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教学反思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教版教材用演绎的方法来体现这部分的知识,即先用文字直接给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然后,再以多个案例来说明各个影响因素。从知识的角度来讲,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各个因素。但是由于教材面对的教学地域太广,影响了其针对性。结果就是所举例子较多,离学生们的生活也较远,学生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往往兴趣不大,对知识点也只是机械记忆,这样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课后反思一、重视导入环节的价值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如果能精心设计并充分利用导入环节,
2、它的作用将远不止承上启下那么简单。本章第一节中刚介绍了人口自然增长的内容,学生也刚认识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本节课在导入环节中提供了北京市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增长率的图、表数据,围绕图、表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完这三个简单的问题,既能复习人口自然增长率概念,又能培养学生准确描述图、表数据所反映的地理特征的能力,最后还能通过分析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总增长率的差异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既实现了导入环节承上启下的功能,更能让学生宏观的认识到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空间变化两个方面。因此,这节课虽然在导入环节花了近5分钟的时间,但是这5分
3、钟的价值却是实实在在的!二、案例的精选与深用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正如上边提到的,个人在教学实践中,觉得教材在处理本节内容时由于种种原因的局限,存在案例过多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但因为知识内容较简单,按照教材体例教授也基本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兴趣不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就跟新课标的教学宗旨相悖。因此,本节课放弃了教材提供的案例,直接从学生生活中取材,发动所有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成员的迁移历史,形成第一手的资料,再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分析,得到适合本节课教学的各种图、表形式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此案例(基本上全部利用此案例,但由于学生调查的样本
4、量有限,有些未能囊括在调查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其他案例的适当添加,但数量非常有限),围绕各种统计图、表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提炼出影响学生家庭成员迁移的因素及特定时期下的主导因素。最终实现了课标的知识要求和行为要求。这样一来,一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就用了一个案例,而且案例是学生亲手调查所得,也是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参与度自然也非常高。加上问题链的巧妙设计,符合学生思维过程,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知识的构建大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三、抓住时机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到学生自主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和特定时期下的主导因素时,基本实现了
5、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但是,教学并没有戛然而止,从上个寒假的准备直到课堂45分钟的学习过程,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学生完整的经历了地理现象调查、地理资料收集、地理资料整理分析、总结归纳后得到地理原理,而调查、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这些环节恰恰是任何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过程。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可能是众多地理知识中普通的一部分,但学生们获得它的过程却是一次难得的科学研究的体验之旅。到此,我适时的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这一过程,并加以强调,让学生宏观的感受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解除学生对科学研究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上对本节课进行了提升。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的地方,首先,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现象及迁移原因的分析仅局限于我国范围内,对世界人口迁移现象的分析没有涉及,这样一来影响了知识的全面性。另外,在举例辨析人口迁移概念时,只强调了地域范围的变更,即以居住地的改变为判断标准,没有强调概念的时间特征,即人的地域变动要满足一定的年限等。教学再设计在今后的教学中,在适当的位置加入世界人口迁移的知识,引导学生由国内人口迁移的知识入手,分析我国人口迁移与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总结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与人口迁移的分类相呼应,同时,培养学生以微观见宏观的思维能力。另外,在辨析人口迁移的概念时兼顾其时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