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施工图设计指导书(示范本) ***房地产有限公司 2003年4月2日 目录
2、 一.结构设计依据 二.各部分结构设计统一要求 1. 基础部分 2. 地下室部分 2.1非人防部分 2.2人防部分 3. 地上部分 3.1结构平面布置 3.2板配筋 3.3梁布置及配筋 3.4柱布置及配筋 3.5剪力墙(包括电梯井剪力墙) 3.6转换层 3.7砖混结构 3.8其他 四. 荷载取值 1. 住宅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2. 住宅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五. 配合要求 使用说明:本指导书为示范本,各一线公司在使用时应结合项目具体
3、情况进行裁剪、修改。 一. 结构设计依据: 1. 工程概况:工程名称 、建筑位置 、面积 、建筑总高度 、层数 ,拟采用的结构形式 ,结构抗震设防类别 、设防烈度 ,所设计地震分组为 组。地下室 层,地下室的埋深初步定为 米,地下室的防水等级为 级。建筑物合理使用年限 ,人防工程等级 。 【注:未给出指标的,由设计单位提出,报业主审核后采用。】 2. 工程地质情况:详见 勘察公司 (时间)提供的详勘报告。 3. 设计所采用的材料的要求:如
4、填充墙的品种、规格、型号、容重等,钢材的品种、规格等。 【注:未给出指标的,由设计单位对业主指定的材料项目提出选择意见,报业主审核后采用。】 4. 设计的依据:特殊的荷载取值(如消防车等)。 5. 设计含钢量的控制。本工程含钢量应控制在不超过 kg/㎡(含基础)。设计院设计含钢量低于或低于 kg/㎡(含基础)时,甲方拟有的奖惩措施 。 含钢量控制均应满足国家有关结构设计规范。 6. 出图主要采用1#图幅出图。 二. 各部分结构设计统一要求 1. 基础部分 a. 基础拟采用 形式。若在软土地区,应计算沉降量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基础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大于
5、C30,高层建筑的基础混凝土采用C30。有防水要求时,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根据地下水头与防水混凝土厚度的比值确定。 b. 防潮层以下的砌体应采用大于MU10的材料,若在冻土地区,宜采用实心砖。 c. 筏基或箱基的板厚不小于400mm,或对照各地区的经验,得出合理的底板厚度。若抗冲切不够,可局部加厚底板,钢筋间距宜为200mm,配筋不满足,可考虑局部附加短钢筋。 2. 地下室部分 2.1 非人防部分 2.1.1 地下室除上部结构传下来以外的构件,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不大于C30。 2.1.2 (根据初设文件和勘察报告,初步确定各构件的断面尺寸),地下室的外墙
6、尺寸 拟定为 mm。内隔墙尺寸拟定为 mm。 【注:未给出尺寸的,由设计单位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选择,报业主审核后采用。】 2.1.3 保证主要通道的净高2.2米以上,局部非主要通道的高度要适当降低,不得小于2.0米。汽车坡道入口处的的净高不小于2.2米。 2.1.4 地下室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同基础的要求。 2.1.5 底板和外墙等所有迎水面的构件都必须进行抗裂计算,裂宽限制在0.2mm以内,钢筋尽量采用直径小、间距密的布置,间距一般控制在150mm以下。 对基础和地下室等需要防水的构件,一般不采用混凝土外加剂。根据结构特点,合理设置后浇带或膨胀带,并应有措施防治这些后
7、浇带或膨胀带节点处的裂缝。 2.1.6 所有迎水面构件受力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最小为50mm。 2.2 人防部分 2.2.1 人防的布置不影响车道,少影响车位,考虑平战结合。 2.2.2 人防顶板的荷载取值由规范确定,厚度一般取200mm。配筋构造为0.3%。 2.2.3 底板的人防荷载分有无桩基础。有桩基础时,人防荷载和地下水不同时考虑。 2.2.4 人防临空墙厚度一般取250—300mm,其它人防隔墙厚度取200—250mm。 2.2.5 首层楼板应考虑施工堆载不小于10KN/M2。室外部分考虑覆土,也应计算抗裂。 2.2.6 DN100以上的管道不应穿越人防顶板
8、如必须穿越时,应在穿越处做变径处理。 2.2.7 排水PVC管道不得穿越人防顶板和外墙。 2.2.8 结构平面图部分的要求详见地上部分。 3.地上部分 住宅优先采用异形柱框架结构或短肢剪力墙结构,结构设计应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范、规程、标准及规定。 上部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从下到上逐渐递减。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不大于C30,自下而上部逐渐减小。转换层水平构件一般不大于C40。 3.1 结构平面布置 3.1.1 构件布置在满足建筑要求的同时尽量使室内空间 “无梁无柱”,或使主要房间(厅和主卧室)不露梁露柱,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美观。 3.1.2 厨房、卫生间
9、阳台地坪作结构降板时,相应梁面一般也需作降低处理,避免梁面突出地面。但应注意梁的搁置方向。当梁布置影响使用时,也可采用带局 部凹槽的结构大板。 3.1.3 户型平面中在可能前提下客厅与餐厅做大板结构,取消二者之间的梁。 3.1.4 客厅有跃层时,跃层应尽量用大板结构,以增加下层净高,减少压抑感。 3.1.5 框架梁应满足梁底距本层建筑标高不小于2100。 3.1.6 若卫生间下面为主要房间时,应做大降板,或抬高卫生间,使得管线不穿越楼板。 3.1.7 卫生间内避免有梁穿过,有梁穿过时应注意卫生器具楼面留孔与梁的关系,同时需注意给水管、排水管不发生冲突,立管不遮挡排气洞
10、口、不影响开窗。 3.1.8 每层冷热给水管应敷设在本层结构板钢筋的保护层内和面层中。若预埋在结构板内,一般应采取措施防止裂缝出现,如加大板厚或适当增加配筋量,同时给水管线应采用防腐及防机械损伤的性能好的管材。 3.1.9 凸窗窗套做法为整体后浇,提高整体防水性能及克服一次现浇带来的施工过大偏差,厚度为60。 3.1.10 山墙处的空调位挑板由上一层框架梁吊下,板面低于冷凝管留洞标高。 3.1.11 3.2 板配筋 3.2.1 板钢筋采用 钢筋。 3.2.2 板跨大于3.6米时,应计算板的挠度,对此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或施工措施。 3.2.3 建筑物长度较长时
11、大于40米),应采取措施减少建筑物端部两跨的温度应力。 3.2.4 屋面板或露台必须进行抗裂设计,配筋尽量采用直径小、间距密(不大于150)的布置。应有至少30%的拉通钢筋。 3.2.5 首层板若作为上面结构的嵌固端时,板厚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30,应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向的配筋不宜小于 0.25%。 3.2.6 板的内凹角处应上下配放射状斜筋,防开裂。 3.2.7 板的负筋长度一般为短净跨长度的1/4(从梁边起算),但在应力集中处或建筑物的角部,可适当增加负筋长度,负筋数量不增加。 3.2.8 梁、板的配筋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3 梁布置
12、及配筋 3.3.1 梁布置应充分考虑建筑填充墙的位置,尽量使厅和主卧室不露梁。 3.3.2 悬挑梁上支承梁时,应使悬挑梁的梁高和其上支承的梁的梁高一致。 3.3.3 梁配筋应方便施工,梁宽为200时,一排宜布置两根钢筋。 3.4 柱布置及配筋 3.4.1 所有墙柱的布置尽量满足建筑的功能、少影响建筑的使用,并满足地下室停车的要求。 3.4.2 柱配筋除计算要求外,满足构造即可。 3.5 剪力墙(包括电梯井剪力墙) 3.5.1 剪力墙的布置满足建筑功能,(并有可能考虑两户打通的灵活性)。剪力墙的布置及厚度,由设计方提出方案,报业主审核后采用。 3.5.
13、2 剪力墙的数量满足规范的刚度要求即可。 3.5.3 墙体的厚度满足构造要求和轴压比的要求即可。一般二十几层的建筑200厚即可(多层住宅可采用160mm和180mm)。如果墙体厚度超过200,上下可实行变厚度。分布筋应双排布置,厚度大于500时,一般应配三排筋。拉结筋间距不大于600。底部加强区的分布筋和拉结筋适当加大。 3.5.4 剪力墙上设备留洞(埋管)必须预留,不得后凿。留洞或埋管的尺寸,标高和设备提供的资料一致。(删掉?!) 3.5.5 抗震墙的边缘构件应分构造边缘构件和约束边缘构件。配筋若非计算要求,满足规范的最小配筋率即可。 3.5.6 采用短肢剪力墙(长度为5—
14、8倍的墙厚)的高层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 3.5.7 若抗震墙的长度不大于3倍墙厚,应按柱的要求进行设计。 3.5.8 所有连梁和框支梁均必须满足剪压比的要求。其余连梁的配筋若非计算要求,按最小配筋率配置即可。 3.5.9 连梁超筋时,刚度应折减。 3.6 转换层 3.6.1 如果上下有转换时,框支墙的厚度应不小于上部墙体厚度的2倍。框支梁的宽度应不小于2倍的上部墙体厚度。框支梁的高跨比应根据框支梁的形式确定。一般取1/6,当墙体开洞在梁的跨中或上部墙体不开洞,框支梁的高跨比还可以减小。 3.6.2 框支层的楼板一般取180mm厚,除阳台外,不降板,配筋双层双
15、向大于0.3%。 3.6.3 为满足建筑线脚的要求,一般框支层外围一圈的梁高度应统一。 3.6.4 对框支梁,应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裂缝的开展,腰筋一般在在底部的1/2梁高范围内,采用Φ18@200,在顶部的1/2梁高范围内,采用Φ18@150。混凝土强 度一般不宜大于C40。 3.7 砖混结构 3.7.1 (在目前的材料条件和施工水平下,住宅慎用砖混结构,特别在软土地区)。 3.7.2 砌体拟采用 (材料)。 【注:未给出指标的,由设计方对业主指定的材料项目提出选择意见,报业主审核后采用。】 3.7.3 应有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措施。 3.7.
16、3.1 为防止顶层墙体开裂: a. 屋面应设保温层、隔热层、分仓缝。 b. 山墙应设分仓缝。 c. 屋面层应设内外拉通的钢筋混凝土圈梁,房屋两端圈梁下的墙体适当设置水平钢筋。 d. 顶层挑梁末端下墙体灰缝内应设置3道焊接钢筋网片。 e. 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构造柱间距不大于4m,并与女儿墙上的圈梁或压顶整浇在一起。 f. 房屋两端可适当增设构造柱。 g. 合理设置变形缝。 3.7.3.2 为防止底层墙体开裂: a. 可适当增大基础圈梁的刚度。 b. 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窗台板嵌入墙体内不小于600mm。在底层窗台下的墙体灰缝内设置3道焊接钢筋网片,并伸入两边窗间墙体不小于6
17、00mm。 3.7.3.3 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沿竖向每隔500mm设一道焊接钢筋网片或钢筋2Φ6,每边埋入长度不小于600mm(从墙的转角或交接处算起)。 3.8 其它 3.8.1 节点的配筋应方便施工和防止裂缝的出现。 3.8.2 楼梯平台处的净空(扣除面层)应大于2.0米,踏步处的净空应大于2.2米。 3.8.3 楼梯板的厚度应满足楼梯刚度的要求。 3.8.4 混凝土水池壁厚按计算确定。水池四周和上下都应做倒角。 3.8.5 电梯按钮留洞应预留,不得后凿。电梯机房的留洞应准确,机房上面的吊钩不能遗漏。 四. 荷载取值 1. 住宅楼面均
18、布活荷载标准值 住宅部分除阳台、露台的荷载为2.5 KN/m2 其余部分的活荷载均为2.0 KN/m2 停车库:4.0 KN/m2 首层施工堆载:10.0 KN/m2 2. 住宅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不上人混凝土屋面(包括挑檐及雨篷):0.5 KN/m2 上人混凝土屋面:2.0 KN/m2 屋顶花园:3.0 KN/m2 还应考虑施工荷载 KN/m2。 五. 配合要求 1.为了保证图纸质量,在设计过程中结构计算工作完成后应向业主提交以下计算成果: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各层墙梁柱板的配筋量简图、柱底内力图(提供Nmax和D+L 两种工况)等。经发展商审核认可后才能
19、进行下道工序。 2. 结构施工图正式出图前和出图后向业主提交两次相应图纸电子文件。 3. 结构留洞图应有各专业的会签。会签单报发展商存档。 4. 发展商对设计过程的管理与审核,并不代替设计单位的内部质量管理,设计单位对设计质量应全面负责。设计单位对设计质量应全面负责(我司错误的要求除外)。 注:其他要求及做法详国家及地方有关规范、规定、要求。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