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浪亭记(节选)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 , 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
2、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注】阜(f):土山。并(bng):靠近。杠(gng):独木桥。碕(q):弯曲的堤岸。榜(bng):摇桨,划船。(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C.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D.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2)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B.C.D.(3)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其地益阔 自以为大有所益(司马光孙权劝学)B.旁无民居 居无何(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3、C.水之阳又竹 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草树郁然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4)写景散文继范仲淹后呈现偏于议论的风气,请你分析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 (1)C(2)B(3)D(4)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想想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热爱自然,意欲归隐的感情。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意思是: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
4、/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故选C。 (2)ACD符合文意,B纵广合五六十“寻”中的寻不是“里”,古代八尺为一寻,相当于两米多,而一里是500米。 (3)A更加/好处;B居住/停留;C水的北面和山的南面叫作阳/太阳;D形容草木生长茂盛。故选D (4)结合语句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想想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据此可知这句话表达的感情是: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热爱自然,意欲归隐的感情。 故答案为: C;B;D; 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
5、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想想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热爱自然,意欲归隐的感情。【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
6、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附参考译文】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土山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依傍着水边在杂花修竹掩映中得到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五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
7、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划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想想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8、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9、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 念无与为乐者_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余拏一小舟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答案】 (1)想到;还;撑(船);只是;三大杯酒。(2)D(3)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其中,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4)苏轼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为“闲人”,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表现了苏轼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达观的生活态度。 张岱痴迷于天人
11、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透出淡淡的哀愁和无限的怅惘。【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但”是“只是”;“念”是古今异义词,“考虑,想到”的意思。 (2)湖心亭看雪写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因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并不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故选D
12、。 (3)句中的“空明(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主语“月光”;句中的“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几个词是赋分点。 (4)作者写记承天寺夜游正值“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文章写月夜与张怀民浏览承天寺,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用“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
13、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用“痴”字写作者痴迷于美好的雪景,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从而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想到;还;撑(船);只是;三大杯酒; D;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其中,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14、;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苏轼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为“闲人”,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表现了苏轼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达观的生活态度;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透出淡淡的哀愁和无限的怅惘。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15、;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
16、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
17、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
18、武镇成都,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旧唐书杜甫传有删减)【注释】畿(j):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踊贵:物价上涨。饿殍( pio:饿死的人。忤(w):逆,不顺从。(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
19、句。(限断三处)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2)请选出与文章内容相符合的一项。( ) A.房琯和严武都是杜甫的朋友,但杜甫对他们俩的态度却极不相同。房琯落难他伸出援手,严武帮助他,却遭他无礼对待。B.杜甫被肃宗贬出朝廷后,先后依靠严武和高适生活,高适死后他的生活越发困窘,到了十天没有吃饭的地步。C.杜甫在举家躲避战乱期间,也不忘在湘江、衡山一带游玩,可见他性情的乐观豁达。D.杜甫过世后,他儿子把他的灵枢从未阳迁回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葬。(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于叙事中”。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 【答案】 (1)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
20、耒阳/时年五十九。(2)A(3)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 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2)A正确。B杜甫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因此
2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C 杜甫游历的是衡山,而没有游历湘江。D 杜甫过世后,他儿子的儿子把他的灵枢从耒阳迁回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葬。 (3)紧扣“寓褒贬于叙事中”的语言特点,从文中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 故答案为: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A; 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 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
22、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的题,往往题目中的句子会存在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因此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探究历史传记语言特点的能力。文章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
23、清新、华丽、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等。分析语言风格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
24、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
25、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方山子传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
26、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27、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B.折节读书 折:改变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2)给句子划出停顿(限断三处): 余 既 耸 然 异 之 独 念 方 山 子 少 时 使 酒 好 剑 用 财 如 粪 土。(3)翻译句子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 “隐”字 “侠
28、”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晚乃遁于光、黄间A.B.C.D.(5)有人说方山子传一文是苏轼被贬至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传记内容以及苏轼当时的处境阐明理由。 【答案】 (1)C(2)余 既 耸 然 异 之| 独 念 方 山 子 少 时 |使 酒 好 剑| 用 财 如 粪 土。(3)(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29、4)B(5)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解析】【分析】(1)C. 矍然:惊讶睁眼相视貌。故选C。 (2)根据句意: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
30、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故句子划分为: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本题注意关键词:蔬食:吃素食。故:原因。两句都要补出主语方山子。 (4)B.是描述他的“侠”。故选B。 (5)考此题很难,围绕“自悲不遇”结合文中一两处内容分析即可。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方山子又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
31、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字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故答案为:C 余 既 耸 然 异 之| 独 念 方 山 子 少 时 |使 酒
32、好 剑| 用 财 如 粪 土。 (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B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
33、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仔细辨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注意括号里的限制条件。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进行判断选择。 本题考查考生
34、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的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
35、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
36、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37、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
38、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注】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居然可知:根据这
39、一点可以知道。邪(y):同“耶”。(1)解释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神弗福也_彼竭我盈_明帝问何以致泣_元帝异之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具以东渡意告之。(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哪种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赐福、保佑;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为什么;对感到惊奇(2)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3)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
40、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4)语言描写;机智、聪颖、机敏、聪明、随机应变。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福”“异”属于此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具:详细。意:意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3)结合鲁庄公
41、的语言、行动进行分析,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从鲁庄公在尽职尽责,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这是鲁国得以取胜的重要条件;战争中,听从曹刿的指挥,可以看出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当战争胜利后,鲁庄公虚心向曹刿请教战术,可以可从他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等,这些都说明鲁庄公不鄙。 (4)【甲】文主要是描写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乙】文主要是客、晋明帝、晋元帝的对话,因此这两篇短文都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结合晋明帝的语言进行分析,晋明帝当时只有几岁,当被大人问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这个问题时,他第一次回答说是长安远,而且理由非常充分,这充分表现出他的机智、聪颖,他不仅聪明,还会随机应变,这从他第二
42、次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看出来,两次同样的问题,答案却迥然不同,但都让人很信服。 故答案为:赐福、保佑;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为什么;对感到惊奇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语言描写;机智、聪颖、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
43、提高。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
44、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附参考译文】 【乙】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45、。”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越明年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