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能为历史课堂教学增添动力在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这些年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能充分地实施好创新教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去学这个问题很重要。它决定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问题是否处理得最好,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笔者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拙见。一、教师要注重创设自由历史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位名人说得好:“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心强
2、、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比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笔者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想、问、辩。刚开始绝大部分学生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笔者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思维打开,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
3、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及尽责的美好情感,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有效调动潜意智能,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 二、教师要“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本身具有启发性。司马迁的“述往事,思来者”,杜佑的“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鬼镜”,都是说,学习了历史,能启发人们从历史宝库中提取那些为时代所需要的财富,以服务于时代。鼓励学生对教材中所述的内容提出不同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关键。历史
4、教师题解要善于挖掘这方面的素材。一方面,充分利用目前教材中设置的思考题。这些思考题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判断、交流,鼓励引导学生发现疑点和谬误,鼓励不同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方法;又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的创新品质。另一方面,人类历史是一部创造发明的历史,人类社会的进步,靠的是人类自身的发明创造。利用课本中中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启示。例如,通过对李时珍、达尔文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使学生得到这样的启示:细致观察是科学发明的敲门砖,刻苦、勤奋地工作是创造发明成功的保证,学生对这类历史的学习,易使学生接受历史的启示。总之,历史
5、的借鉴价值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三、教师要变教案为学案,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在发明创造中直接导致创新方式的思维活动形式,是指人们在观察、分析客观事物时,不是从传统习惯或书本出发,而是以新的视角、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来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方案的思维方式。在创新思维中起重要作用的有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等。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想、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的心理机制是思维活动在有关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原来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形成新的联系。开发直觉思维的主要做法有: 1、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获得开发直觉思维的知
6、识源泉。不同学生学习程度不一样,学习新知识要达到的目标就应该不一样,这样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制定目标,导致全班一个目标、一个任务,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放手给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自己设计评价指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为开发直觉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获得开发直觉思维的方式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必须与他人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学习,获得发展,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我让学生不去看课本,直接思考:“中国最终胜利吗?”小组讨论后,有的小组说,按照战争经过推测,答案应该是“胜利”;有的小组说,
7、按照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猜想,答案应该是“失败”,两种观点各有依据,双方各为一大组,两组进行辩论,“胜”方越辩越雄,队伍也越来越大,就在他们胜券在握时,教师却宣布正确答案“失败”这个晴天霹雷他们接受不了。全班沉默了,这时,教师带领学生在沉痛中总结出一个结论:这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必须要有统治者的正确领导。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标新立异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诸葛亮,笔者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
8、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笔者这样说以后,学生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用人多疑,不会招贤;事无大小,亲自过问;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
9、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五、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史实,敢于大胆地思考问题 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如在讲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时,如果只把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如果在教学中能和学生一起对明末农民起义等事实进行一种假设思考,例如向学生提问:“如果李自成起义军能在攻入北京后迅速扫清明朝的残余势力,那么起义的结局如何?”并鼓励学
10、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思考,提出他们各自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只要他们的分析有道理,教师就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教育学生敢于质疑历史结论或权威论证。通过这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之,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各种问题,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严肃地认清不能泯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天性,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