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提纲四( )班 姓名 学号 温馨提示: 1. 1月15日期末考查,请各位家长做好孩子温书迎考的准备,注意休息,劳逸结合。2.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请家长务必每天检查孩子是否已根据复习提纲的要求复习。3. 请根据8个单元的作文主题,保证孩子每天至少要熟看一个单元的作文。(参考书同步作文)4. 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将期末复习卷与单元考试卷中的错题看一遍。5. 考前请检查好孩子的文具是否已经准备充分。一、字词关1. p17p35p58p77p95p116p138p156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的词语要会写。2. 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尽量要会写,会归类。二、课文关。1. 要求背默的课
2、文内容:1观潮三、四自然段;P22-23和P100-101古诗两首;3鸟的天堂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6爬山虎的脚全文;13白鹅二、三、四自段;15猫全文;18颐和园第4自然段;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七、八、九、十自然段;飞向蓝天的恐龙第四自然段。三、学习园地关。1. 背默18单元园地里的“日积月累”的内容,而且要会运用。2. “我的发现”的内容要熟读并学会表达。3. 八个单元的作文。四、课内阅读第一单元1观潮按照从远到近(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第3、4自然段,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描写了潮来时壮观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学会评价句子:(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句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具体、形象、生动地将钱塘江的静态美写得形象逼真。(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是比喻句,把水浪比作水墙,形象地突出水浪翻得很高的情景。(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是比喻句,把浪潮比作战马,形象地突出水浪奔流的速度很快,很迅猛的情景。2. 雅鲁藏布大峡谷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大峡谷,突出它壮丽的特点。本课所有四个字的词语要会写,会给带点字注
4、音:皑皑白雪人迹罕至咫尺为邻3.鸟的天堂作者是巴金,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只是写了大榕树的茂盛、硕大和充满生机的美丽,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课后题:从“一株”、“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们体到榕树很大、枝干多,无法计算;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体会到树叶多、树叶茂盛,从“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体会到榕树枝繁叶茂,充满活力、蓬勃的生机。读音:不可计数(sh)应接不暇(xi)第二单元5
5、题西林壁后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游山西村后两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这两句诗给我们的启示:遇到困难不要放弃,要有信心去克服困难。6.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
6、小的脚,你就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这段话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不仅观察得认真、细致,而且经过了长期观察。7蟋蟀的住宅作者:法国法布尔,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 “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写出了蟋蟀的个性特点;“倾斜的隧道”,意味着住宅有排水功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住宅十分隐蔽,有安全感;“在这平台上弹琴”,说明蟋蟀的住宅不仅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之功能。重点段落和句子的理解。(1)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他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蟋
7、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他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他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他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问题一:这句话“随遇而安”指什么?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问题二:从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在这句话中,作者巧
8、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3)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另外蟋蟀住宅的选址,住宅内外的设计,如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等。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第
9、三单元9. 巨人的花园作者:英国王尔德,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巨人回来前后(花园情景)的对比;拆围墙前后(巨人态度、感觉)的对比。学完本文我们要明白的道理: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怎么理解?答:这是巨人醒悟后的一句话,他明白了花园没有春天的原因:他太自私、任性、太冷酷,一次次赶走孩子,他想自己独自享受一切,可换来的是寂寞和寒冷。10幸福是什么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11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故事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故事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让我们明白了:要信
10、守诺言,珍惜友情。重要词句解析:A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B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它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再见了朋友!”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对小鸟说:“你唱的那首歌会永远留在你和大树心里,大树会是你永远的好朋友。”我想对伐木工人说:“难道小鸟和树的真情不能打动你吗?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应该珍视它们的友谊,爱护树木。”我想对大树说:“你为人们点燃灯火,为人们照亮,你真了不起!”12小木偶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光有笑的表情是远远不够的道理。笑非常重要,但是笑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必要的时候还是要
11、寻求人家的帮助。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可以认识到社会上是有不讲道理的人存在的,这个时候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战胜困难也很重要。第四单元13白鹅作者:丰子恺,白鹅的特点:高傲,鹅的高傲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1)本文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还运用了(反语)来表达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
12、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2)本文作者运用了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是全文的(中心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文章的(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中心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3)“鹅的步态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从(cng)容”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的意思;“大模(m)大样”用来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这句话写出了鹅的(步调从容),更显出了鹅的(高傲)。(4)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
13、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譬如”是比如的意思;“倘若”是假如的意思;“从容不迫”是指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不厌其烦地描写鹅的吃相,作者就是想突出鹅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须有三样东西下饭,可笑在一丝不苟的吃法,可笑在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的做法。这是下文提到的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的原因,鹅的高傲也就在这其中体现出来了。(5)“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在旁伺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这句话作者把人比作堂倌,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显示(鹅的尊贵)。这是反语。(6)“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这是一句反语)14.白公鹅是从(
14、走路的姿态)、(活动)两方面写的。本文作者用了(拟人)、(夸张)的写法。15猫作者:老舍,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它满月时的可爱)写出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作者用举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采用了总分式的构段方式。(1)猫的性格古怪表现三个方面: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既胆小又勇猛。(2)句段理解: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集中概括。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任凭”是“无论、不管”的意思,这句话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语,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它
15、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写出了猫工作时认真负责,可以一连几个小时有意地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来突出它是多么尽职;“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这句话用“无论也”,写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与“任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16.母鸡作者是(老舍),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作者对母鸡的感情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我不敢再讨厌
16、母鸡”的原因是(作者看到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为母爱感动)。猫和母鸡写法上的相同点:采用总分段式文章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作者的语言生活化写动物的特点都是举生活中的例子。第五单元17.长城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1)第1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长),运用了(列数字)和(比喻)等方法。第2自然段是围绕长城的(高大坚固)来写的,分别写出了(城墙)、(垛子)、(射口)、(瞭望口)、(堡垒)。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
17、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2. 句段理解: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句话是过度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18.颐和园
18、按(参观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1)句子的理解: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19、,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体现了移步换景)19.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这两首都是千古传颂的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朋友,请再喝尽这杯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我们学过的送别诗有:赠汪伦21.搭石课文许多地方都让我
20、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我们可以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境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体会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文中最后一段含义深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第2自然段重点描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第3自然段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描写一行
21、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第4自然段写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美好的心灵,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讲述的故事很感人。我们从中体会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题目中的“生命桥”就是:台湾与大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重要词句解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
22、,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让我们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这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段话中有一对反义词:苍白 红润,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小钱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床上。”这段话中“此时此刻”指:持续不断的余震来临时。那位台湾青年静
23、静地躺在病床上,看出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23.卡罗纳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24.给予是快乐的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第七单元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章层次清晰,先写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中国人受洋人的欺侮,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最后写在修身课上,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
24、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崛起”是兴起的意思。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个人的学习和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
25、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本文写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近人,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本文告诉我们“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含义:这句话与题目相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年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运用这个比喻,
26、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亲切、温暖)。27.乌塔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在中外孩子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书信的格式:信开头的称呼要顶格写,称呼后面要加冒号。称呼后面是正文。信末的祝福语分两行写,第一行空两格,第二行顶格。在信的右下方先署名后写日期。第八单元29.呼风唤雨的世纪“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力量。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
27、意义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现在“千里眼”雷达、天文望远镜等;“顺风耳”电话、手机等;“腾云驾雾”飞机、载人飞船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没有想到的,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30.电脑住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31.飞向蓝天的恐龙重点词句解析: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古生物学家们经过漫长
28、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假说鸟类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作者将古生物学家们的这一研究成果比喻成“画卷”。辽西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这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的种子所发生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经选育之后果实的实用、药用及他用。五、漏网之鱼(一)病句修改1. 成分残缺:即句子中缺少了某些必要成分,句子意思表达不清楚。2. 搭配不当:即句子中的某两个成分或某两个词语错误搭配。3. 词序颠倒:即句子里的词没有按照规律和表达意思的需要来排列。4. 意思重复:即句子里出现多余成分,显得语句罗嗦、累赘。5. 概念不
29、清:即句中的意思含糊不清,令人不解、混淆。例: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6. 前后矛盾:即句子前后意思不一致。例: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7. 分类不当:即句子中把不是一类的归为了一类。例:篮子里有青菜、萝卜、葡萄、西红柿等蔬菜。改病句的三个步骤:读句子、理句意查排审、找病因改句子、保原意(改得少、改得巧 )修改符号:常用的有:删除、对调、改正、增添(插入)(二)乱句重组明确“几种顺序”: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二、有关表示顺序的词:(1)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词。(2)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如: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3)表示先整体后部分或先总述后分述的词语。如:整个白塔、塔基、塔身、塔顶(4)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如:顺着大门来到荷花池旁、沿着荷花池不知不觉来到了白塔下、登上了白塔背诵清单 要背的课文家长评要背的课文家长评1 观潮(3、4段)园地四日积月累3 鸟的天堂(7、8、12、13段)园地五日积月累园地一日积月累20古诗两首5 古诗两首园地六日积月累6 爬山虎的脚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9段)园地二日积月累园地七日积月累园地三日积月累31飞向蓝天的恐龙(第4段)13白鹅(2-4段)园地八日积月累15 猫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