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语文 课程教案 课程 名称 大学语文 课程编号 总课时数: 32~48学时 机动课时: 2学时 学 分 2 类别 通识基础课( √ )学科基础课() 限选课( ) 任选课( ) 任课 教师 谢卫平 职称 副教授 授课 对象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0601~07 工业工程0601、02 共9班 基本 教材 和主 要参 考资 料 序号 教材(参考资料)名称 主编 出版社 出版时间 1 《大学语文》 谢卫平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 《大学语文》 李幼奇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3
2、 《大学语文》 徐中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实用写作》 余国瑞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 要求 一、目的:本课程教学内容分文学、写作、语言与口才四大板块,侧重于名篇佳作的阅读、鉴赏,让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时,能吸取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觉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同时又能适应进入社会写作和交际的实际需要,以此提高他们作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要求:学生应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1. 认真听课(适当笔记);要考勤;作业独立完成;安排1:1的时间课后的复习和知识消化。 2. 考试课:期考占70%,平时3
3、0%(达到55分参加期评) 考查课:期考占50%,平时50%(达到60分参加期评) 本课程教学重点和 难点 一、教学重点: 先秦文学中的《诗经》孔子与《论语》;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陶渊明及其作品;隋唐文学中的诗人张若虚、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牧 、李商隐及其作品;宋代文学中的苏轼及其作品;行政公文中的报告、请示、通报 通知、函、会议纪要的写作;科技论文的写作;演讲稿的写作;国际大专辩论赛。 二、 教学难点: 对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审美尺度;对《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理解及其行政公文的具体写作;专用书信的写作;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的建构;
4、国际大专辩论赛模式的运用。 第一章 先秦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诗歌;熟悉并背诵《蒹葭》;掌握《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秋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先秦诗歌概述、《秋水》的写作特色 难点:《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及手段: 举例讲解 多媒体讲解 教学学时: 4学时 第一节 先秦文学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按照通常的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
5、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淮南
6、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古代歌谣主要保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经》原来叫《诗》,编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中创作和流传的民歌和文人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在当时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它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有160篇;雅分“小雅”、“大雅”,是周王朝
7、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音乐,共40篇。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诗歌的作用,曾经做过《诗》的整理工作,并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汉武帝时儒学定于一尊,《诗》被尊为“经”,称为《诗经》。当时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失传,只有《毛诗》流传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经》。 《诗经》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十五“国风”,它从各个方面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包括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处境、风俗习惯、恋爱婚姻等。国风中的诗歌大部分是抒情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直接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和悲哀,反映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的性格
8、特征;它们以生动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奠定了古代文学创作优良的写实传统。国风中大量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采用回环反复的重章结构,多数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普遍使用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这些对当时的文人和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文字的发明并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散文才逐渐发展起来。先秦的散文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西周以前,“学在官府”,文字主要由极少数巫师兼史官的人掌握。先秦的史籍可以分为记言和记事两类。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是记叙散文的雏形。《尚书》是古代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散文总集。《尚书》就是上古之书,相传为孔子所
9、编,汇集了虞、夏、商、周四代的重要历史文件。秦始皇焚书坑儒,这部书一度亡佚。到了汉代,便有“今古文”之分。今文《尚书》是汉初经师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下的;汉代在孔子墙壁中发现的《尚书》是用古文字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尚书》。流传下来的《尚书》是《古文尚书》,58篇中只有33篇为今古文本所共有,其余的是魏晋时人所伪造。 《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著作,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它由一些类似标题新闻的文字组成,极简括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相传《春秋》经过孔子的修订,虽然记事十分简略,但通过严谨的书法来褒贬事物,体现了尊王攘夷、正名定
10、分、维护周王朝“大一统”局面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 战国时期,史传散文的写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是古代注释的一种体式。由于《春秋》文句简短,措词隐晦,后人在传习它时往往加以解说和补充,称为“传”。解说《春秋》的除《左传》以外,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记事终于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多13年。它详细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的本末及相关的佚闻琐事,广泛涉及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也记载了天道、鬼神、灾祥、卜筮等
11、作者认为可资劝戒之事,内容丰富多彩。《左传》揭露了统治者残暴与荒淫,宣扬了民本思想,讴歌了爱国主义,但也宣扬了宗法伦理思想、正统等级观念和宗教迷信。《左传》重视对事件起因、过程和结局的完整记述,叙事生动,特别善于描写战争的场面,善于通过细节和对话来刻划人物,表现人物性格。它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于后世的史传文学、叙事散文和小说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国语》是分别记载公元前10世纪至前5世纪周王朝和诸侯各国史事的一部国别史,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所以名为《国语》。司马迁认为此书是左丘明所作,实际上大约出自战国初期史家之手。比起《左传》来,《国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为逊色,但记言
12、或生动有趣,或婉而多讽,有自己的特色。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诸侯各国史事,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并确定书名。《国策》记录了战国时代约240年中谋臣策士合纵连横、纵横捭阖的政治活动和有关的言辞。《国策》中的人物是复杂的,既有蔑视王侯、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义侠”之士,也有朝秦暮楚追求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长于分析形势和各种利害关系,辩辞铺张扬厉,气势充沛,并且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来增强说服力。《国策》的记事也善于铺张渲染,而又细腻传神,如苏秦失意的颓丧与得意的忘形,鲁仲连的倜傥奇伟、慷慨慕义,荆轲的慷慨悲壮、沉毅勇决,都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13、标志着叙事散文语言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凌夷,诸侯争霸,“士”阶层兴起,学术由官府向下层转移。新兴的“士”以学者或政治家的面目出现,讲学授徒,著书立说,百家争鸣,推动了这一时期说理散文蓬勃的发展。先秦诸子散文早期有《论语》和《墨子》,中期有《孟子》与《庄子》等,晚期有《荀子》和《韩非子》,由短小篇幅发展到结构完整的长篇大论,语言风格由质朴简约发展到或宽厚弘博,或恢诡恣肆,或简洁严谨,或犀利峻刻,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所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全书共20篇,每篇分若干节,以简短的谈话或问答来反映孔子以“仁”为中心的政治
14、思想与各种学术观点,语言简炼,寓意深远,风格雍容和顺,含蓄迂徐,能在简单的对话和描述中展示人物性格,不少话语成为格言与成语,流传至今。 《墨子》是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现存53篇,既反映了学派创始人墨翟的思想,也记述了墨子弟子的言行。《墨子》的文章语言质朴,较少文学色彩,有的还保存了语录和对话的形式,但善于运用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到抽象,逻辑性很强。《墨子》涉及的学术领域广泛,其中墨家后期学者的科学著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孟子》记载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轲的言行,是一部由若干篇对话组成的论辩著作。全书共七章,每章又分上、下。孟子的思想以“仁义”为核心,强调以民为本,施行“王道”。其散
15、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有纵横家的气概;在辩论的开展中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对话语言接近口语,语气逼真,生动有趣,常常用形象的比喻、寓言来叙事说理。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著作,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相传为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出自庄子的后学。庄子继承并发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哲学,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区别是相对的,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力图在乱世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庄子》的散文善于设譬取喻,采用大量的寓言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进行论辩,想像恢诡奇幻,形象生动,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庄子》的文章构思奇特,变幻莫测,有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似
16、万斛泉源喷薄而出,有时则汪洋恣肆机趣横生,不仅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就是后世的散文也罕有其匹。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况的著作,全书32篇。荀子兼法后王,亦尚霸道,不信天命而强调人事,政治主张与孟子有显著的差异。荀子学问博通,涉猎甚广,他的散文长于辩论,思想深邃,说理透辟,逻辑严密,句法整练,比喻叠出,词采缤纷。其中韵散结合的《赋篇》,则开后世赋体文学的先河。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全书55篇,主要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研究君主如何运用法术威势的各种手段进行统治,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韩非的散文议论透辟,逻辑严密,语言犀利,风格冷峻,既有极强的分析能力,又以大量
17、的寓言故事和历史事实为论据,是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其中许多寓言故事至今仍流传不衰,脍炙人口。 战国时期,在我国南方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楚辞”。它以个人为创作主体,突破了以四言为主的诗歌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的新诗体,“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汉代的刘向和王逸将楚辞类作品编集在一起,定名为《楚辞》。《楚辞》与《诗经》成为先秦诗歌中的双璧、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又因为《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所以后世常以“诗骚”或“风骚”并称。 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处在社会急剧变化、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时
18、代,抱有进步的政治理想,一心为楚国的强大而努力,但受猜疑而长期遭放逐,写下了许多抒发忧愤、表达爱国理想的诗篇,其中《离骚》是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光耀千古的杰作。除《离骚》外,还有《九章》(9首)、《九歌》(11篇)、《天问》等。屈原诗歌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与屈原同时的重要作家还有宋玉,文学史上常以“屈宋”并称。宋玉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传统,其他作品在文学史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作品选 蒹 葭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存诗305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
19、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这些作品大抵产生于周初(约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 在内容上,《诗经》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周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等等。其中不少民间创作还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反映了下层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在艺术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常用重章叠句,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并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其中不少优秀篇章,极富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理解 《蒹葭》成为一
20、贯以“慷慨悲歌”为主的《秦風》中的别致之作。 本诗是抒写怀人之情。全诗共分三章。每一章的开头都以秋日河边的芦苇起兴,借助经霜侵袭的芦苇凄清而苍茫的景色,引出对伊人的追求遭到阻隔的惆怅情绪。后四句则紧扣河水描绘了追寻的状况,抒发作者执着追求而追求不得的无奈与忧伤。 由于所抒之情与外在景物紧密相联,全诗情景交融。又由于追寻对象的不确定性,以及追寻过程的迷离恍惚,故全诗意境朦胧。有人因此认为这是一首求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伊人”指意中人。但不管诗人追求的“伊人”为谁,它传达出了一种共通的感情,即执着追求而追求不得,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与惆怅,所以这两种解释都可以,甚
21、至涵盖了一切类似的人生境遇。 从爱情诗的角度说,它是一首比《关雎》诗意更加婉转浓郁,意境更加含蓄优美,而情绪也更加跌宕复杂,更加扑朔迷离的诗。深秋的清早,河边萧瑟的寒气笼罩着大片芦苇的河岸,苇丛上浓郁的雾气轻轻游走,清冷的白露悄无声息地凝结在芦苇那初生的叶片上……男子没有自信,犹豫徘徊,想望伊人,不知道自己能否获得对方的爱情,但对可望而不可即的姑娘又饱含执着,充满情意。诗人用这样的风景烘托出男人那忧伤、凄清而又迷离的心境,继而又用白露“为霜”、“未晞”、和“未已”表达主人追求的时间之长、等待之久,又用“溯洄”“溯游”这样的动作来表达主人公寻求的执着。充满忧郁、伤感的男子则似乎预感到自己的爱情
22、一定会像漫漫长途中的跋涉一样充满痛苦的煎熬。他几乎可以肯定那位“在水一方”的女子对于他来说可望而不可及,他注定要经历一场毫无结果的单相思的爱情。可以说是后代那些扑朔迷离的、伤感的爱情诗的先导,故此诗被后世称作“千古伤心之祖”。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使诗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深化了诗的主题和意境。 三、练习 1、为什么说这首诗的意境是朦胧的? 2、谈谈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所起的作用。 3、背诵这首诗。 湘夫人 一、屈原 屈原:(约前340——前277),名平,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是战国时楚国的没落贵族,曾为楚怀王左徒。为了楚国的强大和实现自
23、己政治理想而殚精竭虑积极奔走,为腐朽的旧贵族集团所不容,终为楚王所放逐,流落沅湘。屈原虽被放逐,仍然心怀故国,创作了《离骚》等大量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都是采用具有鲜明楚地色彩的新诗体,后来和宋玉等人的作品一起被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九歌》是屈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在当地民俗歌谣的基础上创作的带有“巫风”色彩的一组祭歌,共11篇,它描述的虽是神的形貌和活动,但渗透着世态人情,有着强烈的抒情色彩。 二、作品理解 湘君、湘夫人是传说中的湘水配偶神,是初民自然崇拜的产物。娥皇、女英的故事本已凄婉动人,在民间传说中又和湘水之神捏合在一起了。《湘夫人》与《湘君》正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的祭歌
24、《湘君》中是以男巫扮湘君模样迎接湘君而不遇,《湘夫人》中则是以女巫扮湘夫人状迎湘夫人,虽殷勤备至,却始终未降临,反被湘君遣九嶷之神迎去。于是扮湘夫人迎神的女巫把礼物丢到江中,来表达自己的思慕之情,通过这种“娱神”的形式达到“降神”的目的。 全诗的情感层次依次是不遇的愁苦和忧伤──期盼的急切和懊丧──等待的追思和怅惘──等待的恍惚和哀怨──幻想的甜蜜和美妙──现实的失意和协调。全诗歌唱水神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全诗不从现实取材,而是在神话的宗教故事与气氛中即景抒情,不仅借现实之景抒情,还借假想之景和幻想之景抒情,张显着宗教故事的热情与活力,那
25、飘渺的水波,洞庭湖的落叶,那美好的想象,热情的憧憬……在秋风与愁思的丰富意象中,蕴涵文化深意,寄托着诗人对民间淳朴真挚的爱情和善美生活的拳拳憧憬,同时也反映了楚地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 整篇作品情感深沉,如诉如泣,语言华赡,意象丰富,在修辞上又多用比喻手法和排比句式,典型地反映了楚词的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这一切对于后世的中国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三、练习 本诗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水底花房”的修建,结构富丽堂皇,材质芳香沁人,色彩绚丽华美,诗篇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课后阅读《离骚》,试比较这种祭诗中的浪漫主义与《离骚》中的浪漫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语录十三则
26、 一、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曾为了施展政治抱负而周游列国,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教育及文化整理。 二、作品理解 本课所选十三则孔子语录,主要是侧重人的增进学业和人格、素质修养方面的。其实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要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首先必须树立“好学”上进的精神。勤奋好学、多思善思、实事求是以及就有道而正的态度,都是“好学”精神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但在道德与学问的关系
27、问题上,孔子强调“立德”高于“立功”、“立言”,因而更看重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关键则是如何做人。孔子的这些思想见解,是长期学识积累和丰富人生经验的积淀,充满真知灼见,且言简意赅。所选有关语录,体现了人格和素质修养的主要方面,它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方面的优秀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三、练习 1、逐条分析所选语录的内涵,并说明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2、背诵所选语录。 秋水(节选) 一、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庄子出身贫寒,曾向人贷米度日。楚威王闻其贤名,以厚礼聘任相职,庄子不就,终生穷困。
28、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并称“老庄”。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既有合理因素,也有消极成份。其著作收入《庄子》一书,该书亦称《南华经》,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此书现收文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几部分。一般认为内篇7篇为庄周自著,其余为庄周的门人和后人所作。这些文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文笔恣肆,机智幽默,辞藻瑰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作品理解 庄子散文,“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善
29、于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景象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 本文主要由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构成。当秋水来时,黄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直到他顺流东行,至于北海,面对眼前更加广大无边的大海,才发现自己见闻的浅陋,自惭“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趁势加以开导。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揭示了这样的哲学道理,即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时间、空间及知识水平等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是十分有限的。从而启迪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本文形象说理的方式也颇具特色。作者在文章中展开的现实世界,显示了由微观到宏观
30、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不同层次,就在对现实世界的逐步展开过程中,文章的道理也逐层得以推进,最终表达了全文的主旨。在修辞方面,作者把大量的排比句与反诘句配合运用,渲染气氛,烘托意境,驰骋想象,造成莽莽滔滔的气势,强化了形象说理的力量。 三、练习 1、本文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作者在阐述该道理时存在何种局限? 2、本文在整体构思上有何特点? 3、仔细体会本文形象说理的方法与语言风格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 汉魏六朝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汉魏六朝文学概述;熟悉汉乐府、司马迁与《史记》,三曹、七子、王粲;掌握陶渊明及其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31、陶渊明及其作品风格。 难点:《登楼赋》作品理解。 教学方法及手段: 举例讲解 多媒体讲解 教学学时: 5学时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完成南北统一,其间约800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到分裂对抗、地方割据的变化,文学也逐步摆脱了哲学、史学附庸的地位,开始独立地发展。这一时期的前400年,特别是西汉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大。于是,规模宏大,铺陈扬厉,“润色鸿业”的辞赋创作,成为一时的风气。同时,各种文体的散文和文人五言诗也渐次发展起来。后400年中,陆续出现群雄逐
32、鹿、王室内乱、异族入侵、南北对峙、争战不息的混乱局面。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民生的艰难,对封建统治以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人们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对宇宙和人生进行哲学的思考,对生命本质、个人感受、审美趣味更为关怀,于是文学的形式和技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为了具体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脉络,我们分两部分来进行介绍。 一、两汉文学 在两汉文学中,汉赋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由楚辞演化而来,经过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等几个发展阶段。早期汉赋的内容多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主,形式上带有楚辞的句法特点,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
33、鵩鸟赋》等。西汉中期,从枚乘的《七发》开始,赋的内容向“体物”的方向转变,主要描写京都、宫室、苑囿、畋猎等事物,形成辞藻华丽、想象丰富、专事铺陈、讲究排偶的宏篇巨制。至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描述楚王云梦和天子上林游猎的盛况,使汉大赋的铺彩摛文达到了顶峰。此后,跟进者络绎不绝。如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都洋洋洒洒,蔚为壮观。赋的作者可能意在讽喻,但实际上只能起到“劝百讽一”的效果。东汉中期以后,虽然汉大赋创作仍然不衰,但开始出现了抒情小赋,张衡《思玄赋》、王粲《登楼赋》等就是优秀的代表。 西汉前期的散文,总体上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实用性质
34、内容或是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或是为新王朝提供统治的良策。如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政治眼光敏锐,论说缜密睿智,保持了战国纵横家雄恣辩丽的风格。到了西汉中期,散文开始出现了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如桓宽的《盐铁论》,本是关于国家财政方针讨论会议的记录,也有很多对仗工整的偶句,这成了东汉散文的带有普遍性的特点,后来演化为六朝的骈文。东汉后期散文多批评时政,期以补救,如王符的《潜夫论》等。 代表汉代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它以记人为经,叙事为纬,开纪传体史书体例的先河。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完整地记述了汉武帝以前
35、的中国历史,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司马迁首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他对历史和社会具有独特的极其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善于处理复杂的事件与宏大的场面,通过情节的发展与细节的刻画,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语言既精炼丰富,又准确传神,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对后世叙事散文和古典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歌史上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乐府是秦代建立的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主要任务是收集民歌,训练乐工,编制乐曲,
36、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充和发展。乐府机构采集的民歌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两汉乐府诗主要来自民间,有着民间文学刚健清新的气息,关怀社会人生,贴近现实生活,叙事技巧娴熟,抒情直率大胆,语言质朴,句式以五言和杂言为主,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汉代乐府诗以叙事诗成就更为突出,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古典诗歌中的瑰宝。此后,“乐府古题”成为历代诗人反复创作的重要母题和形式,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诗经》一脉相承,更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成为唐代“新乐府”的源头。 东汉时期,文人五言诗逐渐孕育形成,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这组无名作家的作
37、品,中心主题是咏唱对于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它以悲伤的基调,展示了闺怨、友情、相思、怀乡、游宦、行役、劝慰等多方面的生活内容。它常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非常大胆地表现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毫无矫饰地展示内心世界,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洗练概括,极富于艺术感染力。此后,五言诗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中成为文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孕育、萌生、成长新趋势、新因素的时期,鲜活而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的新景观。首先是“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19),从文学史分期来说,建安文学则包括建安和曹魏的前期。当时,形成了以“三
38、曹”(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羽翼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广泛从事创作活动,创作了许多个性化的作品,推动文学进入自觉的时代。其中,以曹氏父子和王粲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他们继承了汉乐府的关怀现实的传统,以诗歌反映时代的动乱,表现自己高昂的政治理想,喟叹人生的短促和民众的苦难,个性强烈,情调深沉,充满着浓郁的悲剧气氛,形成了慷慨悲凉的时代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这被后世的诗人所景慕,成为他们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曹魏后期文学,文学史上称之为“正始(齐王曹芳年号,240—248)文学”,其主要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
39、中的阮籍和嵇康。他们身处魏、晋易代,司马氏残酷屠杀异己的恐怖政治环境之中,理想破灭,危机四伏,诗歌风格便由悲凉慷慨的高扬,转化为兴旨遥深的“渊永”。隐逸、玄言、游仙,开始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其中,阮籍80多首《咏怀诗》,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写内心深处无法解脱的孤独和苦闷,不乏对礼教的揭露,对政治重压的抗议,“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钟嵘《诗品》)。嵇康为人孤高、任侠,反抗现实较阮籍激烈,散文比诗歌成就要高。其《与山巨源绝交书》,精辟犀利,保持了建安文学的基本风格,成为这一阶段散文最突出的代表。 西晋太康(晋武帝年号,280—289)年间,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稳定和繁荣。虽然
40、门阀士族垄断文化,文学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但仍呈现出热闹的局面。出现了一批比较重要的作家,如傅玄、张华和“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等。他们的诗作笔触细腻,描写繁复,词藻华缛,大量运用偶句,反映了文人诗歌向讲求技巧的方向发展的新趋势,为齐梁诗歌的格律化运动和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诗人中,曾作《三都赋》使“洛阳纸贵”的左思卓尔不群,8首《咏史诗》集中抒发了寒士的不平,对门阀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抗议,犹存建安风力,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胡应麟《诗薮》)。 东晋时期玄言诗泛滥,以诗说理,大多平淡寡味,只有郭璞的《游仙诗》抒写了仕途
41、偃蹇、壮志难酬的苦闷,继承了《诗》、《骚》的比兴寄托的传统,和左思《咏史诗》异曲同工。到超拔流俗的大诗人陶渊明出来,才给文坛带来了务实、冲淡的独特风情。他曾做过短时间的县令、参军。官场的污浊腐败使他毅然辞官归隐。他安贫乐道,崇尚自然,并能把老庄哲学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中发掘出诗意,开创了田园诗这片崭新的天地。他以最平淡朴实的语言,抒写率真自然的情感和怡然自得的心境,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完美意境。他的散文《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同样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由于他的作品和当时文坛的华丽文风相左,当时并不为人所重,死后,他的人格、他的思想、他的生活和他
42、的作品的价值才逐渐显现出来,对后世文人思想和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南朝宋代最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鲍照和颜延之并称为“永嘉(宋武帝年号,424—453)三大家”。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注重字句锤炼,善于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摹自然景物,但有时过分雕琢而流于晦涩。鲍照出身贫寒,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钟嵘《诗品》),对世家大族垄断政权表示了强烈不满,对下层人民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表示了极大同情。他们进一步拓宽了诗歌题材。谢灵运的诗作影响了南朝一代诗风。鲍照的《行路难》等诗也为七言诗体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南齐永明(齐武帝年号,483—493)年间,沈约、王融、谢眺
43、等人,把四声的发现应用到诗歌创作中来,形成了讲求格律和对偶的新体诗,称为“永明体”。他们的追求虽然偏于艺术形式技巧,但同样为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没有永明体,就没有后代的近体诗,唐宋诗歌的成就也就不会那样辉煌。其中的谢眺,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清丽工致的特点,把写景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形成了清新流丽的风格,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梁、陈两代,形成了一些以宫廷为中心的文人集团,作家众多,应酬唱和蔚为风气。由于他们的生活圈子狭窄,诗歌内容相对贫乏,主要以咏物和女性描写作为题材,情调轻艳,风格柔靡,追求声律、对偶和词藻之美,成为文坛普遍的的风尚。这类诗歌人们称之为“宫体”,这种风
44、气一直延续到初唐。 受着诗歌讲求格律形式的影响,东汉以来散文骈偶化的倾向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骈四俪六的骈文和骈赋,对偶工整、音韵和谐、词藻华赡,大量用典,是它们最显著的特点。其中虽然不乏名篇佳作,但发展到后来,骈文不但用于文学散文的创作,而且广泛用在表章奏议、碑志铭诔等日常应用文的写作之中,形成了畸形繁荣的局面。 南北的分裂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加大了地区间文风的差异。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清丽的文学传统和北方雄浑的格调融合起来,创造出一批既秀丽细腻、又清新刚健的诗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阐释和补充《水经》的地理著作,它生动地描绘了祖国雄伟秀丽的山川,
45、记载了很多饶有风趣的民歌民谣、历史事迹和神话传说,文笔优美,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南北朝乐府民歌,也因为南北地域、民族、文化及心理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吴歌、西曲等南朝民歌大都是反映男女爱情的恋歌,语言清新,情致缠绵,风格明丽柔婉,北朝少数民族歌曲更接近社会现实生活,语言质朴,感情直率粗犷,风格刚健雄浑。 魏晋南北朝是古典小说萌芽的时期。这时的小说观念和近代不同,还是指那些“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的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主要保存在一些笔记类著作之中。这类笔记可以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笔记的代表,除了宣扬鬼神迷信之外,保存了一些优秀的神话故事
46、和民间传说,如《干将》、《韩凭》、《吴王小女》、《李寄》等。南朝刘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则是志人笔记的代表,集中记载了汉末到东晋的名人的轶事和言谈,能在只言片语中勾勒出人物的肖像和风神。它们是我国古典文言小说的滥觞,唐代成熟的小说——传奇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文学创作的繁荣,技巧的讲求,都要求理论的指导,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因之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人们开始进行文体的讨论,把哲学和史学的著作与“文”区别开来,又将“文”分为“有韵”的“文”和“无韵”的“笔”。尽管这里的“文”和今天所谓文学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毕竟是观念上巨大的进步。影响深远的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就是在区分文体的基础
47、上编选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齐梁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是两部文学理论批评的专门著作。《文心雕龙》对文学的创作方法、文体的源流演变以及作家作品的优劣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诗品》则把汉代以来的五言体诗分为上、中、下三品,追源溯流,进行了中肯的评论。这两部著作和稍前的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总之,汉魏六朝的文学进入了自觉的独立发展的时代,在辞赋、散文、诗歌、小说、文学理论批评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为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作品选 行行重行行 一、关于《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
48、所编《文选》中所选入的东汉文人所作的五言诗,作者不详。这是早期五言诗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其内容多为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它的文字朴实,内涵丰厚,感情缠绵,有较强的艺术审美性,意境营造独具匠心,对后世五言诗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二、作品理解 这首诗写思妇对丈夫久别不归的思念、哀怨以及强作宽慰的复杂感情。 全诗由两部分组成,前六句主要是追溯离别之初的情形。诗人采用复沓回环的修辞手法,以浅白的叙事性语言,温厚缠绵地写出游子离乡,漂泊远行,道路遥远艰险,再想见面是难上加难的“生离别”。后十句主要是抒写别离以后的种种感受。首先用胡马、越鸟为喻,责备丈夫不知留恋家乡。用“衣带日已缓”这样一个典型
49、的细节来表现思妇的忧虑、悲苦、惆怅情怀,其中“浮云”句又以比喻写出不知丈夫是否在外另有恋情的疑惑。最后有感于年华易逝,美人迟暮,转而勉强宽慰自己。 这首诗用生动的比喻,浅近无华的语言,委曲尽致地表达了一个思妇缠绵悱恻的感情 。 三、练习 1、诗中表达了思妇怎样的复杂感情。 2、诗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表达了什么感情? 短歌行 一、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20岁举孝廉,曾任洛阳北部尉、议郎等官职,汉献帝时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为帝,追尊他为魏武帝。他的诗大多用乐府旧题抒写个人的
50、政治抱负和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格调高昂,气魄雄伟,苍凉悲壮,是“建安风骨”的旗帜。有《魏武帝集》传世。 二、作品理解 曹操喜欢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时事,感发人生。《短歌行》是他晚年的诗作,诗中充满了光阴易逝、功业难成的感慨,更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及时努力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诗的基调不是悲观而是慷慨,不是低沉而是昂奋。诗篇立意深远,跌宕悠扬,集抒情、写景、叙事、说理于一体,抒写了求贤若渴的忧与喜。诗中直接引用《诗经》成句和“周公吐哺”的典故,既贴切,又典雅,拓展了诗的内容与意蕴,委婉地吐露了思贤的深情、纳贤的诚意与决心。比兴、隐喻等手法运用,进一步深化呼唤贤才、实现“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