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6 ,大小:780KB ,
资源ID:4944150      下载积分:12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9441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9-655-100;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锂电池快速充电系统的设计.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天****】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锂电池快速充电系统的设计.doc

1、中北大学2013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锂电池快速充电系统的设计 摘要:充电技术是影响电池寿命和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寻找有效的充电控制方法,有助于增强电池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本文分析了锂电池快速充电的方法。将整个充电过程分为预充电、恒流充电、恒压充电、涓流充电四个过程。根据此充电方法设计了一种以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锂电池充电系统。整流电路得到的直流电一部分提供给单片机、ADC0808等芯片的供电电压,另一部分提供给电池充电。单片机根据A/D转换器得到的不同电压数值,输出控制不同的PWM波占空比,占空比改变后电池充电的电压值也相应发生变化。PROTUES仿真中,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数值来

2、模拟被充电电池两端电压的变化,三个八位数码管可以实时显示出此电压值的变化,在电压从低到高变化的过程中,可以从示波器看到四中不同的PWM波的占空比,以此来显示四个不同的充电过程。 关键词:快速充电,单片机,protues仿真 The design of Lithium battery quick charging system Abstract: The charge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 te life-spa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batteries. So it is help

3、ful to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and prolong the life-span of the batteries to find a effective charge control mod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ethod of quick charge used for the lithium battery. This charging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eps ,which including the precharge、the constant current c

4、harge、the constant voltage charge、the trickle charge. The paper designs a kind of SCM-51 as control core of lithium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is charging method. One part of the direct current got from the rectifier circuit supports the normal work the SCM、ADC0808. Another part of it u

5、sed for charging the battery. The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can get different voltage dates depending on the A/D converter, so it can output different duty cycle of PWM, the charge voltage can be changed according. In the protues simulation, we can imitate the voltage variation of the charged batter

6、y by changing the slide rheostat value, three eight digital tube can be showed the real-time voltage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voltage change from low to high,we can get four different duty cycle from the oscilloscope, so as to display the four different charging process. Keywords: quick charge,si

7、ngle-chip microcomputer,the protues simulation 目 录 1.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1.2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1 2. 锂电池充电相关理论介绍 3 2.1 电池充电理论基础 3 2.2 快速充电方法的研究 5 2.3 脉冲快速充电原理 6 2.3.1 预充电 6 2.3.2 恒流充电 6 2.3.3 恒压充电 6 2.3.4 涓流充电 7 3. 锂电池快速充电控制系统设计 8 3.1 总体方案设计 8 3.2系统硬件设计 9 3.2.1 充电器主电路设计 9 3.2.2充电器控制

8、电路的设计 12 3.3 整体电路设计 19 4. 系统软件设计 21 5. protues 仿真结果 22 6. 结论 25 参考文献 26 致 谢 28 附录 29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据环境部门统计,目前大气污染的42%来源于交通运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会迅速增加,污染的比例也会相应提高,预计到2010年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将占空气污染的64%,这将严重破坏和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地面生态系统。随着能源的日益紧缺和大气污染的加剧,世界公认的最有发展前景的解决方案是电动车。开发实用、安全、清洁的移动电源,寻求相关的节能、环保

9、解决方案一如发展新型电动车,成为当前各国的迫切任务[1]。 中国对汽车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在以后的十年里中国汽车的需求量将稳步上升,将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汽车市场。到2013年预计中国汽车需求量将达到1100万辆,但人均保有量低,预示着国内汽车市场潜力仍然巨大。我国早已把电动车的研究开发项目列为“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中的重大项目。电动车是完全由二次电池如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或锂离子电池提供动力的汽车。由于电动车完全消除了车辆在运行中的废气排放,完全使用二次能源一电池,使其更符合能源持续利用战略电动车节能,无尾气排放,无噪音,缓解了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的

10、污染是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电动车的充电可以利用夜晚用电低谷时间完成,这可以大大缓解供电、用电矛盾中对电力储备能力的要求。因而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电动车、电动汽车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 本次毕业设计就是针对解决锂离子电动自行车充电器充电慢的问题而选题的,旨在开发一个根据电池饱和程度充电电压改变的快速充电模式,并可以在较短时间之内可以将电池充好的快速充电器(电池规格36V、10A),以解决长时间反复等待电池充电的困扰。 1.2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充电技术是影响电池寿命和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寻找有效的充电控制方式及电池智能化的管理途径,有助于增强电池的使用性能

11、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相关设备的工作可靠性。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所谓快速充电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阶段式充电器,据相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市场上以上的充电器存在各种质量隐患。这些充电器往往充电电流过小,充电电压不稳定,充电时间过长,导致蓄电池内部出现极化现象,严重影响电池的品质。致使充电容量达不到要求,大大降低了蓄电池的正常使用寿命。因此,研制真正意义的快速充电装置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对于提高充电效率、延长电池寿命,节约能源及减小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3]。 本课题设计的快速充电器,其快速主要体现在对电池准确的充电阶段控制上,能够根据锂电池所剩电量采取不同的充电方法。根据锂电池本身的特性和

12、对锂电池充电得出的数据,在对锂电池充电的过程中电池两端的电压与其充电电流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据此根据检测锂电池两端电压,来分阶段,采取不同的充电方法。所以文章主要完成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关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的电化学原理和充放电原理。 第二,关于充电器对锂电池充电的原理及其电路设计。 第三,交流电流对电池充电的原理及其特点。 第四,充电器对充电过程的检测及其自动转换。 第五,电路设计及其元件的选择调试等。 2. 锂电池充电相关理论介绍 2.1 电池充电理论基础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马斯对开口蓄电池

13、的充电过程作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并提出了以最低出气率为前提的,蓄电池可接受的充电曲线,如图1所示。实验表明,如果充电电流按这条曲线变化,就可以大大缩短充电时间,并且对电池的容量和寿命也没有影响。原则上把这条曲线称为最佳充电曲线,从而奠定了快速充电方法的研究方向。 图2.1最佳充电曲线 由图2.1可以看出:初始充电电流很大,但是衰减很快。主要原因是充电过程中产生了极化现象。在密封式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内部产生氧气和氢气,当氧气不能被及时吸收时,便堆积在正极板(正极板产生氧气),使电池内部压力加大,电池温度上升 ,同时缩小了正极板的面积,表现为内阻上升,出现所谓的极化现象。 锂蓄电池放电及充

14、电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充电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LiCoO2==Li(1-x)CoO2+XLi++Xe-(电子) 充电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6C+XLi++Xe- = LixC6 充电电池总反应:LiCoO2+6C = Li(1-x)CoO2+LixC6 很显然,充电过程和放电过程互为逆反应。可逆过程就是热力学的平衡过程,为保障电池能够始终维持在平衡状态之下充电,必须尽量使通过电池的电流小一些。理想条件是外加电压等于电池本身的电动势。但是,实践表明,蓄电池充电时,外加电压必须增大到一定数值才行, 这个数值又因为电极材料,溶液浓度等各种因素的差别而在不同程度上超过了蓄电池的平衡

15、电动势值。在化学反应中,这种电动势超过热力学平衡值的现象,就是极化现象。 一般来说,产生极化现象有3个方面的原因。 a) 欧姆极化  充电过程中,正负离子向两极迁移。在离子迁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阻力,称为欧姆内阻。为了克服这个内阻,外加电压就必须额外施加一定的电压,以克服阻力推动离子迁移。该电压以热的方式转化给环境,出现所谓的欧姆极化。 随着充电电流急剧加大,欧姆极化将造成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高温。 b)浓度极化  电流流过蓄电池时,为维持正常的反应,最理想的情况是电极表面反应物能及时得到补充,生成物能及时离去。实际上,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扩散速度远远比不上化学反应速度,从而造成

16、极板附近电解质浓度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从电极表面到中部,电解质浓度分布不均匀。这种现象称为浓度极化。 c)电化学极化  这种极化是由于电极上进行的电化学反应的速度,落后于电极上电子运动的速度造成的。例如:电池的负极放电前,电极表面带有负电荷,其附近溶液带有正电荷,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放电时,立即有电子释放给外电路。电极表面负电荷减少,而金属溶解的氧化反应进行缓慢,不能及时补充电极表面电子的减少,电极表面带电状态发生变化。这种表面负电荷减少的状态促进金属中电子离开电极,总有一个时刻,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但与放电前相比,电极表面所带负电荷数目减少了,与此对应的电极电势变正。也就是电化学极化电压变高

17、从而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充电电流。同理,电池正极放电时,电极表面所带正电荷数目减少,电极电势变负。 这3种极化现象都是随着充电电流的增大而严重。 2.2 快速充电方法的研究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快锂蓄电池的化学反应速度,缩短蓄电池达到满充状态的时间,同时,保证蓄电池正负极板的极化现象尽量地少或轻,提高蓄电池使用效率。快速充电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3]。 下面介绍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快速充电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围绕着最佳充电曲线进行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其充电曲线尽可能地逼进最佳充电曲线。 a) 脉冲式充电法 这种充电法不仅遵循蓄电池固有的充电接受率,而且能够提高蓄电池充电接受率,从而打破

18、了蓄电池指数充电接受曲线的限制,这也是蓄电池充电理论的新发展。 脉冲充电方式首先是用脉冲电流对电池充电,然后让电池停充一段时间,如此循环。充电脉冲使蓄电池充满电量,而间歇期使蓄电池经化学反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有时间重新化合而被吸收掉,使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自然而然地得到消除,从而减轻了蓄电池的内压,使下一轮的恒流充电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使蓄电池可以吸收更多的电量。间歇脉冲使蓄电池有较充分的反应时间,减少了析气量,提高了蓄电池的充电电流接受率。 b) Reflex快速充电法 这种技术主要面对的充电对象是镍镉电池。由于它采用了新型的充电方法,解决了镍镉电池的记忆效应,因此,大大降低了蓄电池的快速

19、充电的时间。酸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和对充电状态的检测方法与镍镉电池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借鉴。 Reflex充电法的一个工作周期包括正向充电脉冲,反向瞬间放电脉冲,停充维持3个阶段。 c) 变电流间歇充电法 这种充电方法建立在恒流充电和脉冲充电的基础上。其特点是将恒流充电段改为限压变电流间歇充电段。充电前期的各段采用变电流间歇充电的方法,保证加大充电电流,获得绝大部分充电量。充电后期采用定电压充电段,获得过充电量,将电池恢复至完全充电态。通过间歇停充,使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自然而然地得到消除,从而减轻了蓄电池的内压,使下一轮的恒流充电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使蓄电池可以吸收更多的电量。

20、 d) 变电压间歇充电法 在变电流间歇充电法的基础上又有人提出了变电压间歇充电法。与变电流间歇充电方法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阶段的不是间歇恒流,而是间歇恒压。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变电压间歇充电法更加符合最佳充电的充电曲线。在每个恒电压充电阶段,由于是恒压充电,充电电流自然按照指数规律下降,符合电池电流可接受率随着充电的进行逐渐下降的特点。 2.3 脉冲快速充电原理 基于上述理论,并考虑到蓄电池自身的一些特性,本文介绍的快速充电装置所采用的充电方法将整个充电过程分为了预充电、恒流充电、恒压充电、涓流充电4个阶段,根据电池充电时的检测电压数值,由控制器按程序设定进入不同的充电阶段。 2.

21、3.1 预充电 对长期不用的电池、新电池或在充电初期已处于深度放电状态的蓄电池充电时,一开始就采用快速充电会影响电池的寿命。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要先对蓄电池实行稳定小电流充电,使电池电压上升,当电池电压上升到能接受大电流充电的阈值时再进行大电流快速充电。 2.3.2 恒流充电 电流维持在恒定值的充电。是一种广泛采用的充电方法。蓄电池的初充电,运行中的蓄电池的容量检查,运行中的牵引蓄电池的充电以及蓄电池极板的化成充电,多采用恒流或分阶段恒流充电。此法的优点是可以根据蓄电池的容量确定充电电流值,直接计算充电量并确定充电完成的时间。 2.3.3 恒压充电 充电电源的电压在全部充电时间里保持恒定

22、的数值,随着蓄电池端电压的逐渐升高,电流逐渐减少。与恒流充电法相比,其充电过程更接近于最佳充电曲线。用恒定电压快速充电。由于充电初期蓄电池电动势较低,充电电流很大,随着充电的进行,电流将逐渐减少,因此,只需简易控制系统。这种充电方法避免了蓄电池过充。但在充电初期电流过大,对蓄电池寿命造成很大影响,且容易使蓄电池极板弯曲,造成电池报废。 2.3.4 涓流充电 为补偿自放电,使蓄电池保持在近似完全充电状态的连续小电流充电。又称维护充电(浮充)。电信装置、信号系统等的直流电源系统的蓄电池,在完全充电后多处于涓流充电状态,以备放电时使用。经过前三个阶段之后,虽然系统电量接近100%,但实际上电池并

23、未真正达到饱和状态。此时剩余的容量只能靠微小的脉冲电流补充,这个阶段通常需要的时间较长。四个阶段全部完成,电池才能真正达到电量饱和的良好状态。 3. 锂电池快速充电控制系统设计 3.1 总体方案设计 基于蓄电池的充电理论,充电器主电路采用半桥变换器高频开关稳压电源。而控制电路通过单片机控制。电网点先经过各种保护环节,在通过EMI滤波器除去共模信号。桥式整流后,通过两电容分压,分压后与两开关管V1、V2相联。组成半桥式功率变换器,将正弦交流电压变换成约高于充电电压的脉冲电压。在经过半桥滤

24、波和LC滤波电路使电压达到一较稳定值。 控制电路由单片机AT89C51组成,电源由电网交流电经过变压器变压、全桥整流、稳压管稳压后提供。单片机通过ADC0808检测电池的充电电压,并通过数码管显示出电压数值,从而根据设定的程序控制开关管的通断,以进入不同的充电阶段。特别指出的是,数码管的显示数值从低于180变化到255。对应的电压数值为从低电压到正常电压。 硬件整体设计框图,如图3.1所示 图3.1 硬件整体设计框图 第 24 页 共 32 页 3.2系统硬件设计 3.2.1 充电器主电路设计 1)整流电路设计 如下图3.2所示是无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这个电路

25、称为TLC整流电路,由传统的LC滤波器电路附加一个抽头电感、一个小电容和一个二极管构成。TLC整流电路与基本LC滤波器的主要差别是,由谐振支路产生的附加电流分量在两个方面改变了输入电流波形:一是降低低次谐波分量,二是减小电流峰值。该电路能够以小得多的电感尺寸来满足电磁兼容标准。 图3.2 无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单相整流电路的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是在整流电路中用LC滤波器来增大整流桥导通角,从而降低电流谐波,提高功率因数。无源功率因数校正由于采用电感、电容、二极管等元器件代替了价格较高的有源器件,因而使开关电源的成本降低。虽然采用无源功率因数技术所得到的功率因数不如有源功率因数校正下的高

26、但仍然能使电路的功率因数提高到0.9,电流谐波含量降到40%以下,因而这种技术在中小容量的电子设备中被广泛采用。 由于单相半波整流只利用了电源电压的半个周期,同时整流电压的脉动较大。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这里采用全波整流电路——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由4个整流二极管接成电桥的形式构成,如图3.3所示。 图3.3 桥式整流电路 由电路图可知,无论电压U2是在正半周还是负半周,负载上都有相同方式的电流流过。因此,在负载得到的是单相脉动电压和电流。忽略二极管导通时的正向压降,则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波形图3.4如下。 图3.4 桥式整流电路的输出波形 2)半桥逆变电路

27、 半桥逆变电路由两个导电臂构成,每个导电臂由一个全控器件和一个反并联二极管组成。电路图如图3.5所示。直流侧接有两个相互串联切足够大的电容器C1和C2,满足C1=C2。 输出电压U4周期为TS矩形波,其幅值为1/2U3。当V1或V2导通时,负载电流和电压同方向,直流侧向负载提供能量。而当D1或D2导通时,负载电流和电压反方向,负载中电感的能量向直流侧反馈,即负载将起吸收的无功能量反馈回直流侧,反馈的能量暂时存储在直流侧的电容中。该电容起缓冲这种无功能量的作用。半桥逆变电路输出电压波形如图3.6所示。 图3.5半桥逆变器电路 图3.6 半桥逆变电路输出电压波形 3)开关变压器

28、的设计计算 开关变压器的磁化特性工作在第一、第三象限,它的磁通变化可以从-BM到+BM,属于对称式工作变压器。主变压器施加电压只有一半输入电压值1/2U4(+132V)。开关管的反向耐压比较低。在两功率管交替开关作用下,变换器原边可产生幅值280V的方波电压。经变压器整流滤波输出,实现功率转变。 4)变频整流电路 变频整流电路由两个整流二极管和一个LC滤波电路组成,使半桥逆变器输出的脉冲电压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直流电压。整流前后电压波形如下图3.7所示。 图3.7 整流前后的波形 3.2.2充电器控制电路的设计 1) 控制方式 根据蓄电池脉冲快速充电理论,可利用单片机的输出脉

29、冲控制半桥式变换器的两个开关管V1、V2的通断。单片机通过AD检测电路在充电过程中对蓄电池进行检测并做出相应的控制处理。 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两端的电压逐渐升高,伴随电压升高,其充电电流也由大到小逐渐变化,我们很难得到这两者的严格数学关系曲线,但二者呈线性关系,这个特性为我们只根据电压值来判断电池的充电状态提供了可能性,即我们可以根据ADC0808检测到电池的电压值,单片机输出控制作用,改变PWM波的占空比来完成预充电、恒流充电、恒压充电、涓流充电四个过程。其中,需要判断充电电流是否大于或小于某个值时,我们根据检测到的电压值来判断。经查阅资料我们可以得到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压、电流的关系的经验

30、值。开关管V3将单片机的PWM波输出变为对电池充电的开关控制。当PWM波为高电平时,V3导通,切断了电池的充电过程,V3关断时,正常给电池充电。从后面原理图中,我们会看到V3导通,极大分流了充电电流,近似看做终止充电,关断时,正常充电。检测电压支路,分流的充电电流很小,看做对正常充电无影响。这样,通过开关管V3的通断,实现了对电池充电的通断。PWM波为高电平时,V3导通,停止充电,PWM波为低电平时,V3高电平时,正常充电。在电池电压从小变大的过程中,单片机会输出四种占空比不同的PWM波,通过V3的通断,实现以四种不同方式给电池充电。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半桥逆变电路的两个开关管V1,V2交替导通

31、频率不发生变化。由电力电子逆变电路的知识可得,逆变后得到的比较稳定的交流电经过高频变压器后再经由整流电路的变换,得到给电池充电的直流电压。此电压数值不变,但在PWM波的控制下,做周期性通断,实现充电电压值的改变。 总体控制方案如图3.8所示。 图3.8 单片机硬件连接图 2)传感检测电路 a) 电压检测电路 电压检测电路的设计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在正常充电的过程中,电池端电压Ubat的变化范围是0V到36V,要使单片机检测Ubat的变化映射到0V到5V的范围内,在测量中,需要用低压器件去测量高压、强电流模拟量,如果模拟量与数字量之间没有电气隔离,那么,高电压、强电流很容易串入低压

32、器件,并将其烧毁。 本设计采用精密电阻进行比例衰减,把输入电压量程范围转化为AD转换器的量程范围,且输出侧跟随输入变化,线性度达0.01%。 b)电压检测A/D转换电路设计 本设计采用的电压值检测器件是ADC0808。下面对此芯片的引脚功能做简单介绍。ADC0808是采样分辨率为8位的、以逐次逼近原理进行模/数转换的器件。其内部有一个8通道多路开关,它可以根据地址码锁存译码后的信号,只选通8路模拟输入信号中的一个进行A/D转换。ADC0808是ADC0809的简化版本,功能基本相同。一般在硬件仿真时采用ADC0808进行A/D转换,实际使用时采用ADC0809进行A/D转换。 引脚介绍

33、 ADC0808芯片有28条引脚,采用双列直插式封装,如图3.9所示。各引脚功能如下: IN0~IN7:8路模拟量输入端。 OUT1~OUT8:8位数字量输出端。 ALE:地址锁存允许信号,输入,高电平有效。 START:A/D转换启动脉冲输入端,输入一个正脉冲(至少100ns宽)使其启动(脉冲上升沿使0808复位,下降沿启动A/D转换)。 EOC:A/D转换结束信号,输出,当A/D转换结束时,此端输出一个高电平(转换期间一直为低电平)。 OE:数据输出允许信号,输入,高电平有效。当A/D转换结束时,此端输入一个高电平,才能打开输出三态门,输出数字量。 CLK:时钟脉冲输入端

34、要求时钟频率不高于640KHZ。 VREF(+)和VREF(-):参考电压输入端。 Vcc:主电源输入端。 图3.9 ADC0808引脚图 3)单片机电路 本论文所用的单片机是AT89C51。这款单片机是51系列里非常成熟,也是得到广泛应用的一款单片机。这此次毕业设计中,主要应用了此单片机的定时器和中断功能。下面着重介绍51的部分定时和中断功能。关于51单片机的供电、晶振、引脚介绍等,这里不做过多介绍。 (a)定时器/计数器0和1 MCS-51系列单片机有2个定时器/计数器,即定时器/计数器0和1。在专用寄存器TMOD(定时器方式)中,有一个控制位(C/T),f分

35、别用于控制定时器/计数器0和1是工作在定时器方式还是计数器方式。 选择定时器工作方式时,计数输入信号是内部时钟脉冲,每个机器周期使寄存器的值增加1。 每个机器周期等于12个振荡器周期,故计数速率为振荡器频率的1/12。当采用12MHZ晶体时,计数速率为1MHZ。除了可以选择定时器和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外,每个定时器/计数器还有4种操作模式,模式0,模式1,模式2,模式3。其中前三种模式对定时器/计数器都是一样的,模式3对两者是不同的,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b)定时器/计数器的控制和状态寄存器 专用寄存器TMOD、TCON、T2CON用于控制和确定各定时器/计数器的功能和操作模式。这些寄存器

36、的内容靠软件设置。系统复位时,寄存器的所有位都被清零。 1.模式控制寄存器TMOD TMOD用于控制定时器/计数器0和1的操作模式,其各位的定义如下图所示。其中低4位用于控制定时器0,高4位用于控制定时器1,各位的说明如下。 图3.10定时器/计数器控制寄存器TMOD GATE选通门。当GATE=1时,只有INT0和INT1引脚为高电平且TRO或TR1置1时,相应的定时器/计数器才被选通工作。若GATE=0,则只要TR0和TR1置1,定时器/计数器就被选通,而不管INT0或INT1的电平是高还是低。 C/T计数器方式和定时器方式的选择位。C/T=0,设置为定时

37、器方式,内部计数器的输入是内部脉冲,其周期等于机器周期。C/T=1,设置为计数器方式,内部计数器的输入来自外部脉冲。M0和M1操作模式控制位。2位可形成4种编码,对应4种操作方式。在此不做详细论述。 2.控制寄存器TCON 图3.11给出了TCON的各位定义。下面对各位的作用简单介绍。 图3.11 定时器/计数器控制寄存器TCON TF1(TCON.7)定时器1溢出标志。当定时器/计数器溢出时,由硬件置位,申请中断。进入中断服务后被硬件自动清除。 TR1(TCON.6)定时器1运行控制位。靠软件置位或清除,置位时定时器/计数器接通工作,清除时停止工作。 TF0(TCON.5)

38、定时器0溢出标志。其功能和操作情况类似于TF1。 TR0(TCON.4)定时器0运行控制位。其功能和操作情况类似于TR1。 IE1(TCON.3)外部沿触发中断1请求标志。检测到在INT引脚上出现的外部中断信号的下降沿时,由硬件置位,请求中断。进入中断服务后被硬件自动清除。 IT1(TCON.2)外部中断1类型控制位。靠软件来设置或清除,以控制外部中断的触发类型。IT1=1时,是后沿触发,IT1=0时,低电平触发。 IE0(TCON.1)外部沿触发中断0请求标志。其功能和操作情况类似于IE1。 IT0(TCON.0)外部中断0类型控制位。其功能和操作情况类似于IT1。 3. 51单

39、片机中断的简单介绍 MCS-51系列中,有五个中断源,分别为外部中断0、定时器/计数器0溢出、外部中断1、定时器/计数器1溢出、串行口、定时器/计数器2溢出,因为本论文中没有涉及中断优先级的排序等,下面只介绍可以禁止和开启中断的允许中断寄存器IE,其各位的定义,如下图所示。 图3.12 IE允许中断寄存器 EA(EA.7)总允许位。EA=0,禁止一切中断。EA=1,则每个中断源是允许还是禁止,分别由各自的允许位确定。 第七位(IE.6)保留位。 ET2(IE.5)定时器2中断允许位。ET2=0,禁止定时器2中断。 ES(IE.4)串行

40、口中断允许位。ES=0,禁止串行口中断。 ET1(IE.3)定时器1中断允许位。ET=0,禁止定时器1中断。 EX1(IE.2)外部中断1允许位。EX1=0,禁止外部中断1。 ET0(IE.1)定时器0中断允许位。ET0=0禁止定时器0中断。 EX0(IE.0)外部中断0允许位。EX0=0,禁止外部中断0。 最后再补充中断响应协议的相关内容。 当某中断源提出中断请求后,作为应答,CPU首先使相应的“优先级激活”触发器置位,以阻断同级和低级的中断。然后,根据中断源的类别,在硬件的控制下,程序转向相应的向量单元,执行中断服务子程序。 硬件中断服务子程序调用时,把当时程序计数器PC的内

41、容压入堆栈(在MCS-51中,PC是16位的,占用了两个字节,没有自动保存程序状态字PSW的内容),同时还根据中断的来源,把相应的向量单元地址装入PC中。这些向量地址是: 中断源 向量单元 外部中断0 0003H 定时器0溢出 000BH 外部中断1 0013H 定时器1溢出 001BH 串行口 0023H 表3.1 部分中断向量地址 4) 数码管显示 在硬件设计中,为了能清晰的看到随着电压数值的变化,单片机输出的PWM占空比发生变化,设计了数码管显示部分,以显示ADC08

42、08转换得到的电压值。下面介绍数码管的相关内容。 发光二极管单元连接方式可分为共阳极数码管和共阴极数码管。共阳数码管是指将所有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接到一起形成公共阳极(COM)的数码管,共阳数码管在应用时应将公共极COM端接到+5V,当某一字段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为低电平时,相应字段就点亮,当某一字段的阴极为高电平时,相应字段就不亮。共阴数码管是指将所有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到一起形成公共阴极(COM)的数码管,共阴数码管在应用时应将公共极COM接到地线GND上,当某一字段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为高电平时,相应字段就点亮,当某一字段的阳极为低电平时,相应字段就不亮。 数码管要正常显示,就要用驱动电路来驱动数

43、码管的各个段码,从而显示出我们要的数字,因此根据数码管的驱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静态式和动态式两类。 静态显示驱动 静态驱动也称直流驱动。静态驱动是指每个数码管的每一个段码都由一个单片机的I/O端口进行驱动,或者使用如BCD码二-十进制译码器译码进行驱动。静态驱动的优点是编程简单,显示亮度高,缺点是占用I/O端口多,如驱动5个数码管静态显示则需要5×8=40根I/O端口来驱动,要知道一个AT89C51单片机可用的I/O端口仅32个,实际应用时必须增加译码驱动器进行驱动,增加了硬件电路的复杂性。 动态显示驱动 数码管动态显示接口是单片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显示方式之一,动态驱动是将所有数

44、码管的8个显示笔划"a,b,c,d,e,f,g,dp"的同名端连在一起,另外为每个数码管的公共极COM增加位选通控制电路,位选通由各自独立的I/O线控制,当单片机输出字形码时,所有数码管都接收到相同的字形码,但究竟是哪个数码管会显示出字形,取决于单片机对位选通COM端电路的控制,所以我们只要将需要显示的数码管的选通控制打开,该位就显示出字形,没有选通的数码管就不会亮。 图3.14 八段数码管 3.3 整体电路设计 电动自行车快速充电器的整体电路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电路组成:主电路、控制电路和检测电路。 主电路由全桥式整流电路和半桥逆变电路组成,电网电压先经过功率因数校

45、正电路,由EMI滤波器去共模信号,再经电容滤波,送至全桥整流电路。半桥逆变电路后经开关变压器变压,在经过半桥滤波整流电路成为比较稳定的电压值。供给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由一个单片机AT89C51来实现,单片机通过检测来的电压信号值作出相应的动作:输出不同宽度的脉冲电压和作出不同指示。检测电路是ADC0808电压检测电路。并由数码管实时显示出检测到的电压值。 图3.15 整体电路图1 图3.16 整体电路图2 4. 系统软件设计 以下是protues仿真时用到的程序,其中包括了主控程序、中断程序、延时程序、定时器程序、液晶显示程序等。程序后标有部分注释。程序的调试用keil软件调

46、试完成。程序设计流程图,如图4.1所示 图4.1程序设计流程图 中北大学2013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5. protues 仿真结果 在仿真中用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变化来表示充电过程中电池电压的变化,在数码管显示的数值由较小值(低于180)变化到255时,可以看到有四种不同占空比的PWM波的输出。 电池电压小于25V时,预充电阶段。此阶段某时刻的数值显示及单片机输出PWM波如图17所示。 图17 预充电阶段 电压大于25V小于33V时,根据经验值,这阶段充电电流变化很小,即所谓恒流充电阶段

47、此阶段某时刻的数值显示及单片机输出PWM波如图18所示。 图18 恒流充电 电压大于33V小于35V时,恒压充电阶段。此阶段某时刻的数值显示及单片机输出PWM波如图19所示。 图19 恒压充电 电压值大于35V时。涓流充电。此阶段某时刻的数值显示及单片机输出PWM波如图20所示。 图20 涓流充电 6. 结论 随着各种各样的电动车的问世,并朝着便携和小型轻量化的趋势发展,为了能够有效的使用这些电动车,可充电电池得到迅速的发展。常见的可充电电池包括镍氢电池、镍镉电池

48、锂电池和聚合物电池等。其中,锂电池以其高的能量密度、稳定的放电特性、无记忆效应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研发性能稳定、安全可靠、高效经济的锂电池智能充电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AT89C51单片机控制的电动自行车快速充电器的电路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该充电器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运行费用低、工作可靠等优点。经检测,样机充电效率高、充电速度快,而且损耗少、成本低。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努力终于完成了本课题的设计,这都离不开整个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如C语言编程、单片机、Protues、Keil。也通过这次课题的设计对各个系列单片机进行了一些了解和比较,结合知识进行了实际性的设计

49、过程,对各个电路模块有了更多的体会和应用。通过这次的设计我对这些知识更不一步的深入了解和综合性的学习,对以后无论从事这个行业或者生活中遇到的这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说有益处。 本课题的设计及最终实物演示都达到了指导老师给予的指导书所需要达到的指标和功能,由于时间的限制以及所具备的知识不足不能设计完成更多功能,希望有待以后进行深入的研究及设计。 参考文献 [1] 金曦.动力型锂电池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人学.2008 [2] 胡信国等。动力电池技术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5 [3] 周志敏,周纪海,纪爱华.充电器电路设计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50、2005.10 [4] 戴佳、戴卫恒.51单片机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实例精讲[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 [5] 王新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6] 乔思洁.锂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7] Abraham i.Pressman.Switching Power Supply.Design[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8] 张忠,肖风云.稳压电源PWM芯片UC3846的应用[M].江苏电器.2008 [9] 郑敏信,齐铂金.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充放电动态特性建模[J].电池,2008,28 [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