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北水 电 2 0 1 2年 第 6期 4 9 备工作 , 进一步为 2 0 0 8 , 2 0 0 9年渡汛方案提供科 学 依据。陕西汉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委托西北水利科 学研究所实验 中心在原模 型试验 的基础上 , 对该阶 段施工导流方案以及渡汛报告审查后 的方案进行模 型试验 J 。试验主要 目的: ( 1 )观测全年围堰和枯水围堰上下游河段的水 流流态 、 流速分布 、 过流能力 、 水 面线 以及 围堰坡脚 淘刷情况 ; ( 2 )观测枯水 围堰堰顶过流时的上 、 下游水位 、 堰顶流速 、 过流能力及水 位变化 , 确定 堰面 防护措 施 ; ( 3 )验证上游 围堰堰前及导墙上
2、游端右侧河床 钢筋笼防护( 简称围堰裹头) 、 下游尾水右岸钢筋笼 防护的安全性 。 表 1 蜀 河水电站分期洪水成果表 ( i n s ) 时 段 鱼 塑垩 塑盐笪 5 1 O 2 0 名 称 桩 号 长度 顶高程 高 度 顶宽 2 2 试 验要 求及 内容 ( 1 )模型比尺选用 1 : 1 0 0, 模拟范 围为坝上 0 + 5 0 0 i n 坝下 0 + 5 0 0 i n , 其中动床部分为坝上 0 + 2 0 0 in一坝下 0 + 3 5 0 m; ( 2 )全年挡水 围堰参照 O= 5 0 2 0 , 7 0 5 0 , 8 3 1 0 , 9 6 8 0 , 1 2 1 0
3、 0 , 1 3 3 0 0 , 1 4 5 0 0和 1 7 0 0 0, 1 9 7 0 0 In s 九个流 量级 进行 实 验 ; 枯 水 围堰 参 照 q=9 6 8 0 , 1 2 1 0 0 , 1 3 3 0 0 , 1 4 5 0 0, 1 7 0 0 0 , 1 9 7 0 0 in s 六个 流 量级进行实验 ; ( 3 )绘制不同流量河道水面线、 水流流态及 流 速分布图; 观测 围堰上下游河床及 围堰基础冲刷深 度 , 提 出防护范围和措施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二期施工导流期间, 土石围堰分为全年挡水围 堰和枯水过流围堰 。 3 1 全年挡水围堰试验 3 1 1
4、围堰上下游河道水流流态及流速分布 在河道来流量为 Q= 5 0 2 0, 7 0 5 0, 8 3 1 0, 9 6 8 0 , 1 2 1 0 0, 1 3 3 0 0 , 1 4 5 0 0和 1 7 0 0 0 , 1 9 7 0 0 m s 时, 各 工况河道水流流态基本相似 , 在上游围堰前 、 下游围 堰下游及上游导墙 的右侧均 出现 回流区。 上游土石 围堰前 的 回流 流速一般 介于 0 3 0 8 m s 之间, 最大回流流速 0 8 9 m s ( 1 3 3 0 0 m s 流量) ; 下游 围堰下游 回流流速一般均在 2 m s以 上 , 最大 回流流速 4 0 6 m
5、 s ( 1 9 7 0 0 m s 流量 , P 1 2 断面) 。 上游河道 中的流速一般介于 1 4 m s 之间 , 最 大流速为 4 2 2 m s ( 1 9 7 0 0 m s流量) ; 下游河道 的流速一般介于 4 8 5 m s 之间, 最大流速为 8 6 3 m s ( 1 9 7 0 0 m s 流量 ) 。 上游导墙头绕流流速基本均在 4 6 m s 左右 , 最大绕流流速 6 3 9 m s ( 1 3 3 0 0 m s流量 ) ; 下游 导墙头绕流流速基本均在 6 9 In s 左右 , 最大绕流 流速 9 9 7 m s ( 1 9 7 0 0 m s 流量)
6、。 消力池末端流速一般均在 4 r n s以上 , 最大流 速达 1 5 5 7 m s ( 1 9 7 0 0 m s 流量) ; 各级流量在消 力池中均能形成稳定水跃 , 跃前断面位于闸墩末端 前后 , 有效地消除了水流部分能量 。 3 1 2 围堰 上 下游 河床 冲 淤 变化 由于河道来水流量大 , 水流强度强 , 上游钢筋笼 右侧及枢纽下游形成 明显 的冲刷坑 , 冲刷坑最深点 高程随着河道流量 的增大而增大 , 见表 3 。 在枢纽上游 , 不同流量冲刷坑形态基本相似 , 仅 最深点位置略有不 同。在 5 0 2 0 m s 和 7 0 5 0 m s 两个流量时 , 最深点均位于
7、钢筋笼右侧 ; 随着流量增 大 , 冲坑 最深 点 位置 逐渐 下 移 , 在 河道 流量 大 于 8 3 1 0 I T I s时, 最深点位置均下移至钢筋笼右下侧 ; 且河道 来流 量越 大 , 冲刷坑 越深。在河道 来流量 5 0 2 0 m s 时 , 上游 导墙 端 部 冲刷 坑最 深点 高程 1 8 0 0 3 I n , 冲刷 坑 深 度 约 1 0 m; 在 河 道 来 流 量 1 9 7 0 0 m s 时 , 上游 导墙 端部 冲 刷坑 最深 点高程 1 7 2 0 0 m, 冲刷坑深度约 1 8 m。与导墙头没有钢筋 笼防护( 2 0 0 7年导流试验) 冲刷情况相 比,
8、 同流量 冲刷坑最深点高程 基本没有变化 , 但各流量 冲刷坑 位置变化较大 ( 导墙头没有钢筋笼 防护 时, 各流量 级冲刷坑位置及最深点均位于上游导墙头部 ) 。 5 0 王江涛 蜀河水 电站E - 程二期混凝土施工导流水工模 型试验研 究 表3 不同流量河床局部冲坑最深点高程表 m 此外 , 应该注意 的是, 在各级流量下, 因钢筋笼 右侧及底部的水流冲刷作用使各工况钢筋笼均斜向 冲刷槽 , 钢筋笼有失稳的迹象 。 在枢纽下游 , 不同流量 的冲刷坑形态也基本相 似 , 在枢纽下游同时形成 2个不完全对称的冲刷坑 , 分别位于河道右岸及下游导墙右岸。在 同流量下 , 河道右岸的冲坑深度大
9、于导墙右岸 冲坑 的深度 , 且 流量越大 , 差别越大; 河道右岸的冲刷坑稍靠上游 , 导墙右岸冲刷坑稍靠下游 , 且 2个冲刷坑最深点位 置也随着河道来流量的增大而下移。在河道来流量 为 8 3 1 0 n l s 时 , 下游导墙右岸冲刷坑最深点高程 1 7 8 4 0 I l l , 位于坝下 0 + 2 1 0 m, 枢纽下游右岸冲刷坑 最深点高程为 1 7 8 1 0 m, 位于坝下0 + 2 0 5 m; 在河道 来流量为 1 9 7 0 0 m s 时 , 下游导墙右岸冲刷坑最深 点高程 1 6 6 9 m, 位于坝下 0 + 2 5 0 m; 枢纽下游右岸 冲刷坑最深点高程为
10、 1 6 1 7 m, 位于坝下 0 + 2 4 0 1T I ; 枢纽下游右岸冲刷坑深度 2 8 m左右, 比水工整体模 型试验校核工况实测枢纽下游冲刷坑深度还深。与 2 0 0 7年导流试验冲刷情况相比, 各流量级 冲刷坑位 置及最深点高程基本没有变化 。 就枢纽上下游冲刷坑深度相 比, 除河道来流量 8 3 1 0 m s 时, 枢纽下游 冲刷坑 的高程高于枢纽上 游钢筋笼右侧的冲刷坑高程外 , 其它工况枢纽下游 冲刷坑 的高程均低于枢纽上游钢筋笼右侧的冲刷坑 高程 , 且流量越大 , 差别越大 。 3 1 3 围堰上 下游 河道水 面线 变化 各级流量上 、 下游 围堰处实测水位见表
11、4 。由 表 4可知 , 随着河道来流量的增大 , 上 、 下游 围堰处 实测水位稳步上升。在 1 9 7 0 0 m s 流量下 , 上游土 石围堰处水位为 2 2 5 1 m, 超过上游土石 围堰堰顶 高程( 2 2 4 1 m) 1 m; 下游土石 围堰处水位为 2 1 3 5 m, 超过下游土石围堰堰顶高程 ( 2 1 2 3 IT I ) 1 2 m。 其它流量上 、 下游 围堰处实测水位均低于上 、 下游围 堰顶高程。与 2 0 0 7年导流试验情况相 比, 上 、 下游 围堰处各流量级实测水位基本一致。 各级流量河道两岸水位沿程变化情况见表 5 。 表4 不同流量下模型实测上下游
12、围堰处水位表 m 流量 上游 围堰 下游围堰 流量 上游 围堰 下游围堰 ( m 3 s ) 水位 水位 ( m 3 s ) 水位 水位 5 0 2 0 2 0 6 9 0 2 0 0 5 0 1 21 0 0 2 1 6 3 5 2 0 7 2 0 7 0 5 0 21 0 0 0 2 0 2 4 4 1 3 3 0 0 2 1 7 9 5 2 0 8 3 O 8 3l 0 21 1 6 5 2 0 4 O O 1 4 5 o 0 2 1 9 2 2 o 9 1 0 9 6 8 0 21 3 6 5 2 0 5 5 0 l 7 O 0 o 2 2 2 8 5 2 1 1 1 O l 2 l
13、0 0 2l 6 3 5 2 0 7 2 O 1 9 7 0 0 2 2 5 1 0 2 1 3 5 0 表 5 各级流量下河道左右岸水位沿程变化 表 m 由表 5可见 , 在河道左岸 , 受上游土石围堰的影 响 , 在坝轴线上游 2 4 3 1 51 1 9 8 9 m范 围, 水位出 现较大跌落 ; 在坝轴线上游 1 1 9 8 9 m到坝前段 , 水 位变化较小 ; 此后, 在闸室段 , 水面又出现较大跌落, 出闸室后 , 水面变化较小。与左岸水位变化不同, 河 道右岸水位仅在 闸室段 出现较大跌落 , 在闸室段上 下游河段均变化较小。河道左右岸水位变化规律分 别与 2 0 0 7年左右
14、岸水位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3 2枯水 挡水 围堰试 验 枯水过流围堰堰面用混凝土面板防护 , 上设子 西北水电 2 0 1 2年 第 6期 5 1 堰 。上游子 堰 顶 高程 2 1 7 7 m, 过流 围堰 顶 高程 2 0 3 0 m; 下游子堰顶 高程 2 0 8 2 m, 过流围堰顶 高 程 2 0 2 0 m。枯水 围堰试验 目的就 是确定 在发 生 9 6 8 0 m s 以上大洪水 时, 通过放炮 松动枯水 围堰 上的子堰及开 口等措施使枯水 围堰过流 , 并观察水 流能否将上下游子堰很快 冲开或完全冲走 , 使上下 游枯水围堰全面过流。 根据试验 目的, 枯水过流围堰用水泥砂浆
15、制作 成定床 , 子堰是根据建设单位 提供 的子堰石碴级配 选配的泥沙制作成动床。通过对河道来流量分别为 Q= 9 6 8 0 , 1 2 1 0 0, 1 3 3 0 0, 1 4 5 0 0, 1 7 0 0 0和 1 9 7 0 0 m。 s 六组流量试验发现 , 在模型 中, q=9 6 8 0 m s 流量在 1 0多 min即可将上游子堰全部冲刷干净 ; 其 它几组流量在 1 0 m i n左右即可冲刷干净 ; 因下游 围 堰较低 , 子堰被全部冲刷走所需要 的时间更 短。换 算到原型 , 约 1 3 h可将枯水 围堰的子堰全部冲刷 干净 。鉴于过流围堰上的子堰 由石碴碾压而成 ,
16、 非 松散堆积体 , 石碴级配及松动程度对子堰 冲刷搬运 影响较大 , 因此 , 子堰冲刷时间仅供参考 。 3 2 1 围堰 上 下游 河道 水流 流 态及 流 速分 布 依据枯水 围堰各级流量水流流态及流速分布的 分析 , 各级流量河道水流流态基本相似。因各级流 量上下围堰均过流 , 因此 , 枯水 围堰各级流量水流流 态及流速分布与全年 围堰同级流量水流流态及流速 分布差别较大。在上游围堰前及下游围堰下游各级 流量均不存在回流区 , 仅上游导墙的右侧 出现很小 范围的回流区。 各级流量 围堰上下游河道 中流速大小和分布差 异减小 , 上游河道的流速一般介 于 35 m s 之间 , 最大流
17、速为 5 1 5 m s ( 1 9 7 0 0 m s 流量 , P 6断面) ; 下游河道 的流速一般介于 36 m s 之间, 最大流速 为 6 2 3 m s ( 1 7 0 0 0 m s流量 , P 1 2断面) , 河道右 岸流速略大于左岸。上游导墙头绕流流速基本均在 5 6 m s 左右 , 下游导墙头绕流流速基本均在 67 m s 左右。上下游过流围堰堰顶流速随着流量 的增 大而增大 , 流速值从 8 6 9 0 m s流量 时的 6 m s 左 右增大到 1 9 7 0 0 m s 流量时的 8 6 r n s 左右, 且下 游 围堰上 的流速略大于上游围堰上的流速。 3
18、2 2 围堰 上 下游 河床 冲淤 变化 依据枯 水 围堰 各 级 流量 ( q=9 6 8 0 , 1 2 1 0 0, 1 3 3 0 0, 1 4 5 0 0和 1 7 0 0 0, 1 9 7 0 0 m s ) 河床 冲淤地 形的分析 , 由于枯水围堰的分流作用 , 上游钢筋笼右 侧及枢纽下游的冲刷坑形态和位置( 与全年 围堰相 比) 发生了较大变化, 最深点高程明显抬高, 且最深 点高程与河道来流量的关 系与全年 围堰时的关系也 有较大的不同, 最深点高程先是随着流量 的增大而 降低 , 在流量为 1 2 1 0 0 m s 时达到最低 , 而后 , 随着 流量的增大而略有抬高或基
19、本保持不变 , 见表 6 。 表 6 不同流量河床 局部冲坑 最深点高程表 在枢纽上游 , 不同流量冲刷坑形态基本相似 , 在 钢筋笼右侧及河道右岸分别形成 2个基本对称的冲 刷坑 , 冲刷坑最深点高程差别较小。在 9 6 8 0 m s 和 1 2 1 0 0 m s 两个流量时, 钢筋笼右侧 的最深点高 程低于河道右岸最深点高程 ; 在河道流量 大于等于 1 3 3 0 0 m s 时 , 河道右岸最深点高程均低于钢筋笼 右侧的最深点高程。 值得注意的是 , 在航道泄洪闸前沿 , 各级流量形 成 的冲刷坑均比较深 , 最深点高程 1 7 4 m左右。 在枢纽下游 , 不 同流量的冲刷坑形态
20、也基本相 似, 各流量仅在河道右岸形成冲刷坑 , 冲刷深度较全 年围堰冲刷深度大大减小 , 且 冲刷坑最深点高程基 本上不随流量变化 ; 导墙右岸河床及护坦上形成大 片淤积 区。 在下游围堰下游 , 水流越过下游围堰形成一定 水面跌落 , 在流量介于 9 6 8 01 4 5 0 0 m s时, 冲刷 坑最深点 位于 围堰下 游左岸 ; 在 流量 大于 1 4 5 0 0 m s时, 冲刷坑最深点逐渐 向围堰下游 中间移动; 在 1 7 0 0 0 m s 和 1 9 7 0 0 m s 两个流量时, 冲刷坑 最深点 完全位 于 围堰下 游 中部 ; 在 9 6 8 0 m s和 1 2 1
21、0 0 m s 两个流量时 , 围堰下游 冲刷坑 的深度随 流量 的增大 而加 深 ; 在 1 2 1 0 0, 1 3 3 0 0和 1 4 5 0 0 m s 三个流量时, 围堰下游冲刷坑 的深度 随流量的 增大而减小 ; 在河道流量大于 1 4 5 0 0 m s时, 围堰 下游冲刷坑深度随流量的增大而加深, 但幅度较小; 在河道流量大于 1 2 1 0 0 m 。 s 时, 围堰下游右岸岸坡 已有少量淤积 ; 在 1 3 3 0 0 m s和 1 4 5 0 0 m s 两个 流量时 , 围堰下游 大部分 岸坡 ( 除左岸 1 0 m左右 5 2 王江涛 蜀河水 电站工程二期混凝土施工
22、导流水工模 型试验研 究 外) 被床沙覆盖 ; 在 1 7 0 0 0 m s 和 1 9 7 0 0 r n s两 个流量时, 围堰下游岸坡已全部被床沙覆盖 。 3 2 3 围堰上 下游 河道 水面线 变化 各级流量上游 围堰处实测左右岸水位见表 7 。 由表 7可知, 随着河道来流量 的增大 , 上游围堰处实 测水位稳步上升 。 表 7 不 同流量模型 实测上游 围堰处左右岸水位情况表 各级流量河道两岸水位沿程变化情况见表 8 。 在河道左岸 , 受上下游土石围堰的影响, 在坝轴线上 游 2 4 3 1 51 1 9 8 9 m范 围及坝轴线下游 1 5 1 5 2 8 3 6 5 m范围
23、, 水位出现较大跌落 ; 在其余河段 , 水 面变化较小。与左岸水位变化不 同, 河道右岸水位 仅在 闸室段出现较大跌落 , 在闸室段上下游 , 水位均 变化较小 。河道左右岸水位变化规律与全年围堰左 右岸水位变化规律差别较大。 在基坑充水阶段 , 因下游围堰背水面水层一直 较薄, 且水流具有较大的含沙量 , 因此, 坡面流速不 能采用常规的测量仪器测量 , 但通过在不 同高程马 道( 平台) 上实测流速与理论计算值( = 、 2 , h为 下游水位和平 台高程差值 ) 比较 , 可计算 出围堰背 水坡面上实际流速与理论计算流速的 比值 系数 , 进 而计算出围堰底部或 不同部位 可能出现 的
24、最大流 速 。通过不同平台多次测量计算 , 可得到下游围堰 背水坡面流速 比值系数介 于 0 7 0 9 , 平均值取为 0 8 。在河道来流量 8 3 1 0 m s时, 围堰下游水位 2 0 3 7 m, 基坑底部高程 1 7 2 m, 由此可计算出下游 围堰背水 面底部 ( 基 坑底部 ) 的理论 流速 为 2 5 2 m s , 实际最大流速为 2 0 m s 左右。同样可计算 出 其它 2个流量 围堰背水面底部最大流速为 2 1 m s 左 右 。 综上分析可见 , 在基坑充水的起始阶段 , 下游围 堰背水面流速均较大 , 可能对下游围堰背水坡产生 冲刷破坏。 此外 , 通过对上游围
25、堰溃决时围堰背水面及基 坑 中大导墙左侧基础 的最大流速进 行分析计算可 知 , 围堰底部 和大导墙左侧基础处最 大流速为 2 3 m s 左右 , 但这只是在基坑没有充水时的极端和 瞬 间情况 , 在通常情况下, 基坑没有充水的几率很小。 这是 因为洪水过程一般都经历一个涨落过程 , 现 以 2 0 0 3年 9月 6 _9 E l 的洪水过程为例 , 洪峰流量为 1 6 8 0 4 m s , 洪水从 7 5 1 4 0 m s 涨到9 9 3 5 m s 时 间约 5 5 h , 从 9 9 3 5 r n s 涨到 1 2 3 6 7 m s 时间约 1 5 h , 经过这 7 h涨水
26、 , 在 1 2 1 0 0 m s 洪峰流量溃 堰时, 基坑 中水位已基本和下游水位齐平 , 基坑中的 蓄水可对上游围堰背水坡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表 8 各级流量下河道左 、 右 岸水 位沿程变化表 上游 围堰左岸水位上游 围堰右岸水位 m m 围堰过流量 ( m。s 一 ) 4 结语 ( 1 )二期导流全年围堰导墙头有钢筋笼防护与 没有钢筋笼防护( 2 0 0 7导流试验) 试验情况相 比来 西北水 电 2 0 1 2年 第 6期 5 3 看 , 增加钢筋笼防护后 , 河道左右岸水位变化规律基 本一致 , 河道 中水流流态和流速分布变化不大 ; 同流 量冲刷坑最深点高程也 变化较小 ,
27、但各 流量 冲刷坑 位置变化较大 , 防护后 的冲刷坑位置均转移至钢筋 笼右下游侧 , 即钢筋笼对上游导墙 头部可起到有效 的防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 在各级流量下 , 因钢筋 笼右侧及下游冲刷坑较深 , 钢筋笼有失稳的迹象 , 建 议加大钢筋笼防护范围。 表 1 0 电站基坑 充水 时间及 下游围堰缺 口冲刷宽度表 ( 2 )与全年 围堰试验情况相 比, 枯水 围堰各级 流量水流流态及流速分布与全年围堰同级流量水流 流态及流速分布差别较大。在上游围堰前及下游围 堰下游各级流量均不存在 回流区, 仅上游导墙右侧 出现较小范围的回流区; 上游河道 中流速增大 , 下游 河道中流速减小 ; 上游
28、导墙头绕流流速变化不大, 下 游导墙头绕流流速减小 ; 钢筋笼右侧 冲坑最深点高 程均有一定抬高 , 枢纽下游冲刷坑深度减小 幅度更 大 。 ( 3 )模型试验表明, 枯水 围堰的子堰约 13 h 即可被全部 冲刷干净 , 堰顶 过流流 速介 于 68 6 m s 之间。但 因过流围堰 的子堰 由石碴碾压而成 , 、羹 一生 一 受羹 一 生一 ( 上接第 3 2页) 与文献 1 的结果相 比较( 系统规模 为 1: 2 0, 即 1个中心站 , 2 0个遥测站 , 仅满足蜀河要求 。其 中, 遥测站由 6个遥测水文站 、 3个遥测水位站和 1 1 个遥测雨量站组成 ) , 本文极大地减少 了
29、站点数量 , 认为兼顾旬 阳的蜀河水情系统设 置 2个 中心站、 9 个水位雨量站 、 2个水位站 、 2个临时水位站可满足 旬阳施工 的需要和 2个水 电站运行 的需要 , 具体站 点位置( 特别是 上游水 位雨量站) 应结合信道测 试 结果 ( 若使用卫 星通信 , 则不考虑本 因素) 、 预报模 型要求确定。 5 结语 本文讨论了蜀河水情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 即 兼顾旬阳工程进行蜀河 水情 系统 的建设 , 故洪水预 报软件、 站网布置、 系统软件均能同时基本满足蜀河 非松散堆积体 , 石碴级配及松动程度对子堰冲刷搬 运影响较大, 因此, 模型实测的子堰冲刷时间仅供建 设单位参考 。 (
30、 4)在 河 道来 流 量 分别 为 8 3 1 0 , 9 6 8 0和 1 2 1 0 0 m。 s 时, 电站基坑充水时问分别为 2 8 5, 2 5 和 0 6 7 h , 围堰冲刷 口宽度分别为 l 5 , 2 0和 3 0 m。 ( 5 )在基坑充水时和上游 围堰溃堰时, 基坑 中 围堰底部最大流速均在 2 0 m s 以上 , 可能造成围堰 背水坡冲刷破坏 , 要注意对基坑中围堰底部及大导 墙左侧基础进行防护。 参考文献 : 1 张根广 汉江蜀河水电站工程施工导流模 型试 验报告 R 陕 西杨凌 :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实验中心 , 2 0 0 4 2 林劲松 汉江蜀河水 电
31、站工程施工导 流、 截流水工模型试验报 告 R 陕西杨凌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实验中心, 2 0 0 5 3 张晓莉 汉江蜀河 水 电站 整体水 工模型试 验报告 R 西安 : 中国水 电顾问集团西北勘 测设计 院, 2 0 0 4 4 姚福海 蜀河水 电站工 程可行性研 究阶段施 工导 流设 计专题 报告 R 西安 : 中国水电顾 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2 0 0 5 5 张志雁 , 张岩某水 电站导 流兼泄 洪洞水工 模型试 验 J 广 西水利水电 , 2 0 1 2 , ( 0 2 ) : 6 5 6 7 6 刘招 , 黄强 , 王义民 , 原 文林基于安康控 泄的蜀河水 电站施
32、工 导流洪水风险控制 J 水力发电学报 , 2 0 0 8 , ( 2 ): 2 9 3 4 7 张根 广 汉 江 蜀河水 电站工程 二 期施 工 导流 模 型试 验报 告 R 陕西杨凌 : 水利 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实验中心, 2 0 0 7 8 肖康 , 朱跃华 , 杨五喜 , 黄雯物探法在汉江蜀河水 电站 围堰渗 漏部位探测中的应用 J 西北水 电, 2 0 0 9 , ( 2 ) : 1 1 1 4 一 奠, 一! 、 一炱 一 一 蔓 一_ 一 一鼻 一 一 , 与旬阳的需要。 关于水文预报 : 预报基本划分为 2个大单元 , 安 旬单元与旬蜀单 元。水量预报 采用降雨径流相关 法
33、, 洪峰预报采用实时洪水预报模型, 以达到保证大 坝与防洪安全应有的经济预见期( 2 h ) 。 站网布置按照“ 最稀站网” 原则进行 , 同时顾及 流域关键位置和洪水预报模型的需要 。 关键时段应充分利用流域水文气象部门的测量 站点 , 其信息可以 自动参与洪水预报 , 以减少工程投 资, 同时提高水情系统对大坝和渡汛安全的保 障能 力 、 提高水库经济运行水平 。 参考文献 : 1 西北勘测设计研究 院蜀河水 电站水 情 自动测报 系统总体设 计报告 R 西安 : 2 0 0 8 2 朱华 水情 自动测报系统 M 北京 : 水利电力出版社 , 1 9 9 3 3 葛守西 现代洪水预报技术 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1 9 9 9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