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简答综合题测试题及答案doc一、简答综合题1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1)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2)图二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和所属的朝代。(3)图三货币的名称是什么?哪个朝代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2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
2、集材料三:三幅画像材料四:“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杀)其君者也。”说难请回答:(1)材料一咏叹的是哪个原始农耕遗址?其“普及”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2)试据材料二归纳华夏族形成的特点,并举一例加以说明。(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人物间首领位置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4)材料四对尧舜禹首领位置的更替持何看法?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对立的现象?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政治篇)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3、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摘自史记商鞅列传(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贵族,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经济篇)材料二:(3)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思想篇)(4)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 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
4、新,可以为师矣”。(5)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教育贡献主要有哪些?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材料二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
5、的目的是什么?商鞅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个措施最受当时秦国农民欢迎?哪个措施是奴隶主贵族最反对的?(3)材料二中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并且影响深远的措施是什么?(4)依据材料三,说一说当时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5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空前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韩非子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
6、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并结合所学回答孔子创立了哪一学派? (2)阅读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主要主张。(3)据材料三回答“百家争鸣”的影响。(4)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结合所学回答“百家争鸣”的局面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6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无不体现出中国先民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
7、下去,因此,人们需要用“这种公正的方式”选举出让大家信服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国学网材料二: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见下面图示请回答:(1)据材料一,请说出文中“这种公正的方式”是指哪种制度?材料认为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源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影响。(3)材料三图示反映的是哪种政治制度是什么?图中处应该填什么官职?7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
8、发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当时,各家学派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思想,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形成了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风气。(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材料二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材料三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
9、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3)材料三是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材料四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4)材料四反映了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什么思想建议?对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8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代。(1)有个思想家认为,血亲之爱与生俱来,家庭的亲情、感情是血缘关系决定的,是发自人本性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就是孝,兄妹之间的爱就是“悌”。这
10、位思想家是谁?我们今天了解他的思想可以查阅的什么文化典籍?(2)有个思想家认为,治国应该要有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思想家是哪一学派思想?其代表是谁? (3)有个思想家认为,治国应该要依靠法、术、势,强调以法治国,这个集大成者是?他的思想对秦朝的兴亡产生了什么影响?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一 秦孝公“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1)根据材
11、料一,指出秦孝公为什么会认为“丑莫大焉”?(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与材料二、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写出秦朝的都城是。在如图中填出秦朝疆域四至点。(2)根据材料一秦朝疆域图可知,秦朝对地方的统治与西周时期有什么不同?材料二 (3)请结合所学,完善空白处所填内容。依据材料二,说出秦朝所创立的政治制度。材料三 (4)根据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11截止2016年底,“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
12、回顾历史,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原始农业兴起。请问它兴起于哪些地区? (2)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的农具和耕作方式分别是什么?这一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推广推动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哪场变法运动? (3)西汉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并重视“以德化民”的两位皇帝分别是谁?三国时期,重视农业生产,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使得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是三国中的哪个国家? (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在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
13、书的作者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请写出该书的名称。(5)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当今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1)材料一中三个国家中建立最
14、晚的是_,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_。这一时期,孙权曾经派_率船队到达今台湾地区。(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 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14改革、创新是引领时代发展的原动力。历史证明,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必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阅读材料请回答:材料一 (人物)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孔子材料二 商君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
15、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中空缺处的人物得益于管仲改革,终成霸业。他是谁?(2)材料二中支持“商君”改革的国君是哪一位?(3)材料三中的“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魏主为“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采取了什么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什么?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
16、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材料三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宋书(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狭变法的历史作用。(2)材料二中的图A反映了秦朝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秦朝在经济上还有什么举措?(3)据材料二中的图B,写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开通这条道路的积极影响。(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写出任意两条原因)。【参考答案】一、简答综合题1(1)半坡居民;黄河流域(2)司母戊鼎,商朝(3)圆形方孔半两钱;秦朝【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物是陕西半坡遗址出
17、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半坡居民,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解析:(1)半坡居民;黄河流域(2)司母戊鼎,商朝(3)圆形方孔半两钱;秦朝【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物是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半坡居民,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它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货币的名称是圆形方孔半两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2(1)半坡遗址;水稻。(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意思相近即可)。例如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的融合(
18、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融合)。(3)禅让制。(4)材料四认为尧舜禹之间首解析:(1)半坡遗址;水稻。(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意思相近即可)。例如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的融合(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融合)。(3)禅让制。(4)材料四认为尧舜禹之间首领位置更替是通过威逼获得的。因年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佐证,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历史真相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信息提示,结合课本所学,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色的是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纹
19、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有人面网纹、双鱼纹等;半坡原始居民开始农耕生活,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依据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皇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3)依据材料三人物图:帝尧、帝舜、夏禹。结合课本所学,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人。舜年老
20、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4)依据材料四“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杀)其君者也。”认为尧舜禹之间首领位置更替是通过威逼获得的,这种说法课本上知识点禅让制不同,但是因年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佐证,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历史真相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3(1)富国强兵 推行县制(2)不支持 废除没有军功旧贵族特权(3)铁农具和牛耕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4)百家争鸣(5)孔子 “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详解】(1)根据解析:(1)富国强兵 推行县制(2)不支持 废除没有军功旧贵族特权(3)铁农具和牛
21、耕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4)百家争鸣(5)孔子 “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卫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定变法之令”可知,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推行县制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大。(2)根据所学可知,不支持,因为变法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3)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这是春秋战国使用推广的铁农具和牛耕;它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4)根据所学可知,这种局面就是百家争鸣。(5)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这是孔子的名言,他核心思想是“仁”。他在教育是的贡献有,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4(1)富国强兵,
22、秦孝公.(2)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解析:(1)富国强兵,秦孝公.(2)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23、2)根据材料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最受当时秦国农民欢迎。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是奴隶主贵族最反对的。(3)根据材料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并且影响深远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根据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是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5(1)仁、以德治国;儒家(2)老子:顺应自
24、然;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韩非子:以法治国(3)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解析:(1)仁、以德治国;儒家(2)老子:顺应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韩非子:以法治国(3)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4)战国时期,旧的政治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政治制度逐步确立。(意思相同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25、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的思想,以德治国。(2)依据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以法治国。(3)依据材料三“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 “百家争鸣”成为我
26、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4)依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局面反映了战国时期,旧的政治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政治制度逐步确立的过程,在当时是思想的大解放运动。6(1)制度:禅让制。根源: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2)目的: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影响: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解析:(1)制度:禅让制。根源: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2)目的: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影响:保证了周王朝对地
27、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3)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官职:丞相。【详解】(1)依据材料一“人们需要用这种公正的方式选举出让大家信服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结合课本所学,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的人。尧年老是,征求各部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由“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由此可知,推行禅让制的根源: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
28、。(2)依据可知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3)依据材料三图示:皇帝之下设有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结合课本所学,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故的官职:丞相。7(1)百家争鸣(2)孔子;仁和礼(3)焚书坑儒
29、(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5)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详解】(1解析:(1)百家争鸣(2)孔子;仁和礼(3)焚书坑儒(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5)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详解】(1)局面:根据材料中的“当时,各家学派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思想,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形成了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风气”,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根据材料中的“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为孔子,其
30、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3)措施:根据材料中的“,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5)目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对儒家思想持反对的态度,而汉武帝持推崇的态度,但都是统治者在治国中的具体措施,其目的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8(1)孔子;论语。(2)儒家;孟子。(3) 韩非子;秦朝利用法家思想迅速强大,
31、建立秦朝;同时,也因法家思想引起暴政。【详解】(1)根据题干“血亲之爱与生俱来,家庭的亲情、感情是血缘关系决解析:(1)孔子;论语。(2)儒家;孟子。(3) 韩非子;秦朝利用法家思想迅速强大,建立秦朝;同时,也因法家思想引起暴政。【详解】(1)根据题干“血亲之爱与生俱来,家庭的亲情、感情是血缘关系决定的,是发自人本性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就是孝,兄妹之间的爱就是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时孔子。这是论语中记载内容。孔子的思想被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故我们今天了解他的思想可以查阅的是论语。(2)根据题干“治国应该要有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32、个思想家孟子是儒家学派思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是孟子。(3)根据题干“治国应该要依靠法、术、势,强调以法治国“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利用法家思想迅速强大,建立秦朝;同时,也因法家思想引起暴政。9(1)三晋夺秦地;诸侯卑秦。(2)商鞅变法(3)秦灭六国或秦统中国(4)材料-是材料二的背景(或具体阐述为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亦可);材料二为材料三的原因( 具体阐述为商鞅变法为解析:(1)三晋夺秦地;诸侯卑秦。(2)商鞅变法(3)秦灭六国或秦统中国(4)材料-是材料二的背景(
33、或具体阐述为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亦可);材料二为材料三的原因( 具体阐述为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 基础也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可知,秦孝公之所以会认为“丑莫大焉”,是因为三晋夺秦地;诸侯卑秦。(2)依据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等等。(3)依据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材料三体现了秦始皇灭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历史事件;公元
34、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是材料-是材料二的背景(或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是材料二为材料三的原因(或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经济、军事基础)。10(1)咸阳东:东海;南:南海;西:陇西;北:长城一带。(2)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3)丞相、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解析:(1)咸阳东:东海;南:南海;西:陇西;北:长城一带。(2)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3
35、)丞相、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对地方进行管辖;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
36、长。(4)依据材料三七种文字变为一种文字;六种货币变为一种货币。可知反映的的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结合课本所学,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问题,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朝的圆形防控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11(1)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2)铁制农具和牛耕;商鞅变法(3)汉文帝、汉景帝;魏国(4)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齐民要术(5)政府的重视;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解析:(1)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2)铁制农具和牛耕;商鞅变法(3)汉文帝、汉景帝;魏国(4)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
37、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齐民要术(5)政府的重视;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研制新型的农业工具;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距今约90007000年。大约同时,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
38、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最著名的有秦国的商鞅变法。因此,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的农具和耕作方式分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这一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推广推动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3)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意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
39、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因此,题干中所说西汉时期两位皇帝分别是汉文帝、汉景帝;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使得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4)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
40、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因此,题干中所说的这部书的名称是齐民要术。(5)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今农业的发展要做到:政府的重视;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研制新型的农业工具;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过程,我们认识到,我们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创新;统治者以农为本的思想和政策;遵循自然规律;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辛。12(1)饲养家畜,制作陶器;长江流域。(2)商朝;“泥范铸造法
41、”。(3)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4)南京;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解析:(1)饲养家畜,制作陶器;长江流域。(2)商朝;“泥范铸造法”。(3)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4)南京;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5)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文物。【详解】(1)根据图一“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体”可推断出河姆渡人饲养家畜,制作陶器;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长江流域。(2)根据图二“四羊方尊”结合所学知识,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四羊方尊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42、”。(3)根据图三“汉代五铢钱的铜范”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4)根据图四“南朝青瓷莲花尊六朝博物馆藏品”结合所学知识,六朝博物馆位于南京。根据所学知识,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5)根据图一的“猪纹陶体”、图二“四羊方尊”、图三“汉代五铢钱”、图四“南朝青瓷莲花尊”可得出主题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因为本次探究的都是博物馆的文物,故依据是文物。13(1)吴;赤壁之战;卫温(2)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担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
43、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答出三条即可)(3)迁都洛阳作用:促解析:(1)吴;赤壁之战;卫温(2)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担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答出三条即可)(3)迁都洛阳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答出二项即可)【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三个国家中建立最晚的是吴;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赤壁之战;这一时期,孙权曾经派卫温率船队到达今台湾地区。(2)根据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
44、”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担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迁都洛阳的重要举措;第二小问: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依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是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4(1)齐桓公;(2)秦孝公;(3)鲜卑
45、族;说汉语;(4)实行改革。【详解】(1)据材料一“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可知,材料一反映的齐桓公称霸,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解析:(1)齐桓公;(2)秦孝公;(3)鲜卑族;说汉语;(4)实行改革。【详解】(1)据材料一“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可知,材料一反映的齐桓公称霸,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改革中“尊王攘夷”等策略的实行,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2)材料二中支持“商君”改革的国君是秦孝公。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3)据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
46、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将革”可知,材料三中的“魏”政权是由鲜卑族建立的,魏主为“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采取了说汉话的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改革,改革是强国之路。【点睛】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15(1)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解析:(1)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