的语言,运用大量的修饰语及形象化的动词,不但使语言生动形象,而且使文中朦胧的意境顿生。这就像品茶一样越品越有味,从而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
7、能力。二、以“思”深入理性阅读仅读不思,阅读永远只停留在表层,永远读不出新意来,所以在感性阅读基础之上,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并能引导学生解决疑问。这些都需要思索、探究、讨论、整合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才能深入到阅读的深层次,即理性阅读。这层次的阅读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一课,因为“我”的心里颇不宁静,所以晚上到荷塘边散步。但作者不光描写了荷塘月色,还写了江南采莲,以及有关的词赋,这是为何呢?仅仅只与荷花有关而进行的联想吗?这就需要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在探究过程中,要紧扣文章中的第三段。这一段是作者的内心独白,而恰恰是因为内心独白,才能真正道出作者的感情及其用意。其中
8、有这么一句话,“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从中可以看出“这一片天地”就是今晚的荷塘月色,而另一世界是什么呢?就是与白天不同的世界,也就是今晚的天地。作者由于在现实世界中觉得心里颇不宁静,想寻求心灵的寄托,所以作者在此文给读者描绘出一个理想世界,一个世外桃源。那么朱自清笔下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是一个和谐世界,是一个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世界。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四周,形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和谐,这是自然界和谐的世界。而采莲少女和看采莲的人之间构成了一幅热闹、风流的场面,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世界。西洲曲里
9、采莲人与荷莲又构成了一幅人与物之间和谐的世界。因此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其实是描写一幅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理想世界,作者也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才可以宁静,才可以“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反射出现实世界是多么地不和谐和黑暗。这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探索出来。又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篇中有两处景物,一处是第五自然段中的“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下一溜阴凉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另一处是第七自然段中“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刻,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这就值得学生去思考、探索、研究的。其实这两处景物都给了作者某种生活的启示,第一处
10、给作者以生和死的启示,而第二处给作者以人该怎样活的启示。总之,通过思索、探究,让学生的阅读深入到理性层面,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研讨能力,又为学生进行创新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以“写”激发创新阅读 经过前面两个层次的阅读,学生不但获得精神上愉悦的享受,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但如果不及时巩固、升华,就可能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写小论文,读后感,评论,随笔等。这“写”的过程中就是对文章一种创新的阅读。如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后,有的同学模仿他的写作思路写了孝感的冬天,写得幽默风趣,很有个性;有的同学体悟到郁达夫独特的感受后,写出秋叶的凄美,很有创新。又如余秋雨的道士塔,有的同学根据文章中莫高窟的不幸遭遇,写出一篇绝美的散文洞窟的泪,颇有余老的风格;有的同学根据外国人抢劫中国文物的丑恶行径,则写了一篇通过记者招待会来揭露他们丑恶行径的散文,语言犀利,构思新颖。在教学之余,阅读学生的创作,我总会被学生的创新而拍案叫绝,欣喜若狂。让写作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吧!笔者认为,无论语文教学如何改革,散文教学总离不开“读”“思”“写”这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使散文教学一步比一步深入,一环紧扣一环,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