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2017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说明:1、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ki) 哺育 孜孜不倦(z) 头晕目炫B、静谧(m) 荒缪 龙吟凤哕(su) 囊萤映雪C、荣膺(yn) 辐射 恍然大悟(hung) 锋芒必露D、门楣(mi) 剽悍 周道如砥(d) 诚惶诚恐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C、鼓角齐鸣,喊
2、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裂之势。 D、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彼,却也习以为常。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经典作品,会拓宽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
3、色都不相同。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画。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A、 B、C、 D、5、下来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这种年轻女子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B、“清国留学生”头顶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C、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D、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山 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
4、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注释】枥:同“栎”,落叶乔木。6、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起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富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
5、写景物极不寻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二)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第8-11题 清官周忱 明焦竑周文襄公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使吏抱成案读之,至数万言,背手立听。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己巳之难,英宗既北狩,挞虏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焚之,恐敌之因粮于我也。时周文襄公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预支半年粮,令其往取。于是肩负者踵接于道,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州仓为之一空。公巡抚时,往来皆乘小轿,驿站遇村庄僻处,询访民瘼。五保有王槐云者,夏月林下乘凉。公至,与并坐,说田里间事甚悉,俄而从者至,始知为巡抚,叩头谢
6、罪。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节选自玉堂丛语清官周忱) 【注释】周文襄公:指周忱,历任庶吉士、刑部员外郎、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抚、工部尚书。 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亲征,大败,英宗被俘,史称“己巳之难”。 狩:讳称帝王逃亡或被俘。 达虏: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的蔑称。 通州仓:设置在通州的粮仓,下文的“通仓”为其简称。 因粮于我:指蒙古瓦剌部的军队要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 卫军:为明朝初期和中期的军制。 民瘼(m):老百姓的疾病痛苦。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欲活之无路 B、举朝仓皇失措C
7、、时周文襄公适在京 D、说田间事甚悉9、解释文中划线句子。(3分) (1)案( ) (2)恐( ) (3)谢(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1)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2)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11、选文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周文襄公的形象?请概括。(三)古诗文积累。(8分)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1)半卷红旗临易水,_。雁门太守行李贺(2)_,阴阳割昏晓。望岳杜甫(3)中庭生旅谷,_。十五从军行乐府诗集(4)_,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5)年少万兜鍪,_。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6)伤心秦汉经行处,_。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7)鲲之大,_
8、。逍遥游庄子(8)_,与我如浮云。论语七则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7题。(17分)秋夜巴金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问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
9、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
10、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
11、的前途。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哗哗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忘记我。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畏怯?在暴力面前低头?“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
12、,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敢叫?“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叫,敢说,敢做,敢追求!“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影,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
13、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他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合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注】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1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
14、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13、文章写“秋夜的梦”,突出了鲁迅先生哪些性格特点?(2分)14、伴随“我”的梦境,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这颗心,“我”感受到了(听到了、看到了)什么?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文字。(6分) 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所发生的变化“我”所感受到(听到、看到)的通红的心一直在燃烧听见鲁迅一声响亮的回答,看见他向窗外挥手15、梦境中,鲁迅先生激动的、带感情的一席话,表明了他对活着的人怎样的期望?(3分)16、为什么梦醒后“我”会在书上看到鲁迅先生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2分)17、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15、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8-21题。(13分)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梁衡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16、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
17、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
18、。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作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
19、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有删减)18、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4分)19、简要分析文章第4自然段的论证过程。(4分) 20、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1、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
20、分)22、想象学校将举办以“传承书圣文化,培养审美情趣”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写一段150字的宣传文字,以激发全校师生参与活动的激情。【材料一】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研习、欣赏书法,可以增强书写的美感,增进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材料二】王羲之,东晋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影响极大。他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材料三】王羲之的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王羲之书法大多是后人摹写、勾填的,或者从石刻上拓下来的。【材料四】
21、“校园文化节”期间将开展“书法知识讲座”“ 王羲之杯书法大赛”“师生书法作品展”“墨香笔会”等一系列活动。(二)写作(50分)23、请以“向 _学习”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参考答案及解析1.D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A项,kiki, 头晕目炫-头晕目眩; B项,荒缪-荒谬 , su-hu; C项,y-nyng ,锋芒毕露-锋芒毕露。2.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C项,“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用“一马当先”。3.C 解析
22、: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视野可以拓展,但是感受不能拓展,只能是增强。或者删去“人生感受和”; B项,成分残缺,可在“婆娑多姿”后面加“的身影”。 D项,句式糅杂,从结构上看,“由”的出现导致主语的残缺,把“由”删掉。4. B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能力。做此类题时,排列组合首先判断首句。句和句都具有概括性,但根据句中“这样”一词,可知其应在最后。分析剩余句子,可知句紧承句,介绍窗子的具体作用,句对句进行阐释,句举实例对句进行说明,句中的“而且”一词表明该句是进一步的说明。据此,可判断所给句子的正确顺序。5.A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B项,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3、 C项,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6.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颈联描写了茅舍飘出的烘茶蒸茗的气味和隔着竹篱传来的缫丝声,并未直接描写烘茶的过程。7.C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诗人描写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选取了“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以及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缫丝来开拓诗歌的 意境。因此,C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是不准确的。8. 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的能力。“说田间事”动宾结构作主语,“悉”为谓语,“甚”为状语。因此,应该是“说田间事甚悉”,主谓划分。9. (1)案卷文书、卷宗(2)恐怕、担心(3)道歉(古今
24、异义字)10. (1)(周文襄公)听到一个地方,突然点头开心地说:“幸亏有这个理由可以使(他)活下来。” (2)周文襄公笑着安抚宽慰他,并且听他说完才离开。11.(1)判案 (2)救粮 (3)私访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主要事件的能力。回答时,首先梳理全文,可知选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通过一件事来刻画周文襄公的形象:第一自然段主要通过审理判定案件来表现其形象,第二自然段主要通过在战乱中智救通州粮仓中的粮食来表现其形象,第三自然段主要通过担任巡抚时进行私访的故事来表现其形象。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对这三件事进行概括即可。【参考译文】周忱查阅了一件判处死刑的案件,想让这个案犯活下去却没有找到恰当的根据,于
25、是忧愁叹息。他让相关官吏抱着案卷来阅读,读到几万字,一直背着手站着听。(周忱)听到一个地方,突然点头高兴地说:“幸好有这个理由可以使(他)活下来。”于是放出来这个人。英宗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刺部大举入侵,英宗集兵五十万人亲征,大败。英宗已经被俘,蒙古军将要进犯京城,养颜要占据通州粮仓,满朝大臣匆忙慌张,不知所措。一些谈论此事的人想派人拿着火把烧掉粮仓,担心蒙古瓦刺部的军队要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当时周忱正好在京城,于是他建议下令让各卫军预先支取半年的粮食,让他们前往通州仓领取。此建议被批准后,背着粮食的人在路上络绎不绝。不到几天时间,京城的粮食立刻充足,而通州的粮仓却空了。周忱担任巡抚的时
26、候,来来往往都是乘着轻便轿子。驿站碰巧在村庄偏僻之处时,(周忱就)征询访问老百姓的疾苦。困难户中有一个叫王槐云的人,夏天的月夜在林中乘凉。周忱到了这里,和他并排而坐。(困难户)很详细第说了很多田间的事情,一会儿跟随的人到达,困难户才知道周忱是巡抚,连忙叩头道歉。周忱安抚他,并且听他说完才离开。12. (1)霜重鼓寒声不起(2)造化钟神秀(3)井上生旅葵(4)山重水复疑无路(5)坐断东南战未休(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不知其几千里也(8)不义而富贵13. 突出了鲁迅先生慈祥、开朗、平易近人、安静、恳切、热心、勇敢的性格特点。(答到其中两种特点给1分,答到其中四种特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
27、能力。回答此题要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如文中的“深邃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慈祥;“他突然发出爽朗的笑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开朗。依次找出相关语句,然后概括其特点。14.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心仍在他胸膛里燃烧,发光。心在“哗哗剥剥”地燃烧。听见他激动、带感情的声音,看见他手压在胸前。燃烧的心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然后又变成先生的慈祥的脸庞。看见先生衷心愉快的笑脸。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回答此类题,应先锁定答案所在区域,如根据所给的“通红的心一直在燃烧”可知第空应从“透过黑色长袍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归纳概括答案;根据所给的“听到鲁迅先生一声响亮的回答,看见他向窗外挥手”,可
28、知第空应从“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归纳答案。概括后面四个空的内容,也应先抓住“变化”,然后寻找“我所感受到(听到、看到)的”。15.鲁迅先生期望活着的人:(1)管自己的生活;(2)勇敢追求真理;(3)不要在暴力面前低头;(4)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时,首先在文中找到鲁迅先生的“一席话”,即“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然后抓住话中的关键词句,分条概括这席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活着的人怎样的期望”。16.“我”领悟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温暖了“我”、鼓励了“我”,让“我”找到勇气、获得力
29、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时,需要对文章的主旨有一定的把握。通读文章,可以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以及“我”对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赞美。由此分析“我会在书上看到鲁迅先生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的原因即可。17.文章构思奇特,通过梦境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构思和作者情感的把握。回答第一问,关键是明白“构思特点”指的是什么。构思是总体性思维过程,本文总体性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梦境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展现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分析作者情感,应结合文章内容。作者翻阅野草想到先
30、生,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由怀念想到先生的品质,以及“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则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敬仰之情。18. (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2)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3)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4)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通读全文,可知第一自然段为文章的总起段,下面四段依次从四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论证,提取这四段的中心句即本题答案。从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概括,然后分条作答即可。19.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2分),其次以自己写作
31、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过程的把握。本段中,作者要论证的观点是“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供选择”,这个观点是借一句俗语引出的;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先举作文时写鸟的事例进行正面论证,然后以现在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弄清这些问题后,用简洁的文字将这一过程表述出来即可。20.【示例 】例句: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1分) 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回答时,首先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到语言的“生动之处”,如把“积累知识”比作“储存
32、干柴”,把“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比作“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等;然后结合所举例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如比喻的作用就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等。21.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1分);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1分)。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的拓展能力。回答时,要细读题干,如“从作者的观点出发”,就是要弄清作者的观点;“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你认为”,这就要求给出自己的想法。22.范文示例: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书法作品风格独特,代表作兰亭集序帖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传承传
33、统艺术,弘扬民族精神,发扬传统书法精髓,我校特举办以“传承书圣文化,培养审美情趣”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开展“书法知识讲座”“ 王羲之杯书法大赛”“师生书法作品展”“墨香笔会”等一系列活动,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内容完整3分,条理清晰2分,语言通顺1分)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给材料拟写宣传文字的能力。宣传文字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特定的信息通过一定媒介渠道向外宣传的文字。一般来说,宣传文字分为三个层次,即知晓层次、目标层次和行为层次。根据这个特点,结合材料内容,可先对书法、王羲之及其书法作品进行简要介绍,然后简要说明举办活动的原因和目的,最后简要介绍相关活动。22.写作提示:本作文是一个半命题
34、作文。首先要审题, 本文的关键词是“学习”,那么很肯定地告诉我们:我们要写一篇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文章,它的感情基调必须是积极高昂的。限制词是划线部分填充的内容,它决定了我们学习的内容。 “学习”的前提是被影响被引领,是我们以前所不具备的所缺乏的,从而带给我们一个改变,从而使我们有了更深更好的追求,并积极地去努力。其次,对于补充部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填充 如:身边的人(爸爸的一手好菜、妈妈的减肥之路等等),平凡的举动给我们思想上的大启迪,带给我们榜样的力量; 特殊身份职能有影响力的古今中外的名人雅士(陶渊明、邓稼先、华盛顿、盖茨等等),他们带给我们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忍不拔勇于追求等等的气节情操。这类题材要注意避免陷入老而旧、大而空的“通病”,因此,要联系当今社会现象来写,才会有时代特色、现实意义;还可以写自然界中的生灵(落叶、花草、锦绣江南、革命圣地),它们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生活启迪;另外,文体可以是记述文或议论文,记述文一定要有一个感悟的过程,要夹叙夹议。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