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是无穷的宝藏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模式也改头换面了,语文试卷不再是死记硬背的代言词,取而代之的是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等,以至有同学认为中考语文不考课本或与课本关联不大,可以轻视课本,放弃课本。其实,学好课本至少能丰富我们作文的材料。语文教材汇集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有世界文化的瑰宝,有人类语言的典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材料宝库。活用课文中的材料,对学生来说是事半功倍、可望而可即的事。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整理归纳了以下五种方法:一、添枝加叶,扩充文本根据写作的需要,作家对文本里的某个故事情节、某个次要人物或者主要人物的某个侧面可能一笔带
2、过,但却可以给我们提供再创作的契机,我们可以围绕这些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在环境、情节和人物的心理等方面添加生动、丰富的细节描写,围绕话题对文本空白处重新进行扩充。如八年级上册蜡烛一.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就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如“她穿过方场
3、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伟大的悲剧一文写到“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
4、信”。可以让学生由这一句展开想象:他会在信里写些什么呢?二、新编故事,重构文本新编故事即借助教材中的人物的言行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者观点主张。所谓“新编”即在吻合原文人物言行、性格及语言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或把故事拼接于现实生活,或挪移教材内容重点,或放大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细节,或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或合乎事理发展地节外生枝,引入原文没有的人物,或变换叙述角度,编写出新的情节,或者表达出与原文不同的新的旨意,等等。这种写法能给人既熟悉又新奇之感。曾读过一个初三同学根据愚公移山创作的作品愚公移山外传,文章根据愚公移山编写出了新的情节,并立足于现实生活,可谓亦古亦今,极具创新意识。文中写到
5、玉帝派天神帮愚公移山后,赏赐黄金万两给愚公,很多村民都十分嫉妒,于是就联手写状纸把愚公告上天庭。玉帝感到民怨难消,只好开庭问审愚公。”合乎原文的情节发展。又写到村民代表列举的三宗罪状:“第一,他违反了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第二宗罪是破坏环境。愚公移山把山上的树木全砍了,森林面积锐减,弄得山泥倾泻,埋了俺们的庄稼地。”“还有一宗罪,就是愚公雇用童工。他邻居家的小孩其实并不是自愿去帮忙的,愚公以年薪三十两为报酬来雇佣小孩,也没有通知孩子母亲,就把小孩带走。害得孩子母亲以为孩子被拐,大哭一场。”以及讲到第三宗罪状时“愚公大哭起来,道:冤枉啊!俺当时和她母亲说好的啊!俺还和她签好合同啊!”,这些又具有现代社会生活的特征再如学习天上的街市后,根据作者的愿望,以今日的牛郎织女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是想象训练,这也是作文创新训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