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学生的创新能力南通市韬奋小学 彭霞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宏伟构想,实现这一梦想离不开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为目的。小学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的看法。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
2、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
3、,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二、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迷信要不得,成见要不得,曲解要不得,幻想更要不得,幻想是
4、反对现实的。这种种要不得的包头布,要氢他一块块撕下来,如同中国女子勇敢地撕下了裹脚布一样。”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
5、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三、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我从前写过一首诗,是发挥这个道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但中国一般习惯是不许多说话,小孩子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
6、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
7、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四、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小孩子是再大无比的一个发明家。生下地一团漆黑,过不了几年,如果没有受到母亲、先生和老妈子的愚惑,便把一个世界看得水晶样的透明。他能把您问倒。这有什么羞耻?倘使您能完全回答小孩子的问题,便取得一百个博士的头衔也不为多。”(陶行知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
8、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五、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书本子的东西,不过告诉你别人得来的知识。有许多人著书,东抄西袭,这种抄袭成章的知识,不是自己知识的贡献。(陶行知创造的教育)倘使真的拿生活为中心使文字退到工具的地位,从死的、
9、假的、静的、读的,一变而为活的、真的、动的、用的,那末就称它为教科书,我也不反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
10、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