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1,011.89KB ,
资源ID:526434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5264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播音中词的轻重格式再研究方向和方法探讨.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播音中词的轻重格式再研究方向和方法探讨.pdf

1、20237(下)科技传播48理论探索作者简介:张传旭,一级播音员,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台),研究方向为播音主持。1 播音中词的轻重格式研究现状播音中词的轻重格式理论从汉语普通话的词重音研究而来,由于播音创作基础理论中将语句重音直接称呼为“重音”,所以播音中不使用语句重音和词重音的划分,而是称之为“重音”和“词的轻重格式”。几十年来,播音中词的轻重格式理论伴随着汉语普通话的词重音研究而发展,但从事播音实践和播音教学的人却对词的轻重格式研究较少。尽管汉语普通话研究学者对于词重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相关理论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没有形成令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的理论成果。从播音角度对词的轻重格式进行再研究,能

2、够推动词的轻重格式理论发展。1.1 理论来源20 世纪 60 年代,从赵元任的轻声研究开始,国内学者展开了对普通话词重音的研究。经过对普通话有无词重音的探讨后,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汉语普通话存在词重音,并根据音节音量的高低强弱差别,将双音节词重音分为重音、中音、次轻音、最轻音四类。徐世荣提出双音节词有两种格式:重轻、中重;端木三根据音步理论,认为双音节词是一个“左重步”,即左重或前重,认为双音节词有重中、重轻两种格式;殷作炎认为在普通话词语中有重轻、重中、中重三种轻重格式。播音中词的轻重格式理论基本采纳了当时比较主流的理论成果。播音理论中可见的最早对词的轻重格式论述是 1980 年北京广播学院印

3、制的播音发声讲义,书中提出:在汉语普通话中,由于词义、词性不同,或由于感情的需要,一个词的几个音节中便产生了有轻有重的现象,这就叫词的轻重格式。轻与重是相对的,读起来要自然。介乎中间的称为中,短且弱的音节称为轻,长且强的音节称为重。两字词有三种情况:多为中重格式、重中格式、重轻格式。在播音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普通话中有六到七成为中重格式”的论述,这与殷作炎认为的“在普通话口语里各式的比重是:中重 67%强,重轻 14%强,重中 17%强”1基本一致。1.2 理论发展李钢在 播音普及教材 中提出了“约定俗成”,指出词的轻重格式与词的构成有关,在双音节词尤为明显,如多数属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的词

4、后一音节重读。由实词素和虚词素构成的词,实词素重读。并提出了重等级音节声调清晰、轻等级音节声调模糊,以及同一个词,出现在平时说话和规整性较强语言中轻重格式及等级间的差异以及与各种个人风格有关的变异是允许的2。王玲认为造成词播音中词的轻重格式再研究方向和方法探讨张传旭摘 要 梳理播音中词的轻重格式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现状,提出从播音的角度对词的轻重格式进行再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新闻听辨法”可以解决发音人本身的轻重格式不精准和以单个词为语料导致实际运用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的问题;根据语句重音对词的轻重格式“加强”或“偏移”的影响提出“赋重法”,转变人们过去对于词的轻重格式的僵化认识。关键

5、词 词轻重格式;播音;新闻听辨法;赋重法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3)335-0048-04科技传播49理论探索的轻重格式的原因是一句话的每个音节都有轻重强弱的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除了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的区别外,还因为构成一句话的词或词组的每个音节,在音量上不均衡,并提出当一个词处在句子里,有时为了区别不同意思,中重格式的词有可能念成重中格式3。在声调饱满度表现上,有学者提出除上声字处,凡是需要强调的、作为重音处理的字,都要读满调值;反之,凡是不应强调的、不拟作为重音处理的字,都应把调值缩短或降低4。关山等5在词的轻重格式的声调表现上进一步提出重

6、度音节要求声母、韵母、声调发音很饱满,而且整个音节在词或词组里占的时间也较长;中度音节在具体把握上声母、韵母要准确,声调调值的音高变化不一定很到位,但是调值 55、35、214、51 音高变化的趋向要鲜明。在轻重格式变化上,关山等5认为当词组作为重音强调时也常常保留原有词的轻重格式,只有个别的时候,为了强调某种特殊的情感或逻辑,才有意地改变原有格式。在三种轻重格式比例上,他表示中重格式最多,约占双音节词的 70%80%,重中格式所占比例不到 10%。吴宏毅6论述了词的轻重格式与语句之间的关系,表示词的轻重格式只是一种约定俗成,它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词的轻重格式要受到语句目的的制约,所以在语流中

7、我们往往会遇到原来的轻重格式被打破、被改变的现象,这也是正常的、必然的。1.3 播音中词的轻重格式再研究的必要性在播音中,要想使语流自然流畅,词的轻重格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初学者出现“唱调”,除了调值不准等原因之外,词的轻重格式(以下简称“词格”)不对也是重要原因。一些方言的词格和普通话的词格相反,如果不加以改正,就会出现方言语调。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对于词格也有一定的要求,但基本上就分为中重和重轻,至于那些重中的双音节词,读成中重不扣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一个词是否轻声是有标注的,但对词格却并无规定,目前能够查询词格的工具书主要有刘英林主编的汉语国际教育用词语声调组合及轻重格式实用

8、手册和宋怀强主编的普通话简明轻重格式词典,尽管两本书具有很大的方向性意义,但有些划分也需要商榷。在播音中,对普通话词格的相关要求有些含混,对于一个轻重格式不确定的词,“统一都读中重”的不负责任的思想根深蒂固。既然词格是“约定俗成”,那必然有“成”可循,有“定”可依,能够通过研究找到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即便语言是灵活的、是动态变化的,但研究者也可以找出它大部分的变化规律,一味强调词格的变化而不去总结规律是不利于播音理论发展的。2 播音中词的轻重格式研究方向探究词格研究应该站在动态的角度进行,虽然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但表达样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过去针对词格的研究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不再适用

9、今天的一些词,语料的变化会导致结果的偏误,词格的持续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2.1 调值和调域经过一些学者对词重音和声调类型关系的研究,提出音节调型对重音感知有显著影响,当前字为阴平和去声时,前字听为重音的可能性较大;当后字为阴平时,后字听成重音的可能性较大7;当词重音落在前音节时,普通话的去声最易重读,其次是阴平和阳平,上声最不易重读。当词重音落在后音节时,普通话的阴平最易重读,其次是去声和阳平,上声最不易重读8。也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认为上声音节在双音节组合中都不是重读音节,如果它处在前音节,那么该词的轻重格式为后重,如果它处在后音节,那么该词的轻重格式为前重;声调类型相同的音节组合(除 1+1

10、组合外)中,2+2 组合和 4+4 组合均为前重格式;阳平处在后音节时,都是前重格式9。这当中有合理的成分,但也的确值得探讨,比如“4+4 组合均为前重格式”,“报告”一词为 4+4 组合,但一般情况下却都是后重,只有“报告”一词作动词的某些情况时可以读成前重,比如:“把这件事报告给他。”除了调值之外,有研究指出词格和调域之间也存在着某些关联性。如果一个音节变为强重音,它的调域上限会高于前面音节的调域上限:如果一个音节变为轻声音节,那么邻近音节的调域上限会有所升高,同时,字组内不与轻声音节邻近的音节的调域上限也会受到影响10。词格和调域之间的关联性,给研究声调类型和词格之间的关系也提供了帮助,

11、虽然四个声调同处一个调值图,但其趋势幅度不相同,音调最高点也不同,调域和词格的关系恰恰反映出声调类型和词格的确定是有相关性的。20237(下)科技传播50理论探索2.2 构词法对于构词法与轻重格式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有学者发现主谓、动宾、动补三种类型词语的模式为“中-重”,重音落在后一音节上;偏正式的模式就不是单一的了,有些词语经常把意念中心放在“正”上,这些词语的模式就倾向于“中-重”,反之则为“重-中”,联合式的双音节词一般表现为“重-重”式的轻重音模式,原因在于此类多半没有意念中心,所以重音基本是平均分配的,如“重要”“报告”等11。也有学者认为它不属于词汇音系学的范畴,而属于韵律

12、音系学的范畴。非轻声音节不同于轻声音节,它们之间即使存在不同重音等级,也只是韵律层面的问题,不对词语的可懂度存在影响,只对它们的自然度产生影响9。构词法对于词格是有影响的,并且词格不同可以完全代表不同的意思。比如“四声”一词,当表示阴阳上去这四个声调的意思来讲,应该是后重;当单纯表示去声也就是第四个声调时,应读为前重。这足以见得词格的作用不止存在于语言的自然度,也影响其可懂度。研究者可以从“偏正、并列、述补、主谓、动宾”这 5 种最主要的构词法开始,总结其中的规律,端木三等人提出的“短语重音必须落在句法上的非中心成分上”12的辅重原则、“信息量大的词有重音,信息量小的词无重音”13的信息-重音

13、原则等,都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有力的帮助。2.3 影响因素词格的决定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只受单方面的影响。调值、调域、构词、音长等共同构成词格的决定基础,但词格也受语句重音的影响,小的语言单位应该受大的语言单位约束。王韫佳等人14论述了词的构造对于语句重音分布的影响,提出韵律词的构造对重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语义上已经虚化或正在走向虚化的语素得到语义重音的机会很少,修饰性成分得到语义重音的机会大大超过中心成分,宾语成分获得语义重音的机会不多于动词成分。这又引发了新思考:词格是否受语句重音影响?这种影响只是单纯将原来的词重音加重吗?语句重音作用在词上,大部分情况应该是词重音“加强”,但也有一些其

14、他情况。比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将这句话的语句重音放在“深入”上,“贯彻”一词的轻重格式应该是“中重”,但如果把语句重音放在“贯彻”上,似乎“重中”更有利于语句重音的表现,听感上也更清楚、自然,由“中重”变成“重中”,词重音发生了“偏移”。由此,语句重音对词重音的影响就存在“加强”和“偏移”两方面,具体什么情况下“加强”,什么情况下“偏移”,和构词法、调类有无关联,都是学者可以研究的问题。除此之外,词格是否受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影响也值得人们探讨。3 词的轻重格式研究新方法相关学者的研究主要基于语音软件进行语音实验和感知听辨实验;在语料的选择上除了常规词之外,还有同素反序词、同音异构词

15、等;发音人的选择上,有非语言专业人士,也有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单个的词进行的,但实际运用中,词都是依存于语句的,所以针对词的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发音人的选择上,即便是播音专业的学生,对于词格的掌握是否纯熟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科学性的因素。基于以上因素的考量,结合语句重音对词格的影响,本文提出两种新的研究方法:听辨新闻法和赋重法。3.1 新闻听辨法语言专业学者通常是以口语作为研究对象,播音语言和口语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播音语言要更规范,其语言的稳定性也比口语要好,以播音语言作为语料的研究更具有代表性,播音语言以新闻播音最为规范。过去也有学者基于新闻播报进行词的轻重格式研究,不过是让相

16、关专业的发音人根据文稿进行播读,播读中的精准程度有待考量。以现有的新闻节目录音听辨可以解决语料和发音人的问题:一方面语料的选择上是句子,充分考虑词格在句子中的使用和变化;另一方面,以成熟的播音员作为发音人,在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词格把握的精准性都有大幅提升。实验可以将央视和央广新闻节目的文稿进行拆词,将新闻稿件中的双音节词拆分出来,通过听取录音,将拆分出来的词进行格式标注,从而获得这些词的轻重格式。针对语言表达的个体化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问题,可以选取同一篇稿件不同播音员的录音进行比对,选择大多数配音员的读法来确定词格,从而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另外,通过大量的素材积累,将这些已经确定词重音

17、的词分门别类,进行构词和声调的研究,总结其中的规律。科技传播51理论探索3.2 赋重法语句重音对词格的影响存在“加强”和“偏移”两方面,无论是哪种影响,研究者都不能忽视语句重音对于词重音确定的重要作用。将语句重音放在某一个词上,如果没有改变其原有的词重音,那么这个词的词重音就是稳定并能够确定的;反之,如果这个词的词重音发生了偏移,那么人们对于这个词的轻重格式的固有印象可能就是不准确的,最起码说明这个词的轻重格式是“两可”的。比如“自信”一词,除非上下文语义有“他信”作为对比,无论语句重音在不在这个词上,它的轻重格式都是“中重”,这个词的轻重格式就是相对固定的;“贯彻”一词,如果语句重音不作用在

18、这个词上,它的轻重格式是“中重”,作用在这个词上,它的轻重格式就变成了“重中”,这个词的轻重格式就是“两可”的。赋重法的使用,能够打破人们对过去固有的词格的僵化认识。目前人们对三种词的轻重格式的认识还停留在“若没有把握的词可按中重格式读”5的层面,不敢轻易地将词的轻重格式读成“重中”,低估了“重中”格式所占的比例。但在实际运用中,很多人却并没有按照“中重”来读,反而根据语言习惯读成“重中”,这种理论规定与实际运用脱节的现象值得深思。在播音实践中的“精神”一词一直困扰很多播音员。一部分播音员认为“精神”一词应该是“重轻”格式,并且在播音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但一部分人经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 7

19、版)发现,当该词为“重轻”格式时,意思是:表现出来的活力;活跃、有生气;英俊、相貌身材好。而“神”字不读轻声时,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宗旨、主要的意义。”从词典中看出,读轻声和不读轻声的意思是有差别的,播音员在播音中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比如“雷锋精神”中的“神”就不应该读作轻声,但由于字典中并未标注词的轻重格式,很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不读轻声的“精神”应该是“中重”格式。但以本文提出的“赋重法”来检验,将“我们要发扬雷锋精神”中的语句重音放在精神上,就会发现,如果将“精神”一词读成“中重”格式,将“神”字加重,在听感上会特别奇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这样说;如果将“精神”一

20、词读成“重中”格式,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表达,在听感上也更易接受,所以“精神”一词当宗旨等意思时的轻重格式应该是“重中”。4 结论本文通过对词的轻重格式理论的梳理与思考,认为播音理论界应该从播音的角度对词的轻重格式进行再研究,研究内容应从调值和调域、构词法、影响因素来展开。对词的轻重格式的研究不能只以单个词为语料,应该以“句中词”为研究对象,在发音人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具有“播音语言”习惯的成熟播音员,用“新闻听辨法”来标注词的轻重格式。在语义重音对词的轻重格式的影响上,存在“加强”和“偏移”两种,由此提出的“赋重法”可以有效解决人们惯有的认为不确定就可以“中重”的认识。参考文献1殷作炎.关于普通话

21、双音常用词轻重音的初步考察J.中国语文,1982(3):168-173.2李钢,陈京生.语言发声原理 语言发声练习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123.3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109.4卓燕生.发声语音朗诵播音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116.5关山,高蕴瑛,蔡乃雅.播音主持语言训练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82-83.6吴宏毅.播音主持艺术语音发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01.7王韫佳,初敏,贺琳,等.连续话语中双音节韵律词的重音感知J.声学学报,2003(6):534-539.8陈娟文.上海普通话和普通话韵律特征对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9沈倍蕾.普通话双音节非轻声词的轻重格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0王韫佳.轻声对非轻声音节调域的调节J.世界汉语教学,1995(2):10-17.11孙德金.描写与实证汉语要素的多视角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226.12端木三.重音、信息和语言的分类J.语言科学,2007(5):3-16.13端木三.重音理论及汉语重音现象J.当代语言学,2014,16(3):288-302,377.14王韫佳,初敏,贺琳.普通话语句重音在双音节韵律词中的分布J.语言科学,2004(5):38-48.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