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案设计说明道路工程1 工程概况及背景1.1工程背景黔江是重庆市6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重庆一圈两翼东南翼的中心城镇,处在工业化的初期,经济的发展急需要第二产业的带动,使依靠传统农业的低速发展向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过渡,从而带动全区经济的增长,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XX物流基地的建设借鉴沿海及发达地区先进经验,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建成综合功能的XX物流基地、新型的招商引资平台。初步形成食品、新型建材、化工等仓储物流产业,成为环境优美、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现代物流基地。1.2工程概况本次设计的XX支路道路全长315.212米,道路宽度12米,为城市支路级。道路名称起止
2、点桩号标准路幅包含交叉口XX支路K0+000K0+315.31212米交叉口(12)2 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2.1 设计依据(1)重庆市黔江区XX物流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3)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4)重庆市黔江区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5)我院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6)其它相关资料。2.2 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
3、G D50-2006)(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004-89)(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8)沥青路面用聚合物纤维(JT/T534-2004)(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1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1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1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14)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2008)(15)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重
4、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3 工程地质条件3.1地形地貌城区地处巫山山脉与大娄山山脉交汇地带,武陵山脉西翼,属中、低山区,地形多样,山地占总面积的85%。拟建道路穿越地沟岭相间。勘察区内地形起伏较大。勘察区内现为旱地与农田广泛分布,有少量民房分布,除起终点外,原始地形保存较好。3.2 地层岩性勘察区地层岩性较复杂,主要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土层、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群(S1ln)页岩夹薄层状砂岩组成,现简述如下:一)、第四系(Q4) 1、素填土(Q4ml):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夹页岩、砂岩块、碎石组成;松散稍密,土石比3:74:6,填筑年限近15年,主要分布在已建道路及居民房附近,起点已建公
5、路一带及其附近,一般厚0.503.50m。 2、残坡积层(Q4el+dl):碎石土:浅黄色、黄褐色;颗粒级配较好,主要为页岩风化形成;粒径多为220mm,呈棱角状。含少量粉土,含量约30%,干燥稍湿,结构松散,主要分布斜坡坡面,一般厚0. 55.0m。粘性土:浅黄色、灰绿色、灰褐色;可硬塑状,块状结构,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高。主要分布在勘察区沟槽地段,厚度变化较大,一般约210m。淤泥质粘土:浅黄色,灰褐色;软流塑状,干强度及韧性中等高,有机质含量较高,稍有腥味。主要分布在勘察区沟槽及水田地段。厚约0.82.0m。3、冲洪积层(Q4al+pl):卵石土:灰灰褐色;主要由页
6、岩、砂岩卵石组成,粘粒含量约20%;卵石粒径约20150mm,呈亚圆形、少许圆形。稍密,饱水。主要分布在冲沟附近,一般厚25m。二)、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群(S1ln): 页岩:浅黄色、灰灰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岩质较软,局部过渡为粉砂质页岩,含薄层状砂岩。3.3、地质构造与地震该路段位于河坝大集场向斜之次级构造部位,岩层产状320501240;倾向及倾角约有变化,区内次级褶皱发育。根据地面调查在勘察路段基岩中主要发育两组裂隙:、1201486775,微张,无充填,面较平直、光滑,间距0.32.5m,结合差。、1842326877,面较平,微张,张开度约0.51
7、.0mm,少许泥质充填,间距为0.12.9m。4 自然环境气温:全区多年年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5.8。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5.9;1月最低,为4.3。大于0的活动积温为3201-5471,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2134-5471。无霜期223-309天,平均273.5天。 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1389mm,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515.2mm,集中了全年的42.9%;冬季(12-2月)67.0mm,仅占5.6%;春季(3-5月)328.0 mm;秋季(9-11月)289.9 mm。各月之中,6月最多,为205.8 mm,占全年降雨量的1
8、7.1%;1月最少,为18.8 mm,仅占1.6%。日照时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66.6小时,其中夏季最多,为501.9小时,占全年的43.0%;冬季最少,为135.2小时,仅占11.6%;秋季270.0小时;春季259.1小时。月际变化大,2月39.3小时最少,8月209.1小时最多。2至8月缓慢增加,8月之后则急剧减少。 水文:拓展区主要水系为袁溪河及其支流,袁溪河又名袁溪沟、湘子江,发源于三塘盖南麓白土乡的郭万山,汇平溪、木厂、杨柳告示溪沟水,至老王坝(进拓展区),绕灵芝寺,达青冈坪,汇李家溪水,(出拓展区),进峡5km,潜渡龙桥,南流至冯家坝入阿蓬江。流域面积93km2。主河道长25
9、.5km,落差192m,3.3地层岩性平均流量1.68km3s。5主要设计技术指标道路主要技术标准表序号项目名称XX支路3号路5号路6号路8号路10号路3号路5号路6号路8号路10号路规范值采用值1道路等级支路级支路I级主干路级支路级主干路级支路级支路级支路I级主干路级支路级主干路级支路级2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15年20年15年15年20年15年3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15年15年15年15年15年4设计行车速度(Km/h)2030403050302030403050305标准路幅宽度(m)12126道路设计长度(m)-315.3127最大纵坡9.0 %5.37%8最小圆曲线半径(m)20-25
10、0100-30070250100-3002002009最小竖曲线半径(m)15090010停车视距(m)20m30m40m30m60m3020m30m40m30m60m3011路面结构设计荷载(车辆)BZZ-100型标准车BZZ-100型标准车12路面结构设计荷载(人群)3.5KN/ m23.5KN/ m26道路工程设计要点6.1 设计原则6.1.1 严格遵守各专业设计规范,技术标准,服从城市总体规划。6.1.2 合理布置平面,搞好平、纵组合,使线路顺畅、美观并减少相应的工程量,做到“安全、美观、经济、适用并方便施工”。6.2平面设计全段设平曲线2处,最小平曲线半径为70m;本次设计相关的交叉
11、口共2个,均为平面交叉。6.3纵断面设计全段共设变坡点1个,最大纵坡5.37,最小纵坡0.3,竖曲线半径为R凸= 900m。6.4横断面设计6.4.1 路幅宽度2米(人行道)4米(车行道)4米(车行道)2米(人行道)12米。6.4.2 超高加宽本条道路无超高加宽。6.5 路基设计6.5.1挖方路堑挖方段路基分级高亦为8米。其中表层坡率为1:1,如果边坡存在不良地质情况,如顺层、裂隙等, 应按照岩层最不利外倾结构面放坡。边坡暂按临时边坡处理,高挖方路段设置截水沟,拦截山体坡面水流。6.5.2 填方路堤根据城市道路的特点,道路路基按分级错台方式修筑,其中填方路基分级高为6米,边坡坡率由上至下分别为
12、1: 1.5,1:1.75,1:2.0。每级之间设马道宽2.0米。6.5.3 地基处理道路部分穿越水田和鱼塘,必须进行清淤换填或抛石挤淤处理,当淤泥深度小于2米时采用清淤换填,当淤泥深度大于2米时采用抛石挤淤处理,抛石深度以抛石碾压后淤泥不上泛为止。建议在鱼塘施工前提前2个月把水放干,开挖纵横向的排水沟,让其暴晒。清淤回填路段压实度达不到路基压实度要求,应对回填区路基进行强夯处理。6.6路面结构 车行道: 沥青砼AC-16厚4cm 沥青砼AC-25厚6cm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6cm 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5cm人行道: C25砼人行道方砖303
13、05cm 1:3水泥砂浆找平层2cm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0cm6.7 交叉口本路段共有2处交叉口。铺筑路面时会同交管部门, 根据人流去向设置合理的人行横道线。6.8人行公交系统 规划中未设施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后期根据周边地块需要设置划线式停车站。6.9 城市道路标志、标线及交通控制道路标志、标线能更好地反映道路形象,设计考虑实施先进的道路标志、标线,以保证道路安全、高效的使用。本工程的道路由业主另行委托设计。6.10 市政配套设施道路两侧土地开发利用时结合地块详细规划情况,适当设置市政公用设施。6.11 桥涵全线无桥梁,结合排水设施临时管涵,详见排水设计部分。6.12特殊路段处理K0+26
14、0K0+310段为原有水田段,对其进行挖淤换填处理。 7、附属工程7.1人行公交系统根据规划该路段无港湾式停车港,后期业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线停车港设置。7.2 城市道路标志、标线及交通控制道路标志、标线能更好地反映道路形象,设计考虑实施先进的道路标志、标线,以保证道路安全、高效的使用。7.3无障碍设计盲道设计主要为盲人提供便利的出行环境,充分展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严格遵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于2001年联合颁布的(JGJ 50-2001)。7.3.1 残疾人通道(1)平面布置根据道路平面图中人行道、人行横道线的设置及各路口的实际情况确定
15、。(2)三面坡缘石坡道适用于无设施带或绿化带处的人行道,人行道与缘石间有设施带或绿化带时,设单面坡缘石坡道。(3)所有道路交叉路口及路段人行横道均应设置供残疾人通过的缘石坡道,供以手摇三轮车及轮椅为工具的残疾人通过。(4)在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处不得设雨水口,如有冲突,可稍微移动缘石坡道的位置或雨水口的位置以错开。(5)缘石坡道处车行道、人行道的路面结构及做法与路段上相同。(6)缘石坡道用人行道砖铺砌,路面结构组合与人行道相同,坡面转折处人行道砖须切割齐整。7 .3.2 盲道(1)人行道盲道砖颜色宜为中黄色,其砼强度不小于C25,其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与人行道砖一致。(2)人行道盲道宽0.6m
16、,距人行道绿化带路缘净宽0.3m,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宜避开井盖铺设。(3)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应与人行道走向一致。(4)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等0.3m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相对应。7.4 市政配套设施道路两侧土地开发利用时结合地块详细规划情况,适当设置市政公用设施。8.施工要点8.1、路基8.1.1 质量标准土质路基填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 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表1填控类型路面底面以下
17、浮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5下路床308095上路堤8015092下路堤150以下92零填及路堑03095 路床平整度:20mm; 中线高程:20mm 宽度: 200mm; 横坡:20mm且不大于0.3%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 挖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填方路基35MPa262221挖方路基30MPa1858.1.2 路基排水 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
18、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渠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8.1.3 填方路基填方边坡高度均小于20m,施工时按一般路堤进行施工。8.1.3.1 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须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表 表2 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CBR()填方路基上路床0308下路床30805上路堤801
19、504下路堤150以下3零填及路堑路床008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辗压。8.1.3.2填筑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
20、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桥台和路基接合部,应分层仔细压实,层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CM,路床顶以下2.5M以内应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压实度不得低于填土规定的数值。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8.2、底
21、基层、基层8.2.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质量标准压实度: 97平整度:不大于12mm中线高程:+5mm,-15mm横坡度:0.3%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3.0Mpa弯沉值: 8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32.5级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h以上终凝时间在6h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通过下列筛孔
22、(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7.5100小于28小于931.5901001967909.545684.7529502.3618380.68220.07507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5%。(3)施工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8.
23、2.2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质量标准压实度:98%平整度:不大于10mm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0mm 中线高程:+5,-10mm横坡度:0.3%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4.0MPa 弯沉值:40( 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6%,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26.5901001972899.5 47674.75 29492.36 17350.6 8220.07
24、507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3)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层, 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8.2.3稀浆封层8.2.3.1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指 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 %不大于0.1T 0652贮存稳定性 (5d)不大于5T 0655粘度 C25,3(秒)1260T 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 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 25 0.1mm40100T 0604延 度5 cm不小于20T 0605软化点 不小于53T 0606(2)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
25、范(JTG 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8.2.3.2 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技 术 指 标要 求试验方法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 浸水1h800g/m2T 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 0755稠 度23cmT 07518.2.3.3施工技术要求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稀浆
26、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8.3 面层面层设计为沥青砼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8.3.1 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质量标准压实度: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8%平整度:不大于1.2mm,IRI不大于2.0m/Km厚度容许偏差:总厚度-5%,上层厚-10% 中线高程:15mm横坡度:0.3% 宽度:
27、20mm 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55mm弯沉值:26( 0.01mm)(2)材料 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A级70号沥青(中、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用)和A级90号沥青(上面层SMA改性沥青混凝土用)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试 验 项 目A级70号A级9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 o.1mm608080100T 0604延度(5cm/min,15) cm不小于100不小于100T 0605软 化 点 (R&B) 4645T 0606闪 点 不小于260不小于245T 0611蜡 含 量(蒸馏法
28、) %不大于2.2大大于2.2T 0615密 度 g/cm3实测记录实测记录T 0603溶 解 度 %不小于99.5不小于99.5T 0607质量变化 %不大于0.8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 %不小于61不小于57T 0604残留延度 10 cm不小于6不小于8T 0605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指 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 0652贮存稳定性 (CH5)5T 0655粘度 C25,3(秒)825T 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50T 0651 石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
29、,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粗集料技术要求指 标单位表面层其他层次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T 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T 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0T 0304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518T 0312坚固性,不大于%1212T 0314吸水率,不大于%2.03.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T 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5T 0320粗集料的磨光值,不小于PSV-42T 0321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4T
30、0616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的含量,不小于%9080T 0361 矿粉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 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3) 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 沥青混合料级配混合料类型AC-16CA
31、C-25C筛孔通过率%31.510026.59010019.0100759016.090100658313.2769257769.5608045654.75346224522.36204816421.18133612330.69268240.37185170.155144130.0754837 混合料性能要求上面层AC-16和下面层AC-25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 求沥青混合料类型AC-16AC-25试验方法马歇尔稳定度,KN8.08.0T 0709流值,mm24.524T 0709空隙率(VV),%2435T 0708矿料间隙率(VMA), %12.512T 0
32、708沥青饱和度(VFA), %65755075T 0708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080T 079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7575T 0729低温弯曲破坏应变,20002000T 0728击实次数,次两面各75两面各75T 07028.3.2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沥青透层油及粘层油在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沥青透层油的洒布;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透层油和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 在路面基层上洒布透层油,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透层油用煤油稀释沥青,粘层油用改性乳化沥青。 在基层养生结束并清除基层表面松散颗粒的尘土后,洒布透
33、层沥青,透层沥青洒布量0.81.2Kg/m2,洒布透层沥青的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要进行修补;待满足相关要求后铺筑沥青砼下面层。 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洒布前,应认真检测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只有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施工。 粘层油的洒布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不能污染环境。(2)下面层及上面层 透层油洒布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粘层油洒布完毕并完全固化后,应立即铺筑上面层沥青混凝土。 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
34、只有符合部颁标准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 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级配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 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 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温度控制正常。 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压实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不小于98%,以室内马歇尔试件密实度为准)。 已运到施
35、工现场的沥青混合料在保证拌和站能满足摊铺机需要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快的摊铺,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压实效果。 当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冷接缝;当摊铺机出现故障并认为在短期内无法修复时,应就地做成一条接缝;当日施工完毕,应在完毕处做成一条垂直接缝,不同路面结构层之间,应保证上下层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80cm。 压路机应视摊铺时的气温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情况,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 施工完毕后的路面应在24小时内禁止一切车辆通行。8.4、 附属工程8.4.1 缘石、路边石预制路缘石不得低于C30
36、,路边石及植树圈路缘不得低于C30。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8.4.2人行道人行道采用300*300*50mm 的C25砼人行道方块,方块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必须表面平整,线路清晰、棱角整齐。铺砌必须平整稳定,灌缝应饱满,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8.4.3 4%水泥稳定碎石垫层材料及配合比应符合相关要求。9、其它本说明未尽事宜,请参照有关设计及施工规程、规范。第二篇:管线工程一、 排水工程1、设计原则1)雨水、
37、污水均沿设计道路敷设,根据路幅宽度确定两侧敷设。2)雨水、污水管道设计全部考虑重力流,尽量减少管道埋深,降低工程造价。3)雨水采用就近排入河道,污水管道沿道路敷设,在适当的位置排入沿河污水干管,最后接入污水处理厂。4)充分利用本次设计道路位于河流旁边,尽量减小管道断面,以节省造价。2、雨水管(渠)工程1)管线布置本设计根据重庆市黔江区XX物流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给水排水规划设计进行雨水管的布置。本设计道路红线宽为12m,根据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规范、重庆市常规做法及道路两侧的用地性质,道路雨水管线单侧布置,污水管道单侧布置。管道位置详见综合管网标准横断面图。2)管径的确定本设计雨水管道管径根据规
38、划,并按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分段复核计算确定各雨水管段的管径。雨水流量按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2822(10.775Lgp)q=(t12.8P0.076)0.77式中:设计重现期P取1-5年t=t1mt2 t1:地面集水时间 取t1=5分钟t2:管内流行时间:m:延缓系数 取m=2设计流量计算:Q=qF其中:为径流系数平均按0.75考虑。3)预留管a、交叉路口预留管各相交道路的预留支管,根据规划及计算确定的管径和管位进行设计。b、交叉路口间预留管为方便道路两侧小区雨水就近接入城市雨水系统,根据规划有小区雨水接入地段落,则沿道路每间隔120米左右的距离预留一根雨水支管。
39、4)高程控制为确保雨水管上面的给水管、燃气管电力管等管线相交有足够的空间,一般雨水管道最小覆土按2.0m考虑。道路设计坡度较大段,按各种管径管道最大控制流速控制坡度,若管道最大流速要求的坡度比道路坡度小,则通过逐步跌水来解决,以满足管道不超过冲刷流速。其他情况管道坡度和道路坡度基本保持一致。5)检查井及雨水口的布置在管道转弯、变径、变坡及管道交汇处均设置检查井,按照管道埋深确定检查井规格。检查井的布置间距按设计规划要求进行布置。本设计雨水口在车行道上采用双篦雨水口,在人行道上采用单篦雨水口,间距按照检查井间距控制。6)排出口的设置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设计要求结合河道走向采用管道(或渠道)直接接入
40、河道中排除雨水。7)管材及接口a、雨水管道管径d800mm时采用HDPE管,管套粘胶连接。b、雨水管道管径1000d1200mm时采用重型钢筋混凝土管(国际II级管),采用承插管、企口管,根据当地供货情况由建设单位自定。c、雨水管道管径d1200mm时,采用玻璃钢夹砂管。8)管道基础a、对于HDPE管和玻璃钢夹砂管,管道基础采用砂垫层基础。b、对于钢筋混凝土雨水管,管道基础根据雨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分别采用120度和180度混凝土带形基础。3、管网综合1)管线排列根据规划,本设计道路红线宽12m,道路上雨水、污水双侧布置,给水、燃、通信、电力等管道均为单边布置。管线排列位置为,从红线起依将为电力、
41、给水、电讯、燃气、污水、雨水、路灯等七种管线。电视电缆与电讯电缆同沟敷设。各种管线布置位置详见综合管网布置标准横断面图。本次管线横断布置是根据重庆市黔江区XX物流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的资料进行设计,若规划有调整则应随之变动。2)管线竖向控制a、竖向排列顺序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各管线交叉时,自上而下的排列顺序为:路灯、电力、电讯、燃气、给水、雨水、污水。b、高程控制设路面高程为0,则路灯电缆高程:-0.5m;电力、电讯管管底高程控制在:-1.1m以内;燃气管管底高程控制在:-1.0m-1.2m范围;给水管管顶覆土控制在:1.3m左右;雨水管管顶覆土控制在:2.0m左右;污水管管顶覆土控制在:3.
42、0m左右。二、 道路路灯照明1、配电方式考虑到停电会给城市夜间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和不便,结合电力规划和路网分布,设计考虑各路段均由就近开闭所引入一路10KV专用线作为该路段路灯供电电源,对本路段路灯照明箱式变电站供电。根据路网分布和各段道路长度(保证三相供电半径不大于750m),在本次设计道路上设置4台照明箱式变电站。箱式变电站容量选择适度放大,预留容量作为就近支路道路照明以及城市夜景照明的供电电源。箱式变电站设置在道路人行道外侧,放置位置以不影响道路和行人交通为原则。箱式变电站外型选用美观大方,结构紧凑 ,环保型造型,一改传统的箱变外型呆板,体积庞大等不足。2、光源、照明器选择及布置遵循经济,可靠,美观,方便的原则,对长生组团片区道路路灯进行光源、照明器选择及布置设计1)光源由于各类电光源在发光效率、寿命、显色性各方面差异很大,因而在应用场所方面也有所不同。普通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