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第三版)笔记笔者序本文档是笔者在考研复习期间所做的第三次经整理归纳精简过后的笔记,几乎涵括了杨光斌政治学导论 (第三版)里面的所有核心知识点。考研结束后,想到自己在网上到处寻找杨光斌政治学导论 (第三版)学习笔记时,没有找到一篇完整的笔记,都很零碎。于是,下定决心将自己所做笔记敲进电脑里保存下来,并在网上分享给大家。我称其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考研核心内容”。笔者在此希望本笔记对你有所帮助,期待着你如愿实现考研梦!第一篇 政治的性质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一、 什么是政治1、 四种观点:政治是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政治就是争权夺利;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A、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B、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C、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D、政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3、 必须记住: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对此可从三方面理解:A.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B.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C.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二、 作为博弈的政治1、 政治博弈的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2、 政治博弈的规则渊源:A、宪法、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B、习惯与传统。3、 政治博弈的类型:A、零和博弈;B、非零和博弈(a.消
3、极的零和博弈;b.积极的零和博弈)总之,也可以说: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决定谁得到好处,以及谁支付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中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合作与冲突。三、 政治的地位(功能或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即 政治具有稳定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功能);2、 政治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3、 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4、 对个人而言,政治是取得或达成其他价值的工具。四、 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及其运作规律的科学。研究政治学必须涉及到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即就是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规范性是指回答政治对与
4、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旨在探求“政治应当是什么”;科学性是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旨在探求“政治究竟是什么”。五、 政治学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A、 产生背景: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b.是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c.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基础之上的。B、 基本内容: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问题中的政治关系。C、 基本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发展性。2、 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A、 在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及如何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内容蔚为壮观;B、 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文主义色彩很浓;C、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往往把政治伦理化;D、 对
5、社会演变特感兴趣;E、 系统性较西方要弱。3、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注重理解)A、古典主义政治学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B、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C、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六、 政治学方法论(注意理解)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A.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分析;C.制度主义分析。2、 当代政治学方法论:A.行为主义(基本特征、存在问题、积极意义);B.理性选择理论(包括:社会选择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C.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第二章 政治权力一、 政治权力的概念权力是影响他人政策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那些不服
6、从政策的人受到损失。政治权力 是指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利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首先,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其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最后,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二、 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是构建在权力结构和权利主体结构之上的。从权力结构方面来说,涉及到权力作用的方向和方式、权力运行层次、权力运动的时间性、权力作用的结果。但权力结构离不开权利主体结构,首先,权力在政治主体的结构内运行,权力的大小取决于权利主体的层次,层次越高在其框架内运行的权力影响范围就越广;其次,政治主体是多
7、元的,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层次性。三、 政治权力的类型A、 强制性权力:是指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不愿意,但不得不去做。B、 功利性权力:是指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C、 操纵性权力:它不是建立在公开沟通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常用技巧有:洗脑、宣传和社会化。D、 人格型权力:即就是人格魅力或影响力,它是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和启示力。E、 合法型权力四、 权力、权威与合法性A、 合法性 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
8、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关心的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认同的基础上有效运行。B、 权威 就是对权力的自愿服从和支持。权威与权力的不同之处在于 权威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C、 权力向权威转化,关键是合法性问题。实现由合法性向权威转化,需要三个条件:a.合法律性;b.合法性中的和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c.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五、 政治权力的基础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或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知识、技能、财富、动机、制度。六、 政治权力的分配1、 资本主义的权力分配:从表面看具有合法性,但在实践中不可能充分的反
9、应全社会的普遍利益;从形式上看,似乎肯定了“主权在民“,但出现了国家和社会二元化,经济运行不受政治操纵。2、 社会主义权力分配:以中国为代表,实行的是党管干部下的选举于选拔相结合的权力分配制度。第二篇 政治意识政治意识 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心理,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第三章 政治文化一、 政治文化的涵义1、 三种认识:A、认为政治文化是指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B、认为政治文化是指各种主观因素的整合;C、认为政治文化包括观念性和物质性两个层面。2、 政治文化 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的
10、、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具有四个特征:A.政治文化主要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B.政治文化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地统一;C.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D、政治文化还有结构性。二、 政治文化的内容1、认知性成分;2、情感性成分;3、评价性成分。三、 政治文化的类型1、 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2、狭隘型、顺从型、参与型。四、 社会资本及其特征1、 涵义: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所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简单地说,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特定全体中成员之间普及信任的程度。2、 特征:A.社会资本
11、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B.社会资本并非天生,需要后天创造和构建;C.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D.社会资本是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3、 要素:信任、规范、社会联系。五、 政治文化的功能或作用1、 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系的必要基础;2、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主要因素之一;3、 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4、 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第四章 意识形态一、 对意识形态的三种认识1、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A.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B.是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C.是一类确定的文化。2、 曼海姆对
12、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分:A、特殊的意识形态是对社会情境真相的掩饰和扭曲;B、全面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或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彻底信奉。3、 韦伯的信仰体系:说明某些人为什么应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二、 意识形态与政治心理的概念1、 意识形态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隐蔽现实的联系。2、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政治诸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等。三、 意识形态的特征1、 现实性;2、总体性;3、阶级性;4、相对独立性;5、依赖性;6、隐蔽性。四、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需要理解)1、 马克思主
13、义;2、民主社会主义;3、新自由主义;4、新保守主义;5、社群主义;6、民族主义。五、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1、 积极意义:A、维护政权合法化;B、推动社会政治动员;C、实现政权转移。2、 极端政治化的弱点:A、削弱意识形态的其他功能;B、造成思想模式化,缺乏创新;C、意识形态封闭化,远离社会;D、压制其他意识形态的发展;F、造成社会反感,社会化功能难以实现。六、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1、 保护团体内部的团结和稳定性;2、 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3、 动员团体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4、 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5、 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七、 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
14、长的关系1、 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包容性。2、 意识形态变革滞后的影响:滞后性带来了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时间差,时间差的存在,使得落后的意识形态成为束缚和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体现在:A.压制创新;B.破坏正在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C.造成团体成员的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D.助长搭便车现象。3、 意识形态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A、自我更新和改;B、革命更替。第五章 政治社会化一、 对政治社会化的三种认识1、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过程2、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3、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
15、的过程二、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它有三个特点:A.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B.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C.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三、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1、家庭;2、学校;3、同辈团体;4、工作场所;5.、大众传媒;6、选举及其他政治场合;7、社会政治组织。四、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1、 从社会成员的个体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2、 从政治文化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
16、持和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3、 从政治体系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政治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第三篇 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是政治行为主体所赖以存在的制度形式,是政治行为主体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其主体包括国家、政府和利益集团这样的社会组织,又包括政治个人。第六章 国家一、 四种国家起源学说(理解)1、 国家神权说;2、国家社会共同体说;3、社会契约说;4、国家统治说。二、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1、 强社会弱国家型;2、强国家强社会型;3、强国家弱社会型(或说是若国家弱社会型)。三、 民族国家的建构1、 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领土、人口、主权、政府。2、 民族国家建构的五种危机(理解):认同性危
17、机、合法性危机、参与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分配性危机四、 国家的本质与目的1、 国家本质:阶级专政,即 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国家权力有三个特征:特殊的强制性、主权性和普遍约束力。总之,国家的本质就是以暴力为后盾的阶级专政,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秩序的机器。2、 国家的基本目的:安全、秩序、正义。A、 保证安全。安全是国家的首要目的,国家的安全必须基于基本的正义之上;B、 保障秩序。秩序需要满足两个条件:a.法律秩序为生存所必须,b.基于合法的公正裁决;C、 满足正义。正义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和结果。3、 国家目的的
18、矛盾性(即 国家悖论):一方面,需要降低交易成本,是产出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要界定所有权,使租金最大化。4、 国家能力:汲取、调控、合法化、强制。A、 汲取能力指动员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B、 调控能力指国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C、 合法化能力指国家运用政治符号在属民中制造政治共识、进而巩固其政治统治地位的能力;D、 强制能力指国家运用暴力手段、机构、威胁等方式,维护其统治地位的能力。五、 国家类型国家类型的划分经历着从分类法到类型学的过程。分类法指传统的国家分类法,主张对国家作质的区别,在形式上具有纯粹的、抽象的和单一化的特征,离现实有一定距离。类型学的主要特征是:要求分类标准以可以验证的
19、资料为依据,反对以先验的、思辨的和伦理的标准来划分国家。国家类型是根据国家基本权力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征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性的政治形态,对国家的政治过程和人们的政治观具有直接的影响。六、 比较中西封建制国家的特征1、 从国家结构看,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西方实行分封割据制,是分权社会;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是专制社会。2、 与土地所有制相对应,西方的权力结构成等级制,而中国古代实行官僚制。3、 在意识形态上,西方运用宗教统治,中国古代则把政治思想宗法化。七、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五方面)1、 在意识形态上;2、在政党制度上;3、在政府体制上;4、在经济制度上;5、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
20、。八、 吉登斯对国家形态的划分(注意理解)1、 传统国家;2、绝对主义国家;3、现代民族国家。九、 威权主义国家及其特征威权主义国家是指那些既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它有四个特征:1、 政治威权较弱,因而鼓吹中央集权2、 政治权利集中于个人或精英集团,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3、 社会受到国家的有限控制,实行较为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4、 意识形态先天不足,往往是赤裸裸的权力政治。十、20世纪70年代以来,威权主义国家发生政治转型的原因1、经济发展创造了强大的中产阶级,成为社会转型的原动力;2、中产阶级权力意识的提高,要求有拥有政治表达的机会;3、市场经济
21、培养的政治文化因体制转型而带来沉重代价;4、政治上层的改革和意识形态符合政治心理和政治诉求的变化。十一、分权主义国家(自由主义国家)的特征1、 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多云主义2、 竞争性的政党政治3、 定期的选举制度,金钱起重要作用4、 代议制政府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十二、国家形态的涵义国家形态 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所形成的治理结构,以及由此治理结构而产生的行为特征和治理绩效,具有周期性和相对性。十三、国家自主性及其存在的原因(理解)十四、单一制国家的涵义单一制国家 指在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里,权力和权威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机构,地方部门的权力由中央授予,受中央监督,并可以
22、被中央收回。十五、联邦制及其特征联邦制 是指由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若干成员国或成员洲构成的同一国家。特征是:有统一的宪法、法律、行政及立法机关,联邦地位高于成员国,联邦宪法对各国权限有明确规定。十六、联邦主义的涵义1、 联邦主义是指统一国家内的自治与分享治理的一种制度安排2、 自治与分享治理的本质性内涵,意味着联邦主义不但是一个结构上的概念,更是一个程序上的概念。3、 自治与分享治理不但是指宪法规定基础上的政治关系,还应包括经济关系4、 分权不等于联邦主义,但分权是联邦主义的重要基础。十七、国家元首及其作用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
23、征性的居于首脑地位。其作用有:象征国家、代表国家、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十八、立法机关的职权1、 立法权: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权力、提出法案权力、委任立法制度。2、 财政权:指议会对政府提出的预算案、赋税案、公债案及其他法案的审议权。3、 监督权:批准官吏任命、监督政府执法。注:1、 委任立法制度 指议会只制定法律的一般原则,对于法律条文本身所有的具体内容不作详细规定,而用明文委任行政机关另行制定决议、命令、条例、细则等具体措施。2、 委员会批准制度 是监督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即一个行政部门在采取行动之前必须得到主管委员会的批准。十九、发挥人大监督功能的途径1、 健全选举制度;2、提高代表素质;3
24、、设置专门委员会;4、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二十、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力及遵循原则1、 权力:独立审判权、违宪审查权、政策制定权。2、 遵循原则:司法权独立原则、司法民主原则、法律平等原则。第七章 政府一、 政府体制理论(注重理解)1、 分权学说;2、议行合一原则。二、 政府职权理论1、 新古典经济学派 认为政府的作用只应该限定在保护市场经济的范围,具体地说:A.制定和实施法律,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B.界定产权,保护私人财产权;C.监督合同的执行;D.维护本国的货币价值。存在问题:A.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B.市场会失灵。2、 福利经济学派 认为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干预方式有:A
25、、提供公共物品;B、保护宏观经济稳定;C、减少经济的外部性;D、限制垄断;E、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F、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3、 当代转型中政府的作用:A、保护经济行为主体的合法利益;B、培育市场,建立市场机制;C、提供其他公共物品。三、 政府体制的涵义政府体制 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按其可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四、 立宪君主制的涵义立宪君主制 是资产阶级类型国家的一种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一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它又可分为二元制和议会制。五、共和制的涵义共和制 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
26、种政府体制。它可分为奴隶占有制和资产阶级共和制。资产阶级共和制又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和混合型的议会制总统制。六、总统制的中央政府总统制是指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之外,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共和制。在总统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其作用表现在:最高立法者、行政首脑、国防和外交首脑。七、 美国总统权力不断扩大的原因1、 源于政治制度;2、罗斯福新政;3、超级大国的地位;4、特殊时期。八、 内阁制的中央政府内阁是内阁制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行政与立法相结合,立法与行政权都集中在内阁手中;首相是内阁的首席大臣,内阁的一切重要活动都由首相决定。内阁制的优点是:1、行政与立
27、法通力合作,效率高;2、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3、内阁可以实行应急政策;4、内阁利于训练政治家。九、 官僚制及其特征官僚制是指所有大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其特征有:等级制、非人格化、延续性、专业化。十、 部门政治理论(注意理解)十一、官员理论官员理论的主要要素是:官僚自主性、信息不对称和预算扩大化。官僚自主性 即行政机构和个人超越其法定地位及职能,超越政治家的控制,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现象。十二、行政机构的作用1、 执行决策或政策倾向;2、 实际的立法者;3、 对行政机构的控制,包括社会监督和体制监督。第八章 政党一、政党的涵义及特征政党 即社会中一定
28、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特征有:1、 政党是把政府形式上的结构与社会中不同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2、 政党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以及一整套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设计的政治纲领;3、 政党是一种制度化组织,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4、 政党的存在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合法性。二、政党的类型1、按理念的本质和角色划分:使命政党和掮客政党;2、按集权程度划分:分权型和集权型;3、按政党对党员的控制能力划分:强控型和弱控型;4、按团结性划分:一
29、致型和分散型。注:政党团结性指在政府机构中的党员奉行政党对主要政策议题的指示程度。三、传统的物产阶级政党的特征1、以广大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利益;2、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3、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其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四、政党的功能(作用)1.、目标制定;2、利益表达;3、动员和社会化功能;4、精英的形成和遴选。注:政党的政治活动主要有:推举候选人、竞选、组织政府、其他活动。五、 分析政党向寡头政治发展的趋势首先,政党组织公民政治参与因政党内部官僚化而大打折扣;其次,政党约束党员的积极制裁权只适于政治精英而对普通党员无效;再次,二战后,选举对政府组成的
30、影响更为直接,而政党通过越来越多的行政职位进行支配;最后,执政党的任命权在不断扩大,且开始收取国家基金,更让人担心党内民主受损害。六、 政党的适应性(注重理解)1、 亨廷顿认为 适应性是测度政治组织制度化的四大标准之首,是后天获得的组织性。概而言之,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即环境挑战与时间考验的函数。测量组织适应性的方式有:年度、代际和职能。2、 迪克生认为 适应性是以政党为分析单位的。政党适应性是增强政党应对国内外环境压力的更深层次的适应,他意味着政党不再去扭转或改变其所处的环境,而是转变自身去适应环境。3、 政党适应性的两难:一方面,政党调整可以适应环境,赢得进一步发展,并为后来的调整积累
31、经验;另一方面,政党调整的过程也可能使自己在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面前变得脆弱,从而加速灭亡。4、 政党适应性的分析因素:A、政党适应性取决于党内精英全体的博弈;B、政党适应性取决于对监控环境的反馈机制的有效性;C、政党适应性取决于环境本身的性质与外在的政治力量。七、政党制度 与政党分化政党制度指一国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政党分化 指一国的选民和在职人员平均分属于政党的数目。八、多党制的特征1、单一政党难以组阁往往通过政党联盟来组阁;2、政府不稳定不一定是因为政党分化或联合政府;3、伦理、宗教和阶级问题也是政府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九、两党制的特征1、主要政党多为掮客政党而非使命政党;2、
32、主要政党关心争取所有选民而不会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阶层中;3、主要政党多为中庸政党,行为不偏激;4、政党之间差距不大。十、资产阶级政党产生的两种情况1. 议会中不同派别或联盟逐步发展,最后成为全国性的独立政党;2. 在议会之外建立起来的政党。十一、两党制及其优势两党制是指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争取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以取得垄断性执政权的体制。其优势有:1. 两党制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选择明确;2. 两党制比较公平、鼓励竞争,可以有效防止某一政党无限期的垄断政权;3. 两党制是鼓励温和政治的体制。十二、多党制及其缺点多党制是指 有两个以上的制度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来组
33、成政府的体制。其缺点有:1.选民无法直接决定组阁政党;2.关键政党的影响力超出其选票;3.多党制鼓励意识形态竞争;4.多党制导致政治不稳定。十三、一党制一党制是指 只存在一个合法政党,其他政党虽然存在,但在法律上不允许他们与执政党竞争政权的体制。第九章 社会力量一、 社团、利益集团和压力集团社团 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互益性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和民间性两种基本的组织特征。利益集团 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地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压力集团 是指为了某种特殊利益的实现而对政府施加政治影响的压力团体。二、 利益集团的分类1、根据
34、利益集团的组织程度可分为四类:A.非正规性的利益集团;B.非社团性的;C.机构性的;D.社团性的。2、以群体利益为标志,可以把利益集团分为两大类型:A、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B、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三、 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过程中的作用1. 集中各种利益;2. 政府助手;3. 制约政治权利;4. 弊病的双重性。一方面,利益集团是政治不平等的产物,也是推动政治不平等的因素;另一方面,利益集团的活跃降低了政府的权威,造成政府内部分裂;此外,高度的自治化团体还会导致分裂和不稳定,从而使政府面临很多治理的难题。四、 20世纪70年代后(即改革开放后)中国社团快速发展的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1、 社会原因:A、
35、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和结构分化,同时引起了剧烈的利益分化;B、制度的变化。2、 政治原因:A、政府日益重视法制和法治,重视公民的集社自由;B、政府大幅度放权,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渐放松;C、政府的职能转变,下放部分职能给非政府行业协会等;D、党和政府重视社会组织建设。五、 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兴社会组织作用于政治过程中的特点1. 相互间的非对抗性和合作;2.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活动;3. 通过参政议政和政府助手而发挥政治作用。六、 新兴社会组织的社会作用1. 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民主化;2. 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3. 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
36、管理目标;4. 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利益群体的活动,直接改变了政府的行为。七、 新闻媒体的崛起主要体现在1. 初级社会化机构趋于衰落;2. 新闻媒体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3. 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八、 新闻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新闻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涉及新闻自由的限度和政府管制媒体的边界。九、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2011年才考的简答题)1、传播信息 2、影响舆论 3、设置议程 4、政治社会化 5、监督政府。第十章 政治人一、 政治人 政治人是指在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所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二、公民权利与责任的实现(良好公民的形成途径)1. 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
37、,通过纳税、应征入伍等,为政治系统提供支持;2. 通过参与政党、利益集团等,表达政治态度与利益诉求;3. 国家通过制度和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4. 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三、政治家及其特征政治家 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的、掌握着政党或国家领导权力的、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其特征有:1.政治家是一定阶级或政治势力的代表; 2.政治家掌握着重要的政治权力; 3.政治家是事关全局的决策制定者; 4.政治家是政治系统的协调者和组织者。四、政治家的产生方式(产生渠道)1. 传统的政治体系中,遵循世袭继承原则;2. 在现代政体中,通过
38、竞选或选举产生;3. 在社会主义国家,通过选举或选拨方式产生;4. 通过革命或政变产生。五、 成为政治家的主观条件1、 有一定从政经验,是对现代政治家的基本要求;2、 有一定知名度,高知名度是以政绩为背景;3、 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韧的意志、良好的领导力等。六、 根据职业类型划分政治家1、 交易型:大多数领袖与群众之间是交易关系,即以工作换取选票,或以其他形式的补偿来报答竞选中的资助;2、 革命型:具有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理想,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3、 改革型:是引导国家改革方向的政治家,往往需要具备交易型和革命型政治家的品格和能力;4、 道德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不仅是权
39、力关系,而且具有到的号召力,领导者能提出并实现社会变革的美好承诺。七、 根据历史标准划分政治家1、 革命家型:其活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富于理想色彩;2、 技术专家型:其教育背景多为理工科专业,主要特征是务实;3、 管理型:其教育背景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以其所学知识与经验治理国家。八、 政治家的责任与作用1、 掌握着核心权力,起着统帅与整合作用,必须具有强烈的民族国家责任感与正义感;2、 思想的领导作用,在历史发展和危机变革中引领群众的价值观导向正确的方向;3、 发挥创造作用,造就新的有效制度与进步的政治传统。第四篇 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 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权力而展开的分配权威性价值的活动。
40、第十一章 政治统治一、 政治统治理论(理解)1、精英统治论 2、多元统治论 3、无阶级统治论 4、新马克思主义统治论二、政治统治的本质国家产生的前提与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上就是阶级统治行为,但不是阶级统治的一般行为,而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三、统治秩序及其建立所依赖的要素统治秩序 是指存在于阶级对抗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它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其建立需要依赖四个要素:暴力后盾、制度建设、法律建构、实现法治。四、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1、统治秩序的建立 2、意识形态的教化 3、
41、经济发展六、 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理解)统治阶级只有考虑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才能更好地保障统治秩序。在现代社会,人民主权理论的实现,即作为权力主人的人民直接参与权力分配,将是政治统治最为坚实的基础。七、 以合法化为基础的政治统治1、 克里斯马型。统治者具有把人们吸引在周围而成为追随者的能力,且追随者具有拥护这类领袖人物的赤诚态度。但是,从根本上说,克里斯马型权威是一种最不稳定、非常态的统治形式,因为:A.缺少理性的稳定组织机构;B.固有的反经济性;C.领袖个人的生命迟早会终结。2、 传统型统治。其具体含义是:法律作为非人格秩序,居于至高地位,统治者也要服从法律;法律作为一个规则系统,是
42、理性立法的结果;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其职位;人们作为公民来服从统治者,根本上是服从法律与秩序。八、 家产制下,国家是家产放大的形态,因为1、 政府事务起源于统治者的家庭事务管理;2、 在经济领域,贸易是统治者自己的特权;3、 在统治方式上,统治者把一切政治上的行政管理都当做其个人事务来管理;4、 统治工具既有宗教的,又有军事的。九、 政治统治的一般规律首先,政治统治的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其次,政治统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与上述两个方面相联系,成熟的政治统治越来越表现出维护社会公正的一面。第十二章 公共治理一、 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政治统治 是指掌握了社会政权的阶级对另一个接受权利
43、支配的阶级实行专断的、按照少数权力精英的意志来展开的统领、指挥和管辖的行动。政治管理 是指政治统治者的地位保护和阶级压迫功能逐渐淡化,代之以将行政权力主要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方面的政治意志执行过程。二、治理及其特征治理 是指由许多不具备明确等级关系的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它灵活地反映着多样化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治理有四个主要特征:A、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 B、多样化的行动者;C、是一个互动过程; D、国家的主导角色。三、善治和公共治理善治 是一种良好的治理,主要指治理能够收到良好的绩效,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方面。公共治理 是在治
44、理的意义上进一步具体化,用公共一词更加明确的界定了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和互动性。它涵括了治理概念的所有内涵,同时还突出了公共的价值和内容;另外,公共治理还有另一特征公共关联,它突出了公众与公共事务的不可分离性,强调了公民的责任精神。四、公共治理的原则1、参与原则 包含授权、基层自治和对话协商这三个关联要素。2、透明原则 指政府在制定决策及执行决策过程中的绝大多数信息都要向公众公开,包括信息公开和程序公开。3、责任原则 是公共治理的核心,而重中之重是强调公共机构的责任,包括积极的、建设性的、负面的和惩罚性的责任。4、回应原则 公共治理的机构必须快速及时、准确无误地了解社会公共问题,制定方案、集中
45、资源、帮助社会。5、协作原则 政府、企业及公民社会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建立良性的组织网络来共同分享公共权力和协作处理公共事务。6、合法性原则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准。五、公共治理的模式(理解)1、市场化治理;2、弹性化治理;3、多中心治理;4、公民治理。六、公共治理的实践1、国家治理胡德从文化网格理论入手将国家治理实践概括为:A、 等级主义公共治理:具有很高的团体性和网格型;B、 个人主义公共治理:低团体性和低网格性;C、 平等主义公共治理:核心组织原则是团体主义的合作行为,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即团体自我管理、相互控制和面对责任的最大化;D、 宿命论公共治理:高网格性和低团体性。2、城市治理A、管理模式 强调专业参与而非政治精英渗入,目标是增强公共服务的生产和分配效率,真正让消费者挑选产品和生产者;B、社团模式 参与者是各利益集团的高层领导者和基层成员,目标在于分配环节,即确保以集团成员的利益塑造城市的服务和政策;C、支持增长模式 参与者是商界精英和地方官员,目标是实现长期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D、福利模式 参与者是地方官员和国家行政机构,短期目标是确保国际基金的流动以维持地方活动。3、支持增长模式4、福利模式第十一章 政治参与一、对政治参与的三种代表性定义1、政治参与是合法的行为;2、政治参与是自愿的行为;3政治参与包括政治态度。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