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选备战高一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释】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
2、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C.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D.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C解析: (1)C(2)“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为了强调自己的
3、“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所以这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情,生动形象地把抽
4、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此处的“悠悠”要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有连绵不断的意思,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故答案为:C; “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
5、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南宋)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 , 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 , 那堪说。想男
6、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注释】代王夫人作: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在驿壁上题词满江红,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途中偶见此词,不满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夫人口气代作一首。姚黄:牡丹的名贵品种。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玉环,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霖铃曲。铜驼恨:晋朝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以此象征亡国。天家:此处指帝王家。(1) 这首词的前三句“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借昭君远嫁寓指_。 (2)从抒情手法角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析:
7、(1)王夫人等后妃被掠掳、驱行北上的凄凉处境(2)全词借王夫人被掳事件,借事抒情;“回首”两句等,借景抒情;借王昭君、索靖等典故抒情;用“苦”、“恨”和“伤心”等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达了对王夫人置身事外、幸免苟活愿望的不满和忠言劝告。也表达了诗人不愿像宋室王朝一样因国土残破而备受耻辱的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词的前三句“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意思是,试问哀怨凄婉的琵琶声,万里胡沙外是怎样的风物情景?描写的是昭君远嫁的情景,根据题目和注释“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可知创作的背景,借昭君远嫁寓指王夫人被掳事件。 (2)本词综合运用了直
8、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手法。“最苦是”“铜驼恨”“伤心铜雀迎秋月”为直接抒情的句子,间接抒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多种手法。上片描写词人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词人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宁死不屈的气节。结合词句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王夫人等后妃被掠掳、驱行北上的凄凉处境 全词借王夫人被掳事件,借事抒情;“回首”两句等,借景抒情;借王昭君、索靖等典故抒情;用“苦”、“恨”和“伤心”等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达了对王夫人置身事外、幸免苟活愿望的不满和忠言劝告。也表达了诗人不愿像宋室王朝一样因国土残破而备受耻辱的悲愤之情。 【点评】(
9、1)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及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立足于理解原诗,根据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本题可以结合本词的小标题以及词后注释“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等内容作答,前三句的大致意思是:试问哀怨凄婉的琵琶声,万里胡沙外是怎样的风物情景?可以推知答案应是借昭君远嫁寓指王夫人等后妃被掠掳、驱行北上的凄凉处境。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考虑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哪些,最后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确定诗人运用的手法和技巧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如下内容: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
10、、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方面考虑。通过阅读理解可知,本词借王夫人被掳事件来写起,这属于借事抒情;“试问琵琶,胡沙外”“铜驼恨”是运用典故抒情;“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属于借景抒情;“苦
11、”、“恨”和“伤心”属于直抒胸臆。最后答出作者的情感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曹雪芹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注释】此诗为红楼梦中大观园众姐妹“海棠诗社”结社后首次咏诗时探春所作。(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写景,交代了秋天雨后黄昏的时令特征,这是白海棠生长的环境。B.一般咏物诗描摹物象都由实而虚,本诗却直接切入白海棠的精神气韵,从“神”上入笔,突出赏花人的超凡脱俗。C.颈联描写海棠的“形”。“倩影三更月有痕”,将带着雨珠的白海棠描写成独自
12、落泪的美人,楚楚动人。D.尾联化用唐代刘兼海棠花诗“良宵更有多情处,月下芬芳伴醉吟”,写海棠在黄昏中多情地伴着诗人吟咏。(2)这首咏物诗塑造了白海棠怎样的形象,是怎样塑造的?。 答案:C解析: (1)C(2)海棠形象:花色洁白、姿态柔弱、气质孤高.手法:烘托;用斜阳、寒草、重门等清冷幽僻的环境烘托海棠孤独高洁的形象;拟人:把海棠比作一位冰肌玉骨的仙子,突出海棠美丽的形象和高洁的气质;比喻:把海棠高洁的精神比作美玉。 【解析】【分析】(1)C项 ,“将带着雨珠的白海棠描写成独自落泪的美人,楚楚动人”,全篇塑造了海棠花色洁白、姿态柔弱、气质孤高的形象,“倩影三更月有痕”意思是 月亮出来照亮了白海棠
13、美好的身影,而不是独自落泪的美女。故选C。 (2)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此处写景,渲染氛围,用斜阳、寒草、重门等清冷幽僻的环境烘托海棠孤独高洁的形象;“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此处运用比喻,把海棠高洁的精神比作美玉,生动形象地突出花色洁白的形象特点;“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花蕊一点点更显得白海棠娇怯多姿。倩影三更月有痕:月亮出来照亮了白海棠美好的身影,此处运用烘托手法突出白海棠姿态柔弱的形象特点;“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此处运用拟人手法,把海棠比作一位冰肌玉骨的仙子,突出海棠美丽高洁的气质特点。 故答案为:C; 海棠形象:花色洁白、姿态柔弱、气质
14、孤高.手法:烘托;用斜阳、寒草、重门等清冷幽僻的环境烘托海棠孤独高洁的形象;拟人:把海棠比作一位冰肌玉骨的仙子,突出海棠美丽的形象和高洁的气质;比喻:把海棠高洁的精神比作美玉。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翻译
15、】 夕阳照着秋草连接着层层的院门,苔藓青翠长满了雨水淋过的花盆。 白玉的品格难比海棠的纯洁,那雪般的肌骨更能陶情醉人。 点点花蕊芳香娇嫩好象不胜风力,夜深明月下还留着她俏丽的影痕。 不要说白衣仙女得道成仙飞天去,白海棠多情地陪伴我吟咏到黄昏。这首诗首联交待了季节、场景;颔联写海棠之白;颈联写海棠之柔;尾联写海棠与诗人融为一体。贾探春以白海棠自喻,既描绘了白海棠的仙姿,又抒写出自己的超凡脱俗的风范,同时也表达出对于无力扭转家族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运用烘托、拟人、比喻手法,结合诗句分析。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
16、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释】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一带。祖咏曾游宦范阳。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燕台一去”就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落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B.前两联用汉家大将营中喧声重叠的笳鼓声、严冬傍晚高悬的军旗来反衬军营中号令的严肃、军威的赫然。C.颔联中反射着寒光的“万里”“积雪”,暗示了条件的艰苦,但读来并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反而显得异常壮伟。D.全诗紧扣一个“望”
17、字,写所见所闻,抒望中所感,格调髙昂,感奋人心,体现盛唐诗歌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气象。(2)诗歌尾联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用典。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表现诗人想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感情。运用典故,使得情感表达丰富而含蓄蕴藉。 【解析】【分析】(1)B项,反衬,错误,应该是暗写军营中号令的严肃、军威的赫然。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作用: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前两联没有用反衬。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
18、国事的担忧;接着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用汉家大将营中喧声重叠的笳鼓声、严冬傍晚高悬的军旗来暗写军营中号令的严肃、军威的赫然。故选B。 (2)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表达了诗人也想和班超那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感情。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突出诗人的报国之志,考生据此分析即可。用典的作用一般是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
19、内容和思想,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故答案为:B; 用典。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表现诗人想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感情。运用典故,使得情感表达丰富而含蓄蕴藉。【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
20、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5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山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解析: (1)清雅优美,闲适愉悦(2)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写桃花时运用了以虚写实的烘托手法,通过流水残留的花香反衬桃花凋零的暮春之景。 【解析】【分析】(1)第一问要求分析概括景色描写(暮春时节山间的景色)的特点。概括景色描写的特点,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典型景物,如“”“流莺
21、”、“燕飞”、“桃花”“涧水”等景物,概括出暮春时节,山间清雅优美的景色,表现了春天的活力。第二问要求分析诗歌的情感,这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各意象构成的意境特点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注意清新诗意的写景语言,清雅优美的景色描写,可看出诗人内心的愉悦闲适之情。 (2)本诗中“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描写桃花是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借涧水之香烘托桃花之香,展现出种幽美、静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清雅优美
22、,闲适愉悦 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写桃花时运用了以虚写实的烘托手法,通过流水残留的花香反衬桃花凋零的暮春之景。【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居吴兴曾几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23、?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注释】曾几:两宋之际诗人。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楚囚: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典,慨叹白己只能徒作楚囚相对,无计克服神州,流露出诗人极大的无奈。B.颔联连用两个比喻,由国事到伤感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不平之情。C.颈联内容上紧承颔联,直写国家沦亡后南北音讯断绝诗人不能滞留风雨中的凄清。D.尾联写国事和家事如此,自己又漂泊落魄如此,诗人不由得徘徊低迷,心怀郁郁。(2)有
24、论者认为诗中的“秋风秋雨”“落日孤云”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C解析: (1)C(2)四个意象都是诗人眼前的真实自然之景,但还有抽象意义。“秋风秋雨”象征了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政治形势;“秋风秋雨”还寄寓了诗人悲秋的愁闷,愁绪如风雨般侵袭笼罩;“落日孤云”象征了诗人漂泊无依而不知归宿何处的处境。 【解析】【分析】(1)C项,“紧承颔联”错,从内容上看,应该是承接首联的。同样,尾联是承接颔联的。故选C。 (2)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江北江南,相望不远,也已音讯断绝;在这秋风秋雨中,我又怎能在吴兴滞留岁月。秋风秋雨,既可看作实事,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可看作国家
25、的象征,这番萧杀的状况,正同眼前国家面临的局势,怎能不使人忧虑万分、感慨系之呢?“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伤心流连,我想找个有力的朋友避乱托身,却只是梦想;抬起头,眼见那天边夕阳西坠,孤云飘浮,禁不住忧愁悱恻。“落日孤云”在这里是写景,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感到自己正像黄昏中飘浮的一朵云彩,不知何处是归宿。这样一结语意双关,余情不尽。 故答案为:C; 四个意象都是诗人眼前的真实自然之景,但还有抽象意义。“秋风秋雨”象征了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政治形势;“秋风秋雨”还寄寓了诗人悲秋的愁闷,愁绪如风雨般侵袭笼罩;“落日孤云”象征了诗人漂泊无依而不知归宿何处的处境。【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
26、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清楚词句中哪些是写景、哪些是写情;要结合整首词弄明白作者的感情是什么,进而分析情与景的关系。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骆宾王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注】这
27、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2)最后四句运
28、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用典和对比;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故选B。(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
29、空令汉国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倒数三、四句使用班超建立功勋的典故,最后两句使用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这是使用典故;前一个典故中班超建立功勋,后一个典故中李陵投降匈奴,前后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故答案为:B;用典和对比;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点评】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
30、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该题考查表现手法和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熟练掌握表现手法,并在理解诗歌时要做到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 (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A.含蓄委婉
31、B.雄奇瑰丽C.高亢豪放D.明俊(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C解析: (1)C(2)D(3)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 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 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尤其
32、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这与尾联不合。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 (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
33、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再次表达离别之情。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是展望美好前景,以“渌水”“青山”“天边”“海上”等壮阔之景来抒写送别时的洒脱。尾联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直抒胸臆,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之态。 故答案为:C;D; 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
34、三 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 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韵脚的基本能力。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本题考查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康
35、望湖亭苏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注释】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1) 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2)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解析: (1)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2)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漂泊异乡的孤苦;思归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分析,表
36、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断贬谪的命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法归去的悲苦之情。 故答案为: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漂泊异乡的孤苦;思归不得的忧伤。【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艺术主要包括: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用典),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多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两个结合(动静结合
37、、虚实结合),空间的角度(远近上下高低)等。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手法,就一定要考虑“借景抒情”手法,这是最基本的手法。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注意运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法回答此题。注意注释和关键词句“孤”“许国心犹在”“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10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南宋)邓 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释】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
38、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描绘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景图。B.“堪恨西风吹世换”采用双关,明写季节更换,暗写南宋灭亡。C.“说兴亡,燕入谁家”化用杜牧乌衣巷中的诗句,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D.这首诗歌感情沉郁,情景交融,很好地表达了词人的主体感受。(2)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C解析: (1)C(2)“雁”这一意象的特点:因季节变化从自己北方的家园往南迁;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丛中。情感:“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漂泊悲苦的人们(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若学生答
39、到“寄寓了漂泊悲苦之情”也可给分),同时寄寓了亡国之痛。 【解析】【分析】(1)C项,“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情感解读有误,应该是抒发国破家亡的凄凉之感。故选C。 (2)本题中,“雁”是诗歌常见的意象,根据平时的积累和诗歌中的内容,概括其特点不难。由“惟有南来无数雁”中的“南来”可见:大雁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的意思是: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可见大雁无栖息之地,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情感方面,“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
40、,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同时寄寓了亡国之痛。 故答案为:C; “雁”这一意象的特点:因季节变化从自己北方的家园往南迁;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丛中。情感:“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漂泊悲苦的人们(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若学生答到“寄寓了漂泊悲苦之情”也可给分),同时寄寓了亡国之痛。【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
41、考生把握诗歌意象特点、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韦应物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注释】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
42、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C.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D.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C解析: (1)C(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
43、树木已经结果。故选C。 (2)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C; 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
44、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句子含义、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12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唐)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注释】几度:几年。翻:反而。共传:一起举杯。(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
45、折,富有情致。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C.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D.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怀,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2)颈联中“寒”“暗”二字向来为人称赞,请结合诗歌内容对这二字进行赏析。 答案:A解析: (1)A(2)“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时的环境特征:一盏微弱的灯光映照着冷冷的夜雨;被雨打湿的丛竹颜色暗绿,使周围的雾气都染上浓暗的色调;描
46、绘了寒冷、湿暗、凄清的画面。“寒”“暗”二字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主观感受:久别刚刚重逢又要分离,人事沉浮,漂泊不定,诗人的心境是悲凉、暗淡、迷茫“寒”“暗”二字既是写景同时又是在写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解析】【分析】(1)A项,“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错,应是“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故选A。 (2)分析“寒”和“暗”的妙处,要抓住“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等意象,写出了“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的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渲染了话别时的伤感气氛;然后抓情语“寒”“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