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且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加快了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的步伐,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适当的应用,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与全民及个人的科学素质密切相关。为此,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任就落在了科学教育工作者的肩上。.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树立从强
2、调科学知识的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2000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现行的“九义大纲”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属于过渡性的大纲,为了进一步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2001年7月出台了课程标准,并在全国39个实验区进行了实验,至2005年秋季全国所有的中小学都要进入实验区。“标准”的规定包括以下内涵:按学科特点制成的;规定了本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用“标
3、准“代替”大纲“反映了”三个转向“。课程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普及教育;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关注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具体而言,”标准“不是从学科本位的角度追求知识的全面与完整,对于概念和规律不过分追求表述的准确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作用。且突出地表现为面向全体,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新成就;改进评价体系;教学要求灵活多样、有弹性。一、 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
4、本位的观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是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所以初中物理课程应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初中物理课程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非物理体系自身的完备。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认识主体在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充满乐趣,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建钩初中物理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在结合科学课程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物理分科课程,因此,该课程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
5、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3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物理课程应改革过分强调知识传承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在课堂上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6、。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已及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意义不能给予,只能发现,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习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背后意义的关键,亦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近代科学的发展揭示出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发现了原来被分割开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以及各门学科所共有的最基本、最本质的概念。在这种综合中,自然界的本质进一步得以显示,因此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理想人才,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 ,需要让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发展以及与社会科学的渗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
7、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整体的社会功能及必要的社会控制策略等。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我国以往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评价指标单一,重在评价共性与一般趋势,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评价的主体仍以教师为主,虽然有一些学生自我评价,但总的来说学生还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起不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8、评价方式与方式还是注重“量化”而忽视“质性”评价;评价手段多采用传统的纸笔方式,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和方法;评价实施过程显得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以便实现基础物理课程的课程目标。二、 初中物理课程目标在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 知识与技能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制定了六条目标。第一、二、三条目标是关于对学生掌握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物理知识的
9、要求;第四条目标是关于渗透STS观念的要求;第五、六条目标是关于物理技能方面的要求。 1条.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条.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条.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4条.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0、。5条.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6条.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二) 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制定了六条目标。它们分别是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信息交流能力的要求。注意: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技能与“过程与方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有区别的,前者侧重于具体的操作,而后者则侧重于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1条.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条. 能在观
11、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条.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4条. 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5条.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6条.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制定了七条目标。第一条是关于学习
12、兴趣的培养;第二条是关于对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的培养;第三条是关于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第四条是关于科学态度;第五条是合作与交流的精神;第六条是关于STS观念的渗透;第七条是责任感与使命感。1条.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条. 具有对科学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条.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4条.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5条. 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6条. 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7条. 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