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小板降低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1页血小板降低常见原因1.假性血小板降低症:人为计数不准确。2.血小板生成不足应用骨髓抑制剂、辐射、再障、巨幼细胞贪血、原发性巨核细胞降低症等3.血小板破坏过多:ITP、TTP、DIC等4.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脾亢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2页第一节 特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ITP)可称特发性本身免疫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IATP)或称原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一个血小板降低性疾病。主要因为本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发血小板生存期缩短,故破坏增多致血小板降低。女性多于男性;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3页病因与发病机制(一)血小板抗体ITP发
2、病机理与血小板特异性本身抗体相关。75%患者可测出血小板本身抗体多为IgG和IgA型。抗体经过Fab片段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结合了本身抗体血小板经过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而易被吞噬破坏。难活ITP,抗血小板抗体对巨核细胞成熟有抑制作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4页(二)血小板生存期缩短用51铬或111铟标识ITP病人血小板生存期仅2-3天甚至仅数分钟(正常为8-10天)。被本身抗血小板抗体包裹血小板在脾脏被“扣押”破坏。脾脏在ITP发病机理作用:(1)产生抗血小板抗体;(2)巨噬细胞介导血小板破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5页补充:ITP患者产生自体抗体原因有:1.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与IT
3、P发病有亲密关系,其佐证有:(1)80%急性ITP,在发病前9周左右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慢性ITP患者,感染所致病情加重;(3)病毒感染后发生ITP患者,血中可发觉抗病毒抗体或免疫复合物(IC),这种抗体滴度及IC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寿命呈负相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6页2.肝、脾作用:脾产生血小板抗体地方;血小板破坏地方;体外培养证实:脾是ITP患者PAIg(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部位;肝在血小板破坏作用与脾类似。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7页3.遗传原因:现已证实:HLA-DRWa及HLA-DQW3阳性与ITP亲密相关。ITP发生可能受基因调控。4.其它原因:(1)雌激素作用:抑制血小板生成;
4、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抗体结合血小板。(2)PAIg影响血小板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功效,可加重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8页临床表现(一)起病情况急性ITP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大多在发病前1-3周有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或其它病毒感染多见。慢性ITP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起病隐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9页(二)出血症状:ITP出血常是紫癜型。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紫癜、血疱急性型:出血症状显著,但可有自限性慢性型:出血症状较轻,常以月经过多为主诉急性或慢性型若血小板过低30mg/d)才能维持患者;难以耐受者。惯用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A。副作用:白细胞降低,胃肠反应,肝肾损害,周围
5、神经炎等。应用需慎重考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22页四、高剂量静滴免疫球蛋白适合用于:危重型ITP:出血显著,危及生命患者;难治性ITP:激素及脾切除无效者;不宜用激素治疗ITP:如孕妇、糖尿病、溃疡病、高血压、结核病等;需快速提升血小板ITP患者,如急诊手术、分娩等。剂量:0.4g/kg.d,连用5天,有效率60-80%治疗ITP机制:封闭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抗体产生;中和抗血小板抗体和调整机体免疫反应。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23页五、抗D血清输入适应症:儿童ITP或难治慢性ITP;输入抗D血清后Rh(D)抗原阳性ITP。注意:可引发轻度溶血;对Rh(D)阴性无效;血小板上升迟缓;不适合用
6、于脾切除后患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24页六、达那唑(Danazol)弱化雄性激素。剂量:10-15mg/kg.d(0.6-0.8g/d)分次口服机制:抑制巨噬细胞FC受体表示,降低血小板抗体产生。副作用:雄性激素作用;肝损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25页七、血小板悬液输注适应症:急性ITP血小板10-20109/L;严重出血,药品未显效时;需快速升高血小板进行其它治疗如分娩,急诊手术等。剂量:浓缩血小板:1单位/10kg,体重(400ml血分离血小板为1单位),连续3-4天。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26页八、其它药品治疗干扰素大剂量维生素C氨苯砜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27页九、普通治疗出血显著者卧床休息。应用止血药:安络血,止血敏,立止血等防止外伤禁用血小板功效拮抗剂如:双嘧达莫、阿斯匹林、消炎痛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28页十、血浆置换术 消除患者血中PAIg,每次置换3000ml,连续3次以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