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和文化竞争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民族存在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互之间角逐,被置于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阔和开放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这种竞争和发展的共存使各个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空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各个领域,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与磨合,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作用被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这个世界历史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位。当今的世界大舞台无疑是
2、全球化的,从有形的人口、产品、资本到无形的理念、文化、意识形态,这些介质在世界范围内无比自由的得以流通。这种流通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物理概念的消失,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这里,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每一个个体与世界整体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类面临着的是全球问题,接触到的是全球资讯。而这样的世界地球村的形成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伴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指数函数速度的增长,把人类从记忆中的农耕劳作、手工经济、祭天祈福、兵车马行的古代社会带入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大生产、电子化生活、交通便利的全球社会。然而,国家仍然是民族的存在主体,仍然是国际活动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
3、、民族的兴旺仍然是各个国家民族不变的主题。各国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同样成了各个民族用作保护自己的特色化发展、抵制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件武器,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了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两把利器。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肆虐、大国关系的新的变化,国家主权问题更涉及到信息主权、生态主权、文化主权等更广阔的范围。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共同的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都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历史总是有章可寻,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春秋战国时期
4、的诸侯争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强者生存有着可以比照的相同历史痕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潮流中仍然具有普适性。各个国家只有在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适者生存的国家丛林中立足。二、不平衡发展下的文化侵略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存在于国际交往中的仍然是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各国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不同的形式依旧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弱肉强食”在经济繁荣、世界大同的面具下悄然进行。文化帝国主义成了让世人担忧的新的名词,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帝
5、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在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T.O苏利文曾经指出:“帝国主义,是某些经济上居支配地位的国家以系统的方式强大和扩大它们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控制的总体过程。这个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刑场拥有财富和力量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贫穷无力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支配、服从或依附关系。文化帝国主义既是这个总体过程的组成部分,又是它的结果。它指的是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
6、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外国商品、收视率极高的好莱坞大片、年轻人热衷的洋节,这些无不是文化帝国主义存在的极好的注脚,面对这种隐形的力量强大的文化侵蚀,各国只有拿起自己的文化武器来进行有力的抵制。三、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文化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侠义的文化是指一个人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一个群体(主要指一个国家、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具体地说它是
7、这个群体的生存和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是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得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只有文化的发展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早在四十年代,毛泽东曾经指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它们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的”。这里的“文化力”显然包括智力因素和精神因素,前者主要是科技、教育,后者则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道德、情操、意志等(即前面所提的广义上的文化概念),这不仅只是毛主席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
8、义者对唯物历史观的正确理解,也是他作为伟大革命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卓有远见的认识。站在现代中国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与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相对应的文化力量必将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深入的来看,它更是中华民族得以延存上千年的根本原因所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日本从二战后受到巨大创伤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迅速的崛起复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各种外因内因的共同作用,但不可忽略的是在所有这些原因背后,都有一个共同起作用的因素,这便是日本一贯坚持自己的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对文化力量的重视,这可以从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性情乃至国家制定的重视教育的基本国策中很明显的看出来。日本的传统文化
9、中有很多舶来品,其中很多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借鉴学习过去的,但他们以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心态对这些外来文化进行自我化吸收,大和民族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的保持和上进文化的坚持对他们的复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果每一个中国人能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很透彻的理解,并以此为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其成果可想而知。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可谓巨大,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认为:21世纪经济的角逐,将是几种文化的较量。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里所指的传统文化首先是基于历史的,是“由历史延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这很大程度上可以等效成历史文化。
10、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及历史背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具有经商民主传统的欧洲文化就对自由相对地崇拜,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什么肤色都有,因此开放之风足冠全球,日本国土小、资源小,就很擅长引进别人的东西,同时也决定了这个民族心理的畸形与大国梦的追求。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则主要发源于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中下游地区,此处地处“历史真正舞台”的北温带,“有这广阔的胸膛”,即平原大陆、气候适宜、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为传统的农耕文明提高了绝佳的条件,此外中国四周基本上除了是连绵大山外就是浩瀚大海,这便造成了对
11、外交通的极大困难,呈现出一种相对封闭的态势,华夏始祖长期处于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的孤立状态,使中华文化能够沿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这种自然环境也促成了中国从周代开始就形成了持续两千多年之久的稳定的自足的农耕经济,显然它有别于陆海交错、港湾纵横、复杂的欧洲,因此也阻碍了开放性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独特优点,同时也使中国人产生了自高自大的自我中心主义,如非我化内便是夷狄,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等。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必有他相应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自
12、然经济一直占着主导地位,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发达的海洋民族有这明显的区别。中国发达的农业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的入世态度、务实精神、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协和万邦”的国防观念、安土重迁的生活态度等,都是由此产生。这种经济特征也导致了在中国必将出现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专制政治制度,即在及其分散的农业个体经济的基础上,必然会建立起高度集中的专制政治,即使在诸侯林立的周代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不管是多么的弱与无能,他也是天下共主。与此对应的是在古代中国长盛不衰的宗法制度,古代中国人一直以家族为本位,耕
13、读传家、尊老尚古、追求稳定是他们的治家之道,“国”只是家的延续,是天下人共同的家,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由血缘家族组成的农村乡社世代相传,成为农业社会最理想的社会基础组织,担负着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多种功能,与之相应的宗法制度也得到极大的完善(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祭祀制度等)。这种高度集权、家国一体的传统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染上了浓重的伦理道德的政治色彩,形成了大一统、尚道德、重亲情等鲜明特点。在以上比较稳定的地理、政治、经济基础上,中华文化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夏商周德人为宗教到先秦子学、西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以及秦汉以来的朴素唯物论、辨证法等等
14、,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的特点。与欧洲中世纪很黑暗的神本主义的基督文化“神学”不同,更与印度佛教文化的“鬼学”相悖,中国的传统文化更重视人伦道德,坚持以人为根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全力探讨人心、人性、伦理等“人”道方面的问题,以便能治世安民;这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却也是紧紧围绕着人,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民为邦本”的基本政治思想,关注百姓现实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的人本关怀等。此外中华文化当中也包含相当丰富的“以自然为本”的思想,这主要体
15、现在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中,它在政治观、伦理观、人生观等处形成了一套与主流儒家学说迥异又相互补充的体系,最终使得很多知识分子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为处世之道,此外主张以法治国的发家、倡导兼爱、非攻的墨家等其他学派也都是把社会、人生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究天人之际”以寻求人之宇宙的关系,“通古今之变”以探求人与历史社会的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思想流派的共同追求。中华文化的这种“人本思想”决定了它的立足现实的理性精神,讲究经世致用。在当今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地球资源渐趋短缺的大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可贵思想更是在全球文化中独闪光芒。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传
16、统”为核心,研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对天、地进行系统阐述,最后逐渐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的自然认知体系,这明显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就要求我们把天、地、人看作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因此天既有自然性又有义理性,并通过各种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来与人进行沟通;老子、庄子从气一元论的角度来论证天、地、人是服从于道这一总规律的统一整体,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价值观;“天人合一”具体的就认为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乃天地之气凝聚而成,因此他们有共同的本性,人需要“物吾与也”地善待世间万物,对天下民众的
17、理解则是“民吾同胞”,这种大和思想直接结果是使中华文化有着极大的包容力和吸收力,与之相应的便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影响深远;此外古代中国先哲们还从个人修养、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对“天人合一”的思想大加利用,认为道德本质与宇宙是一元两体(“大人与天地合其德”),将服从封建纲常提升到是对“天理”遵守的高度,由于天人本是一体,所以从认识主观世界便能达到知天的效果,“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就是这个道理;由以上的诸多认知还使得每个传统中国人都有着“天下一统”的大同思想,认为“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历史的大趋势、潮流所向;于是中国人历来将人与人
18、、自然和谐相处及国家统一、社会协调运作视为最高理想。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比如实事求是、重公爱国、自强不息、尚变求和这些都为我们这个东方古国能屹立于世界几千年提供了极强的精神之柱,这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引以为傲的民族财产,新时代下我们更是要继续发扬光大。五、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有人断言传统文化史现代科技的最大障碍,传统文化不能与科技精神相容。但实际上在15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性的大国,科技水平也是胜于西方。从中国古代文明摇篮黄河,长江流域发掘出几千年前的文物证明,中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就从伏羲
19、氏来说:他仰观天象,了解宇宙,星辰的变化规律;俯察地理,探究山河变迁,大地演化的法则,通达人生必变、应变的大道理,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我国传统文化打下了良好基础。他把这宇宙规律、法则用简单的阴阳、八卦的变化加以表示,这是世界上任何哲学家和思想家所无法比拟的。之后老子发展阴阳变化为太极以表道德规律,并以道德经一书问世。世界上对老子道德经的看法是:日本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老子认作东方的代表”,“我认为他的哲学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他是全人类的导师”;美国高能物理学博士卡泼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
20、。道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有着惊人的类似”;爱因斯坦发现:“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作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做出来了”;李政道说:“近代物理学有些看法和中国太极和阴阳二元的学说有相似的地方”;量子力学创始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在被封为爵士时选了中国太极图案作为他的徽章,象征着中西文化的融合。我国古代科技绝非仅仅“四大发明”,在世界其他地区尚未开化时,从中华伟大的哲学家伏羲画八卦、定阴阳、书易经开始,一代代从社会科学的哲学、伦理学、道德观以及自然科学的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领域已经发
21、明和发现了成千上万个项目。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所著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列举中国发明的居世界第一的100个科技项目。他在书中说:“如果没有从中国传入船舵,指南针和桅杆,欧洲人不会航海,哥伦布不会发现新大陆;如果没有从中国传入马镫,欧洲不会有骑士时代;如果没有从中国传入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人用手誊写书稿时期也许会一直持续许久”;他还说:西方只是引进了中国的思想和发明才得以实现分行耕种、强化除草、种子条播、犁刀翻转土地的耕地法,及马胸带挽具和肩套挽具等。他特别指出:约翰古登堡并未发明活字,活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威廉哈维并未发现人体血液循环,这现象是中国人发现的。首先发现第一运动定律的并
22、不是艾萨古牛顿,而是中国人。著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指出:“中国在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易经不但告诉人们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还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开发大脑以创奇迹造福人类。这一切正如世纪伟人毛泽东说:“中国是个大国,应对人类有较大贡献。”这表达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再者,德国学者莱布尼茨受其阴阳学说启发,发明了二进制,开创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时代;英国结晶学家克里克和美国遗传学家沃森受到易学中太极螺旋图形的启发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等等。中华文
23、化对古代、近代科技的贡献不胜枚举。可这里不得不提李约瑟曾经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的问题:“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于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这便是“李约瑟难题”。为此也就涌现了很多答案,如阴阳五行学说的阻碍、缺乏资本主义的力量推动、封建的自然经济、官办的手工艺、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周期性的战乱、崇尚宋明理学、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直觉的思维方式、表意性质的中国文字系统等等,可谓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其实这些试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技之间寻找一种简单的、决定论式的因果关系几乎是无法办到的,因为任何一个原因
24、只能很片面的反映一些情况,或着说是很可能错误的表象,因为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个稳定的、一致的、恒久的“深层结构”,说明它妨碍科技发展。 中国文明,其中当然包含自然科学,本来有着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独立的发展道路,如果没有外界干扰,没有理由排除中国会发展出近代科技的可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条要讲“经世致用”的特点。事实上,从明末的情况看,由中国的学术传统所折射出来的现象很能说明这种可能性。这方面的探讨将要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东西,此处就不论了。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形而上,忽略形而下,即重理论轻实践,中解释轻运作,从更深的层次看着是对科学技术的功利性和其内蕴含的终极价值之间的轻重问题。很明显,中
25、国传统文化倾向于强调终极价值,近世中国在引进科学技术则是主要从“经世致用”、“救亡图存”的功利目标出发的。对科技的功利性和终极价值之间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方面的内容在西方文化里也有,在我们进行学习和引进西方科技时我们要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终极价值,避免被西方的终极价值所破坏进而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这就要求我们能将传统文化的终极价值与科技的功利性良好地结合起来。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封建文化,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产物,而现代社会则是以全世界为合作范围的工业化时代,两者必然会产生一些冲突,为此我们不能做两种极端的抉择,即全盘否定和完全继承,我们要剔除其封建主义毒素,赋予时代的新意,
26、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进行辨证的否地,即“扬弃”。六、让科技和文化双翼齐飞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其他民族不可复制的独特性,这种文化的力量内化于为中华人民的思想道德中,以我们的勤劳、坚韧、自强不息,造就了新中国现在的发展成就。物质和精神是对立统一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中国的发展必须做到物质和精神两手都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发展。同样,科技和文化也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独体概念,两者是相荣相生,相互促进的。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一定程度上,科技的强大力量也造成了人类对科学技术,工具理性的崇拜,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扭曲了人类
27、的文化追求,传统文化的失落成了我们不得不需要警惕的问题,如上文提到的文化帝国侵略,中国现在虽然综合国力的到了极大的增强,国际地位得以提高,但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保护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目前致力于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球化形势下我国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的紧迫要求。但同时,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一个急待突破的战略点。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的发展只有以同等发达的文化实力匹配,才能形成合力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科学的发展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国家。具体到我们这些正在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正确认识科技和文化的关系,在努力学习科技专业知识,从事科研实践的同时,也不放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华民族优良精神的继承。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世界视野、扎实专业功底、深厚文化底蕴的科研人员。主要参考文献:1 徐长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海潮出版社.19972 刘大椿.科技与文化整合的两个问题.佛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03 百度百科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