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版(2017)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知识检测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_________。 2.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蝇的_________由许多小眼睛组成。 3.放大镜镜片的形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将低倍镜換成高倍镜,看到的图像_________,视野_________。(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洋葱表皮是无色透明的,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制作玻片标本
2、时需要_________ 5.有些微生物能帮助我们生产食物,请写出两种这样的食物:_________、_________。 6.在显微镜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是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 ) 2.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 3.观察昆虫标本时,选择直径大的放大镜,可以把标本放得更大。( ) 4.放大镜放大的倍数越大,我们看到的细节越多,但是视野会随之变小。( ) 5.两个凸透镜按照一定的方法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 6
3、放大镜是人类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 ) 7.罗伯特 胡克最早发现微生物。( ) 8.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9.借助显微镜,我们看到的是物体正立、放大的像。( ) 10.鱼缸、池塘、溪沟里的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放大镜功能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苍蝇的复眼 B.在放大镜下能看清楚蚜虫的外形结构 C.用放大镜能看到蚂蚁体内的细胞 2.下列物品中,没有放大功能的是( )。 A.近视镜 B.老花镜 C.一滴水 3.
4、小雅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觉得指纹的图像太小。为了使图像大-些,正确的方法是( )。 A.眼睛和手指不动,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眼睛离放大镜远些 4.下面是不同透镜的侧视图,其中( )的放大倍数最大。 5.苍蝇用( )来辨别气味。 A.鼻子 B.触角 C.嘴 6.把印有很小的英文字母“b”的薄纸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图像是英文字母( )。 A.p B.q C.d 7.观察植物果实、根、茎、叶的切片时,把标本切成( )的薄片。 A.厚而均匀
5、 B.厚实完整 C.薄而透明 8.第一位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并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 )。 A.简 施旺麦丹 B.列文虎克 C.罗伯特 胡克 9.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近似( )的。 A.圆形 B.正方形 C.长方形. 10.小雅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将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他看到的图像变化是( )。 A.细胞变大了,数量变多了 B.细胞变大了,数量变少了 C细胞变小了,数量变多了 11.下列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 A.岩石 B.细菌 C.小草 12.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具
6、有明显的传染性,给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极大危险。要看清楚病毒的形态,以下工具最合适的是( )。 A.放大镜 B.电子显微镜 C.光学显微镜 13.下列生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 A.蘑菇. B.草履虫 C.蚂蚁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有细胞,动物也有细胞 B.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 C.同种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是相同的 15.对比右图中的玻璃片、放大镜、围棋子,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第二部分 实验探究园 四、连线填图题。(共12分) 1.将下列生物与其所属的种类进行连线。(7分) I 蘑菇
7、 蚜虫 动物 小草 衣藻 植物 苍蝇 水蚤 微生物 变形虫 2.填写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5 分) 五、探究题。(共38分) 1.小科正在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0 分) (1)小科将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清一排9个字,提升高度以后字被放大到最大且清晰时只能看清一排3个字。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约是_____倍。 (2)小科在这个放大镜________(填“上方”或“下方”)增加了一个放大镜,组成一个组合凸透镜。调整到图像最大
8、且清晰时,只能看清1个字。这个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约是____倍。 (3 )组合凸透镜中上方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________(填“目镜”“物镜”或“反光镜”)。 (4)实验结论: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后的放大倍数______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2.豆豆想要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细胞。(14 分) (1)在制作玻片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以下器材,请将合适的材料填在横线上。 滴管 盖玻片 镊子 碘酒 吸水纸 清水 ①先用小刀把洋葱切开。 ②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________滴一滴________。 ③用刀片在洋葱内表皮轻轻划“井”字,用________轻
9、轻撕取内表皮。 ④将撕下的内表皮置于载玻片的清水中,再将________倾斜着慢慢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有气泡。 ⑤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________,并把玻片微微倾斜,用________从另一端将多余的染液吸去,玻片标本制作完毕。 (2)豆豆把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看到的现象如右图所示,为了能看到更多的细胞,他应该( )。 A.向右移动玻片 B.向左移动玻片 C.向右移动显微镜 (3)调整后,豆豆在细胞中看到的小黑点是________,看到的大泡泡是_____
10、 (4)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时出现的现象与处理方式不正确的是( )。 A.观察时发现很暗,看不清——换一个角度重新对光 B.视野中的图像模糊不清——转动调节旋钮 C.观察到洋葱细胞有重叠——换一台显微镜重新观察 3.2019年暴发的新冠疫情的致病原因是-种冠状病毒,它很小,需要放大5~10万倍,才能有效观察到单个病毒,病毒繁殖、变异和进化的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很容易寄生于各个生物体,需要特定的生活环境,但它没有细胞结构,本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无法独立生存,一旦离开寄居场所就很快死亡。(14分) (1)要看清楚单个病毒形态,以下工具最合适的是( )。 A.放大镜
11、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徽镜 (2)医生科学家们借助工具观察到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形状是________(填“球形”或“杆形”)。 (3 )新冠病毒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它最直接影响的是下面器官中的( )。 A.心脏 B.肺 C.胃 (4)预防新冠病毒需要佩戴口罩,使用过的口罩应该放人口罩专用垃圾桶或( )垃圾桶。 A.可回收物 B.其他垃圾 C.有害垃圾 (5)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在没有有效的预防药和疫苗的时候,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方法是切断传播途径,包括______。(多选) A.避免与陌生人群接触 B.正确
12、的使用口罩 C.勤洗手 D.保持环境通风 E.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根据上面的资料分析,你认为病毒是生物吗?请做出判断并写出理由。 参考答案 [知识检测站] 一、1.细胞2.不同 复眼3.中央厚、边缘薄 变大 变小4.染色(或滴加碘酒)5.面包 酸奶(合理即可) 6.长方形 二、1. √ 2. √ 3. X解析:放大镜能放大的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无关,而与镜片的凸度(中央凸出的程度)有关,镜片的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越大。 4.√5.√6.X 7.X 8.√ 9. X解析:显微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倒像(上下颠倒,左右
13、相反)。 10. √ 三、1.C 2.A 3.B 4.C 5.B 6.B 7.C 8.C 9.C 10.B 11.A 12.B 13.C 14.C 15.B [实验探究园] 四、1. 蘑菇 蚜虫 动物 小草 衣藻 植物 苍蝇 水蚤 微生物 变形虫 五.1.(1)3 (2)下方 9 (3)目镜 (4)大于 2. (1)②滴管 清水③镊子④盖玻片 ⑤碘酒 吸水纸 (2)A (3)细胞核 液泡(4)C . 3.(1)C
14、2)球形 (3)B (4)C (5)ABCDE (6)病毒是生物,因为病毒具有繁殖、变异和进化的能力。 一、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选择题 1.对显微镜进行调光时,视野里一直没有出现亮的光圈,这可能是( )造成的。 A. 有人或物体挡住光线 B. 没有抬高镜筒 C. 先放上标本切片,再调光 【答案】 A 【解析】【解答】对显微镜进行调光时,有人或物体挡住光线可能会造成视野里一直没有出现亮的光圈的原因。 故答案为:A。 【分析】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
15、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2.存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下列显微镜中能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 显微镜编号 1 2 3 4 目镜 10 10 15 5 物镜 5 10 5 40 A. 1 B. 2 C. 3 D. 4 【答案】 A 【解析】
16、解答】1号、2号、3号、4号放大倍数依次是50、100 、75 、200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数目越少。所以选1号。 故答案为:A。 【分析】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总放大倍数。 3.如图所示为蝇的复眼,根据放大倍数判断观察者所用的工具最有可能( ) A. 高倍显微镜 B. 放大镜 C. 电子显微镜 【答案】 B 【解析】【解答】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
17、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4.下列不需要用放大镜的是( )。 A. 开发计算机程序 B. 观察植物的花 C. 修理精密仪器 【答案】 A 【解析】【解答】
18、修理精密仪器、观察植物的花一般是观察花粉之类的微小物体,用放大镜观察即可看到物体的图像,开发计算机程序在开发的过程中只要需用到肉眼即可,无需放大镜的帮助。 【分析】放大镜能够观察到毫米级别的物体,对观察的物体具有放大的作用。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 )有关。 A. 长度 B. 凸度 C. 面积 【答案】 B 【解析】【解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大小、镜片直径没有任何关系,放大
19、倍数只与凸起的程度有关,凸起程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分析】重点掌握显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只与放大镜的凸透程度有关。 6.如图所示是用( )观察到的大肠杆菌。 A. 电子显微镜 B. 光学显微镜 C. 放大镜 【答案】 A 【解析】【解答】大肠杆菌属于微生物,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光学显微镜能够看清细胞和微生物,但是大肠杆菌体型极小,需要利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分析】肉眼仅仅能看清昆虫等物体,放大镜能看清毫米长的物体,显微镜能够看到细胞
20、和微生物。 7.下图是我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观察到的花粉和花粉管,观察到花的这些结构必须使用的工具是( )。 A. 放大镜 B. 光学显微镜 C. 电子显微镜 D. 扫描隧道显微镜 【答案】 B 【解析】【解答】花粉和花粉管都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分析】光学显微镜能够观察到细胞、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原子、分子等。 8.下列方法中,观察到的图像放得最大的是( )。 A. 移动放大镜与被观察
21、物体之问的距离 B. 移动放大镜与观察者眼睛之间的距离 C. 调整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答案】 C 【解析】【解答】当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增大时,放大倍数远远超过移动放大镜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分析】当肉眼无法观察到时,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当放大镜无法观察到时,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9.如果老师要求你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细胞,你应该取( )做成玻片。 A. 洋葱叶 B. 洋葱根 C. 洋葱表皮
22、 D. 任意部位 【答案】 C 【解析】【解答】洋葱表皮细胞比较容易观察,而且容易取材,所以人们一般取材洋葱表皮细胞进行细胞观察。 【分析】洋葱表皮细胞是植物界容易观察的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界较容易观察的细胞。 10.使用显微镜时的正确步骤是( )。 ①调节准焦螺旋和光线,看清标本.②把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③将显微镜向着光摆在平坦的桌面上。④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⑤调节反光镜,能从目镜内看到一个亮的光圈。 A. ③⑤②①④ B. ③②⑤④①
23、 C. ③②④⑤① D. ③⑤④①② 【答案】 A 【解析】【解答】使用显微镜时,首先把显微镜放在平面上,然后调解反光镜控制光线的进出。其次把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调节粗、细准焦螺旋,看清标本。最后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 【分析】使用显微镜时要保证显微镜的安全,不要将显微镜放置于不平滑的表面。 11.生物学中(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 细胞学说 B. 生物进化论
24、C.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答案】 A 【解析】【解答】细胞学说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明之一,由施莱登、施旺发明。 【分析】细胞学说主要观点;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2.下列在自然界里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是( )。 A. 蚜虫 B. 变形虫 C. 苍蝇 【答案】 B 【解析】【解答】苍蝇和蚜虫体型较大,
25、用肉眼可以看到。而变形虫等微生物形态较小,只能用显微镜看到。 【分析】利用肉眼可以看到昆虫等一系列体型较小的生物,利用显微镜能够观察到细胞和微生物。 13.草履虫、变形虫等原生动物都是由( )细胞组成。 A. 一个 B. 多个 C. 无数个 【答案】 A 【解析】【解答】草履虫、变形虫等都属于单细胞生物,也就是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分析】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也是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26、 14.面包内部疏松多孔,是烤面包之前生面团中糅入了( )才会有的。 A. 微生物 B. 酵母 C. 细菌 【答案】 B 【解析】【解答】在做馒头、面包等糕点时,会在生面团中揉入酵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当二氧化碳排出时,就会留下气孔,使面包疏松可口。 故答案为:B。 【分析】酵母在面团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气体要从面团中溢出来,就会造成疏松多孔的现象。
27、 15.观察草履虫时,常放一些脱脂棉纤维,目的是( )。 A. 使草履虫运动缓慢,便于观察 B. 方便盖玻片的存放 【答案】 A 【解析】【解答】草履虫生活在水中,靠体表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运动速度较快,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时,不易看清。放少量棉花纤维,可以限制草履虫的活动范围,减慢它的运动速度,便于观察。 故答案为:A。 【分析】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6.常见的光学显微镜的镜片是( )。
28、 A. 两块都是凸透镜 B. 两块都是凹透镜 C. 一块是凸透镜,一块是凹透镜 【答案】 A 【解析】【解答】光学显微镜中的镜片是两块凸透镜。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凸透镜分为双凸、平凸和凹凸(或正弯月形)等形式,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故又称会聚透镜,较厚的凸透镜则有望远、会聚等作用,这与透镜的厚度有关。 17.用放大镜观察到蟋蟀的耳朵长在( )。 A. 蟋蟀的头上
29、 B. 蟋蟀的脚上 C. 蟋蟀的胸部 【答案】 B 【解析】【解答】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故答案为:B。 【分析】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8.关于晶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B. 溶液中不可能出现晶体 C. 食盐颗粒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30、答案】 B 【解析】【解答】A、具有规则形状的固体是晶体,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非晶体组成,不符合题意。 B、蔗糖溶液中有蔗糖晶体,所以溶液中可能出现晶体。符合题意。 C、食盐是晶体,所以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19.下面全是晶体的一组是( )。 A. 糖、碱、盐 B. 水晶、雪花、玻璃
31、 C. 盐、味精、珍珠 【答案】 A 【解析】【解答】A、糖、碱、盐都是晶体,符合题意。 B、水晶、雪花是晶体。玻璃是非晶体。不符合题意。 C、盐、味精是晶体。珍珠是非晶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0.下列物品中,没有放大功能的是( )。 A. 老花眼镜 B. 一滴水珠
32、 C. 平玻璃片 【答案】 C 【解析】【解答】老花眼镜和一滴水珠都有放大功能。而玻璃片是平面透镜,无放大作用。 故答案为:C。 【分析】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1.关于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量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B. 1663年,罗伯特·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了橡木树皮的细胞 C. 所有细胞的形态结构都是一样的 【答案】 C 【解析】【解答】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
33、不同的。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22.关于放大镜及其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以放大镜和人的头部不动,前后移动物体,从而得到清晰的图像 B. 使用放大镜能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获得更多信息 C. 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就越大 【答案】 C 【解析】【解答】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故答案为:C。 【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23.( )发明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34、 A. 列文虎克 B. 牛顿 C. 培根 【答案】 C 【解析】【解答】应该学者培根在清晨的露水中,发现透过小水滴看到的物体被放大了,由此受到了启发,发明了可以放大物体的凸透镜。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凸透镜的发现史。 24.要使玻片右上角的图像移到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应该是向( ) A. 右上角
35、 B. 右下角 C. 左上角 【答案】 A 【解析】【解答】由于显微镜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所以要使玻片右上角的像移动到中央,应该将物体往右上角移动。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25.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时,应该选取( )做成玻片。 A. 果肉 B. 洋葱根 C. 洋葱叶
36、 D. 干枯的表皮 【答案】 A 【解析】【解答】在观察洋葱细胞时,应该选择细胞数目较多的果肉,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时,应选择细胞数目较多、细胞饱满的结构或组织。这样才能便于我们观察研究。 26.下列选项中,不用显微镜来观察的是( ) A. 洋葱表皮大液泡 B. 河水中的微生物 C. 味精的晶体 D. 植物的叶子细胞 【答案】 C 【解析】
37、解答】显微镜适合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单位,味精晶体用肉眼可以看见,不需要借用显微镜。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27.下图所示的是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不同昆虫的触角,其中是蝗虫的触角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解答】蝗虫的触角具有细长的特点,如丝状,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38、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蝗虫触角的外形特点。 28.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 B. C. 【答案】 C 【解析】【解答】具有一定的凸度的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29.如右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某生物装片时的视野,若要使视野中的物体移动到中间,应向( )移动装片。
39、 A. 右上方 B. 左上方 C. 左下方 D. 右下方 【答案】 C 【解析】【解答】物体在显微镜形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所以要使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物像移动到中央,应该将物体往左下方移动。C虚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30.下列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水中微生物,其中是草履虫的是( )。 A. B.
40、 C. D. 【答案】 A 【解析】【解答】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 故答案为:A。 【分析】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二、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选择题 31.观察如图所示的地球结构模型剖面,地球的结构从里到外依次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A 3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
41、年 答案:C 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托勒密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B.哥白尼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C.科学探索需要不断寻找新证据,来排除或修正观点 答案:C 34.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不同,这是因为( )。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B 35.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 A.太阳 B.地球 C.地球公转轨道 答案:B 36.我们用塑料小球代表地球,用手
42、电筒代表太阳来进行实验,探究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这种实验称为( )。 A.对比实验 B.演示实验 C.模拟实验 答案:C 37.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转椅,观察到周围的景物是( )运动的。 A.逆时针 B.顺时针 C.自北向南 答案:A 38.5月8日下午2时,状状的爸爸坐飞机前往美国纽约出差,飞行约12小时后到达目的地,此时美国机场显示的时间竟然还是5月8日下午2时。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地球在不停地自东向西自转 B.美国机场的时钟在12小时之前停止了工作 C.美国当地时间比北
43、京时间晚12小时 答案:C 39.猫头鹰在夜晚活动,郁金香在白天开放,都是受( )的影响。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太阳热量 答案:A 40.下列动物中不需要冬眠的是( )。 A.刺猬 B.熊猫 C.乌龟 答案:B 三、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选择题 41.撬棍在生活中的运用。 (1)图中这个简单机械装置称为( )。 A.杠杆 B.轮轴 C.斜面 (2)图中小明向下压撬棍的力( )木箱的重力 A.
44、大于 B.等于 C.小于 (3)如果将A点向8点靠近,那么撬起木箱时( )。 A.用力大小不变 B.变得省力 c.变得费力 (4)如果小明向下压撬棍50厘米,那么木箱向上抬起的距离( )。 A.小于50厘米 B.等于50厘米 C.大于50厘米 【答案】 (1)A (2)C (3)B (4)A 【解析】【解答】(1)根据杠杆的结构,我们得出图中这个简单机械装置称为杠杆; (2)由于撬棍属于省力杠杆,所以小明向下压撬棍的力小于木箱的重力; (3)如果将A点向8点靠近,那么撬起木箱时变得省
45、力; (4)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小明向下压撬棍50厘米,那么木箱向上抬起的距离小于50厘米。 【分析】根据杠杆的结构以及杠杆原理,可以解决本题。 42.选择题。 (1)下面几个斜面中,省力效果最好的是( )。 A. B. C. (2)( )没有应用斜面省力的原理。 A.盘山公路 B.开瓶器 C.螺母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杠杆、轮轴、动滑轮、斜面都可以省力 B.坡度为90。的斜面最省力 C.沿斜面提升重物一定是费力的 【答案】 (1)C
46、 (2)B (3)A 【解析】【解答】斜面的坡度越大,重力沿着斜面向下的分子就越大,越容易省力。所以对于斜面,坡度越大,越省力。 【分析】重点掌握坡度越大,越省力。 43.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其形似汉字“金”字,故称“金字塔”。古代埃及、西亚和墨西哥等都有金字塔,以埃及的最著名。埃及金字塔共70余座。金宇塔是用石块砌成的,其中最重的石块达15吨,那么古埃及人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将这些巨石搬上去的呢?考古学家有很多种“学说”,其中一种认为古埃及人使用盘旋的斜坡帮助他们建造金字塔等建筑物。他们也用树干做成的滚轴来搬运这些大石块。古埃及人可能利用( )的原理把巨石搬到高处来建
47、造金字塔。 A. 轮轴省力 B. 滑轮省力 C. 斜面省力 【答案】 C 【解析】【解答】斜面的坡度越大,重力沿着斜面向下的分子就越大,越费力。所以对于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 【分析】滑轮、斜面以及轮轴是三个不一样的概念,要注意用概念去理解生活的事物。 44.如图所示,小明和爸爸两个人玩跷跷板。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1)跷跷板可以看作一种( )。 A.杠杆 B.斜面 C.轮轴 (2)如果把爸爸
48、的位置看成是阻力点,那么小明的位置是( )。 A.支点 B.用力点 C.阻力点 (3)现在跷跷板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小明要想将跷跷板压下去,应该让( )。 A.爸爸离支点更近些 B.小明离支点更近些 C.爸爸离支点更远些 (4)如果爸爸的质量是小明的两倍,爸爸坐的位置离支点的距离是30厘米,小明坐的位置离支点的距离大于( )厘米时,才能把跷跷板压下去。 A.30 B.60 C.45 (5)如图所示,用两根蜡烛和一个支架做成了一个 “跷跷板”,两根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重量减轻的速度相同
49、两分钟后,蜡烛的位置怎么变化?( )。 A.长蜡烛升高,短蜡烛下降 B.短蜡烛升高,长蜡烛下降 C.保持原位不动 【答案】 (1)A (2)B (3)A (4)B (5)B 【解析】【解答】支点就是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点,在平衡杠杆中,动力臂*动力等于阻力*阻力臂,两者相等才可以平衡。如果爸爸是动力,则小明就是阻力。判断蜡烛如何运动时,可采取极值法,两边质量都为0.1,则右边的力臂较大,短蜡烛的力臂与力的乘机较大,所以短蜡烛升高。 【分析】在平衡杠杆的条件中,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45.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的范蠡在长期的经商过程中发现,人们
50、买卖东西没有一个统一的计量工具。后来范蠡经过潜心研究,设计出了一种对等衡量货物的秤,这种秤是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杆秤。最初范蠡设计的秤以十三两为一斤,在市场上应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进制存在很大弊端。于是范蠡将一斤改为十六两,规范了市场货物交易的计量秩序。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知道,下列成语与秤有关的是( )。 A. 四两拨千斤 B. 举重若轻 C. 半斤八两 【答案】 C 【解析】【解答】半斤八两与杠杆有关,因为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等于动力乘以动力臂,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