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密启用前黄石市20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祝考试顺利*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天,黄石市中考如期到来,考生们带着信心和梦想踏进了考场。由于疫情影响我市中考时间比往年延期一个月举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如何稳妥做好2020年中考工作,市委市政府十分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心。从疫情防控来看,目前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得遏制,但境外疫情呈现加连扩散mnyn态势,疫情
2、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中考延期可以更大程度保障考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从复习备考来看,我市由于延期开学,初三学生必然面对大的学习强度,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 ),但是,中考延期可以更大程度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可以说,中考延期通盘考虑疫情和学情,既有顺应时势的必要性,也有彰显公平的正当性。今年的中考,是一次特殊的中考。不管是面对( )的疫情,还是面对延期举行的中考,考生学业水平、心理状态都会经受更大考验。_。同时,家长、学校也要做好学生考试期间的心理疏导,让每个孩子都能没有yhn地完成每一场考试。1. 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shB. ji shC.
3、sD. ji s2. 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蔓延 遗憾B. 曼延 遗撼C. 整延 遗撼D. 曼延 遗憾3.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首屈一指 如约而至B. 首当其冲 如约而至C. 首当其冲 突如其来D. 首屈一指 突如其来4. 文中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处修改为“我市中考时间延期一个月举行”。B. 处修改为“市委市政府非常高度重视”。C. 处修改为“我市由于开学延期”。D. 处修改为“中考延期可以更大程度保障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5. 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
4、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就能为考试蓄力,为未来加油越需要从容、主动地应对形势的变化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需要理性、自信的心态只要把多出来的一个月备考时间用足了、用好了A. B. C. D. 6. 中考延期让我们的初中生活又延长了一个月。黄石中学一班决定制作一个短视频,把这一个月的学习生活记录下来。请你帮他们完成以下两项任务。任务一:请为这个短视频拟一个标题,要求切合语境、语言精练、语义明确。任务二:请完成短视频画外音中的这组排比句。这一个月,让我们的初中生活又多了一个节拍;让我们的青春又多了一抹色彩;【答案】1. A 2. A 3. C 4. D 5. A 6. 任务一示例:
5、多一份精彩不一样的备考岁月任务二示例:让我们的人生又多了一次历练;让我们的回忆又多了一个画面。【解析】【1题详解】注音。遏,读音为,形声,从辵,曷声,本义是阻止,阻拦。疏,会意字,在篆文中由(t)和疋(sh)组成,疋也表声。注意翘舌音。故选A。【2题详解】汉字书写。蔓延,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故“蔓”字草字头。遗憾,不满意、悔恨、不甘心的事情,“憾”是心中感到不满意,偏旁为竖心旁。故选A。【3题详解】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文段中指疫情对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学生的不利影响,选“首当其冲”。如约而至,按着约定准时到达;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
6、然发生。新冠疫情是突发的,选择“突如其来”。故选C。【4题详解】A.句主宾搭配不当。删掉“时间”;B.句语义重复。删掉“十分”或“高度”;C.句关联词位置不当。改为“由于我市延期开学”;D.句成分残缺,缺谓语。改为“中考延期可以更大程度保障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故选D。【5题详解】句子排序。作答此题,先通读句子,把握句子的内容,再根据句子间的关系进行排序。根据上文“考生学业水平、心理状态都会经受更大考验”确定句为首句,“这样的情况”指代前一句内容;根据标志性词语“越需要”确定句与句衔接紧密;根据关联词“只要”“就”确定衔接紧密。综合分析,故选A。【6题详解】任务一:拟写标题。短视频内容为疫情期
7、间延长的初中生活,视频是对这段生活的记录。拟写标题,要紧扣内容,语言精炼。如:精彩三十天不一样的六月珍惜这抹色彩。任务二:本题考查仿写。排比,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分句或句子,内容上相关联。示例:让我们的回忆又多了一份快乐;让我们的经历又多了一份精彩。7. 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读古诗文,不单要读语言,更要读意蕴,读杜甫望岳“_,_”,我们读到了一种勇攀顶峰的豪情和俯视一切的雄心;读范仲淹岳阳楼记“_,_”,我们读到了一种超越个人忧乐的博大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担当;读陆游游山西村“_,_”,我们读到了一种峰回路转后必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
8、涛连晓雾)“九万里风鹏正举。_,_”,我们读到了一种乘风高飞的决心和寻求理想的乐观。【答案】 (1). 会当凌绝顶 (2). 一览众山小 (3). 先天下之忧而忧 (4). 后天下之乐而乐 (5). 山重水复疑无路 (6). 柳暗花明又一村 (7). 风休住 (8). 蓬舟吹取三山去【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凌、忧、疑、蓬”等字词容易写错。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9、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伛,驼
10、背。绥,安抚。恣,听任。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 袁公问曰/贤家君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元方称颖川太守为高明之君,自己父亲为忠臣孝子,只是出于恭敬。B. 陈元方列举古代高明之君放逐忠臣孝子的事例来反驳客人,客人惭愧地离开了。C. 陈元方说自己的父亲效法袁公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时间久了更加受人敬重。D. 陈元方认为周公、孔子处在同一时
11、代,相隔万里,处事的举措也是不一样的。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足下言何其谬也!(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答案】8. A 9. B 10. (1)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的意思是: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
12、做了些什么事情?”因此断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故选A。【9题详解】A. “只是出于恭敬” 错误,由下文的举例可知,元方是出于真实的看法;C.“说自己的父亲效法袁公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 错误,根据“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可知,是谁也没有效仿谁;D.“处在同一时代,相隔万里,处事的举措也是不一样的”错误,根据“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可知,是处于不同时代,根据“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可知,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
13、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足下,对对方的敬称,您;谬,错误,荒谬。(2)绥,安抚;以,用;抚,安抚,体恤。【点睛】参考译文: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作恭敬,其实是不能
14、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汤。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
15、孔子也没有学周公。”(二)(共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B. 首联通过写钱塘湖水面降低、白云与波浪相连接表现季节特点。C. 颔联和颈联选取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D. 最后两句间接抒情,点明湖东景致不足称道,而白沙堤景致最美。12. 从下面A、B两题中选做一题A.颔联中有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
16、B.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市成功遏制了新冠病毒传播,我们得以走出家门,观赏美景。请模仿本诗尾联,抒写自己所见所感。写作时可不考虑律诗音韵方面的要求。答:我选( )。_【答案】11. C 12. A:“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泥衔草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B:最爱武大樱花美,花香百里心飞扬。【解析】11题详解】A有误,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西湖初春美景的喜爱之情;B有误,“水面初平”写的是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白云与水面相连接,并不是“水面降低”“与波浪相连”;D有误,尾联并非间接抒情,“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
17、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故选C。【12题详解】A、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可贵,一个“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莺燕的动态,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B、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古诗的能力。可以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如“樱花”等,表现疫情结束后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即可。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共10分)阅读下应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的
18、“黄金体温”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
19、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
20、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
21、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摄氏度。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摘编自读者2019年第9期)1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身体的各个部分在任何时间都是37摄氏度。B. 变温动物对能量需求更少,因而它们的生存策略更加高明。C. 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它们都是人与动物的致命杀手。D. 体温37摄氏度是人类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选
22、择的一个平衡点。14. 从-自然段来看,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人类体温固定为37摄氏度的现象?15. 两段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16. 根据全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下面信息整合任务。【链接】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能力,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无论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进入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现酸性;随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作用下会呈现碱性。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其某是酸性体质”“某某是碱性体质”,其实,酸碱体质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而对于食物,我们也大可不必太在意它的酸碱
23、,应该注意的是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人体在对待温度与酸碱度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是:都能够依靠自身强大的_能力,使体温或体液酸碱度处于_状态。不同之处是:“黄金体温”有生物学研究和数学原理支撑。“酸碱体质”的说法却缺乏_。【答案】13. D 14. 数学原理和自然选择 15. 两段文字把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在气温太高和太低以及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的不同表现作比较,突出说明了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16. (1). 调节 (2). 平衡 (3). 科学依据【解析】【13题详解】A.从第段“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
24、有所差别”可知,“都是37摄氏度”错; B.从第段“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第段“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和第段“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可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更加高明”错; C.从第段“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可知,“真菌,它们都是人
25、与动物的致命杀手”错; D.从第段“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摄氏度”和第段“于是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可知,说法无误;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第段提出“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的问题,第段“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用数学原理来回答问题;第段,写“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
26、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摄氏度。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从自然生存法则方面来解释原因;第段得出结论: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所以,人类体温37度,是自然选择和数学原理两方面的原因。【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第段“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当气温太低,它们”与“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把变温动物在温度太高或太低时的表现与恒温动物的作比较,突出说明了恒温动物“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第段“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
27、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把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的不同反应作比较,突出说明了恒温动物“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这两段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共同说明了第段的“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与概括。从文章第段中“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可以得出,恒温动物有着体温调节能力,结合材料中的“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能力,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可以找到答案:调节和平衡;从“其实,酸碱体质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可以找到第三空的答案:
28、科学依据。(二)(共15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板栗的父子梁艳飞如往常一样,晚饭后七点半,我来到河堤上散步。我又见到了他。他在我居住的小区旁的河堤上卖板栗。播音器里重复播放着“板栗,野生板栗,不要钱啊,不要钱。”说是不要钱,当然不是放兜里拿走,而是试试味。连续几年来,他都在这个地方卖板栗,从不间断。最初记住他,在三年前,源于他的孩子。小男孩坐在贩卖板栗的三轮车前座上,两岁多,正自顾自玩耍。为了孩子的安全,前座已被他用木条围成四方形,坐在其间,下不来,也掉不了。孩子太小,玩耍过后,想要父亲陪伴。见父亲许久不理睬自己,便在那里左转右跳,嗷嗷大哭。可他不想丢了生意,开始一边忙一边大声训
29、斥,想借助声音的分贝大,让孩子乖乖听话、安静地坐下。这时,孩子越发感到委屈,哭声更加响亮,眼泪、鼻涕、污垢,在脸上乱成一团。哭声再响,也扭转不了局面,父亲依然继续他的忙碌,为顾客耐心挑选栗子,语气和善,一脸笑意,与刚刚训斥孩子的口气截然相反。这一刻,赚钱重要。男人三十岁左右,个子不高、体形结实、皮肤偏黑,明显是在太阳下劳作时间过长形成的。他与顾客交流的声音大,责骂孩子的声音更大,每次见到他,我都会留意那个孩子。有一天,我忍不住上前问他,孩子的妈妈去哪里了?他说,走了。走了。他没有多说,只有这两个字。之后,我见到他们多是在河堤上。他与他,一大一小,相互陪伴,彼此慰藉。在夜色下费力地讨要生活。有时
30、,看到孩子哭泣的脸,我总会多买一些板栗,希望他能早点卖完,好早一点带着孩子回家。一日傍晚,我见到他们,孩子没有坐在车上,而是在他周围转圈玩游戏。细细一看,孩子腰间捆有一根长长的绳,另一头捆在车架上。为防孩子走失,又不影响生意,他只能将孩子像小狗一样捆在身边。孩子没有同伴,一个人玩,周边灯光昏暗,蚊虫乱飞,近处是父亲的叫卖声、来往不息的人群、嘈杂刺耳的车鸣。远处是若隐若现的村庄和暗黑无边的夜色。摊前人来人往,板栗越来越少,男人忙手中的营生,眼光时不时落在孩子身上。再过一段时日,河堤上只有他,撞上我四处找寻的眼光,他说,孩子送去了幼儿园,读书去了,那晚,他脸上溢着笑,很轻松,暖暖的,似已卸下千斤重
31、担,他补充了一句,幼儿园全托,钱有点多。脸上依旧溢着笑。生活中,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隐藏在浩瀚的夜色里,我无法断定他们幸福与否,只希望,他们彼此陪伴,彼此取暖。孩子身在学校,他将与书为伴,不再出现在黑暗的夜里。河提上,只留父亲一人能继续卖板栗。炒板栗很香,远远地就能闻见。但愿他们的生活,没有黑夜,只有清香。(摘编自2020年5月散文选刊)17. 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散文具体讲述了作者四次买板栗的经历。B. 这篇散文以男人的家庭变故为线索来结构全篇。C. 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卖板栗父子的同情与祝福。D. 这篇散文结尾直接点明了“地摊经济”的紧荣。18. 结合
32、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文中划线的语句。(1)那晚,他脸上溢着笑,很轻松,暖暖的,似已卸下千斤重担。(提示:“他”因何而“笑”?“千斤重担”指什么?(2)他将与书为伴,不再出现在黑暗的夜里(提示: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19. 这篇散文第段“彼此陪伴,彼此慰藉”与第段“他们彼此陪伴,彼此取暖”前后照应,请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20. 这篇散文三处加点的地方都提到“钱”。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7. C 18. (1)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笑”写出了男子的高兴,前面男子在回答作者问题时,告知孩子去幼儿园了,重点强调是去读书了,看出这位男子非常重
33、视读书,他认为孩子读书就会改变孩子的命运,孩子的生活会更好,而“千斤重担”则是对孩子未来的一种担心,担心其会像自己一般生活艰难。男子因为孩子能够通过读书获得更好的未来而笑,表现了男子对儿子的爱和对儿子的期待。(2)“黑暗的夜里”指真实的黑夜,指孩子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不得不在黑夜里和父亲出来摆摊卖栗子,同时,也是喻指孩子过去的生活。但是,因为读书,这个孩子会有更好的未来,不会如同黑夜一般没有希望,而是充满光明,表现了作者对这对父子的祝福。 19. 能够使文章情节内容更加完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了文章中心,突出了这对父子间的深厚亲情,。 20. 第一处,试吃板栗不要钱,吸引顾客,突出了男
34、子的朴实;第二处,男子对待孩子严厉,对待顾客态度温和,原因是赚钱很重要,突出了其经济条件的艰难;第三处,这里指对男子而言,幼儿园全托花的钱比较多,但是他却很高兴,因为他认为去幼儿园读书很重要,能够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未来,表现了男子对儿子的期望和爱。【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A只有文章第七段提到了“我”买板栗,但文章并没有具体的写四次买板栗的经历,结合第一段、第三段、第八段、第九段段首句可知,文章具体讲述了作者四次见到男人的印象和思考,故A错误;B线索要贯穿全文,而男人的家庭变故只在文章的四五六段提到,故男人的家庭变故不是文章线索,应是以男人卖板栗为线索来结构全篇。故B错误;C结合文
35、章第七段“有时,看到孩子哭泣的脸,我总会多买一些板栗,希望他能早点卖完,好早一点带着孩子回家”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卖栗子父子的同情,结合文章结尾段落“炒板栗很香,远远地就能闻见。但愿他们的生活,没有黑夜,只有清香”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卖板栗父子祝福,故C正确;D文章写的是卖栗子父子的亲情和生活,和“地摊经济”无关,故D错误;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理解。(1)“他脸上溢着笑,很轻松,暖暖的”是神态描写,用“笑”这个神态表现了男子的高兴,结合文章第九段“再过一段时日,河堤上只有他,撞上我四处找寻的眼光,他说,孩子送去了幼儿园,读书去了”可知,这里交代了孩子的去向,而后面特意补充了一句“读书去
36、了”,男子因为孩子去幼儿园读书而高兴,表现这位男子对于读书的重视。“似已卸下千斤重担”是心理描写,男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表现出如释重负,并非是因为孩子不在身边而感到轻松,而是因为孩子去幼儿园读书而感到轻松,在男子看来,读书意味着另外一种生活,和他不一样的生活,更有希望和未来的生活。故这句话写出了男子因为孩子去幼儿园读书的快乐和对孩子未来的期望,表达了对孩子的爱。(2)结合第七段“在夜色下费力地讨要生活”等句子可知,“黑暗的夜里”是实指,指的是孩子不得不和男子在黑夜里卖板栗,生活艰难。结合尾段“但愿他们的生活,没有黑夜,只有清香”可知,这里的“黑暗的夜里”是喻指,指的是男子和孩子的生活,像黑夜一
37、样没有光明、希望,只有艰难和困苦。而这样的艰难的生活会因为读书而发生改变,读书能够给这对父子带去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希望。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这对父子的祝福。【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1)在结构上,前后照应能够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完整,结构严谨,搭配衔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2)在文章内容上,“彼此陪伴,彼此慰藉”这句话指卖板栗父子俩在困境、艰难的生活里互相陪伴、彼此慰藉,写出了他们之间的父子亲情的深厚,这也是文章的中心,故这句话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感染力。【2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第一处提到钱是在文章第二段,结合第二段“说是不要钱,当然
38、不是放兜里拿走,而是试试味”可知,男子这里提到的“不要钱”是指试吃不要钱,从这里上看出男子做生意的朴实。(2)第二处提到钱是在文章第三段,结合“语气和善,一脸笑意,与刚刚训斥孩子的口气截然相反”可知,男子对待哭闹的儿子态度非常的严厉,对待顾客却很和善,这样的不同是因为顾客买东西能够给男人带来金钱上的收获,对于男子来说,赚钱很重要,重要到超过儿子一时的不高兴,结合前后文可知,男子不是不爱儿子,“这一刻”突出了只在这个短时间里,赚钱地位超过了儿子,进而表现了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好。(3)第三处提到钱是在文章第九段,结合“幼儿园全托,钱有点多。脸上依旧溢着笑”可知,男子提到幼儿园全托的费用对于他来说是有
39、些高的,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男子却很高兴,结合“他说,孩子送去了幼儿园,读书去了”可知,男子认为孩子在幼儿园能够读书,这一点好处超过了钱有些多的弊端,看出男子对于孩子的读书非常重视,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拥有更好的未来,改变生活,这里面流露着男子对儿子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儿子的深厚的爱。四、名著阅读(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极冷,小茶馆的门窗都关得严严的,充满了煤气、汗味与贱臭的干烟味,里面喝茶的几乎都是拉车的,他们喝着、说着,像鸟儿炸了巢似的讲着一日间的委屈,祥子始终一语未发,可是很留心他们说了什么,他从别人的话中,吸收着生命的苦味,认识了自己,也想同情大家。大家正说得热闹,一
40、位五十多岁的老车夫进了门,他穿着件短不短、长不长、襟上肘上都已露了棉花的衣服,老车夫刚坐下便全身都出溜下去,掌柜急忙给他喂了糖水,老车夫哼哼了两声,才睁开了眼。祥子始终没有言语,呆呆的立在那里。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他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又跑回来,手里用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然后,坐在原位,低下头去,仿佛非常疲倦。老车夫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有吃一口,直到大家从外面叫来了他的孙子小马儿,他才将八个包子交给孙子,慢慢地吞咽了两个,吃完,老车夫向大家再三道了谢,便又出了门。祥子跟了出来,他呆呆的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老者一边走还一边说话,语
41、声时高时低,祥子看着,听看,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他向来没有轻易撒手过一个钱,现在他觉得很痛快,为这一老一少买了十个包子。直到已看不见了他们,他才又送到屋中。21. 上面文段摘编自名著骆驼祥子,关于这部名著,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骆驼祥子是老舍以老上海下层平民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小说。B. 骆驼祥子讲述了祥子屡受打击却始终不放弃生活希望的放事。C. 骆驼祥子以祥子与虎妞的婚姻悲剧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D. 骆驼祥子通过讲述祥子的不幸遭遇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22. 根据以上文段,概括祥子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段中有关细节描写进行分析。23. 老舍先生说:“我的主角(祥子),不但吃的
42、苦、喝的苦,连一阵风、一场雨也给他的精神以无情的苦刑。”请结合骆驼祥子整本书内容来读读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21. D 22. 憨厚老实,不善言谈,在大家说着自己的委屈时,祥子一言不发。善良,有同情心,在看到老马因饥饿昏倒后,跑去买来包子给老马吃。自食其力,体面能干。这时候的祥子,坚韧好强,以拉车谋生,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是老马祖孙的现状让他似乎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开始感到难过。 23. 这句话概括了祥子悲惨的一生。祥子来自农村,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的一生,既经历着自然的风雨,也承受着社会的风雨。自然的风雨如写他在暴风雨下拉车,他的精神上的痛苦。社会的风雨如他
43、的“三落”的原因,而且最后是社会的风雨一步步摧残了他的精神。一次出车,大兵抢了他的车,抓了他的人。从兵营中逃出来的他,牵出三匹骆驼,准备再次奋斗,却又被孙侦探敲诈了卖骆驼的钱。后来与虎妞成家,婚姻并不幸福。虎妞难产,祥子埋葬虎妞,拥有自己的车的愿望彻底破灭。最后小福子的死,彻底摧毁了祥子。【解析】【21题详解】A.骆驼祥子是老舍以老北京下层平民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不是“上海”;B.祥子在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的理想破灭后,在他心爱的小福子死后,便堕落了。“始终不放弃生活希望”理解错误;C.骆驼祥子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一段“祥子始终一
44、语未发,可是很留心他们说了什么,他从别人的话中,吸收着生命的苦味,认识了自己,也想同情大家”可以看出祥子憨厚老实,不善言谈;四段“祥子始终没有言语,呆呆的立在那里。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他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又跑回来,手里用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可以看出祥子善良,有同情心;四段“祥子看着,听看,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这时候的祥子,坚韧好强,以拉车谋生,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是老马祖孙的现状让他似乎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开始感到难过。此时的祥子是自食其力的,体面能干的。【23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
45、般。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的一生,既经历着自然的风雨,也承受着社会的风雨。第十八章写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祥子在暴雨拉车的挣命情况和痛苦感受表现了他在与天搏击,实际上是在与自己搏斗。“风雨”还指社会的风雨,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他才赚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吃的苦,喝的苦,但是,为了有一辆自己的车,这些苦他都是甘愿吃的。对于一个靠个人奋斗的下层劳动者来说,社会的风雨,足以给他精神的摧残和折磨。军阀混乱的年代,一次拉车让这个小小的车夫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大兵抢了他的车,抓了他的人。他为之奋斗几年的成果毁于一旦。从兵营中逃出来的他,牵出三匹骆驼,准备再次奋斗,却又被孙侦探
46、敲诈了卖骆驼的钱。虎妞的引诱,给了他一段不幸福的婚姻。最后小福子的死,彻底摧毁了祥子。生活上的苦,祥子吃得。这精神上的苦刑,一步步摧毁了他。五、作文(50分)24. 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此刻,你正在面对一场大考其实,到目前为止,你已面对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考”:有学习上的“考”,比如一道习题、一份试卷;也有生活上的“考”,比如一次争吵、一种困境。别人有意出了一道难题,考了你;你无意犯了一个错误,考了别人,有些“考”,考的是知识;有些“考”,考的是品质请以“考”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不少于600字。【答案】范文考天上的月亮是多么恬静,微风轻轻地抚摸着我,轻轻地翻动着窗前的书。周围是那么宁静,而我却心神激荡,上午考场上发生的一幕不禁在脑海中浮现。早上,天气格外好,昨晚刚下过一场雨,新鲜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我的心情也很好,因为今早的考试是最后一门,也是我最有把握的一门英语。考完了这门,我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啦!哈哈,太好了!我心里想着,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