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使纪律始终成为“带电”高压线2. 牢记初心使命 勇于担当作为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3.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使纪律始终成为“带电”高压线同志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严的基调推进纪律建设。新时代十年将党的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取得历史性成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引的,这一重要思想有着深刻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新境界,需要我们深刻领会,不断提高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2、一、党的纪律的性质和使命我们党的纪律的性质,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世界上各种社会政治组织、各类政党都有其纪律,但它们的纪律都是维护小团体利益,从而为少数人服务的。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我们党的纪律,体现“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的原则,落实“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的要求,是确保全体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纪律。换句话说,资产阶级政党或者其他政党是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其纪律也具有维护少数人利益的性质,而无产阶级政党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其纪律也具有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性质,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高
3、度统一的纪律。党的纪律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党的纪律约束的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维护的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是党的事情,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纪律具有纯粹的“正外部性”,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来说是铁一般的约束,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钢一般的保护,党的纪律所体现的党性和人民性,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实现高度统一。这是我们党的纪律的正义之所在,遵守党的纪律的正道之所在,执行党的纪律的正气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铁的纪律之所以成为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在于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4、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矢志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已经走过了102年奋斗历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党从成立之时50多名党员,用28年时间战胜国内反动势力和外来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铁的纪律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我们党执掌国家政权之时,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困苦,内有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破坏、外有国际反动势力的围堵,能够迅速巩固新中国政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确立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巩固国防,实现深刻社会变革,铁的纪律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我们党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面对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
5、缘、人民温饱问题严重、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的状况,能够果断纠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成功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大踏步赶上时代,铁的纪律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一系列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党的纪律建设全面加强,保障作用更加充分有力。回顾党的百年
6、奋斗历程,什么时候党的纪律加强了,党和人民事业就发展顺利;什么时候党的纪律松弛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遭遇挫折,保障党的使命达成,始终是党的纪律的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任何意义上都不低于党已经完成的使命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难就难在“全面”,这意味着我们党和人民事业已经到了系统集成阶段,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局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对全局的影响都要大于以往。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四个意识
7、”,与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是党和人民事业系统集成的必然要求。树牢“四个意识”、坚持系统观念既要靠自觉,也要靠纪律,要通过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保驾护航。二、新时代十年党的纪律建设的历史成就新时代十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从抓作风建设入手,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让纪律全面严起来,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提出纪律建设的概念,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党面临的
8、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我们党历来重视纪律建设,但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党的纪律建设”概念,这是第一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中央纪委全会上的重要讲话都对党的纪律建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党的纪律建设逐步取得丰硕的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重要经验,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突出了纪律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形成以六项纪律为主要内容的党
9、的纪律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新时代十年党的建设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纪律建设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为首要。同时,把党的纪律概括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不断丰富党的纪律和规矩的内容,形成了以六项纪律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纪律体系,这一体系逻辑清晰,重点明确,突出政党特色和纪律特点,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记得住、守得牢,也利于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强调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严
10、格监督执纪,突出党的先锋队性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这是管党治党思想认识的一次飞跃,是纪律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纪严于法,彰显了党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高要求,表明有些事情普通公民可以做、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就不能做的鲜明态度,强调党员必须承担比普通公民更重的政治责任,唤醒全党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体现了从严治党、从严执纪的决心。为了落实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党章规定了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
11、党纪处分、组织调整成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手段,严重违纪、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从而使把党的纪律挺在国家法律前面有了具体路径,形成了依据党纪国法管党治党的综合效应。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先锋队、先锋战士就要有先锋的样子,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已经成为打造这支先锋队和9800多万先锋战士的利器。统筹国家立法和党内法规制定,从全面依法治国高度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明确提出“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
12、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确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经过新时代十年的努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些党内法规在各领域、各层面规定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职责任务、行为准则、工作要求,既规定必须做到的,又规定不得做的,构成了党的纪律的实体要求。党纪处分条例全面整合了党内法规的各项规定,按照六项纪律的分类,全面界定了各种违反纪律行为,并规定了相应的纪律处分,从纪律的角度为党章和党内准则、党内法
13、规的执行提供保障。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内法规建设本质上是国家根本领导制度的建设,党的纪律为维护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国家根本领导制度发挥重要保障作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全面加强监督执纪问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各级党组织要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一岗双责”责任、职能部门责任等责任格局,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把管党治党责任切实落到实处。为了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实现纪法贯
14、通,党中央部署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与中央纪委合署办公,健全完善巡视巡察制度、派驻制度等,纪律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彰显。新时代十年党的纪律建设,在党的革命性锻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把党的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党的纪律全面严起来、硬起来,增强了全党的党性,改进了党的作风,纯洁了党的肌体,深得党心民心,有力地保障了党的全面领导,有力地保障了全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重大命题,部署了“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重大任务,贯彻落实党的
15、二十大精神,必须以铁的纪律作为保证。严明政治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的各项纪律中,把政治纪律作为打头、管总的纪律,确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目的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最根本的是以铁的纪律确保全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对党忠诚,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组织纪律,提升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我们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来自党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组织能力。9800多万名党员组织纪律强,就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组织纪律松懈,就会既不能
16、干事、也干不成事。严明组织纪律,最根本的是以铁的纪律确保全党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组织观念,坚决做到“四个服从”,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党的团结统一带领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严明廉洁纪律,保持党的清廉本色。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这是党的先进性所在,这种先进性必须以纯洁性作为保障。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严明党的廉洁纪律,最根本的是以铁的纪律确保全体党员不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实现国家的长
17、治久安,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康。严明群众纪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脱离群众是我们党面临的四种危险之一,关系到党的本质底色和生命力。严明党的群众纪律,最根本的是以铁的纪律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坚决惩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严明工作纪律,确保党的正常工作秩序。我们党的历史伟业是干出来的,担当作为、勤政为民,守正创新、艰苦奋斗,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18、。严明党的工作纪律,最根本的是以铁的纪律确保党的工作正常开展,讲规矩、守纪律,按党性原则办事,按政策制度办事,严格追究失职渎职行为,加大力度治“庸”、治“懒”、治“散”、治“拖”、治“浮”,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抓出良好的社会政治效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严明生活纪律,维护党的良好形象。我们党的形象是通过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一个人入党之后,其个人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情,也不再是一般社会道德问题,而是关乎党的形象问题。严明党的生活纪律,最根本的是以铁的纪律确保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优秀个人品德,树立良好家风家教,真
19、正成为一名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牢记初心使命 勇于担当作为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同志们: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进程”。马克思曾表达这样的观点:“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现代化趋势的思考。实现现代化,同样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持续奋斗的目标。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
20、是西方国家推行的那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这种根本性质的差异,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特殊历史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和理论建构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决定的。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并将继续引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体系中国共
21、产党是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论者。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将“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写入纲领,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但是,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这个最高理想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时刻牢记“将来的纲领”也要及时确定“现在的纲领”。纵观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纲领,核心的一条就是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实现上述目标,就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2、、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建构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体系,同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一致的。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从民族复兴的角度看待国家的现代化问题。1944年5月,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他总结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他还特别指出,经济工作尤其是工业对于军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决定性意义。毛泽东把实现工业化提到了实现民族独立的高度,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认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
23、面:一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二是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摆脱落后和贫困,要使革命达到目的,就必须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这是“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初步表述,表明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构想之初就基于“摆脱落后和贫困”这个目标。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也强调:“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4、,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同时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民族复兴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实现,这是近代以来的历史结论,更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决定的。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70多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引领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实现共产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若干个历史阶段。对于这一过程的阶段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曾有过预想,在
25、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就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概念。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曾将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曾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些科学的论断,为中国共产党科学规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土壤中“脱胎”而来的,相比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较为落后。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
26、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是推进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必要步骤。邓小平强调,把国家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才能“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进”。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这既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第三,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制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必须分阶
27、段、有步骤地进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分析,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把握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同年,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将“四个现代化”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而“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集中体现为“小康之家”。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将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概念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有机结合的成果,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阶段性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
28、国共产党构建起层层递进、步步完善的目标体系。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90年代到20世纪末再到21世纪中叶的三个发展阶段。建立在1987年“三步走”的第三步基础之上,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擘画新的“三步走”,对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这段时间的发展步骤进行丰富和完善,并提出了“建党一百年”和“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的两个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总结了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并在改革开放以来两个“三步走”的基础之上,明确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勾
29、画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彰显着工人阶级政党矢志奋斗的远大目标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是推进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构建起贯穿不同时期、体现时代特点和阶段要求的现代化目标体系,实现远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的统一、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党的初心使命蕴含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是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规划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决定着这一目标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引领中
30、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历程,就是无数仁人志士探求民族复兴之路的历程。近代以来,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下,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近代中国不同的政治力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探索,都没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引领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不可能照搬照抄、复制粘贴到中国的土壤。“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注定只能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只能由代表先进阶级的、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来引领和实践。“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的
31、接续探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在中国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艰辛开拓。第一,在初心使命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实现现代化,有几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其中就包括国家独立和政权巩固。但是,这两个前提条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显然不存在;国家主权不完整、各种政治势力掌控的政权更迭频繁,中国缺乏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基础。党的二大指出,“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是加给中国人民身上“最大的痛苦”。要完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必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前一任务“
32、创造必要的前提”,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历史地解决了现代化所需的“主权”和“政权”问题,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序章”。第二,在初心使命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新中国的现代化建立在一个异常薄弱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探索可以看成两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领导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封建制度,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没有党领导的
33、社会主义革命,就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没有党领导推进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没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和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经验积累。第三,在初心使命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一方面,在探索实践基础上,领导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实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
34、伟大创举”。另一方面,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生产力从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极大改善,党领导创造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用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第四,在初心使命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继续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战略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四梁八柱的国家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领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这
35、个“底线任务”,实现全国83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128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相较于此前其他政治力量引领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引领民族复兴,是贯穿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历程的历史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决定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不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丰富的时代内涵
36、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为建设一个更美好、更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提供动力和保障。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务必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党的二十大提出,党在当前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心任务,同样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决定的。中国的现代化发端于近代中国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现代化问题的思考,在不同政治力量引领现代化进程中反复尝试和比较各种现代化方案,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方案,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探索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就
37、是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历程;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党领导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往民族复兴、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现代化,而不是通往其他任何一种前途的现代化。前进道路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第一,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才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之上,资本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注定只是少数利益群体。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致力实现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所追求的那种“物”的现代化,而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解放
38、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人类社会现代化的理想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懈追求的最终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进程;在“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基础上,“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聚焦人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聚焦人与自然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在现代化进程中和谐共生;聚焦人与世界关系,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9、。”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现代化之路,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第二,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是近代以来各种现代化方案反复比较尝试之后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引领实现民族复兴的现代化道路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如果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命运、奋斗目标、发展前途、主要表现、理论体系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在党的
40、领导下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100多年来,在党的初心使命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一步一步变成现实,这种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而不可能是其他性质的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决不能忘记“社会主义”这个定语,这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现代化建设管根本、管长远的,是任何时候都不可移易的根基和命脉。前进道路上,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就能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走这条经过百年探索而得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能始终沿着既定的目标
41、和擘画的方向风雨无阻向前进。第三,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才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迈上新征程,世情、国情、党情都已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家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必须面对的新的历史课题。“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始终牢记党的初
42、心使命就是题中之义。既要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要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还要用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阶层和海内外广大中华儿女的力量都凝聚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事业上来,“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同志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伟大而艰巨的历史课题给出的方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实现国家富强、引领民族复
43、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新征程上,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原则,既意味着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意味着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使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根据主题教育读书班的工作安排,今天在此以“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制造强市”为主题讲一堂党课,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绩观、新发展理念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探讨以新型工业化引领我市制造强市建设的发展路径。下面
44、从三个方面同大家进行交流。一、加快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制造强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战略决策(一)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近代工业化共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技术革命,第二次是电力技术革命,第三次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四次是数字技术革命(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分子工程、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等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世界工业化进程三百多年,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人口总数仅有大约11亿人。2020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在今后的30年,要实现14亿人口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这就决定了
45、我国工业必须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世界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变革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在新一轮工业革命面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大致处在相同起跑线上。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
46、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9月22日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47、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符合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绩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工程机械、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纺织服装、造纸等传统产业发展稳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加快*新型工业化,应当以提高传统产业质效为攻坚重点,推动传统动能增添新活力;以壮大新兴产业规模为主攻方向,大
48、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以推进数实融合为创新引领,努力制胜发展新赛道;以提高品牌价值为目标导向,努力塑造制造业新优势。(二)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所在。近30年来,欧美国家“去工业化”加速了世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重心的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欧美国家则普遍陷入经济低速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境。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增长的滞涨期,虚拟经济弊端越来越显现。美国在实现工业化后,大搞虚拟经济,失去了工业基础,制造业增加值降到了GDP的11%,美国意识到这一严重问题,正在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回归。分
49、析欧美国家“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二三产业的演进规律可以看到,尽管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国内需求结构、新技术应用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变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但强大的工业体系仍是一国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核心支柱。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源泉和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目前全球高技术激烈竞争博弈的核心领域。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门类中,有四成以上的产品产量占世界第一,太阳能电池板、个人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等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业领域65家企业入围2022年世界500强榜单。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15%,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当年美国为16.92%、日本为11.34%、德国为6.33%、韩国为2.97%,总和为37.56%,是中国的2倍。2022年中国制造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