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一、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后续进行的设计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教学内容:共计二、教学内容:共计34学时学时1、绪论;(2)2、居住区的类型与组成;(1)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1)4、居民调查;(2)5、居住区规划创意;(2)6、居住区空间的营造;(2)7、居住区道路与停车场规划;(4)8、居住区绿地规划;(2)9、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2)10、居住区特色与个性的塑造;(2)11、居住区规划的多样化;(2)12、居住区设施的规划;(2)13、居住区规划的用地指标;(2)14、居住区
2、各项用地界线划定的技术性规定;(1)15、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1)16、居住区规划与城市设计(2)17、实例分析。(4)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2、实例分析3、课堂讨论1绪论:人类居住的历史演变绪论:人类居住的历史演变第一节:远古时期的住宅第一节:远古时期的住宅原始人类的聚落半坡遗址及其他人类最早的居住就是“巢居”和“穴居”。古籍中所谓“上古之世,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古罗马典籍里关于人类房屋的起源中说:“人类过去是像野兽那样的状态,生活在森林洞穴及树丛里”,“由于火的发现在人们之间开始发生了集合,聚议及共同生活”,“有些人开始用
3、树叶铺盖屋顶,有些人在山麓挖掘洞穴,还有些人用泥和枝条建造棚屋”从对中国陕西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先人就对村寨的选址、土地使用规划、建筑布局和住宅朝向、公共空间和开辟,以及防卫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状况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管子度地篇认为:“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着重强调了居民点选址要高亢、近水、向阳、避寒、避风的原则,周礼考工记则认为城市布局应“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
4、夫。”里坊制在唐代以前主要采用的是封闭的里坊制:周宫里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里”,“战国时期:五家为轨,七轨为里”。北魏洛阳里制,“里“一律为方三百或方一里,住户的当量不受编户组织影响。随初改“里”为“坊”;东都洛阳“坊各周四里,开四门临大街,门普为重楼,绵以丹粉”。街巷制北宋以后到元朝期间的居住形式典型的代表是北宋东京开封城的规划建设。大街胡同:街巷制延续到元朝暑期,居住区的组织结构已发展为大街胡同的形式,原来的巷改为胡同,形成了大街、胡同、四合院的三级组织结构,胡同内的院落式住宅并联建造,以胡同划分长条形的居住聚落地段。2风水术风水理论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风水
5、理论虽然不乏迷信内容,但同时,“风水理论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等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等等。风水术传承于后世,形成了两大流派,即“形势宗”与“理气宗”,形势宗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注龙、穴、砂、水之相配;理气宗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五行八卦,以定生克之理。形势宗盛行于世,理气宗用之甚鲜。风水学中形法的理论要点可归纳人为所谓的“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被视为风水理论的入门,而风水形法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这
6、里的龙是指山势、气脉,引伸到祖宗的发祥地,砂是指主龙傍的小山,而点穴即是确定基址的范围.“穴“的典型模式,被认为是“藏风聚气”,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论谓:“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注云;“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实际阐明了微地形、小气候、生态和自然景观的依从关系。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风口理论是风水学和重要内容之一。水口本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一为水流出之所。对穴位“龙首当镇,龙尾当避”。故中国山地村落的建筑群多布置于半山腰或近山脚处的中心部位。风
7、水家选择吉地的一般秩序是“先看水口。次看野势、次看山形、次看土色、次看朝山朝水”六项 第三节 中国近代城市居住区规划里弄:街弄里三级组成邻里单位:将在后面详细阐述。3第四节 当代中国住宅建设 一、城市化进程与住宅建设高潮的兴起城市化的含义: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炎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城市化的度量指标:通常对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标准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两种。城市化水平发展1994 1960 1980 1998 10.6%19.7%20%30.4%*21世纪城市化水平预测:据有关专家推测:到200
8、5年 38%;2010年 43%;2015年 47%;2020年 52%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建设部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展开80年代中期,建设部在首批三个试点济南燕子山、天津川府里、无锡沁园新村三个小区相继建成。为了搞好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都成立了试点办,并先后编印了建设部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文件、资料汇编,颁发建设部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工作纲要、试点小区评比验收标准等文件,对试点工作发挥了指导作用。各地试点小区的规划设计上报方案,必须经试点办专家委员会的论证把关。规划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试点小区的出现,有力地打破了住宅设计“千楼一面”的沉闷局面。在塑造小区的地方特色、时代风貌方面
9、也做了不少有益和成功的探索。原谭庆琏副部长总结的四名话:“造价不高水平高,标准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4小结 人类居住区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居住区的痕迹即是人类社会历经风霜的烙印。居住区从原始的“巢居、穴居”到现在的“花园、别墅”,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原始封建走向现代文明。思考题:1、我国古代重要的居住区规划思想有哪些?它们是如何阐述规划的理念?2、我国近代以前的居住区的形式有哪几种?代表城市名称,并简要叙述之。3、居住小区的试点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还应作哪些改进?4、城市化进程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何关系?5、当代研究风水术有何
10、意义?5第一章 居住区的类型与组成 一、定义:居住区规划:是对城市居住区的居住、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二、指标: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的40%50%。三、广义的概念:居住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和居住群落等。第一节 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一、类型与规模 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1、居住区:是城市中由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独立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它有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
11、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2、居住小区:是被除数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它有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 3、居住组团:指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生活聚居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4、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
12、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5、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6其他类型1、综合居住区:马丘比丘宪章指出:“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该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提倡城市规划按综合区的规划原理进行建设 2、扩大的居住区:在居住区的范围内统一安排成套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淡化以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作为构成城市生活居住区基本单位的模式,这种发展势态在近几年来的特大城市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一种趋势 3、生态居住区:生态思想,早在亚里士多德与荀子的时代就开始萌芽了。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
13、Oikos,于1869年由德国生态学家海克尔首先提出,在本世纪的二十年代五项形成了学科框架,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Ar-cology生态建筑学,1969年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哈格出版专著设计结合自然,理论与实践开始结合,也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诞生,开始以生态学为基础指导规划工作。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展了人类环境宣言,将6月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大会的口号是“只有一个地球”。4、智能化居住区:智能社区的目标是沟通社区内部的住户、住户与社区服务
14、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开展综合信息交互,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境,实现家庭智能化、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新世纪风范的现代生活。智能社区采用4C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及IC卡技术)、构架智能结构与系统,结合服务与管理,精密设计、择优集成、精细施工,提高住宅档次、推动住宅现代化。我国正在建设智能社区,努力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使社区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的轨道,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和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尽快形成信息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助于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7第二节 社区一、社区:“
15、社区”概念最早源于拉丁语,本意是互助与共有的关系,现在一般认为,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空间,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助及服务体系的人口为主体的人类共同生活体,它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简而言之,是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重要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l 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二、邻里单位及其原则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邻里单位的原则: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
16、,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8小结居住用地按照规模大小可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种类型。居住区从为居民提供栖身之所的简单原始功能现在已发展成为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环境优美、人与自然有机共融的空间环境。思考题:1、居住区与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关系。2、居住区发展有哪些新动态?3、邻里单位的基本内容。9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要、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
17、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社区发展、生态优化和共享社区的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以及相应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原则,建设文明、适居的居住社区。第一节 社区发展原则 1、需求层次理论: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适居性: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居住区适居性的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卫生有环境卫生和生理健康卫生;安全有人身安全和治安安全;方便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交往、户内户外活动、娱乐、出行等;而舒适的内容很广泛,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既
18、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3、识别与归属: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它反映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的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4、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 是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居住区规划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居住区物质空间环境的识别性方面可以考虑的要素有: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5、文化与活力: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营造文明社区的重要条件,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
19、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10第二节 生态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l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生态考虑:屋顶绿化系统、窗墙保温系统、屋顶雨水收集与贮存处理系统、分质供水系统、太阳能供热系统、自然降温通风系统以及人车分行的居住区交通系统。l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开发委员会报告“人类共同的未来”中阐述为“所谓可持续的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1、我们共同的未来到21世纪议程,从“温哥华”到“伊斯坦布尔”,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广泛认同和支持,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奋斗
20、的目标。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多方位构成: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科技的可持续发展。3、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在1987年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我国在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指出;“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
21、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战略目标包括恢复经济基础、改善技术发展方向和生态的关系等,它的核心是交替和为自然
22、资源的物质财富和作为文化资源的精神财富在当代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当代人既担负着合理利用资源为当代人造福的重任,又担负着为后代人保留和建设可利用资源为后代发展打下基础的责任。6、为可持续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住区,在其规划与建设中应将住房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就业社区管理、环境资源供配、文化认同、社区保障和社会平等等方面的人居问题纳入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使当代的住区不仅能为当代人而且也为后代人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活动执行条件。7、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列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部分,其中列出的6个方案领域分别为:城市
23、化与人类住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人类住区功能、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向所有人提供适当住房、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和提高住区能源利用效率。根据上述对可持续人类住区的发展战略应包含住房环境与土地资源、能源结构与利用效率、消费模式、建筑节能、文化背景与社会发展与再投入七个方面 11第三节 共享社区原则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居住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共享:共享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1、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2、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3、“组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
24、则的重要前提,“入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目的。l 公众参与 小结:居住区规划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与自然有机共融”的原则,既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要满足人的心理需要;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考虑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思考题:1、居住区规划要遵循的基本要求。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居住区规划如何考虑这一问题?12第三章 居民调查 第一节 调查内容:调查有普查和专项调查 居民基本情况调查:一般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宗教,被调查者家庭的人口结构、收入、住房状况,被调查者家庭的住址等项目。1、实况调查:是指对居民当前居住生活状况的调查。2、评价调查:是指居民对目前所居
25、住的居住环境满意程度的高 3、意向调查:是指居民对期望的居住环境的调查。第二节 调查方法 常用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观察调查三种。抽样调查 1、随机调查 2、分层随机抽样 3、聚类调查 4、雪球抽样 第三节 分析、描述和解释小结:居民调查是居住区规划的基础,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思考题:居民调查的作用和意义。13第四章 居住区规划创意一、有关创意:设计创意的概念早已有之,也早就为大多数建筑师和规划师认同。常巧用自然景观冠以文化理性的意象,以生动的环境意趣,激发人的心理和美好的遐想。二、方法:1、把握地脉:居住区规划的创意应首先结合地貌特征,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宋郭熙林泉高致就是追求以
26、“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而且视自然山水景象为“天道”的象征,塑造“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和其序等”(周易乾文言传)“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2、延续文脉:城市历史文化,商业经济、民俗文化,景观文化、旅游资源。面向新世纪的居住环境应当具有高品位的文化特征,居住区不仅要有幽雅宁静的居住场所,而且应当通过规划设计对居住环境的自然与人文设施赋予文化内涵的艺术意蕴。可用牌坊、碑亭、匾额、对联和取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或富有寓意的花、草、动物形象的木雕、石雕、砖雕。中国绘画和诗词都是灵感的源泉。三、实例1、借自然景观、创环境意趣在楠溪江的历史文化古村苍坡村,正是巧借形似笔架的
27、山峰立“文房四宝”之意规划布局,创造环境意趣的成功之例。在该村的布局中以笔架作为对景设贯通村西的主街(称笔街)喻“笔”,街南开池喻“砚”,池边设长石喻“墨锭”,大地喻“纸”构思组织村落空间,构建富有文化气息和人文理想的环境意趣,给人以文化理性的精神感染力,激励要民读书明理,历史上该村造就了许多文人雅士,体现了环境育人的效应。2、常州红梅西村的构思比较有特色,整个小区 以“琴、棋、书、画,乐在其中”为其人居环境设计的主题,将小区 分成四个组团,在规划意念中,探索继承与发展中国园林布局和传统文脉的新手法,以琴棋书画为四个住宅组团的主题,分别设置亭廊、水池、石刻、壁画,以突出各自的主题。3、银海山水
28、间住宅小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织锦图的精美闻名于世,那种独特的节奏与韵律是民族历史文化浓缩的密码,传传递着幸福吉祥的信息,小区内的绿化,宅间小路及建筑形态交织成一幅如织锦一般的美丽图案,六个组团如同孔雀国里飞来的六只孔雀飘落在这美丽的织锦上。144、广西南宁新兴苑小区采用了“整体环境设计”的新手法,确定了基本色调为蓝天、白云、绿草坪、淡墙、红瓦坡屋顶、设计了三条景观轴线,按序幕、高潮、结尾的空间节奏展开,丰富了小区 的空间环境小区主路采用了“日”字形骨架,加中心步行林荫道,将小区 分为“青”、“山”、“绿”、“水”四个组团和一个中心绿地,主于道采用“步车共存”的道路形式。5、吸取民居院落组群而已
29、的特点,以“行列式”为基调加以变化组合成院落,形成条型,折线型,组型的多种空间界面,注重创造空间环境的形式层面环境体态、形状、尺度、色彩、肌理、半私有、半公共空间保证了居民与环境的直接对话。领略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6、南京樱驼花园住宅小区规划:环境的整体性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灵魂”,在环境绿化设计上,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自然景观,着力以保护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总目标,满足居民对外部环境日益增长的功能要求,小区园林空间的构思以“樱之歌”为主题,采用不同植物对应四季相感应派生现“旋”、“韵”、“曲”,“舞”的意境,这种内涵联系,使景观得以活动和延续,总之,不论是象征自然、生命和谐共
30、存的“樱之歌”,还是其它景点,这种传统景观与文化特色有机融合,给绿化环境赋予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居住环境的观赏价值。小结:居住区规划创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好的创意才会有好的空间形态,才会给人以启迪以感化以激励。思考题:居住区规划创意的切入点和方法有哪些?15第五章 居住区空间的营造第一节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一、几种结构模式 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2、居住区居住组团 3、居住区街坊二、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1、住宅用地:是指住宅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其中包括通向住宅入口的小路、宅间绿地。2、公共服务用地: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区民服务和使用
31、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3、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其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4、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5、其他用地: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16第二节 住宅群体的平面组合形式一、应考虑的因素:1、住宅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日照标准是用来控制住宅日照是否满足户内居住条件的技术标准。日照标准是近在某一
32、规定的时日住宅底房间获得满窗的连接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来规定的。2、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要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3、住宅间距:包括住宅前后以及两侧的距离。对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24米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其两侧间距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米,侧面有窗时不得小于8米。对高度大于24米的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其后面的间距应作日照分析后确定,其前面的间距应按照其前面住宅的高度来决定是采用规定的日照间距还是进行日照分析,其侧面间距一般要求不小于13米。4、自然通风:是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使室内
33、外空气得以交换。炎热地区要考虑通风,寒冷地区要考虑阻风。5、住宅朝向: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主要有:日照时间、日照间距、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和地形等。6、噪声防治:一是交通噪声,二是人群活动噪声,三是工业生产噪声。防治方法右可以从住宅选项址、区内外交通的合理组织、区内噪声相对集中以及通过绿化和建筑的合理布置等方面来进行。二、基本形式1、行列式:平等排列、交错排列、单元错接、变化间距、成组改变朝向、扇形排列2、周边式:单周边、双周边3、点群式:规则式、自由式4、混合式5、自由式17第三节 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一、群体空间构成1、空间的构成要素 硬质要素 软质要素:2、空间领域的划分 私有空间 半
34、私有空间 半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3、空间围合的类型 庭院广场型 带型 庭院广场型与带型相结合4、空间的尺度与比例5、空间构图的基本手法 对比 节奏与韵律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形式1、成组成团2、成街成坊18第六章 居住区道路规划 一、道路的类型、分级 1、道路的类型:车行道:担负着居住区与外界及居住区内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联系,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主体。步行道:往往与居住区各级绿地系统结合,起着联系各类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2、道路的分级:居住区道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红线宽度:2030m,山地城市不小于15m,车行道:9m,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m。道路断面:多
35、采用一块板,在规模大的居住区中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人行道:24m 居住小区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m(采暖区),或10m(非采暖区)。车行道:58m。道路断面:多采用一块板。l 人行道:1.52m.组团道路:居住小区内的主要道路 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m(采暖区),或8m(非采暖区)。车行道:57m。道路断面:多采用一块板。宅间小路:通向各户或各住宅单元入口的道路。宽度:一般不小于2.5m19二、道路规划设计原则1、根据居住区地形、气候、用地规模、人口规模、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规划布局、用地周围的交通条件、居民出行方式与行动轨迹以及交通设施发展消灭等因素
36、,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通而不畅,保持居住区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3、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居住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区空间领域的完整。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5、避免影响城市交通。20三、道路规划设计的规定1、一个较大规模的居住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出入口。2、当居住区向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3、当居住区的主要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4、居住区内应该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5、尽端路的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尽端处应设1
37、2*12m的回车场。6、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通行。7、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步行路的纵坡应满足相应的道路纵坡要求,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道路的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的纵坡要求控制。8、各类道路距建筑物边缘的距离应该满足技术规定。9、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4m的消防车通道。10、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建筑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人行通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有关要求。21四、道路系统规划 居住区交通组织规划:1、人车分行 是本世纪20年代在美国首先提出并在纽约的雷德朋居住区实施。其特点是:两个路网,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2、人车混行 是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一套路网。分级明确,主要路网一般采用互通。l 从道路联系上看有:1、互通式 2、尽端式 3、综合式l 在布局上有:1、三叉型 2、环型 3、半环型 4、树枝型 5、风车型 6、自由型22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