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级医院评审标准(护理组)医院: 评审日期: 评审人:第三章 患者安全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评审标准评价要点评定结果存在问题3.1.1 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如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3.1.1.1 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如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C】 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有制度规定,且在全院范围内统一实施。 【B】符合“C”,并对就诊患者住院病历施行唯一标识管理,如使用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或身份证号码等。 【A】符合“B”,并 1.对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正确性有改进方法。 2.若是具备条
2、件的医院,在重点部门(急诊、新生儿、ICU、产房、手术室)可使用条码管理。 3.1.2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等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1.2.1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C】 1.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核对时应让 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陈述患者姓名。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
3、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B】符合“C”,并 有规章制度和或程序规范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下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A】符合“B”,并 1.各科室对本科执行查对制度有监管。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3.1.3 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 、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 3.1.3.1 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C】 1.患者转
4、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急诊、病房、手术室、ICU、 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有明确的制度规定。 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4.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B】符合“C”,并 1.有规章制度和或程序规范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与交接登记制度”。 2.各科室对本科制度的执行力有监管。 【A】符合“B”,并 职
5、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3.1.4 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主要针对 ICU、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重点科室,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传染病、药物过敏的患者等。 3.1.4.1 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主要针对ICU、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重点科室,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传染病、药物过敏的患者等。【C】 1.对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标识的患者和科室有明确制度规定。 2.至少在重症医学病房(ICU、CCU、SICU、RICU 等)、新生儿科(室)、手术室使用“腕带”
6、识别患者身份。【B】符合“C”,并1、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1.正确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标识,持续改进有成效。 2.若是具备条件的医院,在重点(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部门)部门、重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可使用条码管理。 二、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评审标准评价要点评定结果存在问题3.2.1 在住院患者的常规诊疗活动中,应以书面方式下达医嘱。 3.2.1.1
7、 按规定开具完整的医嘱或处方。 【C】 1.有开具医嘱相关制度与规范。 2.医护人员对模糊不清、有疑问的医嘱,有明确的澄清后方可执行的流程。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医嘱、处方合格率95%。 3.2.2 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重述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 3.2.2.1 有紧急情况下下达口头医嘱的相关制度与流程。【C】 1.有只有在紧急抢救情况下方可使用口头医嘱的相关制度与流程。2.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者需复述确认,双人核查后方可执行。 3.下达
8、口头医嘱应及时补记。 【B】符合“C”,并 1.有规章制度和或程序规范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都必须持续地履行“只有在紧急抢救情况下方可使用口头临时医嘱的相关制度与流程”。 2.各科室对本科制度的执行力有监管与评价。 【A】符合“B”,并 1.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2.医嘱制度规范执行,持续改进有成效。 3.2.3 接获非书面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3.2.3.1 有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处置流程。 【C】 1.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
9、度及流程。包括重要的检查(验)结果等报告的范围。 2.接获非书面危急值报告者应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复述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生报告,并做好记录。 3.医生接获临床危急值后及时追踪与处置。 4.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与流程,并正确执行。 【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2.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检查(验)科室能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醒目的提示。 (信息科)【A】符合“B”,并有危急值报告和接收处置规范,持续改进有成效。三、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
10、位及术式发生错误评审标准评价要点评定结果存在问题3.3.1 择期手术的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3.3.1.1有手术患者术前准备的相关管理制度。【C】 1.有手术患者术前准备的相关管理制度。 2.择期手术患者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病情和风险评估以及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B】符合“C”,并 1.各科室对本科制度的执行力有监管与评价。 2.术前准备制度落实,执行率95%。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3.3.2 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 3.3.2.1 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相关制度与流程。 【C
11、】 1.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相关制度与流程。对标记方法、标记颜色、标记实施者及患者参与有统一明确的规定。 2.对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对手术侧或部位有规范统一的标记。 3.患者送达术前准备室或手术室前,已标记手术部位。 【B】符合“C”,并 涉及双侧、多重结构、多平面手术者手术标记执行率95%。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3.3.3 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3.3.3.1 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C】 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12、 2.实施“三步安全核查”,并正确记录: (1)第一步: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2)第二步: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3)第三步: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
13、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3.手术院感风险评估表应在手术结束后填写。4.手术安全核查项目填写完整。【B】符合“C”,并1.制定规章制度和工作步骤来统一程序,支持在手术室之外的内科和牙科等部门的操作,确保正确部位、正确操作和正确病人。2.手术核查手术风险评估执行率95%。2. 符合“B”,并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评审标准评价要点评定结果存在问题3.7.1 评估有跌倒、坠床风险的高危患者,要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3.7.1.
14、1 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主动向高危患者告知跌倒、坠床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C】 1.有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相关制度,并体现多部门协作。 2.对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及根据病情、用药变化再评估,并在病历中记录。 3.主动告知患者跌倒、坠床风险及防范措施并有记录。 4.医院环境有防止跌倒安全措施,如走廊扶手、卫生间及地面防滑。 5.对特殊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孕妇、行动不便和残疾等患者,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如警示标识、语言提醒、搀扶或请人帮助、床挡等。 6.相关人员知晓患者发生坠床或跌倒的处置及报告程序。 【B】符合“C”,并 1.有坠
15、床、跌倒的质量监控指标数据收集和分析。 2.高危患者入院时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率90%。 【A】符合“B”,并 高危患者入院时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率95%。 3.7.2 有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 3.7.2.1 有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置预案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 【C】 有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相关制度、处置预案与工作流程。 【B】符合“C”,并1.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处置流程知晓率90%。 2.采取措施的监测结果,包括成功地减少跌倒损伤和任何非有意的后果,有可能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高风险患者入院时评估率80%。
16、【A】符合“B”,并 1.规章制度和(或)程序支持在院内持续性减少患者跌倒所导致伤害的风险。 2.有可能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高风险患者入院时评估率95%。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评审标准评价要点评定结果存在问题3.8.1 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3.8.1.1 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C】 1.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工作流程。 2.有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 3.高危患者入院时压疮的风险评估率90%。 【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有督促、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2.对发生压疮案例有分析及改进措施。 【A】符合“B”,
17、并 1.持续改进有成效。 2.高危患者入院时压疮的风险评估率95%。 3.8.2 实施预防压疮的有效护理措施。 3.8.2.1 落实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 【C】 1.有预防压疮的护理规范及措施。 2.护士掌握操作规范。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有督促、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落实预防压疮措施,无非评估压疮事件发生九、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评审标准评价要点评定结果存在问题3.9.1 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并让医务人员充分知晓。 3.9.1.1 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C】 1.有
18、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与流程,多种途经便于医务人员报告。2.有对员工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教育和培训。 3.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10 件。 【B】符合“C”,并 1.有指定部门统一收集、核查、分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采取防范措施。2.有指定部门向相关机构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3.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15 件。 4.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95%。 【A】符合“B”,并 1.建立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 2.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20件。 3.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漏报率。 3.9.2 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医疗安全(
19、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开展网上报告工作。 3.9.2.1 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自愿报告活动。()【C】 1.建立有医务人员主动报告的激励机制。对不良事件呈报实行非惩罚制度。 2.严格执行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的规定。 【B】符合“C”,并 激励措施有效使用医院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A】符合“B”,并 医院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与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建立网络对接。 3.9.3 对重大不安全事件要有根本原因分析,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3.
20、9.3.1 定期分析医疗安全信息,利用信息资源改进医疗安全管理。 【C】 1.定期分析安全信息。 2.对重大不安全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 【B】符合“C”,并 1.利用信息资源加强管理,实施具体有效的改进措施。 (信息科参与)2.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A】符合“B”,并应用安全信息分析和改进结果表达患者安全管理取得的成效。(信息科参与)第五章 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一、确立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评审标准评价要点评定结果存在问题5.1.1 院领导履行对护理工作领导责任,对护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协调与落实全院各部门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具体措施落实到位。 5.1.1.1 有在院长(或副院长)领
21、导下的护理组织管理体系,对护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C】 1.有在院长(或副院长)领导下的护理组织管理体系,定期专题研究护理管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 2.按照标准配置各层次护理管理岗位和人员,岗位职责明确。 【B】符合“C”,并 落实岗位职责和管理目标,对各层次护理管理者有考核。 【A】符合“B”,并 护理管理体系惯性有效运行。 5.1.1.2医院有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年度总结。【C】 1.有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与医院总体规划和护理发展方向一致。 2.相关人员知晓规划、计划的主要内容。 【B】符合“C”,并 有措施保障落实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有效执行年度计划并有总结。 【A】
22、符合“B”,并 有对规划和计划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追踪分析,达到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5.1.2 执行二级(医院-科室)护理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建立护理垂直管理体系,按照护士条例的规定,实施护理管理工作。 5.1.2.1执行二级(护理部-护士长)护理管理组织体系。【C】 有建立护理垂直管理体系的工作方案,执行二级(护理部-护士长)护理管理。 【B】符合“C”,并 二级(护理部-护士长)护理管理组织体系,有效运行。 【A】符合“B”,并 1.与相关临床科室及职能部门至少每半年有一次联席会议或其他协调机制。 2.对开放床位大于300张的医院,应执行三级(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23、。 5.1.2.2 按照护士条例的规定,实施护理管理工作。【C】 1.按照护士条例的规定,制定相关制度,实施护理管理工作。 2.依法执行护士准入管理。【B】符合“C”,并 职能(护理部、人事部门等)部门对护士条例执行及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A】符合“B”,并 对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追踪与成效评价,有持续改进。 5.1.3 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明确临床护理内涵及工作规范,对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5.1.3.1 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明确临床护理内涵及工作规范。【C】 1.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推行责任制整体护
24、理工作模式,有工作方案与具体措2.护士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职责要求。 3.有统一管理的护士分级管理档案。 【B】符合“C”,并 1.有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规范明示,并有效执行。 2.科室能定期自查、分析、整改。 3.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定期监管检查的结果反馈和整改意见。 【A】符合“B”,并 1.有事实证明落实“护士岗位责任制与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取得成效。 2.对存在问题与缺陷的持续改进有成效。 5.1.4 实行护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岗位职责明确,落实护理常规、操作规程等,有相应的监督与协调机制。 5.1.4.1实行护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岗位职责明确。【C】 1.有全院护理管理目标及各项护理标
25、准并实施。 2.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内容并履行职责。 【B】符合“C”,并 1.科护士长负责落实本科护理管理目标及并按标准实施护理理管理。 2.护理部对科室护理管理目标、护理质量/数据执行有定期的检查、评价、分析、反馈,有整改具体措施。 【A】符合“B”,并 对护理管理目标及各项护理标准落实中存在问题与缺陷有追踪和成效评价,有持续改进具体措施。 5.1.4.2落实护理常规、操作规程等,有相应的监督与协调机制。【C】 1.有护理常规和操作规范并及时修订。 2.对护理核心制度(分级护理、查对、交接班、安全输血等制度)和岗位职责有培训、考核。 3.相关护士掌握上述内容并执行。 【B】符合“C”,并 1.
26、护理单元对护理常规、操作规程、护理核心制度落实情况有自查、分析、反馈及整改。2.护理部履行监管职责,有定期检查、分析、反馈,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1.护理常规、操作规程、护理核心制度落实到位。2.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持续改进有成效。5.1.4.3护理单元有专科护理常规,具有专业性、适用性。【C】1.各护理单元有能体现专业性和适用性的专科护理常规。2.护士掌握本专业的专科护理常规并执行。3.有专科护理质控措施。(见第七章第三节)【B】符合“C”,并1.在实施专科护理常规过程中,定期补充、修改与完善。2.相关人员均知晓,执行到位。【A】符合“B”,并1.专科护理落实到位,能体现对质控措施落实
27、有分析有评价。2.对开展的新项目、新技术有相应的专科护理常规补充完善和培训。5.1.4.4能提供体现适时修订并有修订标识的护理制度,修订部分均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C】1.有修订制度、职责、常规等相关文件的规定与程序。2.修订后的文件,有试行修改批准培训执行的程序,有修订标识。【B】符合“C”,并1.相关护理管理人员知晓修订规定与程序。2.护士知晓修订后的相关制度。【A】符合“B”,并对修订后制度的执行情况有追踪与评价,持续改进有成效。5.1.4.5定期开展护理管理制度的培训,有培训记录。【C】1.有护理管理制度培训计划并落实。2.护士掌握相关护理管理制度。【B】符合“C”,并护理部对培
28、训落实情况有检查和督促。【A】符合“B”,并对培训后的效果情况,有追踪与评价,有持续改进。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评审标准评价要点评定结果存在问题5.2.1 有护士管理规定、岗位职责、岗位技术能力要求和工作标准,同工同酬。 5.2.1.1 有护士管理规定,对各项护理工作有统一、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有考评和监督。【C】 1.有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护士管理规定、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 2.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人员资质与履职要求。 【B】符合“C”,并1.各护理岗位人员符合相关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的要求。 2.职能部门定期对护士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等内容。 【A】符合“B”
29、,并 对护士管理工作有追踪和评价,持续改进有成效。 5.2.1.2 对各级护士资质进行严格审核。【C】 1.有各级护士资质审核规定与程序,并执行。 2.相关人员知晓资质审核规定与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相关人员符合相关执业资质的要求。 2 职能部门监管并执行。 【A】符合“B”,并 对护士资质审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有追踪和评价,改进有成效。 5.2.1.3 有聘用护士资质、岗位技术能力及要求、薪酬的相关制度规定和具体执行方案,并有执行记录。(重点是“合同制”管理的护士)【C】 1.有聘用护士的资质、岗位技术能力及要求。 2.有薪酬的相关制度、规定和具体执行方案。 3.聘用护
30、士知晓本岗位资质与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有相关部门(人事部、护理部等)及用人科室共同管理的用人机制。2.聘用护士符合相关聘用的要求。 【A】符合“B”,并 聘用护士对薪酬制度满意程度较高。 5.2.1.4有全院护士的人员名册、薪酬、享有福利待遇、参加社会保险等信息,落实同工同酬。【C】 1.有保障护士实行同工同酬,并享有相同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的制度。 2.护士每年离职率10%。 【B】符合“C”,并 落实不同用工形式的护士同工同酬、享有同等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待遇。 【A】符合“B”,并 1.护士对薪酬和福利待遇满意程度较高。 2.护士每年离职率5%。
31、 5.2.1.5护士能够获得与其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与医疗保健服务。【C】 1.有护士相应岗位职业防护制度及医疗保健服务的相关规定。 2.对在岗位上的意外伤害有处理的相关规定。 3.护士均知晓。 【B】符合“C”,并 对护士的保障上述制度和规定得到落实,做到可及。 【A】符合“B”,并 对上述制度落实情况中存在问题与缺陷有追踪和评价持,续改进有成效。5.2.2 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一致,有护理单元护士的配置原则,有紧急状态下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的预案 。 5.2.2.1有护理单元护士人力配置的依据和原则,合理调配护士人力,满足临床工作需要。【C】 1.护理部管理全院护士信息
32、,掌握全院护理岗位和护士分布情况,按照医院的规模合理配置护士。 2.护理部制定有护士人力调配方案或措施,可以对全院护士进行调配。3.护士分管患者护理级别符合护士能级水平。 4.每位护士平均负责病人数10人,并体现护士能力与病人危重程度相符的原则。 【B】符合“C”,并 1.科护士长可以在科室、病房层面调配护士。 2.每位护士平均负责病人数8人,并体现护士能力与病人危重程度相符的原则。 【A】符合“B”,并 1.每位护士平均负责病人数6人。 2.能够依据护士能力、专业特点,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效果良好。 5.2.2.2有各级护理管理部门紧急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规定,有执行的方案。【C】 1.护理
33、人力资源调配方案或编制中有机动人员的规定,有执行方案。 2.相关护理管理人员知晓紧急护理人力资源调配规定的主要内容与流程。 【B】符合“C”,并 1.有护士储备,可供紧急状态或特殊情况下调配使用。 2.对储备人员有培训、考核。 【A】符合“B”,并 1.有紧急情况下人力资源调配演练,持续改进。 2.机动护士占护士总数达到16.6%。 5.2.3 以临床护理工作量为基础,根据收住患者特点、护理等级比例、床位使用率对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弹性调配。 5.2.3.1根据收住患者特点、护理等级比例、床位使用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C】 1.根据护理工作量、患者病情和床位使用率(加床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
34、可动态达到以下标准:(1)临床一线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的比例95%。 (2)全院病区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4:1。 (3)ICU 护士与床位数之比达到2.53:1。 (4)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床之比不低于3:1。 (5)母婴同室、新生儿护士与床位数之比不低于1:0.6。 (6)NICU、PICU 护士与床位数之比达到1.51.8:1。 2.有护理岗位说明书,包括工作任务和任职条件,有实例可查。 3.护士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符合医院聘任制度规定。 【B】符合“C”,并 1.当年度(全院)床位使用率93%、平均住院日小于10天时,实际床位与病房护士总数比不低于 10.5。 2.当年度(全院)床位使用
35、率96%、平均住院日小于8天时,实际床位与病房护士总数比不低于 10.6。 3.医院对科室应基于病人危重程度及护理工作量来配置护士人数。 【A】符合“B”,并 能够依据专业特点,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效果良好。 5.2.3.2 对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弹性调配。 【C】 1.有为实行弹性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人员储备。 2.有保障实施弹性人力资源调配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效果。 【B】符合“C”,并 根据收住患者特点、护理等级比例、床位使用率,在部分科室或部分专业实施实行弹性人力资源调配。 【A】符合“B”,并 护士由护理部门统一调配,效果良好。 5.2.4 建立基于护理工作量、质量、患者满意度并结合护理难度
36、、技术要求等要素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评优、晋升、薪酬分配相结合,实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调动护士积极性。 5.2.4.1建立基于护理工作量、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难度及技术要求的绩效考核办法与评优、晋升、薪酬挂钩。【C】 1.有基于护理工作量、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难度及技术要求绩效考核方案。 2.绩效考核方案制定应充分征求护士意见。 【B】符合“C”,并 1.绩效考核方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方便护士查询,知晓率80%。2.绩效考核结果与评优、晋升、薪酬挂钩。 【A】符合“B”,并 绩效考核方案能够体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调动护士积极性。 5.2.5 有护士在职培训计划、保障措施到
37、位,并有实施记录。 5.2.5.1有护士在职培训和考评。【C】 1.有护士在职培训与考评制度。 2.有护士在职继续教育计划,并有专职部门和专人负责落实。3.有开展培训的经费、设备设施等资源保障。【B】符合“C”,并1.培训与考评结合临床需求,充分体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护士的特点,并与评优、晋升、薪酬挂钩。2.常规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A】符合“B”,并制度完善、内容详实,效果明显。5.2.5.2落实专科护理培训要求,培养专科护理人才。【C】1.根据医院功能及需要,培养临床所需的专科护士。2.有开展专科护士日常训练所需的师资、设备设施等资源保障。3.按照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等要求,有本院专
38、科护士培训方案和培养计划。【B】符合“C”,并1.根据临床需要,恰当培养和使用专科护理人才。2.有培训效果的追踪和评价机制。3.有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专科护士培训基地。【A】符合“B”,并1.有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专科护士培训基地。2.根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培训工作,效果良好。三、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改进评审标准评价要点评定结果存在问题5.3.1 根据分级护理的原则和要求,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有质量可追溯机制。 5.3.1.1根据分级护理的原则和要求,实施护理措施,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有质量可追溯机制。【C】 1.依据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分级护理制度。2.护士
39、掌握分级护理的内容。 3.有护理级别标识,患者的护理级别与病情相符。 【B】符合“C”,并 1.科室对分级护理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 2.职能部门对分级护理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整改建议。 【A】符合“B”,并 落实分级护理中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改进措施有追踪和成效评价,体现有持续改进过程。 5.3.2 依据 护士条例、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 版)等文件要求,规范护理行为,措施落实到位。 5.3.2.1依据护士条例、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等文件要求,规范护理行为,措施落实到
40、位。【C】 1.依据护士条例、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等文件要求,制定相关制度及实施方案。2.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B】符合“C”,并 护理部应根据已制定的相关制度及实施方案,定期对各科室开展检查落实措施到位情况,有记录。 【A】符合“B”,并 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改进措施有追踪和成效评价,规范护理行为进程中体现有持续改进事实。 5.3.3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试点工作。 5.3.3.1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C】 1.医院成立由“一把手”院长任组长的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医院各部门分工明确,有具体的工作职责或措施。 2.医院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41、进度安排、重点任务、相关政策、保障措施。 3.医院有各级关于护理管理人员和护理骨干(重点是新护士和专科岗位护士)培训的工作方案或计划。 4.有推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制度和措施及考评激励机制。 5.对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内涵,相关管理人员知晓率80%,护士知晓率100%。 【B】符合“C”,并 1.改革护理分工方式,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 2.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职责。 3.责任护士每天评估患者,掌握所负责患者的诊疗护理信息,开展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和心理护理。 4.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 5.考评激励机制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并与薪酬分配、晋升、评优等相结合。 6.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50%。 【A】符合“B”,并 1.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改进措施有追踪和成效评价,体现有持续改进过程。 2.患者与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5.3.4 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全面履行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处置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