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教学设计课题:高亢的西北腔科目 高中 音乐教学对象高一年级课时 一课时提供者张雅慧单位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荫营中学一、教学目标1、 认真细致聆听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情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2、 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3、 对民歌的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对西北民歌尤其是对“花儿”、“信天游”要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与了解。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中音乐必修模块音乐鉴赏中第二单元内容。所学的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均具有浓郁的西北音乐风格特点:纯朴、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
2、;体现出西北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人的性格。但不同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文化背景,又使它们呈现出风格迥异的音乐特点:上去高山望平川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结构为单乐段形式,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刨洋芋歌词采用“比兴”的创作手法,先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这种创作手法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美感。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性曲目。采用了上下句的单乐段结构。上句旋律起伏较大,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下句则一起即伏,表现了一种低沉、压抑、愤懑的心情。教师诱导学生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最后,总结出西北民歌特点:源于生活、
3、高于生活,是真善美的艺术具体体现,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三、学情分析都市里的孩子,似乎从来都认为民歌很土、很落后,常常表现出不屑一顾。但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民歌源自生活,高于生活,讲究自然美的本质特点,诱导学生从感受农民劳作时的情景,探索、体验民歌淳朴、自然美,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方法为学习指导策略,合理设计问题,诱导得当,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独立性为核心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乐在其中。为了更好感受、体验音乐情感,学生课前对这节课所欣赏曲目已经视唱过乐谱。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一、教学策略1发挥教师个人魅力,展现个人专业技能,直观给与学生感受音乐
4、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民歌产生兴趣。 2充分利用教学课件与视频资料,多给与学生提供民歌的信息资料,逐渐形成对民歌的情感,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学科基本理念,使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始终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探究法、聆听法、演唱法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整体把握音乐表
5、现形式和情感内涵;并把这种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西北民歌是我国民歌浩瀚海洋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真善美的最高艺术审美价值。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题材。2、 教学难点: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及其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导入多媒体展示视频:西北高原风光片,音频:杭天琪演唱的黄土高坡1、 请学生观看视频黄土高坡2、 引导学生观看、欣赏的同时,注意观察。例如:歌词、地理背景等。3、 借欣赏和分析黄土高坡的音乐、地理、人文来引出本节课主题高亢的西北腔学生闭眼,身体随音乐原位律动。脸上洋溢
6、着欢快的笑容。创设情境,激发情意调整心态、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北民歌的愿望。(二) 问题探究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情况。 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2、提问:你说一说你了解哪些西北民歌?3、教师评价,顺势导入本课。学生了解: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如对劳动的歌颂,对剥削同志的憎恨,对穷苦人的同情,对爱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一不反映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中。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三)作品鉴赏1、上去高山望平川(1)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第19页4自然段文字,了解
7、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2)注意真声与假声的演唱。(3)聆听歌曲,思考风格、特点。(4)请1-2人谈谈,教师予以点评。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大气、磅礴,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下句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也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直泻千里。(5)问题讨论:歌词意在抒情,其意蕴含、富有哲理,是什么哲理?(6)请1-2名同学谈观点,教师做好评价。 从表面上看,是述说青年男
8、女之间的爱情受阻,而实质上是揭露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旧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隐含的哲理就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2、脚夫调(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19页第5自然段文字,了解信天游的知识。 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2)聆听并说说这首歌是哪种类型的信天游。(3)教师点评。 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在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
9、九无法解忧愁”的说法。3、刨洋芋(1)简介。(参课件) 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歌词风趣、生动,旋律朴实、起伏。(2)聆听独唱版的歌曲,思考歌词创作的特点。(3)教师点评。 歌词采用比兴的手法,先用“土溜溜的蚂蚱”作起兴,而后进入真正要表现的主题“刨洋芋”。在表现主题时采用叙事的口吻,现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整首歌词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可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4)复听歌曲并请2名同学上台作表演,表现劳动的情景和收获的心情。(5)试分析曲调的特点。 用了四个短句构成,其中第一乐句是整个歌曲旋律发展的基础,有的重复它,有的变化它。在变化
10、中用了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合头换尾或是换头合尾。这种创作手法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美感。(6) 一起学唱刨洋芋(教师教授)(7) 厅女生合唱版的歌曲。 聆听感受 聆听讲解,进一步感受 模唱,特别是方言 在老师的引导下概括 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风格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 节奏自由 学生应能找出第一第二句:头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句:尾同头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西北民歌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 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对作品有初步的听觉感官认识。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了解各首民歌风格特点复听歌曲并请2名同学上台作表演,表现劳动的情景和收获的心情。四、拓展与探究1、 阅读教材
11、20页第二题,一起唱旋律框架,体验它的进行特点,这些进行特点概括了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5125 251652、 课后完成书本第20页第3条题目。八、课堂总结1、 阅读教材第19页1、2两个自然段文字,结合前面的欣赏,谈论西北腔的基本特征。2、 教师点评 西北腔是如何形成的呢?是由于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际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九、下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聆听、演唱、模仿、一起深切地感受了西北民歌,同时也知道了西北腔的特点,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再搜集一些西北腔的民歌听一听。 好, 关于西北腔我们就先了解到这,下课!七、教学评价设计(一)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与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注重引导好学生参与实践表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带学生们多模仿方言演唱民歌,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形成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兴趣、审美情感。 (二)可通过知识问答、演唱展示、创编、鉴赏、交流、等各种活动检测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八、板书设计高亢的西北腔5125 25165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