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新版)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侍弄(s) 讷讷(n) 脚踝(hui)B拆散(chi) 熬过(o) 并蒂(t)C攲斜(q) 菡萏(dn) 步履(l)D分歧(q) 徘徊(pi) 搁下(g)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屋檐 热列 畅快 呼朋引伴B潦草 烘托 决别 各得其所C烂曼 草垛 捶打 花枝招展D造访 憔悴 遮蔽 暴怒无常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昨天,郊区支部党员寻访慰问了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3位老战士,聆听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B电影摔跤吧,爸爸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电影院竟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C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D侯宝林是当之无愧的相声界泰斗。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分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B好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C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随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公布,将助推南分站在新一轮发展的起跑线上。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选项是( )A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B可可马上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
3、对我恋恋不舍。C一天,又在他睡午觉的时候,我忽然听见他在阳台上像大兵似的大声咒骂起来D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过分草率的决定,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产生悔不当初的愧疚。所以选择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仔细慎重。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时候需要选择,但是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何去何从常常会让我们犹豫不决。除此之外,就是在决策的时候,不要味地依赖别人的意见,他人并不知道你真实的处境,无法设身处地从你的角度出发来选择。过分地彷徨,可能会坐失良机,让机会从面前溜走,造成“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叹。ABCD
4、7、按要求填空。(1)夜发清溪向三峡,_。(李白峨眉山月歌)(2)遥怜故园菊,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3)_,可以为师矣。(十二章)(4)_,不亦君子乎。(十二章)(5)正是江南好风景,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6)不知何处吹芦管,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7)(十二章)中辩证地阐述了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_ ,_。二、文言文阅读。(15分)论语十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
5、谓之文也。”(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九)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B不耻下问(可耻)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2
6、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三、现代文阅读。
7、(30分)1、军装周海亮1937年。南京。天空不见一丝蓝色,废墟般的城市里,烧焦的残肢断臂随处可见。子弹和炮弹编织成密集的网,城在网中,毫无还手之力。第一波日本人很快扑进了城。他们就像在丛林里狩猎,动作越来越熟练,神色越来越悠闲。突然一排轻飘飘的子弹从一栋摇摇欲坠的楼房里射出,几个日本兵猛然栽倒。躲在楼房里的,是最后一支战斗着的守军,只有三十多个人,只有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命令。(A)三十多个人挤在狭小的建筑物里,就像被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他的左边挤着强子,右边挤着死去的连长。强子的手里紧攥着一挺机枪,那机枪严重变形,弯弯扭扭,好像一根天津麻花。机枪“哒哒哒”地响起来,子弹激起远处的尘烟,切断日
8、本人的喊叫。他认为强子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一名合格的士兵。可是他呢?他是兵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他参军没几天,他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军装。他跟连长说过,连长说,哦,寻一杆枪给他,就指挥士兵摞沙袋去了。那些沙袋摞得很高,摆成了怪异的阵式。连长说他们的防线坚不可摧。可是当战斗打响,那些沙袋,霎时同兵的尸体一起飞上了天。他跟连长说过三次。他说他得有一身军装,有军装,才有兵的样子。连长终于恼了,他说那你随便从哪个死人身上扒下一套!他试了试,终于没敢。他想那样的话,那些死去的战友,就不再是兵了。他们战死了,却不再是兵,他不能这么干。他在死人的缝隙里坚守,就像坚守在隆隆战车前的螳螂。后来他们撤进了城,躲进那
9、栋随时可能坍塌的小楼。连长说,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咱们就可以散了追上队伍,或者回家。然后弹片划过,他的脑袋仅剩一半了。他用仅剩一半的脑袋冲他微笑,他的笑容凄惨并且绝望。日本人迅速将他们包围,他们腹背受敌。甚至有日本士兵冲进屋子,他的枪筒几乎捅进日本人的嘴巴。子弹清脆地击穿日本人的后脑,那是他的最后一颗子弹。拖着血丝的子弹飞向天空,天空与天空之间,尸体,尸体,尸体他们跑向广场,他们知道战斗结束了。突围的过程异常惨烈,三十多个人,也许仅剩他一个。广场上挤满了人,老人,女人,医生,孩子,学生,士兵士兵们慌慌张张将枪扔掉,又慌慌张张地脱掉自己的军装。有人将军装埋进花坛,那些花儿全都失去了头颅;(B)有人
10、将军装投向烈焰,它们很快燃烧,如同一面面战败的旗子,却裹起阵阵腥风。脱掉军装的士兵马上挤进人群,缩着脖子,眼睛死死地盯着地面他们试图用参军以前的职业来救回自己的性命。军装染上鲜血。军装熠熠生辉。军装五彩斑斓。军装坚硬如铁。军装躺在地上,缩在火焰里,沦为尘土,或者化为青烟。一座城沦陷了,一起沦陷的,还有军装。他跑过去,泪飞如雨。他从火焰里抢出一套军装,动作迅疾滑稽。那是一套几乎全新的军装,没有枪眼,没有鲜血,没有褶皱,甚至没有灰尘。他将军装抖开,浓重的草绿色刺伤他的眼睛。他向火焰跪下,向城跪下,向废墟跪下,向军装跪下。他说,我还是兵。仍然有人胡乱地脱着自己的军装。他却胡乱地往身上套着陌生的军装。
11、一模一样的军装,几个小时以前,它们还在战壕里并肩作战。连日本人都愣住了,他们赶过来,端起枪,眯起眼,却忘记扣动扳机。终于他穿戴整齐,他甚至有时间整理一下衣襟,然后他“啪”的一声立正,向火焰和废墟行一个并不标准的军礼。枪响,军装上多出两个圆圆的小洞。他号叫着伸手去捂,牙齿将舌头咬断。他想捂住的不是鲜血,而是军装上的洞。1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情节。开端:南京失守,日军扑进了城,射杀每一个活动的目标。发展:_高潮:广场上的士兵将军装脱掉,他却从火中抢出一套穿在身上。结局:_2第段属于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我选_句,赏析:_4文
12、章第段运用了对比与衬托的写法,请选择其一,结合文意表述作用。1 发展:最后一支战斗着的三十多个守军顽强地阻击日军,突围后只剩下了他一个。 结局:日军枪响,他临牺牲还号叫着伸手去捂军装上的枪洞。 2 插叙。交代了这支守军的经历,突出了他们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也表明了他对拥有一身军装的渴望,为下文他从火中抢出一套军装穿在身上的情节埋下伏笔。 3 示例:A 将挤在一起的三十多个人比作“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他们处境的危险,突出了他们不怕牺牲、精诚团结的精神品质。 4 (示例一)对比:将众多士兵与他对军装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他对军装和国土的热爱与崇敬,赞美了他崇高的爱
13、国主义精神。(示例二)衬托:用日军发愣的表现衬托他的精神之伟大,甚至令敌人侧目。2、母亲养蜗牛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
14、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母亲愕然。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从此,母亲观看那些
15、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母亲默不
16、作答。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
17、棵树下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作者:梁晓声。有删改)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1)_,波澜顿起。(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3)_,波澜又起。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画横线的三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3细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母亲端上一盆儿汤”,为什么“朝我使了个眼色”?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
18、内容简要分析。四、写作题(40分)家,多么温馨的名字,每个人都有父母,都来自不同的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组成了一个家庭。这是一个充满关爱、充满亲情的家,家中乐趣多多。请以家庭趣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要有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参考答案:一 DDBBCC(1)思君不见下渝州(2)应傍战场开(3)温故而知新(4)人不知而不愠(5)落花时节又逢君(6)一夜征人尽望乡(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 1B2C3B三 1 (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3)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意思对即可) 2 答案:(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
19、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3 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 因为母亲做的不是蜗牛汤,母亲怕“我”说出真相,所以用眼色示意“我”不要发火、不要说破。 5 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四 10 / 10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