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302.44KB ,
资源ID:51343      下载积分:0.5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513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jss****123】。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jss****123】,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混凝土最佳砂率数学模型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jss****123】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混凝土最佳砂率数学模型研究.pdf

1、2 0 1 2 年 第 1期 (总 第 2 6 7 期 ) Nu mb e r 1 in 2 0 1 2 ( T o t a l N o 2 6 7 ) 混 凝 土 Co n c r e t e 理论研究 THE 0RETI CAL RES EARCH d o i : 1 0 3 9 6 9 i s s n 1 0 0 2 3 5 5 0 2 0 1 2 0 1 0 1 0 混凝土最佳砂率数学模型研究 王立久 a ,b ( 大连理工大学 a 建筑材料研究所; b 土木水利国家级教学试验中心, : 旺宁 大连 1 1 6 0 2 4 ) 摘要: 依据砂率计算公式【 lj 和坍落度计算公式 , 由

2、最佳砂率的基本概念出发, 分别以坍落度最大、 水泥用量最小原则, 得到完全一致 的满足最佳砂率的砂灰比计算公式。 进而提出最佳砂灰比概念, 指出确定最佳砂率 的实质就是求解最佳砂灰比 c 的过程。 分析结 果表明: 最佳砂灰比满足一元二次方程, 它取决于最佳砂灰比参数p = ( + W C ) ( 1 + e 。 p 。 ) ; 而最佳砂率 和最佳砂灰 t s c 呈双曲线 关系, 并取决于最佳砂灰比【 c 】 、 最佳砂灰比 参数卢和混凝土密实系数e 。 。 引用相关文献试验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验证。 关键词: 混凝土砂率;最佳砂率; 砂灰比;坍落度;数学模型 中图分 类号: T U5 2 8

3、 0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3 5 5 0 ( 2 0 1 2 ) 0 1 0 0 2 9 0 4 St u dy on t h e op t i r num s a nd r a t i o o f t he c on c r e t e WANGL i -j i u (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B u i l d i n g Ma t e ri a l s ; b Na t i o n a l Civ i l a n dHy d r a u l i c E n g i n e e ri n gE x p e ri me n t a l

4、 T e a c h i n gC e n t e r , Da l i a nUn i v e r s i t y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Da l i an 1 1 6 0 2 4,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B a s e d o n o p t i mu m s a n d( OS)r a t i o c o n c e p t , d e d u c e d b y t h e s and r a t i o f o r mu l a a n d s l u mp f o rmu l a Ob t a i n s the s

5、and t o c e me n t( S C) r a t i o i n a c c o r d anc e wi th t h e OS r a t i o u n d e r the c i r c um s t a n c e o f ma x i mu m s l um p l o s s and r r d n i mu m c e me n t c o n t e n t T h e n i t p u t s f o r wa r d t h eOS r a t i ot he o r y, wh i c hme an s t h a t OS r a t i oi sd i

6、 r e c t l ya s s oc i a t e dwi t ho p t i mumS C r a t i o I t i s 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a t t h eOS r a t i o, wh i c hi s de t e r m ine db y s and-t o c e me n t r a t i oandf a c t o r andc on c r e t ep a c k i n gc oe ffi c i e n t I t fi t s t h e h y p e r b o l i c f un c t i o nwi t

7、 htheo p t i mumS Cr a t i ob ythe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Key wor ds : c o n c r e t e s and r a t i o; o p t i mum s a n d rat i o; s and - t o -c e me n t r a t i o; s l u mp; ma t h e ma t i c a l mo d e l 0 引言 混凝土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质量占砂石总质量的百分率, 它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最基本三参数之一。 砂率的变动会使集 料的孔隙率和总表面积显著改善, 影响混凝土填充密

8、实性, 特别 是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产生影响。 粗集料是混凝土的基本 架构或骨架, 而水泥砂浆则相当于嵌固和填充该骨架的“ 肌肉” , 并在混凝土拌合物中起润滑作用。 砂率过大会减弱水泥浆润滑 作用, 使拌合物流动性减小; 反之过小, 又不能保证粗集料间的 砂浆层, 会降低拌合物的流动性, 也影响黏滞性和保水性 , 产生 离析和流浆现象, 严重者还影响混凝土体积稳定性。 因此存在一 个最佳砂率3 。 其确定方法 目前还是采用试配法, 即在水泥用量 及用水量一定情况下, 使拌合物获得最大流动性且能保持 良好 的黏滞性 、 保水性 ; 或者使拌合物获得要求的流动性及良好的 黏滞性与保水性而使水泥

9、用量最少。 这种确定方法既有很大盲 目性 , 也使工作量增加 , 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本研究基于作者关于砂率和坍落度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 根 据最佳砂率的基本概念, 利用数学方法建立了最佳砂率计算公式。 1 砂率公式的推导 1 1 公式推导 1 粗集料形状可量化为直径为 d的球体, 球体体积为。 1叮 T , 收稿 日期:2 0 1 1 _ 0 7 1 7 表面积为 们 。 1 m3 粗集料体积为 G p G , 所包含球体的个数为 ,总表面积为 G _ 。 如粗集料表面砂浆层厚度为6 ,则有 r a pG a po + p 乓的 体 积 被 水 泥 、 砂 和 水 所 填 充 , 如

10、图1 所 示 。 o P0 图 1 集料填 充模型 即 : 一 6 C , 8 一+ 口 + : + + W ( 1 ) 一 十 p 十 十 , 中G P G P 。 P 。 式中: G 、 C 、 W、 5 分别为混凝土中粗集料、 水泥、 水、 砂的量, k g ; P a , P 。 、 P 分别为粗集料、 水泥、 砂的表观密度, g C c m ; p 粗集料堆积密度, g c m 3 ; -p 粗集料堆积孔隙率, 。 由 于 ,导 啬集 灰 等测 丽 1, 2 9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则式 ( 1 ) 司写成 : 等+ = + 1 (I +

11、WP G*1-S n 1- S P C ) (2 中 G ( ) p 。 ( ) c 令 : + , 则式( 2 ) 可整理为: a pG p0 sp = A n P ) L 式 中: A= ( 1 + e s o 。 ), B = e s A。 其中e 。 定义为密实系数( I n fi l l e dA g g r e g a t e C o e ffic i e n t ) , 一 般应通过试验确定。 1 2 密实系数 e 及砂率 5 。 试验验证 将式( 3 ) 变换一下, 得到: 一 一 ( 4) f + 1 + I P P 式( 4 ) 表明 e 的物理涵义是单位孔隙体积粗集料的质

12、量。 如式( 3 ) 两边同时除以P 。 , 则 e J p 。 表示粗集料所 占体积与其孑 L 隙体积的比值。 将 e 定义为密实系数( I n fi l l e d A g g r e g a t e C o e ffic i e n t ) , 一般 应通过试验确定。 根 据 试 验 数 据 , 按 式 ( 3 ) 绘 图 ( 1 - S p ) l i 1 + )+ 詈 ,如 图2所示。 图中的斜率即为密实系数 e 的数值。 0 7 0 6 0 5 0 4 一 、o 3 0 2 0 1 O 0 l 0 2 0 3 0 4 :1 ( 1 + 1 + S p n、 p _ J+ P 、 L

13、 图 2( 1 _ n 关 系 、 p c L , 表 1 e s 实测值 根据 e 。 试验值 , 由式( 3 ) 计算砂率, 计为 s D 计, 而将试验值 计为 变 , 做图, 如图 3所示。 可以看出, 式( 3 ) 用以计算砂率具 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3 0 - 避 蓉s 露 褂 念 砂率的计算值 图 3 砂率的计算值f ” 与实测值【 s 口 比较 1 3 砂 率 S 。 与砂灰 比 C S的关系 又n : = , 因此式( 3 ) 也可写成: s s p s c 一 + 令 一 , 式( 5 ) 即: 1 十 P s s f + P s) (吾 厂 c 6 式( 5 ) 、 (

14、6 ) 说明, 在砂石、 水泥品种及口 一定条件下, 砂率与 砂灰比呈双曲线关系如图 4所示。 当S C = O时, S p = O ; 而 一* 时 , 因 e 0 则 S 一 1 或 1 0 0 。 3 图4 s p 昙关系 L, 2 坍 落度公式推导 2 1 基 本公 式 新拌混凝土可以认为是一种 B i n g h a m体_ 1 _ , 根据流变力学 原理, 新拌混凝土的流变方法可表达为: r = r o - t z D ( 7 ) 式中: r 剪应力; r 。 屈服剪应力; 黏滞系数; , J 剪切率或速度梯度。 混凝土流动性通常用坍落度试验确定。 混凝土的坍落度是 由于自重而引起

15、的变形。 从混合料锥体顶面开始, 剪应力随锥 体深度增加而增加, 在剪应力等于屈服应力( T = T 。 ) 点以下会产 生变形。 最大剪应力和变形率产生在锥体部位的位置、 当底部 最大剪应力 时变形将停止。 如忽略内摩擦力和惯性变形, 底部剪应力可以表达为: r m = ( 8 ) u , 式中: p 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 静止后的锥体高度。 因此混凝土坍落度 可表示为: T = 3 0 h = 3 0 一 3 0 2 r o ( 9) P P 考虑到惯性对变形影响, 将 r m = k O h其中 为试验常数, 则: T - 3 0 一 旦 ( 1 0) k D 根据文献 4 研究 ,

16、屈服剪应力 与固体浓度 的 n次方 成正比, 即 , 而对混凝土 + + , 因此式 ( 1 0 ) 可 P c Ps Pa 表达为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 + T - 3 0 一 ! ! f 1 1 ) 切 考虑到混凝土表观密度变化在一定范围内, 且引入砂石平 均表观密度P 概念, 则: T = 3 0 - k oC ( 1 十 SP c pP SG 1 ( 1 2 ) L 、 厶 此式( 1 2 ) 也可写为 : ( 3 0 一 T ) k o ( 1 +SP C S pp ) sG J 或 c : 二 ! 竺 + 1 P C S p p s

17、 G ( 1 4 ) 2 2 公 式验 证 采用大连理工大学建筑材料实验室 1 4 3 2组试验数据进行 ,、 a 验证分析。 实际上, + + 一 = 1 一 , 其中 为单位用水量( 用 Pc Ps P G 小数表示) , 该式表示 1 m3 混凝土固含量。因此为了方便, 式( 1 2 ) 也可用式( 1 5 ) 表达。 结果表明, 对于未使用外加剂的普通混凝 土, 单位用水量与坍落度之间有着明显统计相关性( 图 5 ) 。 由试 验确定的各参数为: n = 9 , K= 1 6 0 , 相关系数 r = 0 9 , 则: 7 1_3 0 1 6 0 ( 1 一W) ( 1 5 ) x =

18、 l n ( 1 一 1 图 5 混凝土单位 用水量与坍落度之间的关系( 未使用外加剂 ) 分析统计数据的同时也发现, 对于使用外加剂的混凝土 , 由 于不同种类外加剂的差异较大, 尤其是各种减水剂的减水率差 别较大, 使得单位用水量与坍落度之间不呈现明显的统计相关 性, 而是稳定在某一范围内( 图 6 ) 。 对于 C 2 0 C 6 0的普通混凝 土, 其单位用水量的范围: W= 1 6 0 2 4 5 k g , 平均值 W= 1 9 5 7 2 k g , 方差 o = 1 6 7 8k g 。 c m 图 6 混凝土单位用水量 与坍落度之间的关系( 使用外加剂 ) 因此, 对于使用外

19、加剂的混凝土, 如用式( 9 ) 计算单位用水 量时, 应首先根据式( 9 ) 计算 出未加外加剂时的用水量 , 再 由试验确定外加剂减水率 , 则使用外加剂时的单位用水量 W: - W0 ( 1 - y ) t 。 为验证式( 1 5 ) 的正确性, 根据式( 1 2 ) 计算得到各坍落度值 所对应的单位用水量 , 同时根据各坍落度值及粗骨料的最大粒 径查表得到所对应的单位用水量 , 将它们与实际单位用水量相 比较( 见图 7 ) , 可见由公式计算及查表得到的单位用水量值相 接近, 且与实际单位用水员叱较吻合。 T c m 图 7 由坍落度按不同方法确定的单位用水量与实际单位用水量的对比

20、3 最佳砂率公式 根据最佳砂率的概念, 在用水量和水泥同一定的条件下, 使 坍落度最大的砂率为最佳砂率 , 这事实上是式( 1 2 ) 的 求极值 问题, 根据式( 1 2 ) , 最佳砂率本质上就是确定最佳砂灰比S C, 也就是求满足最佳砂率的 s c即 0 。 经严袼推导满足 d ( S C ) 。 , 亦即满足 一 S印 = 。 ,印 = d S p , 考虑到式( 5 ) 砂率计算公式, 代入后经整理, 得到: + eS(皇 + )- 2 (1+ P s 峥e。 说明满足最佳砂率的灰砂比S C, 满足式( 1 6 ) , 它是一个一 元二次方程。 如果从另一角良, 即从满足混凝土工作性

21、条件下 , 使水泥 用量最少的砂率为最佳砂率的话 , 也就是根据式( 1 4 ) , 求另一 个极值问题即 d ( S C 一 ) 0 , 同样可推导出式( 1 6 ) 。 分析式( 1 6 ) 可知, 最佳砂率取决于水泥、 砂、 石的品种和密度 P 。 、 、 P 。 , 集料的密实性系数 e , 水灰比 W C和最佳砂灰比 5 C k 。 由于式( 1 6 ) q 1 + 0 , 且常数项为负值 , 因此式( 1 6 ) 属下 e 凹抛物线, 且有一个是正值解 : 斗 ) _ 2 ( 1+ + ): e ( 1 7 , 所 以 : 蛤 e : 1 W 一 1 W : Ps 一 + 考 蒯竽

22、 幢删 争 ( s 转换为线性关系的j 戈 ( 1 9 ) : 。 1 ( 1 9 ) 式中, : , 将式( 1 8 ) 或式( 1 9 ) 代入式( 6 ) 即可求得最佳 1 + Ps 砂率 , 图 8 所示。 由于 + 本质上是水泥浆体积浓度的倒数; e s 是粗集料 Pc 【 J 31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S p S 一 口 。 P 。 S | C 图 8 计算过程p 一【 S , q 【 S p 孔隙单位体积粗集料质量, 是种虚拟粗集料密度。 而 l + = 一 Ps Ps 1 _ 也可定义为虚拟密度砂率的倒数, 因此 = 垦旦一 是表征虚

23、拟 l + P0 密度砂率与水泥浆体积浓度的比值。 粗细集料确定时 1 + 基 Ps 本为定值 , 但如再使 W C一定时, 就唯一确定。 因此, 不同强 度等级混凝土就有相应的 值 , 进而有对应的 s c 以确定该 混凝土的最佳砂率。 由式( 1 9 ) 看出口是唯一确定最佳砂灰t s c 的参数, 称 之为最佳砂灰比参数。 从式( 1 9 ) 可知 卢 0 , 即使水灰比等于 0 , 卢 也不可能等于 0 , 因此 S C k 2 。 则 o s c k 2 。 4 实例 为验证最佳砂率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特别引入参考文献 5 的 试验数据。 该文献选用原材料为 5 2 5普通硅酸水泥(

24、 相当于 I S C 标准的 P O 4 2 5 级水泥) ; 超细矿渣平均粒径 1 2 o l i x m; I 级粉煤 灰, 烧失量 1 7 , 4 5 tx m筛余量9 2 , 需水量比8 7 ; 中砂, 细度模 数2 4 ; 碎石 5 2 5 mm, 连续级配I 夕 加剂为高浓度萘系F D N A型。 文献 5 】 定义的最佳砂率是采用砂石最低孔隙率方法确定, 如表 2 所示。 文献 5 从表 2认为砂石混合物最低孑 L 隙率为 2 1 2 , 对应 的最佳砂率为 3 8 。 而混合孔隙率为 2 1 8 时, 对应砂率为4 5 和 3 3 。 实际上, 由物料填充角度, 得到的砂率并非

25、是最佳砂率 , 因为这与最佳砂率的基本概念截然不同。 对于 3 8 砂率、 0 4 水胶比混凝土配合比, 见表 3 。 由表 3可以看出, 3 8 砂率 O 4水胶比配制的混凝土外加 剂以及胶凝材料对 S C都有显著的影响, 如图 9 所示。 表 2 不 同石 砂 比对应砂石混合孔隙率 浆料富余 水泥 矿渣 粉煤灰 砂 石 水 F D N 坍落度 表观密度 抗压强度 MP a 骊亏 系数 g g g k g k g g 。 c m ( k 咖 ) i 6 0 0 5 0 0 4 0 0 蝴 旺 3 0 0 萎 2 0 0 1 0 0 鲻 O 1 Si C 图 9 砂灰比 s C与外加剂、 胶凝

26、材料 用量之 间关 系 Wl W6试样砂率 3 8 , 胶凝材料平均用量为4 4 5 4 2 k g m ; 而 w7 、 W9 、 Wl 1 、 W1 3试样砂率 4 5 , 胶凝材料平均用量为 3 2 4 3 2 8 k g m , 其胶凝材料用量远比Wl W6要少。 而从原始数据可以计算 , + = 0 7 4 、 e s= 1 6 1 , 则卢 = o 4 6 , Pc L 因此 qk = 1 8 1 6 , 恰恰与编号 W1 1 基本一致 , 其 c k = 1 8 0 9 ; 而 将用式( 1 9 ) 计算的最佳砂灰比 1 8 1 6代入式( 6 ) , 得到S p - 4 4 ,

27、 试样 W1 1 的 2 8抗压强度也是所有样品中最高的, 达 5 5 5 i , l P a , 同时也满足工作性要求。 5结 论 最佳砂率本质上就是确定最佳砂灰比 5 , 也就是求满足 下转第 3 5页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加热温度, 图 4 N S C的强热减量 ( T G D T A) ( a ) O P C( 1 O O 嘴 )( b ) NS C 0 O O O 倍) 图 5 NS C间隔带 SE M图谱( 2 8 d) 体, 能看到的只是大量的C S H水化物和未水化的G MF S 颗粒。 这 一 点可用NS C的T G DT A图谱(

28、 图4 ) 来证实, 在C a ( Oi l ) : 的分解 温度 4 5 0附近并未出现吸热峰值, 说明NS C在水化过程中几 乎不生成 C a ( O H) : , 因而不存在由C a ( O H ) 晶体所形成的间隔 带, 为NS C中的骨料和水泥硬化体紧紧黏结在一起创造了条件。 这是NS C的水化反应的最大特点, 是区别于 O P C水化反应的根本 标志5 】 , 也是长期强度远高于 O P C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于 BS C 的强度特点则位于 NS C和OP C之间。 2 3 NS C与钢 筋黏 结力 钢筋和混凝土的黏结力是判断其结构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为此, 在大量的试验数据基础

29、上, 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 其结果 如图 6 所示, 表明NS C的黏结强度和抗压强度之间有一定的内 在联系, 其相关关系为: _ 0 0 8 2 x + 1 3 2 6 。 其中: Y 为黏结强度; 为 抗压强度; 相关系数为R Z =- 0 8 7 。 由相关系数中可以看到, 黏结强 度与抗压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是很密切。 这可能与试验统 计数量不足且在相关分析中未考虑混凝土的安全系数等因素有 上接 第 3 2页 最佳砂率的i s c , 属于坍落度 或水泥用量 c对 S C求极值问 题 , 即 = 。或 。 。 得到 q 2 一 卢, 称 卢为最佳 Pc - 砂灰比参数, 它是确定最佳

30、砂灰比唯一参数, 。 l + Ps 最佳砂率取决于水泥、 砂石的品种和密度P o , P 。 、 P a , 集料的 密实系数e 。 以及水灰比 W C 和最佳砂灰比 q 。 最佳砂灰比满足本文式( 1 6 ) ( 1 9 ) , 代人式( 5 ) 、 ( 6 ) 可求得 最佳砂率。 参考文献 : 1 WA N G L i - j i u , A I H o n g - m e i C a l c u l a t i o n o f s a n d a g g r e g a t e r a t i o a n d w a 一 钢筋埋 深 c m 图 6 N SC与钢筋黏结力( 2 8 d)

31、关。 但龄期 2 8 d的 NS C黏结强度均高于 O P C和 AS T MC 2 3 4 规范所规定的黏结强度。 3结语 NS C是一种新型混凝土, 通过以上分析初步得出了如下结论: ( 1 ) NS C的和易性优于 O P C和 S B S 。 ( 2 ) NS C的早期强度主要来源于钙矾石及其形成的网络空 间结构。 ( 3 ) NS C的长期强度主要来源于 C S H水化物的数量及其 胶结力。 ( 4 ) 在NS C中无隔离带是长期强度远高于 O P C的主要原因。 ( 5 ) NS C的黏结强度大于 O P C, 且存在 0 0 8 2 x + 1 3 2 6的 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32、 : 1 11 R E G OU R D M 7 c o n g r e s s o f t h e c h e mi s t r y o f c e me n t J 1 9 8 0, i ( i i i ) 2 1 0 2 2 6 【 2 】VO I NO V I C HE T A L I A S i l i c a t e s i n d u s t r i d s J 1 9 7 6 ( 4 1 ) : 2 0 9 2 1 2 3 】3 朴应模 无机激发齐 U 对无熟料高炉矿渣水泥的作用机理及强度效果 延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3 , 2 9 ( 3 ) : 2 2 0

33、 2 2 4 1 4 】 朴应模 , 等 无机激发剂对高炉矿渣水泥抗压强度与细孔结构的影 O Nc 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 2 0 0 1 : 1 4 3 1 5 0 5 朴应模 无熟料高炉i 渣水泥的水化反应特征 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 报 , 2 0 0 9 , 4 1 ( 1 0 ) : 2 1 0 2 1 3 作者简介 联 系地址 联系电话 秦毅( 1 9 7 1 一 ) , 女, 讲师, 硕士。 辽宁省丹东市辽东学院( 北校区) 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 系( 1 1 8 0 0 3 ) 1 3 8 41 5 8 9 5 5 2 t e r d o s a g e o f o r d i n

34、 a r y c o n c r e t e C o m e n t a n d C o n c r e t e R e s e a r c h , 2 0 0 2 , 3 2 ( 3 ) : 4 3 2 王立久, 曹明莉, 艾红梅 混凝土密实系数研究【 M 】 混凝土 2 0 0 2 ( 8 ) : 9 1 1 【 3 王立久建筑材料学 M 】 C 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 2 0 0 8 ( 2 ) : 1 0 6 f 4 】 钱亍, 万兆忠 泥沙运动力学 M】 E 京: 北京科学出版社, 1 9 7 5 5 】 扬荣俊, 扬玉启, 朱连滨, 等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简易设计法, 水泥 基复合材料学与技术 M 】 - E 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 9 9 9 : 1 2 0 1 2 3 作者简介: 王立久( 1 9 4 5 一 )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联系地址: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材料研究所 2 2 0室( 1 1 6 0 2 4 ) 联系电话 : 1 3 6 1 0 9 5 8 2 0 1 35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