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山界(节选)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人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
2、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
3、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牌,写上某年某月,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段描述了红军战士露宿山谷和从雷公岩艰难地登上老山界山顶的情景。B.选文第段作者调动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三种感官来写景。C.第二段的“抢”在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D.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作者还能如此享受美景,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不畏艰苦的英雄气概。B.第一段四个排比式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可
5、捉摸”的声响特点,化具体为无形,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增强语势,使人的感受更加强烈。C.第四段写出了雷公岩地形的陡、窄、险的特点。D.第六段写了更远的、更陡的路还在后面,表现出翻越之艰,反映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3)选文中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这个“坚强的意志”指的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把它“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的? 【答案】 (1)B(2)B(3)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我们”通过贴标语、喊口号、演说等方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发红军指战员的斗志。 【解析】【分析】(1)B对课文的分析
6、错误。“嗅觉”改为“触觉”。即选文第1段作者调动了人的听觉、视觉、触觉三种感官来写景。 (2)B“化具体为无形”说法有误。应是“化无形为具体”。 (3)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一问,“坚强的意志”: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面对困难不低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用在这里,点明了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二问,“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中“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也就是用翻越老山界的那股英雄气概来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具体方式可以是标语、喊口号、演
7、说等,由此进行宣传鼓动来激发斗志。 故答案为:B;B; 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我们”通过贴标语、喊口号、演说等方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发红军指战员的斗志。【点评】本题考查阅读记叙文多方面的能力,解答时要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把题目认真分析题目中各个选项,并把它们与原文进行比较,从而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的题,可用排除法答题,先把能确定对错的排除在外,然后重点分析拿不准的选项,就会大大降低难度。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答这样的题,要求对文章从语言、结构、内容、主旨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当然也不必要全面分析,只要抓住选项内容分析即可。 本题考
8、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理解语句内涵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根据题目锁定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关键内容并概括作答。而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容则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深入分析。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坐在艾烟里的母亲牧徐徐 出差正好路过老家,虽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我还是想来个“突然袭击”,回家看一眼母亲。 一起出来的同事把我送到村口,然后自己留在车里说:“回来一次不容易,跟老妈多待一会,我睡在车里等你。”我感激地向他点了点头,然后朝村里走去。 借着月光,我摸索着到了自家的屋前。可刚到门口,便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我赶紧敲门,但却无人应答。 “不会是家里失火了吧?”我连忙扒开门缝,眯上一只眼,朝里面看屋内,灯
9、光昏暗,而且有一股很浓的烟雾。再仔细一看,浓烟之中竟然坐着一个在打盹的人,正是母亲。在她的腿下面,放着一大堆“半燃半灭”的枯枝叶。 我一边使劲地摇晃着门,一边大声叫着“妈,妈”母亲这才猛地惊醒了过来,连忙给我开门。 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腿上的关节痛又犯了?”我忙问道,“去年寄给您的进口止痛膏药,您不是说贴过很管用,腿早就不疼了吗?” “是管用,但天一冷不贴就又痛了。”母亲吞吞吐吐地说,“我舍不得贴,多贵呀,十多元钱一张。用艾叶熏一下,也能止痛的。” 我听后生气地问:“有什么舍不得的?贴完,我再帮您买。再说,您要是真想用艾叶灸,那也
10、得去中药店里买制作好的艾条卷呀,哪能自己烧这么一大堆艾叶。” “药店里的艾条得花钱买。”母亲反驳道,“钱得省着用。”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这浓烟对身体有伤害不说,倘若失火了,可怎么办?” “不会的”母亲虽然嘴上不服输,但能看出来她已经认识到自己做法的不妥。 艾叶枝是母亲在端午时从山上砍回来,然后晒干,以便在冬季关节痛时,点燃焚熏的 清理完艾叶枝后,我来到村口,告诉同事让他先回去,并帮我请个假,“今晚我要住在老家,明天带母亲去医院” 如果这次不是来了个“突然袭击”回家,我是怎么也不会知道母亲居然用这种方式来给自己治关节痛,她一直都在电话里骗我说,腿已经不痛了,让我安心工作 一生
11、勤俭节约,只为能把儿女们培养成人、成才,可等孩子们成才,远走高飞后,她还只愿待在乡下,并依然独自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不愿让儿女们为她多花一分钱,为此甚至不怕坐在半燃半灭的枯枝叶中,任呛人的烟雾一点点侵蚀自己日益苍老的身体。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2)文章朴素的语言里情感丰富。请品味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 (3)假如把原题改为“说谎的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4)有读者认为,在文章结尾处加上一个精炼的语段,才能把文章表达得更全面。如果你来加,
12、你会写点什么?(不超过30个字) 【答案】(1)“我”出差路过老家,在没有通知家人的前提下回家,看到因腿上的关节痛而又舍不得贴膏药的母亲,正在用燃烧的艾叶熏腿,百感交集。(2)表明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又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表明“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3)不好;原题“坐在艾烟里的母亲”不仅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而“说谎的母亲”虽然也切合题意,但呆板直露,缺少韵味,所以还是原题好。(4)她便是我的乡下母亲,值得我一生含泪去仰望的母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重点词语和题目的作用。整体把
13、握文章,根据题目要求认真作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文章内容,要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按照“人+事”的格式进行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划线的词语既写出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又写出了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从“气愤”这个词里,可以看出“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表明观点(如:不可);第二步,说出理由(围绕标题的作用);第三步,说出改后的标题的不足。综上回答即可。(4)本题考查给文
14、章补写结尾。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可以是总结性的句子,或者是抒发作者情感,或者是给人启发的句子,还可以是照应题目的句子。据此回答即可。故答案为:(1)“我”出差路过老家,在没有通知家人的前提下回家,看到因腿上的关节痛而又舍不得贴膏药的母亲,正在用燃烧的艾叶熏腿,百感交集。(2)表明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又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表明“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3)不好;原题“坐在艾烟里的母亲”不仅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而“说谎的母亲”虽然也切合题意,但呆板直露,缺少韵味,所以还是原题好。(4)她便是我的乡下母亲,值
15、得我一生含泪去仰望的母亲。【点评】(1)概括文章内容要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或者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表意强烈的词和句子。(2))品析语言的角度有种种不同,本题联系人物形象,理解材料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点来思考即可。(3)文本对标题的考查,实际上就是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做这类题目,要弄清文章“写什么“和”为什么写“。(4)文章的结尾大都是文章的中心,或抒情或议论,或者呼应文章的开头,或者呼应题目。总之,表情达意,给人意味悠长之感。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
16、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
17、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1)这段文字选自_。狗猫鼠选自_。朝花夕拾是鲁迅描写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共十篇。 (2)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3)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读过这段文字后,你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狗猫鼠;朝花夕拾(2)目的是在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3)作者是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4)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
18、据积累答题即可。(2)从文中找出写“虫蛆、鸷禽猛兽”的语句,“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这两句作者说“虫蛆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那么什么人喜欢自命清高和竖“公理”“正义”的旗子呢,结合下文可知,就是那些“人”,他们虽然能直立,能说话,能写文章,但是却连“虫蛆”“鸷禽猛兽”都不如,因此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在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3)认真
19、阅读文章,体会字里行间作者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在文中把动物特别是“虫蛆、鸷禽猛兽”与有些人做对比,“虫蛆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而那些能直立,能说话,能写文章的人,却是连“虫蛆”“鸷禽猛兽”都不如,因此这段文字是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4)谈从文中受到的启示这样的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只要答案能扣住文章内容和主旨即可。【点评】(1)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2)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20、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3)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开放型试题的解答能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文从字顺、书写认真即可。4阅读朝花夕拾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
21、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文是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也无怪他们疑惑”中“他们”是谁? (2)选文中提到的“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什么? 【答案】(1)藤
22、野先生;日本所谓的“爱国学生”。(2)弃医从文。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读懂上文是考查“他们”的指代内容作答的关键。应该是日本所谓的“爱国学生”。也是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下文得知,“变化”指的是弃医从文的举动。故答案为:(1)藤野先生;日本所谓的“爱国学生”。(2)弃医从文。【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
23、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月迹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很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
24、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但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25、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乎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
26、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
27、,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而且沿着河沿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
28、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有删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赏析第段的画线句子。 (3)文章写月亮里有桂树、嫦娥,这一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文章里,月亮蕴含了深刻的含义,你认为有哪些? 【答案】 (1)几个山村孩子在中秋夜寻找月亮,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渐升渐圆的过程,透露出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3)增添文章的奇幻色彩,使文章更有情致;是美好事物(神秘事物)的象征,是引起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缘由;客观上起着推动情节发展
29、的作用。(4)月亮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写的时间是:中秋的夜里。地点:堂里、院子里、河边。人物:我们这些孩子。事件:堂里盼月;院里寻月;河边议月。孩子们心中的月亮是漂亮的,是神秘的,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据此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几个山村孩子在中秋夜寻找月亮,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月亮是长了腿的”把月亮人格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月亮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它在给我们玩捉迷藏,它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很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因此这个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渐升渐圆的过程,透露出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3)结
30、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写几个孩子寻找月亮,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是多么的神秘;月亮里有桂树,和我们身边的这一棵桂树一样,月亮里还有嫦娥,像三妹一样美丽的嫦娥,总之,月亮是那么的美,那么的令人向往,它是美好事物(神秘事物)的象征,是引起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缘由。结合下文分析,月亮是那么的美,所以才有下文中孩子们到河边寻月、议月的内容,因此月亮里有桂树、嫦娥这一内容客观上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4)从月亮里有桂树、有美丽的嫦娥,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时一个好地方,我们都渴望属于自己,我们喝下杯中的酒,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月亮等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月亮象征着美好的生活
31、、希望、幸福、安宁、梦想。 故答案为: 几个山村孩子在中秋夜寻找月亮,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渐升渐圆的过程,透露出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增添文章的奇幻色彩,使文章更有情致;是美好事物(神秘事物)的象征,是引起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缘由;客观上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月亮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
32、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形象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反复阅读有关段落,并通过具体语句理解文章的形象,最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雨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阳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
33、,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 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
34、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核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各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是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
35、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有删改)(1)作者将雨比作不同的女性,分别写出了不同季节雨的特点。请阅读文章,补全表格。 雨性格特征春雨_夏雨_秋雨_(2)作者开篇强凋“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和“并不落寞”?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
36、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答案】 (1)文静、温柔、清新、羞涩;性子急、利索干净、泼辣、能干、慷慨;阅尽沧桑、宽容、豁达(2)作者用肯定的语气把雨比作女性,表现了雨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同时,血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了感情基调。(3)说她“阅尽沧桑”是闪为她曾经年轻过,经历过,辉煌过;说她“并不落寞”是因为她正在描绘秋之图,而且不久之后,会有三月春雨姗姗而来。(4)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凸显了夏日的雨如母亲哺育孩子般的慷慨、无私,孕育着万物,表达了对夏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这篇文章分别描写了一
37、年四季春夏秋冬雨的特点,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有关段落中筛选出写雨性格特点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拟人化的词语。 (2)“她”是女性,也就是说,作者把雨比作女性,在此基础上,下文描写一年四季的雨都是把雨当做女性来描写,春天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据此可知,这个开头总领全文,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了感情基调。 (3) 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具体语句理解“阅尽沧桑”和“并不寂寞”。结合语境分析,“阅尽沧桑”是闪为她曾经年轻过,经历过,辉煌过;说她“并不落寞”是因为她正在描绘秋之图,而且不久之后,会有三月
38、春雨姗姗而来。 (4) 从“她喂饱”“喂鼓”“喂足”“喂熟”可以看出作者把夏雨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夏雨就像一个母亲一样,她慷慨、无私,孕育着万物,以此表达了对夏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文静、温柔、清新、羞涩;性子急、利索干净、泼辣、能干、慷慨;阅尽沧桑、宽容、豁达 作者用肯定的语气把雨比作女性,表现了雨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同时,血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了感情基调。 说她“阅尽沧桑”是闪为她曾经年轻过,经历过,辉煌过;说她“并不落寞”是因为她正在描绘秋之图,而且不久之后,会有三月春雨姗姗而来。 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凸显了夏日的雨如母亲哺育孩子般的慷慨
39、、无私,孕育着万物,表达了对夏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开头段作用的能力。散文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 此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应从修辞方面进行赏析,首先判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运用这
40、种修辞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等。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
41、着鼻子和嘴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一场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春雨的特点:柔情而有生机)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般的雨点就打来。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
42、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
43、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而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
44、,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
45、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啊,雨,我的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爱恋的理由是: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灵魂得到净化。)(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简要概括文中所描述的四季的雨的特点。 (3)章开头说“我喜欢雨,无论什
46、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合了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 (4)文章的第三段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5)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以第四段为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6)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文章第2自然段画横线的文字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季雨的特点。 (9)文章的最后“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无限爱恋,结合全文,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10)下列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对雨的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古朴典雅。D.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E.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