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不同密度与人工去雄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马雪峰2013年 4月 13日 目 录目 录1.前言.11.1栽培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11.2人工去雄对玉米产量的影响.2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4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42.1材料与方法52.1试验地基本况62.2 试验设计62.3测定项目与方法72.3.1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测定和方法72.3.2玉米的产量测定和方法72.4 数据处理方法73.1结果与分析73.1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73.1.1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73.1.2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空秆率和双穗率的变化
2、态 93.2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104.1结论与讨论124.1 不同密度与去雄处理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124.2 不同密度与去雄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125.1研究展望125.1 玉米发展前景分析125.2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策略136.1玉米栽培技术146.1 玉米的播种146.2 玉米的营养与施肥156.3 合理密植156.4 玉米的田间管理157.参考文献168答谢 不同密度与人工去雄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云南农业大学 马雪峰)摘要 以顺单6号玉米为材料,在生育全期施肥配比一致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密度处理、人工去雄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分析了密度与人工去雄对玉米产
3、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相同时,去雄处理的株高降低、穗位高增加、穗粗和穗长增加、秃顶长降低、空秆率降低、双穗率增加;同为去雄或不去雄时,密度从4600株/亩增加到5000株/亩时,株高和穗位高增加、穗长和随粗降低、秃顶长增加、空秆率增加、双穗率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玉米产量构成三要素。栽培密度相同时,去雄处理的穗粒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增加,穗行数的变化不明显;同为去雄或不去雄时,与密度5000株/亩相比,密度为4600株/亩的穗粒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增加,穗行数的变化不明显。栽培密度与去雄处理对千粒重、穗行数、穗粒数的影响不明显。 T3处理即密度为4600株
4、/亩且去雄时,产量最高,达到740.56kg/667m2,农艺性状也较好。关键字:栽培密度;人工去雄;农艺性状;产量1 前言玉米原产美洲的墨西哥,在十六世纪传入我国。至2005年以来玉米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总产占全省粮食总产60以上。国家提出到2020年增产5000万吨粮食, 专家预计玉米要占86的份额。可见,发展玉米生产对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如何实现玉米单产大幅度提高,是作物育种、栽培和生理研究者有待解决的问题。前人对不同普通玉米栽培密度以及提高单产的研究较多,并取得显著成效。以超高产多抗玉米品种为基础,辅助高产高效生产栽培技术,才能实现超高
5、产目标。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第一大生产国,年播种面积450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大面积亩产超过lO00公斤非常普遍,最高亩产达到1 8495公斤。美国的玉米种植密度上世纪90年代后增长迅猛,而我国的变化较小,辽宁省的种植密度是呈降低的趋势,这也应该是我国玉米产量一直很低的原因之一! 由于玉米产需矛盾不断加剧,对通过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要求日益迫切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玉米产区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与生产水平千差万别 目前对玉米单产达到多高的水平才算作超高产尚存在一些争议。尽管如此,综合多年来国内外对玉米高产典例的大量报道及我国一些著名玉米栽培专家在著述中对超高产水平的实际认可情况,可将玉米超
6、高产的产量指标定为15000kg/hm2以上。应该说,如此高的产量指标远远高于我国目前的玉米单产水平,得以实现的难度似乎非常大。但据陈国平先生等(2008)报道,看来这个超高产指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综观国内外高产典型,所有的高产田共同特点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便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栽培技术上看,他们综合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1、选用高度耐密、抗逆性好的杂交种;2、高度密植,收获穗数一般为4500-5500穗/亩,甚至更高;3、深耕深松30cm以上,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4、施肥量大,特别是施入大量优质有机肥;5、及时灌水;6、精细的田间管理,特别注重播种环节,正直做到苗全、苗均、苗壮。而我国玉米
7、产量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1、播种粗放,出苗质量差。2、品种多、乱、杂,主导品种不明确。3、春玉米区种植密度普遍偏稀,夏玉米区则同时存在过密河偏稀问题。4、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5、施肥技术落后、肥料利用率低等。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玉米作为高产作物,从长远来看,也是可再生能源不可代替的作物。所以,提高玉米单产,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据相关研究表明,在不同生态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玉米高产潜力还可以进行新的探索和开创。本试验通过不同栽培密度及人工去雄技术对玉米的高产技术进行研究,预计玉米总产在当地较前三年平均增产10。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非常活跃的因素,
8、在采用耐密性好的玉米品种的前提下,超高产密度的群体结构是实现超高产的基础。在超高密度条件下适时去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通过去雄,调整了养分的分配,促进了雌穗发育、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籽粒生长发育、降低植株高度,增强抗倒力、减轻玉米螟虫和蚜虫危害、减少秃尖缺粒等。不同玉米种植密度因地力水平、生态条件、品种、栽培措施以及栽培方式等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下对不同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贵州农业的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可行的理论依据。玉米具有广泛的用途:玉米具有良好的食用品质;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饲料;是重要的工业、食品、医药原料;
9、玉米是适宜多熟制的重要作物,由于具有多重抗逆性,用途多样性,对发展农村经济,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玉米的耗水量比稻麦少,生长与雨热同季,可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燃眉之急。1.1栽培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据薛国屏、曹宁等的研究表明:同一品种的不同密度间均表现以高密度的产量高于低密度的产量,而且大多数表现出随密度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的趋势,各密度间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均表现为收获稳数粒重穗粒数。同时经高玉山、窦金刚、刘慧涛等的研究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穗位叶、叶绿素含量降低,株高、叶面积指数增大,说明玉米植株的相对光合作用增强,光能利用率提高,为增产奠定了
10、基础。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穗粒数、千粒重下降,但产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短,秃尖长随著密度的增加而增长;穗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产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增加幅度为198-1053。国内第一个创玉米高产纪录的是李登海,他于1988年和1989年在山东创造了夏玉米单产1008.9kg/亩和1096.3kg/亩的高产纪录,其后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2005年时,李登海在创亩产1402.96kg的高产纪录。2006年,吉林省、辽宁省、河南省也出现了多例亩产超过1000kg的高产典型。随着矿质能源的过度开发,能源危机不断加剧,可再生能
11、源已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被誉为“生物质能源系统中最有力的竞争者”,因此也就成了人类开发生物质能的重点。但由于玉米配套的栽培技术滞后,品种的增产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定程度影响了开发与推广。密度是关系到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对玉米也不例外。但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农艺现状的影响报道很少,同时相关研究也不成熟。围绕不同栽培密度对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现状的影响开展一些尝试性研究,为指导玉米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提高玉米产量是改良耕作的首要目的,通常可以从培育新品种、增肥、建立有效的耕作方法三方面着手,而增产研究中多数是关于新品种的培育,种植方面的研究
12、很少。本试验针对贵州安顺平坝羊昌河地区的地域特点,在传统的玉米种植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植株密度,观察不同处理的产量变化情况,对玉米高产栽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2 人工去雄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去雄可使植株体内有限的水分、养分集中用于果穗发育,有利于达到高产的目的。去雄时间以雄蕊刚刚抽出顶叶还没有散粉时为易。去雄数量可隔行去雄或隔株进行,不宜太多,否则会使授粉不良,造成空穗,特别是玉米地周围4-5行不宜去雄。玉米化控去雄技术研究初报苏正淑,张宪政,朱佩华在玉米育种和杂交制种的实践中,目前仍以人工去雄方法进行杂交种的生产。玉米人工去雄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增产措施。群众也有“玉米去了头,力量大如牛”的说法
13、。具体方法是:当雄穗刚抽出尚未开花散粉时进行。每隔一行去掉一行,也可以每隔两行去掉两行或一行。在去雄行内可全部去掉,也可以隔株去雄。去雄株数以不超过全田株数的一半为宜。而地边几行的玉米雄穗不应去掉,以免影响授粉。玉米人工去雄可以增加光合产物输向果穗,抗倒伏,有利于形成大穗,辅助授粉可以保证果穗充分授粉,减少秃尖。因此,人工去雄、辅助授粉是玉米稳产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人工去雄:在雄穗抽出30左右,隔行或隔窝去掉雄穗。掌握四去四不去的原则,即去弱株、去病株、去早花株、去空杆株;霉雨高峰期扬花的不去、严重干旱天气的不去、群体花期差异大的不去、地块四周不去。为保证花粉数量,瘠薄地不去雄,只进行人工辅助
14、授粉。辅助授粉:已经去掉部分雄花的地块,如遇特殊气候,如大风、长时期阴雨等,花粉损失大,应异地采集花粉完成授粉,可不致因花粉不足而影响产量。授粉方法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最简便的方法是用竹杆在上午911时,下午46时轻摇雄花进行授粉,或用绳索,两人各拉一头,从地块的一头拉向另一头,即可完成授粉。本实验通过人工去雄技术来提高玉米的抗倒伏率,辅助玉米授粉,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1.3 研究目的与意义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玉米作为高产作物,从长远来看,也是可再生能源不可代替的作物。所以,提高玉米单产,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据相关研究表明,在不同生态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玉米高产潜力还
15、可以进行新的探索和开创。本试验通过不同栽培密度及人工去雄技术对玉米的高产技术进行研究,预计玉米总产在当地较前三年平均增产10。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非常活跃的因素,在采用耐密性好的玉米品种的前提下,超高产密度的群体结构是实现超高产的基础。在超高密度条件下适时去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通过去雄,调整了养分的分配,促进了雌穗发育、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籽粒生长发育、降低植株高度,增强抗倒力、减轻玉米螟虫和蚜虫危害、减少秃尖缺粒等。不同玉米种植密度因地力水平、生态条件、品种、栽培措施以及栽培方式等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下对不同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产量影响的
16、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云南农业的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可行的理论依据。玉米具有广泛的用途:玉米具有良好的食用品质;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饲料;是重要的工业、食品、医药原料;玉米是适宜多熟制的重要作物,由于具有多重抗逆性,用途多样性,对发展农村经济,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玉米的耗水量比稻麦少,生长与雨热同季,可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燃眉之急。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玉米原产美洲的墨西哥,在十六世纪传入我国。至2005年以来玉米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总产占全省粮食总产60以上。国家提出到2020年增产5000万吨粮食, 专家预计玉米要占86的份额。可见,
17、发展玉米生产对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如何实现玉米单产大幅度提高,是作物育种、栽培和生理研究者有待解决的问题。前人对不同普通玉米栽培密度以及提高单产的研究较多,并取得显著成效。以超高产多抗玉米品种为基础,辅助高产高效生产栽培技术,才能实现超高产目标。据薛国屏、曹宁等的研究表明:同一品种的不同密度间均表现以高密度的产量高于低密度的产量,而且大多数表现出随密度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的趋势,各密度间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均表现为收获稳数粒重穗粒数。同时经高玉山、窦金刚、刘慧涛等的研究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穗位叶、叶绿素含量降低,株高、叶面积指数增大,说明玉米植
18、株的相对光合作用增强,光能利用率提高,为增产奠定了基础。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穗粒数、千粒重下降,但产量没有减少,反面增加了。有研究结果表明,穗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短,秃尖长随著密度的增加而增长;穗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产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增加幅度为198-1053。国内第一个创玉米高产纪录的是李登海,他于1988年和1989年在山东创造了夏玉米单产1008.9kg/亩和1096.3kg/亩的高产纪录,其后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2005年时,李登海在创亩产1402.96kg的高产纪录。2006年,吉林省、辽宁省、河南省也出现了多例亩产超过1000kg的高产典型
19、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第一大生产国,年播种面积450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大面积亩产超过lO00公斤非常普遍,最高亩产达到1 8495公斤。美国的玉米种植密度上世纪90年代后增长迅猛,而我国的变化较小,辽宁省的种植密度是呈降低的趋势,这也应该是我国玉米产量一直很低的原因之一! 去雄可使植株体内有限的水分、养分集中用于果穗发育,有利于达到高产的目的。去雄时间以雄蕊刚刚抽出顶叶还没有散粉时为易.去雄数量可隔行去雄或隔株进行,不宜太多,否则会使授粉不良,造成空穗,特别是玉米地周围4-5行不宜去雄17。玉米化控去雄技术研究初报苏正淑,张宪政,朱佩华在玉米育种和杂交制种的实践中,目前仍以工人去
20、雄方法进行杂交种的生产。由于玉米产需矛盾不断加剧,对通过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要求日益迫切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玉米产区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与生产水平千差万别 目前对玉米单产达到多高的水平才算作超高产尚存在一些争议。尽管如此,综合多年来国内外对玉米高产典例的大量报道及我国一些著名玉米栽培专家在著述中对超高产水平的实际认可情况,可将玉米超高产的产量指标定为15000kg/hm2以上。应该说,如此高的产量指标远远高于我国目前的玉米单产水平,得以实现的难度似乎非常大。但据陈国平先生等(2008)报道,看来这个超高产指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综观国内外高产典型,所有的高产田共同特点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便于玉米干物
21、质的积累;栽培技术上看,他们综合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1、选用高度耐密、抗逆性好的杂交种;2、高度密植,收获穗数一般为4500-5500穗/亩,甚至更高;3、深耕深松30cm以上,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4、施肥量大,特别是施入大量优质有机肥;5、及时灌水;6、精细的田间管理,特别注重播种环节,正直做到苗全、苗均、苗壮。而我国玉米产量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1、播种粗放,出苗质量差。2、品种多、乱、杂,主导品种不明确。3、春玉米区种植密度普遍偏稀,夏玉米区则同时存在过密河偏稀问题。4、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5、施肥技术落后、肥料利用率低等。2 材料与方法2.1试验地基本情况本试验是
22、在云南省云龙县功果桥镇田间进行,供试土壤为云南省主要的土壤类型,红黄壤,质地疏松,肥力中等偏上。2.2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处理1:密度是5000株/亩- - 去雄;处理2:密度是5000株/亩- - 不去雄;处理3:密度是4600株/亩- - 去雄;处理4:密度是4600株/亩- - 不去雄, 4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补充小区面积。表2-1田间实验布置表处理T1T2T3T4密度5000株/亩5000株/亩4600株/亩4600株/亩去雄处理去雄不去雄去雄不去雄图2-2 田间试验种植图2.3测定项目与方法2.3.1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测定与方法株高测定:在每个小区随机取
23、10株植株,抽雄前测定植株的自然高度,抽雄后测定从地面至植株雄穗顶部的高度,以厘米表示。2.3.2玉米产量的测定与方法玉米到完熟期后,每个小区随机取10个玉米穗到实验室,待风干到恒重,脱粒称重测定玉米的穗粒数、穗长、平均单穗粒重及千粒重等指标。通过穗粒数和千粒重计算各处理的产量。按照理论产量(1亩)=每亩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1000的公式来计算。2.4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EXCEL和借助DPS7.05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3 结果与分析3.1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3.1.1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3-1、图3-2可以看出,随着种植密度
24、的增加,玉米植株的高度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T1与T2为相同密度(5000株/亩)处理,去雄处理株高、穗位高比不去雄处理的低,秃顶长以去雄处理为低,穗长和穗粗以去雄处理为高;T3与T4为相同密度(4600株/亩)处理,去雄处理的株高、穗位高比不去雄处理的低,秃顶长以去雄处理为低,穗长和穗粗以去雄处理为高;T3和T1处理均为去雄处理,密度从4600株/亩增加到5000株/亩,株高(去雄后的株高)、穗位高都有少量的增加,穗长、穗粗减少;密度越大秃顶越长。 T4和T2处理均为不去雄处理,密度从4600株/亩增加到5000株/亩,株高、穗位高有少量的增加;穗长、穗粗减少;密度越大秃顶越长。如果种植密度过
25、大,玉米个体间对养分、水分和光照的竞争激烈,通风透光条件差,使植株的茎秆变细、高度增加、生长势弱、穗位升高、植株重心向上转移,增加了倒伏的可能性,产量损失将不可估算。适时恰当的人工去雄可以降低株高,增加光合产物输向果穗,抗倒伏,有利于形成大穗。根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如果密度继续增加,植株会因缺乏营养而将呈现下降的趋势即株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合理的种植密度既可使植株生长健壮,保持自身的性状,又不浪费地力和光能。同时(建议删除)辅助授粉可以保证果穗充分授粉,减少秃尖,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作物,单株雌穗吐丝与雄穗开花散粉时间间隔36天。去雄后雌穗吐丝期提前23天由于间隔时间缩短,吐丝期与雄穗开
26、花散粉盛期相遇,授粉率提高,空秕粒减少。 图3-1 -1不同处理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图3.1.2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空秆率和双穗率的影响玉米空秆现象主要是指玉米植株上只有雄穗而没有果穗或者是有果穗但不结实如果空秆率过大就会导致穗数的减少,从而影响玉米产量的提高。从表3-5、图3-6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工去雄处理的条件下,空秆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双穗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在不进行人工去雄处理的条件下,空秆率随着密度的增加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双穗率随着密度的增加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在低密度条件下,双穗率提高以补充穗数的不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双穗率逐渐降低。高密度下空秆
27、率甚至最高达到11.93%。空秆率的变化是玉米对密度合理性的反映。低密度时(只有两个密度?),单株营养面积大,通风透光条件好,光合产物向果穗供应充足;当密度增大时,单株营养面积小,通风透光条件恶化,个体间矛盾加剧,光合产物向果穗的供应相对减少,空秆率增加,穗数减少。由此可以看出,穗数随密度的变化可以群体自动调节。说明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空秆现象有明显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进行适当的人工去雄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有利于通风透光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授粉,从而减轻空秆率和提高双穗率。表3-1-2不同处理对玉米双穗率和空秆率的影响处理双穗率 空秆率T11.82%9.31%T20.99%11.9
28、3%T32.10%2.76%T41.93%5.34%图3-1-3不同处理对玉米双穗率和空秆率的影响变化图3.2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多数产量相关性状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在不同的种植密度和人工去雄条件下。因此,考察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协调玉米产量相关性状之间的关系,使玉米的产量达到最高。不同种植密度及人工去雄处理条件下的玉米产量相关性状测定结果见表3-3。方差分析见表3-4。表3-2-1不同处理对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处理穗粒数千粒重(g)行粒数穗行数穗粒重(g)产量(kg/亩)T1380.42 347.3727.97 13.6132.15 660.73T
29、2370.09 331.7126.06 14.2122.76 613.82T3479.73 335.5933.78 14.2160.99 740.56T4409.04 347.3628.02 14.6142.08 653.59表3-2-2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方差分析表性状变异原因F值F0.05F0.01穗粒数区组间2.2373.5826.328处理间3.408*3.2175.629千粒重区组间2.118处理间3.057行粒数区组间2.164处理间9.862*穗行数区组间2.785处理间2.033穗粒重区组间1.763处理间2.115产量区组间3.432处理间6.109*密度及人工去雄对千粒重和穗行
30、数的影响在同时去雄或不去雄处理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千粒重和穗行数都有所下降。但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对穗行数的影响也不显著;在同时去雄或不去雄处理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穗粒数和穗粒重下降,且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对穗粒数的影响显著,对穗粒重影响不显著;在同时去雄处理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行粒数有所上升,在同时不去雄的处理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行粒数有所下降,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对行粒数的影响极显著,因此去雄或不去雄对行粒数的影响较大;经方差分析表明,在同时去雄或不去雄处理条件下和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产量的影响大。 图3-2-3 不同处
31、理下的产量变化情况图0由图3-5可以看出, T1与T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植株的高度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T1与T2为相同密度(5000株/亩)处理,去雄的处理T1的产量较T2高;T3与T4为相同密度(4600株/亩)处理,去雄的处理T3的产量较T4高;T3和T1处理同为去雄处理,随着密度从4600株/亩到5000株/亩,T1的产量较T3的低; T4和T2处理均为不去雄处理,随着密度从4600株/亩到5000株/亩,T2的产量较T4的低。以上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去雄处理对玉米的产量影响较大;同为去雄或不去雄的处理,随着密度从4600株/亩增大到5000株/亩时,产量不但没提高,反而有少量
32、的减少,达不到高产的目的。因此,顺单6号玉米品种的密度不宜超过5000株/亩,且同时采取去雄处理有助于产量的提高。4 结论与讨论4.1 不同密度与去雄处理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栽培密度相同时,去雄处理的株高降低、穗位高增加、穗粗和穗长增加、秃顶长降低、空秆率降低、双穗率增加;同为去雄或不去雄处理时,密度从4600株/亩增加到5000株/亩,株高和穗位高增加、穗长和随粗降低、秃顶长增加、空秆率增加、双穗率降低。4.2 不同密度与去雄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高粱产量构成三要素。栽培密度相同时,去雄处理的穗粒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增加,穗行数的变化不明显;同为去雄或不去雄
33、处理时,与密度为5000株/亩的处理相比,密度为4600株/亩处理的穗粒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增加,穗行数的变化不明显。栽培密度与去雄或不去雄对千粒重、穗行数、穗粒数的影响不明显。T3处理,即密度为4600株/亩且去雄时,产量最高。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顺单6号品种的最高产量出现在5000株亩以下。本试验采用因素水平较少,不够完善。还需要设置多因素水平种植深入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顺单6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以确定更加科学的种植密度。5 研究展望5.1玉米发展前景分析5.1.1认识不断提高各地都充分认识到,发展南方玉米对于缓解南方地区饲料粮供需矛盾、调整种植结构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都
34、具有重要意义。各地也都采取了实质性的支持措施抓南方玉米开发。国家方面,有“温饱工程”和“丰收计划”项目;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和优良品种,成效显著。各地采取了不同方式推进这项工作,贵州省把发展五米列为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项目,“九五”期间实施玉米高产示范工程2300万亩;安排专项推广经费1000万元以上;湖南省在指导思想一上把五米生产作为项主要工作来抓,每年召开一次市县负责人参加的玉米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会讲话;云南省为发展五米生产,省财政拨 1000万元作为玉米发展专项资金;各市县也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扶持;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通过 23年的努力;把四川玉米平均亩产提高到400公斤,并采取
35、相应的措施抓落实,以圆“四川玉米梦”。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南方玉米的快速发展。5.1.2面积迅速扩大近几年,通过发展丘岗旱地间作套种、高岸水田改制、荒坡洲滩开发等多种途径,南方地区玉米面积扩大很快。据对南方12省(市、区)统计,1995年玉珠种植面积为77492 万亩;1999年已扩大到8696l万亩, 4年内净增9469万亩;增幅12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从原来基本不种玉米;发展到玉米成为主要旱地作物。如湖南汨罗是养猪百强县(市),年出栏生猪150万头,全市有43家饲料加工厂,对饲料五米需求旺盛。该市1993年以前基本不种玉米,1993年开始试种。近几年充分利用丘岗山地发展玉米,到1
36、999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到20万亩,其中旱地净作135万亩(占旱地总面积的87);稻田改种2万亩;间作套种45万亩。在南方,类似这样的县(市)已经不少。 5.2.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策略5.4.1研发推广玉米栽培技术 找出最适宜的栽培技术,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也为广大百姓及企业对玉米的种植提供一个理论依据。5.4.2加快生产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我国玉米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一直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不到位,因此生产成本大,劳动投入大,经济效益差。为了在国际玉米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进行集约化玉米生产,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成本,提高百姓收入。 5.4.3抓住机遇,加快玉米产品出口步
37、伐国际玉米市场的需求量很大,加之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的进出口更加简便、快捷,因此国际玉米市场很看好。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有针对性地研究和生产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增加出口量,占领国际市场。让我国玉米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极强的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 玉米的栽培技术通过大量的调查及数据统计得出顺单6号玉米的栽培要点:6.1玉米的播种 (1)选用良种良种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和长期栽培过程中,经过人工选择而形成的,是在一定经济、自然和栽培条件下具有稳定优良特征特性的生态类型。良种一般具有适应性、丰产性和优质等特性。玉米良种包括地方优良品种、群体改良品种以及各类杂交种等
38、。生产上应充分利用杂种优势的增产潜力,进行杂交种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各地生态条件的对路杂交组合,实现增产增收。(2)种子处理1)晒种:播前选晴天把种子摊在地上晒23天,并经常翻动种子。2)浸种:能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方法较多:冷水浸24小时;55温水让自然降温浸610小时;腐熟人尿50% + 50%水浸68小时,既能肥育种子,又能促进酶活性,利于养分转化。值得提出的是浸种过后干旱缺水时不能播种,以免发生“炕种”、“烧芽”。3)拌种:为了防止鸟、兽、虫、病危害,可用药剂拌种。浸种后用20%粉锈灵拌种(4kg种用20g拌匀闷种6小时播种,可防玉米丝黑穗病;40%乐果乳剂拌种可防治小地老虎、
39、蝼蛄等地下害虫)。(3)玉米的播种适期和播种量适宜的播种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品种等因素综合确定。1)土温:土壤510cm深范围内温度达1012。2)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玉米单作地区,一般春播。 一年二熟:主要是夏播玉米,播种5月下旬6月上旬,多采用早熟品种,躲过伏旱。 套作玉米:使一年两熟地区变为春播玉米,共生期最好在3040天。 秋播玉米(4)玉米的播种量应根据种子大小、种植密度、播种方式等确定。玉米是大粒作物,不具分蘖,自我调节能力差,同时考虑到各种虫害、病害、鼠害,故播种量要比预留的苗量多34倍,一般播量为35斤/亩,育苗移栽3斤左右。(5)苗床管理出苗二叶,重点保温,一
40、般2025,如缺水,早晚适当浇水;二叶炼苗前,重点防止幼苗徒长,控制苗床温度20,且经常喷水保湿;炼苗移栽前一周,要揭膜炼苗,中午揭膜,早晚盖膜。还可喷旱地农、多效唑等。二叶一心时移栽最好,移栽时去掉弱苗和病苗,实行分级移栽,定向移栽,使苗大小、均匀一致,易达到苗、株、穗整齐。6.2玉米的营养与施肥(1)玉米的需肥特性 玉米对N、P、K的需要量顺序为:NKP。一般100kg玉米籽粒需要N2.24.2kg, P2O50.51.5kg, K2O1.54kg 。N:P:K为3:1:2,玉米各生育时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的速度是不同的。玉米的需肥最多的时期就是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所以此期也被称为玉米
41、的需肥临界期。玉米对B和Zn有需求,一般可用0.1-0.5%的硼砂浸种12-24小时或者用1-2%的硼砂液作叶面喷施。而Zn可用ZnSO40.2-0.5%浸种12-24小时,叶面喷施浓度为0.5-1%。(2)施肥原则施足基肥、用好种肥,轻施拔节肥,重施穗肥,适当施用攻粒肥,根据情况,使用根外追肥。6.3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就是充分的利用温、光、水、肥等资源,协调好玉米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在群体达到最多的情况下,保证个体健康的生长发育,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玉米不能发生分蘖,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合理的密植就更为重要。6.4 玉米的田间管理(1)苗期管理主要是查苗补缺,保证全苗;间苗匀苗,适时
42、定苗;早中耕,勤中耕,促进根系生长;追施苗肥;防治地下害虫。(2)穗期管理该阶段主要是追肥、中耕培土、去除分蘖、防治病虫害等工作。(3)粒期管理该阶段主要任务是补施粒肥、去雄与人工辅助授粉以及防治病虫害。7.参考文献1 张鹏 ,汪朝明 ,张洪龙,等. 耐密超高产杂交玉米新品种顺单6号的选育与应用 J. 新品种选育,2009,3:97-992 路海东,薛吉全,马国胜,等.夏玉米不同群体的受光态势和光合特性研究J.玉米科学, 2008,(04). 3 杨有为, 吴锡冬. 不同栽培密度对糯玉米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18). 4 薛国屏, 曹宁,
43、 冯海萍, 史彩芳,等. 宁夏引黄灌区玉米品种的种植蜜度与产量潜力J. 种子世界, 2010,(1). 5 高玉山, 窦金刚, 刘慧涛,等. 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超高产品种、密度与产量关系研究J. 玉米科学, 2007,15(1). 6 赵化春,韩萍.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问题J.玉米科学,2001,10(7). 7 刘帆,石海春,余学杰,等.玉米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 2005,(03). 8 郭盈温,左小芳.超高产玉米品种的特点与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9,(2):19-21.9 马兴林,边少锋,任 军,等.春玉米超高产群体结构与调控技术J.农业科技透视. 200
44、9. 10 邱一彪,邱俊材,谢政伟,等. 浅议杂交玉米隔行去雄人工辅助授粉的增产机理J.学术园地,2005,(11):31.11 史振声,张飞.高秆稀植大穗型玉米的密植潜力研究J.玉米科学, 2009,(2). 12 曹冬梅,丁明亚,方继友,等.我国玉米高密度、超高密度栽培研究J.中国种业,2008,(1). 13 付 哲,杨玉霞,林关荫,等. 提高玉米制种质量、产量的技术措施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1):4.14 齐延芳,许方佐,周柱华,等.种植密度对玉米鲁原单22光合作用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04,18(1). 15 张振华, 徐连春, 邓春阁,等. 玉米促早熟增产技术.作物学报,2008,(6):1916 白洪立,王西之,王立功,等.鲁西南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