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贤而多财,则捐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饷其赐,以尽吾余日
2、,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汉书疏广传)【注】广:疏广,西汉宣帝时的太子太傅,身居高位。共具:摆设酒食用具。趣:催促。昆弟:同族兄弟。几:希望。老悖:年老昏乱,不通事理。捐:舍弃(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广既归乡里(已经)B.足以共食(值得)C.吾既亡以教化子孙(通“无”,没有)D.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增加)(2)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B.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C.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3、D.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4)文中所写的疏广的做法对于我们今人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请简要评析。 【答案】 (1)B(2)A(3)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另外,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4)疏广的做法看似不尽情理,但他的一番议论又使人如梦初醒。使子孙后代安逸于舒适的环境中,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让他们自己奋斗,才能打造出更健全的人格。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当今的家庭教育又何不是如此。 【解析】【分析】(1)B
4、项,足的意思应为足够,故B错误,选B。 (2)本题可先根据语境,把句子翻译一下,分析句子有几层意思,哪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吾难道老糊涂了,不想子孙的事了?)/顾自有旧田庐(我想已经有了旧的田地与住宅)/令子孙勤力其中(子孙在那里勤劳)/足以共食(足够供给衣食)/与凡人齐(与普通百姓差不多)。故选A。 (3)本题注意:复,又。增,增加。益,使更多。以为,作为。赢余,多余。但,只。怠堕,懒惰。耳,罢了。又,另外。此,这。所以,用来。惠养,加恩抚养。 (4)本题明确疏广的做法;评价其做法。具体做法:“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疏广告老回到家乡,每
5、日让家人提供酒食,请宗族亲属、过去的老朋友和宾客,一起娱乐。多次问家里剩钱还有多少,赶快拿出去卖了用来供应酒食。他比较尽情的花销自己的钱财,不想给子孙留下过多的财物。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贤而多财,则捐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可以看出疏广的做法是有自己的思考和原因的,不想过多的钱财消磨了子孙的意志,或者纵容了子孙。借鉴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教育故事,使子孙后代安逸于舒适的环境中,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让他们自己奋斗,才能打造出更健全的人格。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当今的家庭教育又何不是如此。 故答案为:B;A; 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
6、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另外,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 疏广的做法看似不尽情理,但他的一番议论又使人如梦初醒。使子孙后代安逸于舒适的环境中,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让他们自己奋斗,才能打造出更健全的人格。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当今的家庭教育又何不是如此。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
7、考虑句子的结构;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西汉宣帝时一位大官叫疏广,告老回到家乡,每日让家人提供酒食,请宗族亲属、过去的老朋友和宾客,一起娱乐。多次问家里剩钱还有多少,赶快拿出去卖了用来供应酒食。这样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自跟宗族老人中与疏广关系最好的人说:“子孙希望趁疏广在时稍微建立一点产业的基础。现在饮食快把
8、财产消费完了。应该从老人的角度,劝说疏广买一些田地与住宅。”老人就在闲暇时给疏广提出这种想法。疏广说:“吾难道老糊涂了,不想子孙的事了?我想已经有了旧的田地与住宅,子孙在那里勤劳,足够供给衣食,与普通百姓差不多。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如果是贤材,财富多了,就会损害他的志向;如果是蠢材,财富多了,就会增加他的罪过。而且,富人,容易招群众的埋怨。我既然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教育子孙,也不想增加他们的罪过而又被很多人埋怨。另外,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所以我与乡亲、宗族共同享受皇帝的恩赐,以度我的晚年,不是可以吗?”于是他的亲朋好友都被说服了。2阅读下面的文言
9、文,完成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0、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 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 , 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选自渑水燕谈录)【注】缣(jin):细绢。仅:将近。令:善,美好。(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连月不开 开我东阁门(木兰诗)B.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三峡)C.吾谁与归云 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D.则有去国怀乡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2)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斯楼
11、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4)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说说【甲】文结尾段的作用。 (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 【答案】 (1)D(2)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3)于姑苏近郊
12、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4)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5)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A.睛;打开。B.或许;有时。C.一道;聚集。D.离开。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感极,感
13、慨到了极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日:每天;食:吃;岁:每年;衣:做衣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这句话的大意是:在姑苏城郊外买了良田数千亩,当作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贫穷的人。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甲】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第一段写览物而悲者。 第二段写览物而喜者。尾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也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据此分析可知结尾段的作用是: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5)【甲】表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
15、表现范仲淹轻财好施的品质,这其实是他忧乐观的具体行动,能为民着想,这是难能可贵的。 故答案为: D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16、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
17、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文章主旨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要加入自己的评论。【附参考译文】 【乙】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尤其对待族人特别宽厚。他富贵之后,在姑苏城郊外买了良田数千亩,当作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贫穷的人,选出一个辈分高且贤能的人主管义庄的(资金)出纳。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
18、范仲淹死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偿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
19、阳修醉翁亭记)【乙】 嘉枯二年,李候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黄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软?今李候生长富责,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为乐,至于攀缘上
20、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注】羽: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溜:小水流。(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觥筹交错_树林阴翳_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_荫长松,藉丰草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3)【甲】、【乙】两文都在写“乐”,【甲】文主要侧重于写滁人的_与作者的_,【乙】文主要侧重于写李侯的_。 (4)【乙】文中作者写“富贵者之乐”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回答。 【答案】 (1)酒杯;遮盖;赠送;枕、垫或踩、踏(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
21、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并且那些隐居山林的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3)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与民同乐);山林之乐(4)将富贵者之乐与山林之乐作对比,突出了李侯能够同时获得更多的乐趣,表现了他的贤达。 【解析】【分析】(1)句意为: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 句意为:树林茂密阴蔽。翳,遮盖。 句意为: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遗,赠送。 句意为:荫蔽在松荫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藉,枕、垫或踩、踏。 (2) 重点词语:其,他们。以,用。句意:醉了能够同大家一同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重点词语:之,的。视,看待。句意:并且那些隐居山林之人看待天下的乐趣
22、,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每段都有“乐”字,故容易在甲文第一段找到“滁人之乐”,“作者之乐”则要结合全文内容及第二段“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来体会。乙文可结合第二段内容来分析“李侯之乐”。 (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掌握。应结合乙文第二段的内容来分析作答。乙文第二段先提出了“富贵者之乐”和“山林者之乐”两种乐,之后将两种乐进行了比较,指出“其不能两得”,可是李侯却做到了两得,从而突出证明了选文第一段的“李侯可谓贤矣”。 故答案为: (1)酒杯;遮盖;赠送;枕、垫或踩、踏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同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并且那些隐居山林之
23、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 (3)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与民同乐)山林之乐 (4)将富贵者之乐与山林之乐做对比,突出了李侯能够同时获得更多的乐趣,表现了他的贤达。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
24、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嘉褚二年,李候凭借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出任庐州太守。于是游览金陵,登上蒋山,喝蒋山的水。随后又登上浮槎山,到了山上,发现山上有石池,池水涓涓流淌,十分可爱,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漫流那类的水。喝泉水,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的记载去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我给他回信说:李侯可以称得上是个贤达的人啊。 取尽天下的万物,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
25、松荫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流潺瀑流淌的声音,喝着滴下来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并且)那些隐居山林的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或许(那些隐居山林的人)在心里有那种想法,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不可达到就不再强求了,于是能够退隐在山林中并在这里获得乐趣。那些富贵的人能够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他们不可能同时得到隐居山林的乐趣。只有那些富贵的时候不能二者兼得,之后变得贫贱的人,才能由此自得其乐并超脱世俗。如果两样都得不到,这也是情理和权力地位使然吗?现在李候生长在富贵之家,既满足了耳目的快乐,又感受到了山林的乐趣。至于他攀登高山,走遍了幽深隐蔽的地方,常人不能到达的地方,他都能
26、够到达。他同时获取的东西可以说是很多的了。4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选段)
27、(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 须晴日(_) 竞折腰(_)风骚(_) 窥谷忘反(_)横柯上蔽(_)(2)翻译下面句子。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3)(甲)文从写景过渡到议论的句子是 _,_。(乙)文描写山间风景使用的是多感官描写的方法,先从_的角度突出山势峭拔,继而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山中的_。 (4)甲乙两文写景目的都是为了抒情,分别写出两文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等到;倾倒;文章辞藻;通“返”返回;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2)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视觉;蓬勃向上(充满生机)
28、(4)甲文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赞颂之情,同时展示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须晴日:等到天晴了。“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等到,今义是必须。竞折腰:争着弯腰。“折”是一词多义:折断;弯曲;损失。风骚:文章辞藻。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来泛称文学。窥谷忘反:望见这美丽的山谷忘记返回。“反”是通假字,同“返”,返回。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了天空。“上”是词类活用,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上面。 (2)望,望见。惟,只
29、。余,剩下。莽莽,白茫茫一片。则,就。转,同“啭”,鸟鸣声。不穷,穷尽。绝,停止。千和百都是虚指。 (3)甲文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对北国雪景的描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对秦皇汉武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议论。所以由写景过渡到议论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乙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从视觉角度展现山的高大、连绵,“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角度展现山的生机和宁静。抓住水声、鸟鸣声、蝉声、猿声,各种声音在一起,此起彼伏,一种热闹的感觉,展现了生机。 (4)甲文:上阕描写
30、了北国壮阔的雪景,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下阕评论历史人物,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现了对当今革命者的赞美,表达了革命必将成功自信和伟大的抱负。乙文: 文章一段、二段从各种感官角度描写了水的清澈、湍急,山的高大、连绵、生机,表达了对山水等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句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表露了作者宁可选择自然山水,也不愿去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表达了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等到;倾倒;文章辞藻;通“返”返回;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
31、英雄竞折腰;视觉;蓬勃向上(充满生机) 甲文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赞颂之情,同时展示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
32、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绪,考生要结合文章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附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
33、、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乙】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
34、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5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35、,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节选自兰享集序)【注】修禊(x)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品类:指万物。信:实在。(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泉香而酒洌_树林阴翳_少长咸集_茂林修竹_(2)翻译下面的
36、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 (4)【甲】文描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_”、“_”、“_”。 (5)【甲】【乙】两文均体现了“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清;遮盖;全,都;长,高(2)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4)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5)【甲】文的乐是与民同乐,【乙】文的乐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或与友同游之乐)。 【解析】【
37、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咸”:全,都。“修”:长,高。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洌”“翳”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醉醺醺的样子。“是”:这。“惠风”:柔和的春风。还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判断句的翻译。 (3)首先理解好【乙】文,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句子可直接提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作为答案。 (4)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
38、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为“太守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为众宾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为太守醉。 (5)比较两文之“乐”的不同点。醉翁亭记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对琅琊山优美风景及太守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兰亭集序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写人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
39、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写景表现的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 故答案为:清;遮盖;全,都;长,高;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甲】文的乐是与民同乐,【乙】文的乐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或与友同游之乐)。 【点评】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
40、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41、】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
4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
43、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范仲淹苦学
44、)(注)粥:稠粥。日昃:太阳偏西。(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微斯人(_) 日昃始食(_)去之南都(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遂大通六经之旨。(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各划两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4)怎样评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 (1)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2)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
45、下。(4)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心”是一词多义:思想感情;内心;品行;本性;思虑,谋划。 微斯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微”是一词多义:如果没有;微小;卑贱;隐隐;稍稍。 日昃始食: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始”是一词多义:才;开始;最初。去之南都:离开到南都。“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去。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居,处在。庙堂之高,高高的庙堂之上。则,就。江湖之远,僻
46、远的江湖。遂,于是。大通,博通。旨,要旨。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则忧其民(就为百姓忧虑),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就为国君忧虑)。遂(关联词)/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慷慨)/有志于天下(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4)本题考查句子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这句话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范仲淹把自己的忧和乐和天下人联系在一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展现了一种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一种奉献精神。但是结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心中有比较重的忠君思想,这是时代的局限,不值得提倡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