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乃万业兴盛之基础 纵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从中到外,从古至今,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兴衰更替,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答案。那就是人才,人才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府都是十分的重要和必要。体现了先祖们说的“士乃国之宝”啊! 国外的就不谈了。但就中国来论,从古至今任何一朝,无论哪代都是“重师则国兴,轻师则国衰”。应该是孟子老先人说的“重师而贵傅则国兴,轻师而贱傅则国衰”!清朝末年的几多位有识之士就提出了“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教育救国”。总之都很重视教育,可见教育之重要作用,我认为教育乃万业兴盛之基础。 一、 过去的中国 (一) 三皇五帝时期;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分
2、别指:燧人(天皇),伏羲(人皇),神农(地皇);五帝分别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那么接下来就让我来分别介绍下他们吧! 1、首先是燧人(天皇),燧人氏(生卒年不详),风姓,位列“三皇”之首。 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尊为“三皇”之首,奉为“火祖”。 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2、 接下来就是伏羲(人皇),伏羲(生卒年不详),风姓,燧人氏之子。传说其生于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
3、之一。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 3、再接下来就是神农(地皇),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 4、三皇介绍完了,接下来介绍五帝
4、 (1)首先是少昊,其子孙分化出很多姓氏,如:嬴、桑、秦、谭、徐、黄、江、李、赵、萧(萧氏族主要是商朝微子弟弟仲衍之后裔) 、舒等。 (2)接下来就是颛顼(zhuān xū)(生卒年月不详),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3)再接下来就是帝喾(kù),姬姓,名俊。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4)接下来的一个,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尧了,尧,姓伊祁。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
5、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被后世儒家奉为圣明君主的典型。 (5)最后一个,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他就是舜(shùn):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受尧的“禅让”为有虞氏首领。现今世界舜帝后裔达3亿多人。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含陈、胡、袁、姚、虞、田、孙、陆、车、王十姓),其中舜帝后裔陈胡二姓分出陈姓全球人口总规模达九千万人,胡姓全球人口达到两千多万人。 可见
6、我们的先祖们是多么的贤明、圣达、睿智。 学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理论的萌发,孔丘、墨翟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也随之出现了。孔子从教四、五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被概括在《论语》之中。《墨子》以及后来的《孟子》、《荀子》等书籍中都有许多著名的教育论述。萌芽时期的教育理论,只是以教育思想的形式,结合在哲学、政治、伦理等思想之中,散见于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有关著作,并没有形成单独的教育理论体系。成书见于公元前2、3世纪的《学记》的出现,才有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著作。《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的萌芽。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
7、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史学家有“春秋战国乱悠悠”的说法。因为春秋有五霸“齐宋晋秦楚”,战国有七雄“齐楚燕赵韩卫秦”。 春秋战国之前,读书只是贵族阶级的事情,只有贵族才能够读书。到了春秋战国,由于百家齐鸣,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学者,从而使读书的阶层下移,不是只有贵族才能读书。直到孔子时期,由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从而出现了一批平民学生进入了私塾阶段,教育也打破了垄断。虽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约束,不能达到任何人都能读书的地步,但也打破了贵族的知识垄断,从而出现了一批寒门学子。 (三)封建王朝时期; 秦汉时期教育,是秦、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建立统一
8、的国家教育制度进行探索的时期。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实行吏师制,取消学校;汉朝则以秦为鉴,在儒家思想指导下,重视学校,推行教化,并首创太学和郡国学,为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说秦汉是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确立与初步发展时期,统治集团在制定适合中央集权的文教政策过程,经历了由秦朝的法治教育向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德治教育的转变,由此亦奠基了其后中国古代社会文教政策的基调。 隋代对教育的贡献是创立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这两项制度对以后的朝代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唐朝的教育制度更趋完善。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入学年龄、学习年限以及入学手续和仪式等都有
9、明确的规定。学校有一定的教学计划,这些教学计划必须服从科举考试的要求。在教学管理方面,对教师、教法以及考试、升学、假期等都有规定。 宋代在学术领域内一度呈现出相对的活跃局面,先后形成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学派、以陈亮、叶适为首的事功学派、以程颢、程颐、 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 以陆九渊为首的心学派。各个学派在政治上一致要求加强中央集权,而在治术上则有分歧。这一特点,明显地反映在各学派的教育思想体系之中。 各学派都强调人才的巨大政治作用。王安石把培养人才视为变法的先决条件,他说“法不能以自行”。他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就是一篇完整的古典人才学著作。各学派都反对国家注重科举忽视
10、学校教育的倾向,要求整顿、改革中央官学,发展地方学校,培养人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宋、元、明、清时期,地主阶级的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面前,加剧了地主阶级中不同阶层和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并在这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各种不同派别的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学校设立更为普遍,学校种类增多,出现了书院。 原始社会,分母系氏族公社;到新石器时代,分为了父系氏族公社,男性开始占主导地位.蓝田人,北京人,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这是初级公有制社会。 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大禹建夏,进入了奴隶社会,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是
11、最开放的时候,百家争鸣,先秦散文。出现了很多思想家,文学家。比如孔子,左丘明等等.科学上,夏历,易经,都出现在这个时期.还有中国正式的纪年也是从这个时期的共和之制开始的,是前841年。 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经历的时间最长,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浦仪亡清,经历了大约两千多年的时间吧,期间经历的朝代有秦,汉,三国,晋,十六国,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这其间有很多并列的朝代,如辽,西夏,大理了,等等.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科技,文化都很发达,我个人认为,中国最辉煌的时候是汉武帝时期和唐太宗,唐玄宗时期,康熙时期也算可以的。 二、 今天的中国 (一)民国时期的教育 民国时期的教育为
12、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发展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孙中山先生还说过”“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还有民国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边疆教育等都很有特色。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 民国的《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
13、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教育经费是民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民国教育提供了经济保障。 再说教师待遇和教育理念。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
14、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都相当大。民国以来,中学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是个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者,他给南开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求人。”张伯苓常说,学生“不单是要从书本上得到学问,并且还要有课外活动,从这里得来的知识学问,比书本上好得多”。在他的倡导下,南开中学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术研究为“教育立人”创造了载体,
15、如敬业乐群会、美会、摄影研究会、文学会、的。京剧社、新剧团、校风出版社、武术社等。值得一提的是南开的剧团尤其有名,因此有“话剧的摇篮”之美誉。曹禺、黄宗江等人都是从南开走上话剧道路的。 具有现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如胡适、舒新城、郭秉文、朱经农、黎锦晖、廖世承等,由他们来商定给小学生编课本,自然也就体现了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 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底开始在四川、河南、贵州、陕西、湖南、甘肃、江西、安徽等地先后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及3所国立华侨中学,先后培养教育了10万“战区流亡学生”。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杰出人才就是这些国立中学培养出来的,例如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董辅
16、礽、著名诗人贺敬之、国防科工委主任上将丁衡高等。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些国立中学于1946年逐步复原,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谱写了一个残酷战争期间中国教育的传奇。 大学以研究学问,培养人才为办学宗旨。蔡元培执掌北大,针对北大的官僚习气严重,学生读书为求利禄的局面,“着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制度,来代替北京大学那一套封建主义的腐朽东西。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学生必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蔡元培给北大作了明确定性,一扫北大的腐朽风气。蒋梦麟主政北
17、大,继续强调“学校之唯一生命在学术事业 ”。“学术衰,则精神怠,则文明进步失主动力矣。故学术者,梗会进化之基础也 ”。“大学及高等教育者,所以养成平民主义之领袖者也”。一脉相承的大学定位理念,使北大成功创建,平稳运行,把北大铸就成中国近代大学的典范。 窗体顶端 在划清旧文化与新文化、旧民主主义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界限,分清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基础上,毛泽东明确指出:“现阶段上中国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他强调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
18、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①这是文化的方针,也是教育的方针。所谓“民族的”,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带有民族特性的教育。它不一概排除外国教育,也不“全盘西化”,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具有民族的形式和特点而与新民主主义的内容结合,即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 所谓“科学的”,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统一。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既不一概否定,也不因循守旧,而是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所谓“大众的”,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全民族百
19、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而又是民主的。它把革命干部和群众的教育互相区别与联系,把普及和提高互相区别与联系,是人民大众的有力武器,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系统提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方针,几乎历经20年,期间经历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土地革命战争的再胜利和再失败,其中也伴随着教育实践的起伏,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才能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教育有充分的认识。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_出,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此后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产生了实际影响。抗日民毒根据地和以后解放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针政策,都是新
20、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具体化。 窗体底端 (二)新中国时期的教育 新中国的成立是1949年的10月1日。直到今日,我认为可分为三个时期。四九年到六六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六六年到七六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3月10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袁贵仁表示,2015年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规划》实施五周年,也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在这个重要的节点,我们邀请独立的第三方对中国的教育发展进行评估,评估的最主要结论是:中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21、 袁贵仁指出,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以下几项关键数据:第一,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75%,达到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第二,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为104%。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三,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这两项都高于世界中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事非经过不知难’,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取得这样的发展水平来之不易,中国的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发展历史起点上。”袁贵仁说。 中国教育网10月12日讯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教育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
22、量,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五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绩显著,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是明确了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即:坚持“一个宗旨”,完成好“三项任务”,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多知识贡献。 二是明确了新时期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即:“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
23、八字方针,一是巩固成果,巩固和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果,巩固和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成果,巩固和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体制改革的各项成果。二是深化改革,坚持统筹兼顾、重点推进、逐步深化,大力推动管理体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三是提高质量,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从严治教,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四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教育自身的持续协调发展,更要考虑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是明确了推进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思路,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自觉实践教育为人民服
24、务的宗旨。二是突出发展重点。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是把握发展全局。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五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进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是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6年,全国有2.6亿学生,1400多万名教职员工,62多万所学校,遍布全国的城市和农村。这个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不仅保障了
25、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二是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2006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3%,比2002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7%,比2002年提高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2%,比2002年提高1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比2002年提高7个百分点。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毛入园率达到42.5%。 三是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正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四是教育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专门人才;高等学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理论创新和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 未来的中国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