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护教研室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目标11.了解中医护理学发展的沿革。2.熟悉各历史阶段的著名医家、著作 及有关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概述中 医护理学是祖国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 疗等活动,对病人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 应用学科。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 医护理的基础理论 和护理技术。古代中 医护理的基础理论都蕴藏在中 医学理论当中,护理知识也散见于各医 家的著作中。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养即 护,调养、调护。古藉中最常见的有调 理、调养、调护、调慎、侍疾等记载。随着社会的进步
2、和 医学的发展,护 理经验也不断被挖掘整理,并逐步系 统化、理论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中 医护理学的发展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古代中医护理学2.近代中医护理学3.现代中医护理学第一节Wft中医护理学(远古公元1840隼)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公元前21世纪)医药、护理的萌芽阶段1.卫生保健的起源建筑房屋制作衣服种植五谷火的使用导引疗法原始人用以保护自身的 简单措施,构成了人类 最早的卫生保健。2.舌头舔涂抹唾液水冲洗树枝固定手指压迫泥土或野草、树叶捣烂敷现物血消治起 柒药止、外此 渐些以痛,就。逐某可止肿法源T3.药物的起源误食有毒植物疾病死亡多次的尝试和长期经验积累疾病不适食用某些植物能缓解
3、症状逐渐认识 了哪些植 物对人体 有益,哪 些有害,并有意识 的加以利 用,积累 了 一些植 物药的知 识。4.针灸的起源旧石器时代,病痛的时候,用石块本能地 捶打痛父,发 现有棱角的比较舒服。新石器时代,能制出较精细 的石器,有了 适合医用的近 石,还用动物 的骨骼和竹 子,做成光滑 细致的针具。在烘暖过程中,发现 身体的某些病痛能够 得到减轻,于是用兽 皮或树皮包上热的石 块或沙土,贴附在痛 处,对受凉引起的腹 痛及寒湿引起的关节 痛有一定的缓解和治 疗作用。即原始的热 熨法。在热熨法的基础 上不断改进,人 们采用树枝或干 草作燃料进行局 部固定温热刺 激,治愈了更多 的疾病,形成了 灸法
4、。但以艾叶最好。5.护理的萌芽人类由于群居,逐渐按发展为最早的氏族家庭 的形式。出于母爱的本能,妇女们在扶老携幼,操持家 务,维护健康,照顾病残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如按 摩、骨折固定、热石止血、尸体包裹等都起源于家 庭,在家庭中进行的。这就是医疗护理的萌芽。、夏至春秋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475年)中 医护理学的起源阶段周礼天官所 记载医事制度中,医师(卫生行政官 员)之下设有士、府、史、徒等专职 人员,“徒”就兼有 护理职能,负责看 护病人。这个时期对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 食卫生、精神卫生等已开始关注。1.个人卫生方面夏商两代的人们已有洗脸、洗手、洗 脚、沐浴和洗涤食具等卫生习惯。并提
5、 出了“房痴,内外皆扫,劭篆衣,加新衣”的清洁措施。:周代人们开始养成早晨盥洗,漱口的习惯。礼记:“吴市疥则沐,身为痂则浴”。“喧初啕,咸贺凝”。mte集就.2.环境方面商周 时期,开始有了改善环境卫生的措施。甲骨文中出现帝(牛棚)、囿(猪圈)的字样,提倡人畜分室而居。有了关于室内外洒水、清扫、除虫的资料记载。“丁唆寇”,指丁亥日要对居室清扫和除虫.JeJ商周文化遗址出土颇具规模的地下排水管道 一陶窦周礼考工记:谖,其崇三尺”一一J 一J 逐渐懂得了利用地下水,如修井和清洁井水。:在周礼、仪礼、诗经等书中载有许多除虫灭鼠的方法。如抹墙、堵洞、药 熏、撒灰、按时扫房等。如“洒扫穹宦:“淌扫港3.
6、饮食方面:商周以来,随着农副产品品种的增加和烹调 技术的改进,人们对食补、食护也日益重视起周礼天官所载:“也五味,五谷,五奇泰其 痴”及“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 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 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以滑养窍”。:为后世食护和食治的 日 益受到关注和最终形成专门学科开了先河。4.情志致病方面对人的精神 因素与发病的 关系,有了初步 认识。(1)认为太过的情志活动,会损伤人体脏腑 机能,招致疾病;指出精神因素对人体发病 的重要意义。周礼:“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情,过则有伤”;“百病怒 起“、“忧郁生疾”。(2)强调保持心情和心态的平静。对后世情
7、志护理很有启迪。5.药物方面礼记、山海经记载了一百余种药物,有关药物的名称、产地、效、采摘及使用方法等。5.药物方面在药物的使用上,已采用史 暨、外用两大方法C一J-6.按摩治疗方面按摩治疗方法起于原始的社会,到殷商 时期,成为民间最常用的医护手段之一。:枕中记导引记载:“常以两手拭面,令人面有光泽,斑皱不生。”“顺发摩 项良久,摩手以浴面目,久久令人明目,邪气不干”M首名叁卡津匕孑圣一 毫寸石-上左丁匚W.P,.,1&飘舟 Hwr;n:F 彗上、,.,i-14.yl/H,.l*ey:.八=立善赞案查人曾琴,7.传染病方面:春秋时期,人们 对流行病学和 传染病 也有初步的认识。左传载有关于一用
8、甲牛,国人 遂瘦狗”,以防狂犬病。并记有:“土詹 水深,居之系房”和“土薛水域其怒 易 褪”,说明 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 与人体健康有关。8.遗传学方面周礼载:“男三十票,女二十嫁”。又 载:“礼恭襄同妆”。左传载:“男女同打,其女恭暮”。蕃:聪明也。三、战至东汉时期自(公元前475-公元220年)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至东汉时期是我国 医学科学的隆 盛时期,有了道家、墨家、儒家、阴阳 家等不同的学术流派,医学也有了很大 的进步,出现了许多专业医生和 医学专 著。.一 卜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I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医学 专著,成书于战国至秦 汉时期,全面总
9、结了秦 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实 为 历代 医家的 经验总结 和 汇编,不仅其定了中 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 也论述了中医护理的各 个方面。中国医学通史图t普卷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小盖蒙盥,.工厂匕,饮食护理1.对饮食护理的具体内容及疾病的饮食 宜忌做了 较详细的 论述。素问:“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 助,五畲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五味 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 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 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 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饮食护理2.论述了饮食护理与用药治疗的关系,强调药物用以攻邪,邪衰
10、当用饮食调补 脏腑之精气,说明了饮食护理的重要 性。素问,脏器法时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 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 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饮食护理3.在病后调护和宜忌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对于后世中医临证饮食调护具有一 定的指导意义。灵枢.五味篇:“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 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为五行相克原理,肝属 木)心属金,金克木,所以肝病金辛等。一j-j-.生活起居护理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 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 生长之门、提酉星人m川页应时气候,做好生活起居护3理,以免疾病
11、的发生。一j-j-.生活起居护理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告诫人们 遵循 自 然界寒暑往来的 阴 阳 变化 规律,调摄精神,按时起卧,劳逸适度,是 养生防病的根本,也是病人自我调护的主要 方面。.养生告诫人们要清心寡欲,才能健康长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丛之,精神内 守)病发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情志护理1.提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精神状态,任何情绪刺激或情志过极,均会导致人体气血失调、气机不和,脏腑功 能紊乱,诱发或加重疾病。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 则气乱、思则气结”以及“怒
12、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悲伤脾,恐伤肾。”等等。,情志护理 2.强调积极的精神因素在疾病的康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素问.汤液醪醴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 不可愈”。3.根据病人恶死和乐生的心理,主张进行耐心 的说理开导,讲清道理,解开疑虑,使其遵守 禁忌,服从治疗。并指出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 谈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变,开之以 其所苦”.疾病护理在论述某些病的同时,还指出了护理要素问.腹中论:“逡中漪彳,系可服&粱芳 单像唱”讲明了消渴病的饮食、用药禁忌。素问.脏器法时论:“病在脾索温金饱含,湿地襦衣。”素问热论篇:“痴逡夕愈,食内则复,多食则 遗,此其禁也。
13、”明确指出,病人发热烧退,消化 机能尚茉恢复正常,这时如果给肉类难以消化的 食力氛 句彳足使病情再复爰;如果再过量的给予其 他饮食,可使余热遗留不清;所以,食肉和饮食 过多都是热病所禁忌的。中医传统疗法及护理操作技术内经中记载的针灸、导引、推 拿、热熨法等,至今临床仍常用。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伤寒杂病论是汉代著名医 家张仲景所著。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二书,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 刊,历代刻印数10次而流传至 今,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 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 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 其深远的影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了黄帝 内经等古 典医藉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
14、,以脏 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 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 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奠定 了 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 临床辨 证施护开了先河。强调 服药护 理、饮食护 理对疾病的 作 用,并创建一些护理技术。服药护理 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中,详细讲明了煎服药的方法:“上五味(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以水七升,微火煮 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约 20 0 ML),已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蛰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 可令如水流滴,病光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光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腥、酒酪、
15、臭恶等物。”:金置要略中也谈到,风湿病服防三黄葭汤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其他,在大青龙汤、五苓散、十枣汤、甘草附子汤、大 承气汤等方后,都注明了护理要求,病谆谆告诫人们要“如法将息,即按要求进行调理,可见张仲景十分重视 临证护理。护理技术 伤寒论阴 阳篇中记载了对津枯肠燥,大便秘结者用蜜煎导而通之,或用猪胆汁灌肠已排出宿粪。是灌肠法的最 早记载。“猪胆汁灌肠法”:将小竹筒挤入肛门 内 灌注猪胆汁或麻 油,治疗大便秘结不通,是灌肠法的 先驱。“蜜萩导方”:用蜜加盐熬制成栓剂以通大便,治疗阳明 病津液内竭、大便硬结。另夕卜,金匮要略记有治百合
16、病的洗身法,治狐惑病的 熏洗法、烟熏法、坐浴法,治咽痛的含咽法及点烙法、渍 脚法、外渗法、灌耳法等。急救复苏程解湍购金匮要略.杂疗方详细记载了许多急救护理 法,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急诊复苏护理的范例。如抢救自缢死、溺死、猝死等患者的具体操作过:对于自缢死心下尚微温者,指出应“徐徐也,系得费地”,“上下安被叶之,一人也脚潴其,毛夕挽其发,帝歌歌勿色之,一人也手按据上,熬劭之,一人摩将膊,胫曲伸之.”等,与现在的人工呼吸法相似。饮食护理金置要略中有两篇专门讨论禽兽虫鱼、果实 菜蔬的禁忌问题,包括五脏病食忌、四时、冷 热、妊娠及合食禁忌,明确指出饮食也应辩证,才旨出“所食之珠,嗡与病和宜,市与身为害,
17、考得宜则盍 体,害则鼠成。”:饮食卫生方面强调:“移械、馁内、臭鱼,食之皆伤人二“簿多食,坏人齿“褚内道水浮境,系可食”,“内中市来卢老,系可食”等。3华佗医疗体育的莫基人华佗画像(故宫博物院):华佗是后汉三国时期的名医,精通 内、夕卜、妇、儿、针灸等,以外科 著称。首创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 的麻醉剂行剖腹术。华佗是保健体操的创始人,在古代气功导引的基 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 姿态,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名叫“五禽戏”,使头、身、腰、四肢等各个关节都得到活动。五禽戏对后世的影响是将体育与医疗、护理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世界最早的外科 护理及康复护理,在养生康复、体育锻
18、炼 以及中 国体育史的发展上都有重大意义。4.导引术在春秋战国时,以呼吸运动为主的“导引”方法已相当普遍。I导引图是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 号汉墓出土,现存最早的一卷保健运动的工 笔彩色帛画,为西汉早期作品。.一 卜湖南省博物馆导引图二湖南省即物馆魏晋南北嘲至隋唐五代时期(公元220-960年)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是中医护理理论与专科护理 开始全面发展的时期。(一)魏普南北朝町期(公元220-581年)医药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东晋葛洪肘后救急方“肘后”,指衣袖中肘所抵之处。古人衣袖宽大,常于此处放置一些 随身常用物品。以“肘后”命名,可知本书之意为令人随身携带,便 于救治急症。肘后救急
19、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及内、夕卜、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 广泛涉及了 护 理要求。如在“储卒 大腹水 病方”中 记载了 腹水患者的 饮食要求:“勿食教,帘食小豆板,食小豆汁,鲤鱼住也、十分重视导行在养生保健中的实用价值,称之为养身 的“大律”,祛病的“女木”。2南北朝町期龚庆空所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书中 记载对腹部外伤肠管脱出者还纳时要注意保 持环境清洁、安静,还应注意外敷药的干 湿,干后即当更换,这确是护理中值得注意 的问题。3.魏时医家 嵇康极为着重精神因素的作用,提出“储鹿都春,少布喜镀”的观点,把养神与节情欲,弃厚味,服补药,饮清泉,沐朝阳,调五弦等
20、结合起 来4.南朝陶弘景养生延命录:记录了他对吐纳养生的研究和实践。(二)隋磬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统治者直接参与医学专业的领导和 组织,并且采取了一些促进医学发展的重大政策和措施。由 于临床医学专科化的发展,使中医护理学得到进一步的充实 和提高,总结了许多专科护理经验。1.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主要阐述了病源学,同 时也论述了多种疾病 的护理知识。:病情观察对中风、淋证、温热病的病情观察 记录较详细,提倡以脉象来观察病 情。:夕卜科当时已十分重视术后护理,在中医护理学方面 有了 一套较全面的论述O如“金苏 肠断候”介绍了外科肠吻合术后的饮食护理。指出:“咨作所求稔饮
21、之,二十余日,我作穆糜金之,节 日启,d可进板耳。饱含者,令人肠痛决漏”。妇产科“独人履龈痴诸侯”记录了北齐徐之才“十月春 胎法”的内容,强调妇女妊娠期间,当注意饮食 起居以及精神的调养。这对保护产妇和胎儿的 身心健康,防止流产具有积极的 作用。介绍了乳痈的护理方法:“4助桧去其计,并令旁人助哪引”以使瘀积的乳汁排出,而使乳 痈消散。这一护理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儿科书中首列“春小儿候”。认为“小儿胎丸 肌肤士周,恭可暧象,暧象则令益肾援 箝”。宜“时见风日,若都恭见凤日,则令肌 映脆被,便宜覆伤”。主张在和暖无风的时候应报阳光中嬉戏,经常如此,可使孩子 身体健康,耐受风寒,不宜得病。2.孙思邈
22、千金方唐代孙思邈认为“人命至 童,嗡赍千金,一方裔之,德逾于此”,因而将自己的 两部著作足以“千金”,千 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更加 详细介绍了各科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婴幼儿护理保 健等内容。儿科护理在儿科临证护理上作出了 巨大的贡献。在小儿保健方面指出:“乩天和暖无风玄之时,令母粉儿于日中德戏,剧见风日”。:在喂养方面指出:“房系喏食,勿穆子之,穆子之系漪,复生成病”。并高度重视母乳喂养,在母乳喂养中,认为乳母的饮食、精神状态、健康状态对乳儿的身心发育有密切关系。处也空尘(拿 妇科护理千金方中首列妇人方三卷,在妇人 方中,对妊娠期妇女,强调需“居处简静、要“倜芯精,和僧精,节唠
23、镀,皮串摘净”。并提出 孕妇应禁酒及冰浆等饮食禁忌。对于临产前的 妇女告诫不能让不洁者进入产房,以保持产房 的清洁。养生提出“金军由行步踌躇,则食易漪”,“饮食即叶,6 生节痣”,“每食能心手摩面与胺,令律液流遹”。在精神调养上,认为善摄生者,应“夕思、夕念、夕欷、夕事、夕语,“莫忧思、莫之想、莫悲慈、莫 大惧”。椽碉“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劭,芯无妄念,歌其书禳,薇其声听,歌其务行,I薇其食勿食。I:如果老人能掌握“服金将感节武,再加上“碉身按 摩:即可延年益寿。生活起居千金要方.养性:“凡人居止之室,必须周密,勿 令有细隙,致风得入,小觉有风,勿强忍之,久坐必 须急急避之”,“汗衣及湿
24、衣不可久着”,“饥忌浴,饱 忌沐”,“沐浴后不得触风冷”。千金月令:“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 同用工并教导人们“常习不唾地”。主张“上医医未病之痛”。道视生活起居以达到预防 疾病得目的。.一 卜护理操作技术 首创葱管导尿法,这一方法比1860年法国人发 明的橡皮管导尿术要早1200多年。药物灌肠,用 药物直肠吹入法治疗痢疾。用 蜡疗 和 热敷促进颗台直关节脱位整复后的功能 恢复热熨治疗伤损瘀肿。在千金方中有“大医灯业”和“入医器械;两篇 文章,对医德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对病者要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告诫医护人 员治病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待人要谦恭诚 恳、助人为乐。不可以医术作为获取钱
25、财的手 段;要为患者的利益出发,在医疗作风上要有德 有体、体表端庄,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食疗孙氏高度重视养生之道和 食疗,在千金 方中较系统的阐述了有关饮食、生活起 居、情志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千金要方.食治:“安身之存,势资于食;款怠 之速,处傀手加。食疗 在饮食与食疗的选择上强调:“领 先询的病源,知其 所犯,。食治之,食疗系愈,级启用演。把食疗放 在药疗之上,而且书中各类疾病中,既有药疗方,又 有食疗方。如用动物肝脏治疗目不明,用谷白皮煎汤 煮粥治疗脚气病等。:强调饮食要有节,主张:“先机而食,先偈而饮,食 宜照而夕,系欲赖而歹,不可贪法多餐,临盘大 饱“。并注重饮食卫生,“勿食生肉”,“
26、一切内雁须重 娉,勿食皮菜、皮米,勿饮蚀酒”,“食旱田嵌口熟 过,令人留齿系败,。奉。用药护理在用药时间上,千金要方,卷一指出:“病 在胸膈以上,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 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并且详细记载了服用丸、散、汤剂的注意事项 及某些特殊药物的饮食禁忌,强调服药期间宜“断生冷醋滑,猪犬鸡鱼油面蒜及果实等“。并忌见“污秽”及“忽感忧劳”。认为“乩饵汤麻,其嬲食肉菜皆须大魏,魏即宜消,与商相宜”。3.唐代王煮外台秘要夕卜台秘要是一部综合性的巨著,最为突出的I 贡献是对传染病的论述。(上114小N发不一 4 次的依人人寸无!.knf-lSQ
27、cd 中劣大夫融秘府知例1涌 新安他学一 湍粉像t八宓价一 I,7 於F4大粉A尔加Q.K#魅江 南K科小礼士小心多.大自。的外tK4t各自尤41r1 行以用来以qu“uA“提出禁止带菌人进入产房和“不得令家嗡 死衷或污秽 之人来探”等探视制度。对于临证护理中 的病情观察也很有创 见.如对黄疸病的观察曾指出:“每表小便里漫少许帛,各不和日,包淅退白则盛。”即用白帛每夜浸在病者的 小便里以染色,然后按 日期顺序记录下来,对比每日 帛上黄色之深浅,以此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如果 黄色渐退为白,则表示病愈。这一记载,可谓是世界 上最早的实验观察法,也说明我国早在唐代就开始有 了简单的护理记录。另夕卜
28、,还注意到了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并对消渴 病治疗采取饮食疗 法和 生活起居禁忌的 调护。食疗专著食疗本草孟诜的食疗本草收录了可供实用又 兼有治疗作用的瓜果、蔬菜、米谷、鸟 兽、虫鱼以及加入制品等200余种,系统 总结了食疗治病之效,不仅内容丰富,而 且大都切合实用,对中医营养学及饮食护 理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n理伤续断方 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骨伤科 专著,乃唐代蔺道人所著,书中记载了 创伤护理。如对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在清理创口,骨折复位中尽量做到无菌要求,谈到冲 洗创口必用煮沸消毒过的“重 水”,缝合 后用净的“病片包之”,伤口”系可见火者 水”以免感染等。书中还涉及到外科的冲洗、敷药
29、、包 扎、固定、换药等许多护理技术,为伤 科临床护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蔺道人另夕卜,我国早在唐朝就开始有了护理记录、消毒预防与劳动保护;公元七八世纪时,人 们对产生有毒气体的地点、浓度变化规律等 有具体探测方法,如当时已有用动物试验的 方法,来探测古井及深坑 中 的有害气体。五、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隼)中 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金元时代是我国 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时期,造纸业、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为医藉的整 理、传播及研究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国家重视医药事业,宋政府设置 了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尚药局等机构,金元政 府有太医院等。还组织编撰了一些中医名著。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
30、现了影响较大 的“金元四 大家”(李杲、张从正、朱丹溪、刘完 素)等著名 医家,他们的理论主张与临证实践开 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临证医学的分科更加精 细,使中 医护理学得到了全面发展。1太平圣惠方 具体阐 述了 根据不同 性质的 药物,选择不同 的服药时间:服饵之法,补泻之用,剂典之便,加减之 宜,皆根据患者之实情,灵活变通,不得千篇一律。并强调“药气”和“食气”的关系。对饵汤、助药、作息等护理方法也有较详细 的阐述 3舞泌琴才12 一花双三0一-X笔学工 stF 黑等S睾翕T黄芸整盘一辛塞X差工il莘 沁生毕也UM出览装一 s$sABM 彗 当5埼S-蓝学汽笺学,X簟亍五 A一“!建翌二靠
31、-12蓬2十支 si 连n空型1SLX秀?ls+uJ-2.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详细论述了妊娠随月数服药及将息法,将护 孕妇论、产前将护法、产后将护法、及食忌、孕妇药忌;等。(即妇女妊娠的饮食宜忌、用药禁忌、孕期临产时的注意事项及产妇分娩之后的护理,1 I-二 1 一厂=il.:n吾等cl营-I-u-iMf I台巷至C卷 ft;He.t-重亲妻.不羲?H_.工了聿一 TEM4J冷及遑fc冬ex诔 一.、喜一袤要匕篡与受江 k1-K秦禹蜜隹美 希c-.few亘枣茎受sf费 春空等U萋盘学1-明刊本妇人艮方(藏台湾“国家”图书馆)保健知识,等。)_例如妊娠至临月“不可多睡,须时时行歹,系宜金柩硬
32、奉化之场,系可多快湎,系可乱服汤嘉,亦系可妄行制 灸,须宽神,思虑,系得负唾或裔涉险”。在孕妇护理方面提出,为了满足孕妇本身和胎儿生 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必须注意并加强孕妇的饮食 调护。指出,妊娠前五月,胎儿吸收母体营养不多,孕妇膳食 与常人无大差异;后五月,因胎儿发育加快,故孕妇的 膳食,宜调味,食甘美,以刺激食欲,增加食量。但仍 须有节,勿大饱,以免体重过增,使胎 儿发育过快,而 致难产。在产后护理中,指出产妇需充分休息,助产者用手 轻轻 自上而下按摩腹部,以促进子宫 复原,减少产后出 血,防止发生产后血晕。同时应尽力避免影响产妇身心 健康的谈话和精神刺激。3李杲脾胃论李杲主张“内伤脾
33、胃,百病 由生,提出了“安养心神,调 治脾胃”的学术见解。认为脾胃 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 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 则疾病所由生,非常重视对脾 胃的调养和护理,在医疗上善 用温补脾胃之法,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饮食起居的调理 以及用药宜忌等问题,强调不论有病还是无病之时,都 应注意调理饮食,保护脾胃功能,不宜常服淡渗利尿之 方药,不宜吃酸、咸、苦、辛等食物,以损伤脾胃的元 气;提出日常摄养“宜温暖、避风寒、若言语、适劳逸,要要手淡的,夕思寡欲,若得心春气,系妄作劳。本形,虚芯。推种 如此方能使“血七旬炊循右,邪无所容”,即正气 存内,邪不可干。4朱丹溪格致余论:朱丹溪认为情志过极,色欲过
34、度,饮食厚味者,常可引起“阳帝有余,闸帝系足”在补 充了刘完素“火热论,发展了 李东垣“阴火说”的基础上,创 立了滋阴学说。在护理上独具 一格,建立滋阴降火护理法 贝!J。被后世称为“养阴派”。在格致余论中他倡导“条皮”、节献、“苏淡”,指出“以欲则失血伤律,t 镀犍条血皮律”,“多吃膏 整考法,桁市致澳极命之 4A 为生活护理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5东轩居土卫济宝书介绍了“五善七恶”之说,指出作为 医护人员 判 断外科疾病善恶顺逆的标准。在“打针法”中指出 对所制 的刀、钩等外科器 械要用“桑白皮、紫藤香煮一周时,以紫藤香末 藏之,这是世界上对外科手术器械进行煮沸消 毒,并用香料药粉作灭菌贮藏
35、备用的最早文字 力已载。6齐德之外科精义其中有“徐粉护忌法”一篇,专门论述护理内 容的。首先提出病室环境宜安静;:其次,规定了探视制度:“只可方便省问,恭可久坐多言,劳擦病人”。:再次强调 饮食卫生及营 养,做好康复护 理,如对外科疮疡恢复期护理等。7忽思意饮膳正要书中收集了各种奇珍异馔、汤膏、煎药 238方,常用谷、肉、果菜230种,介绍了 各种食物的性质、烹饪、饮食卫生要求以 及它的食用、养生与医疗的关系。作为一部营养学和食疗治法专书,它 记载了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 忌、饮酒避忌等饮食护理内容。【望 妲】“补千无,理朦膝,温中顺气,用苦 豆汤”,“治脾胃虚隔,久痢久系盛老,用 鳞鱼鬟
36、”等,既是鲜美可口的佳肴,又是 强壮身体、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 的良药。提倡先饥而食,勿令食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不可饱食而卧,尤其夜间 不可多 食;勿食不洁或变质之物等。提出“善摄生者,1#滋味,堵思虑,节唠屐,我喜想,借完七,简言语,就得失,破 忧泣,除妄想,逐略悲,收视听,勤南通,恭劳神,恭劳形,神形既要,痴息何由而致 也。”从饮食、生活、情志等方面阐述了调 护的重要性。-7f j-j-8钱乙小儿药证宜诀儿科护理方面,北宋著名儿科专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积极主张婴儿某些疾病 可以用 浴体法将养,即每天给婴儿洗澡。9.陈文忠小儿病源方论:提出养子真诀“背要蹑,朦要嫉,足膝要,系要术,
37、忍三今寒,味七今饱”等。可见,在宋金元时期中医护理又向 前迈了 一步。六、明清时期(公元13681840年)中医护理学的成熟阶段中 医护理在疾病的治疗康复、妇婴保健以及 老年人的将养方面均 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 一些综合性著作及内、夕卜、妇、儿、老年养生 等专著中,均有丰富的记载,有的医著中还有 专门论述护理的章节。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有专门一节“将 护”;陈实功外科正宗有“调理须知”一节;清代袁 昌龄养生三要有“病家须知”等。L S1病护理明清时期,温病流行频繁,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无论在理法方药方面,还是在病情的观察和护理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吴又可瘟疫论本书专有“徐金”、“徐敏”及
38、“碉理法”三 篇,详细论述了瘟疫病人的饮食护理。主张温病病人的 饮食以清稀易消 化为 宜。如“时我市营尾犍食者,此邪系传胃,切系可他其 缺食,但系直过金耳”。又如:“大病之启,客邪新 去,胃。方乔,几微之气,所由接狡,,与早与 迟,皆歌所宜,宜先易欣,次糊饮,糜稔,循本淅进,先启勿失其时”。指出,患者烦渴、大渴皆因内热、大热所 致,故除药物清热解毒外,还需在护理上辅助 降温解渴,如饮服西瓜汁、梨汁、蔗浆,用井 水、冷水或雪水擦浴等。如“大喝盟饮冰水应冷饮,无备四时,喏可量与,但犍饮一价,止与堂价,室使夕须苒饮”,而对内热烦 渴者,应给“蔡叶、藕计、盛浆、曲瓜可备系时之需”等。为温病的饮食护理提
39、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吴鞠通温病条辨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中,对热 病的口腔护理有所记载:“山新帝数濠 水,苒馥11看网东,频榛舌上”。另记载:“胃 液干燥,外感已净老,牛乳饮j之。”针对流 行性热病的 不同 病程和 病情制 定了 十分具体而合理的饮食菜单。A攵U!D如;,之植1“N:去%:11,zc it,株V1之也的 之母优二杷先气灾i初七K 4 淤IV点之铝温溅 i%亏少工二二令L L广、111 nF 寸温L于$U K bi 产姜驾8缕i叶天土温热论清代叶天土创 立了 温病卫气 营 血辩证学 说,并总结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等,为 中 医临证护理中病情观察增添了新的内容。叶氏在温热论中
40、指出:“舌白而借者,外感风 寒也塔白不傅老,肺,伤也,”其逡传管、舌。处除”,“齿若先燥电石者,胃逡感也”等。对温病病情 的 观察预后的 判 断均 有重要 参考价值。:在夕卜感温热篇中指出:“舌上皮芒刺者,皆是上鱼逡极也,由用者布拭寿傅看水揩之,即去者粒,即生者险也”,提出了温病过程中要加强口腔护理。十分重视饮食护理,强调食养理论,提出“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的观点,主张用质重味厚的血肉有情 之品来填补体内精血,如用牛羊骨髓、猪脊髓、人乳、河车、羊肉、海参、羊肾等。2.传染病的防疫隔离:明清时期在继承了汉、晋时期有关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有效 的措施,已有明确记载。陈耕道疫疫草中
41、强调:“家嗡瘦疥人,唳收痴人之善而发者传染,兄发疥而使弟服 麻,盍若弟发疥而使兄他居之为眇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于“天行瘟瘦”提出:“取初病人的衣服,手甑上菱过,则一家 东集”,可谓是最简单的物理消毒法。清代熊立品在治疫全书中指出:“咨合 阶延门,时气大发,瘟瘦盛行,遢相传罄之 膝勿近病人涿糊、罄其污秽,勿依死者尸 棺,触其恶臭:勿食病家食菜:勿拾病人农场 等,也是隔离预防传染的有效方法。清廷特设“全 痘章东”一职,专查天花患者,并强令迁出四五十里以外居住,这些都是有效的 隔离措施。3.痘接种术:明清时期已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人痘接种术 预防天花,为人工免疫法的先驱。1695年的张氏医通及1
42、742年的医宗!金鉴对接种人痘的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 J述,有痘衣法、鼻苗法、旱苗法、水苗法等。4.养生保健护理修龄要旨是集气功、养生、保健、护理等 内容的专书。寿世保元则更系统论述了养生及老年护理的 内容.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是饮食调养与护理 的专书;尤乘的寿世青编则是养生保健的专书。清代钱襄的侍疾要语则是我国最早的中医 护理专著,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5.李时珍本草纲:.本草纲目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不仅对药 物学作了详细记载,同时对人体生理、病理、疾 病症状、卫生预防及疾病护理方法等都作了正确 的叙述。第二近代中医(公元1840 节护理学1949年)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近百年来中 医
43、学的发展步履维艰,这时期的中医护理学,运用中医有的各囹种护理知识和手段,由医生、徒弟、助 手、患者及家属共同承担护理职责。在精神护理方医药卫生录,服侍部认为,患者对世事应淡然处之,不必过于计较,要努力做到逍遥自在,随缘度日,(并在精神上善于自我调节、自我解脱,切忌 I 事事烦恼,怨天尤人。在饮食护理方面,对患者的饮食宜忌,极为重视.吴尚先理滴骈文:于1870年刊行的外治法专书理渝骈文中 明确提 出某些疾病对于一些饮食有禁忌。“饮食治法,电发微用姜、意、4/逡 用做、啬/濠用瓜、海、蔡、篇;补用 邃、支、柿、g堪、羊肝、牛乳,。及 按、油、巍、蜜、湎、醋、茶水、卷秘 之类,若皆疗成,特嗡忌者由慎
44、耳。”在理漓骈文续增 略言里,还专门讨论 了中风后遗症的护理,书中写道:“中风口眼歪 斛d经络之痛,用皮瓜荽汁和大麦面饼,炙 熟熨芯头(熨贴芯口),此渗存之旅也”。总结和 新创 了 数十余种 中 医外治法,不仅 满足了当时医疗上“内病外治”的需要,同时也 为 中 医护理提供了许多简便实用 的操作技术。的水肿,揭意一斤坐身下,水乂小便 以,“澎痢用小胃微炒热傅脐上,冷则易之,又游久痢人虚或血崩肿者,系要用什希,用 补中盍气汤坐董”;重申瘟疫时症患者,亟且隔离,分房别舍,健康人不得与之同住,亲朋 亦不使入室,只留 一二身体壮实者服侍病人,以阻断传染源,控 制传染病的蔓延。该书还把个人日常卫生与保健
45、、防病、除疾 进一步联系起来。中医办学的发展制我国官办医学教育,一直是延用太医院办学 在 民间 则 主要表现为 师徒授受。太医院中医办学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主张“自强求富”的官员,开办了“京师同文馆”,可谓近代 最早的医学院,但究其内涵仍是太医院办 学的延续。中医办学的发展名 医陈虬在浙江瑞安创办“利济医学堂”,学习 医藉夕卜,兼课以古今中外一切学术,堪称近代早期较有影响的医学校.戊戌变法后,在重庆、广州均有医校成立。为日 后最终 成立中 医护校奠定了基础三、创办中医院:丁甘仁,在其门生余渭协助下,先后在上海 办起了沪南.沪北广益中 医院。三、创办中医院秦伯未创办了中医疗养院。秦伯未三、
46、创办中医院:中 医界名流李平书,创办了神州医院和上 海医院夕卜,并在上海南京路兴建了粹华制 药厂。神州医药总会创办的护南神州医院;朱鸿寿一宝 山 县刘 行乡 中 西普通 医院;杨燧熙一镇江京江医院和清心 医院;蔡章-江湾医院.LkS、护士队伍的形式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我国各通商 口岸和大都市开设医院.政府甚至个人在中国建立的医院、护 土学校日益增多,据统计1890T915年仅 教会学院校就有23所,另有护士学校,药学校及助产学校36所。其中由各国教 会合办的北京协和医科大里(1915年)和齐鲁大学医学院(19161917年)所 附设的护士学校,在全国 就颇有影响。第三节 现代中医护理学(公元
47、1949年一目前)一、中医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55年中 医研究院成立,1956年全国 中 医学院相继 成立近二十所。1959年南京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 中医护理专著中 医护病学。六十年代初,中医护理培训班在南京首次举办。1979年,卫生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护理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 护理学是一门专门 的学科.1984年6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 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华护理学会中 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从此,中 医护理 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护理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护理与医疗一体2.护理与医疗并重3.护理是医疗的延续三、中医护理管理 199
48、3年3月,卫生部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关于护士执业和注册的部长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1995年6月,首次举行全国范围内的护士职业考试。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主持编写的中 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在全国各中医医疗单位使用。1997年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发了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 条例(试行),明确规定了护理专业人员的高级、中级和 初级职称。实行了中医护理查房,重视护理档案的立档和管理。中医护理临床实践:采用 中医“传统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火 罐、刮疹、挑治以及小验方的应用等。:开展中医护理的社区健康教育,包括生活起 居、饮食、心理、运动、合理用药、药物煎 煮法等。五、中医护理教育
49、50年代以来,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开办了中医护士学校及中医 护理班。1985隼,北京中医学院成立中医护理系,创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 中医护理大专班。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京、北京、湖北、黑龙江等中医院校开设了高 级护理专科教育。2000年以后,全国有23所中 医院校开办了 中医护理本科教育,部分院 校还开设了 中医护理涉外教育和中医护理硕士教育。六、中医护理科研1984年6月,第一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一中 医护理的科研工作已经开 始起步。1990年以后,我国的护理研究有了很快的 发展,一些高等护理教育机构或医院设立了 护理研究中心。中医护理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也取得 了较大的成绩。七、中医护理学术活动1977年以来,多次召开护理学术交流会,举办专题学习班和研讨班。成立了学术委员 会和个护理专科委员会。1980年以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 多,。11985年,卫生部护理中心在北京成立,进 一步串得了 WHO对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支 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