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齐景公游于海而乐之。号令诸大夫曰:“言归者死。”颜涿聚曰:“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齐景公曰:“寡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戈将击之。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为国,非为身也。”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至三日,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齐景公所以遂有齐国者,颜涿聚之力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言归者死/男有分,女有归B.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非同小
2、可C.君乃释戈趣驾而归/爱不释手D.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3)结合选文,说说齐景公为什么先要杀死颜涿聚,后来为什么又放过了他。 【答案】 (1)C(2)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3)齐景公因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而要杀死他。后来得知颜涿聚进谏是为了防止有臣子趁机谋反,是出自忠心;且杀死他成就了对方,却使自己与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为伍。所以,最终放过了他。 【解析】【分析】(1)A项,回去/归宿,出嫁。B项,可以/寻常,一般。C项,放下。D项,国都/国家
3、。故选C。 (2)技巧:句意;关联词;句子成分;虚词。君游海而乐之(您来海上游玩得开心)/奈臣有图国者何(然而臣子中有图谋篡国的人该怎么办?)/君虽乐之(您现在虽然快乐)/将安得(您现在虽然快乐)。 (3)“杀死”原因。“齐景公曰:寡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戈将击之。”从这句话中看出,要杀死颜涿聚的原因是齐景公认为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放过原因。“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为国,非为身也。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从这处内容看出齐景公放过颜涿聚是因为他把自己和比干等人放在一起,如果杀死他,那么齐景公自己就
4、变成纣王一样的昏君了。“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这句话说明颜涿聚的谏言和行为拯救了齐景公,所以最后齐景公放过了他。 故答案为:C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齐景公因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而要杀死他。后来得知颜涿聚进谏是为了防止有臣子趁机谋反,是出自忠心;且杀死他成就了对方,却使自己与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为伍。所以,最终放过了他。【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
5、意,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来接我中的内容,结合语句进行分析理解。【附参考】 过去齐景公到渤海游玩,非常高兴。下令给诸大夫说:“说要回去的处死。”颜涿聚说:“您来海上游玩得开心,然而臣子中有图谋篡国的人该怎么办?您现在虽然快乐,您现在虽然快乐”齐景公说:“我下令说谈论回去的就处死。现在你违犯了我的命令。”拿起戈来就要击杀。颜涿聚说:“过去夏桀杀了关龙逢,商纣杀了王子比干,现在您即使杀死我,把我和关龙逢、比干凑成三个也是可以的。我说话是为国家,不是为了自身。伸着脖子上前说:“您杀了我吧!”齐景公便放下戈催促驾车赶了回去。回去三天以后,就听
6、说都城里有人图谋不让景公回城的了。齐景公、之所以能继续统治齐国,靠的是颜涿聚出了力。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7、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去国怀乡 去:到,往B.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D.吾谁与归 归:归依(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之B.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其境过清D.感极而悲者矣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
8、的一项是( ) 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人们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C.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答案】 (1)A(2)C(3)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D 【解析】【分析】(1)A去:离开。BCD理解正确。 (2)A宾语后置的标志;代词。B连词,就;连词,不译。C因为。D连词,表示顺接;连词,表并列。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9、, 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和抒情,而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据此可知,这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ABC理解正确。D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 A; C;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
11、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3阅读以下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 ,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 , 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
12、朔 , 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注释】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故事:向来规矩。朔:农历每月初一。(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 力不少懈,事细巨必
13、躬亲_(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仁足以示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C.其施虽在越 其仁足以示天下D.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5)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 【答案】 (1)谨慎;稍微(2)A(3)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14、 令 无 失 所 恃。(4)(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5)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 【解析】【分析】(1)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谨:谨慎。“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少:稍微。 (2)A.前者“足以”连用,完全可以;后者“因为”。B.都是表递进,“而且”。C.都是代词,“他,他的”之意。D.都是结构助词“的”。故选A。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译为:
15、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朔”:农历每月第一天。“粟”:代指粮食。“半”:领一半。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本文可分析“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等句,可概括为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
16、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 故答案为:谨慎;稍微 A (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 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
17、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主旨的赏析情感,要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
18、救济粮的有多少人,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
19、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他的德政虽然只有在越州推行,但他对人民的仁爱却完全可以作天下的示范。4文言文阅读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
20、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然则北通巫峡:_佳未秀而繁阴:_山间之四时也:_(2)翻译下面的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4)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答案】 (1)日光;景象;如此那么;茂盛;季节(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早上)太阳出来
21、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晚上)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3)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4)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解析】【分析】(1)句意为: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晖,日光。句意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观,景象。句意为: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句意为: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句意为:这就是山里的四季。时,季节。 (2)重
22、点词语:览,观赏。得无,怎能没有。异,不同。重点词语:开,消散、散开。归,聚拢。暝,昏暗。 (3)甲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是作者看到洞庭湖的景象后的感受。乙文中的“而乐亦无穷也”是作者看到山间早晚和四时景色后的感受。 (4)翻译文本后可知,甲文主要写的洞庭湖的水景,其中有早上的景色,也有晚上的景色。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乙文主要写的是山中景色,写了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突出表现了山景的秀美。据此分析可作答。 故答案为:日光;景象;如此那么;茂盛;季节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早上)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晚上)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3、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点评】解释文言词语时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的语段、语句,归纳出
24、相关的要点,进行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
25、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乙】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
26、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 文最能概括作者情怀的一个字是:_ (2)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上下一白/余一小舟B.湖中人鸟声俱绝/四时俱备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余舟一芥D.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3)作者写景采用了怎样的顺序突显西湖雪妆之神韵? (4)“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5)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结束全文? 【答案】 (1)痴(2)B(3)釆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整体描写部分采用
27、由上到下的顺序;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4)围绕“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回答即可。(5)围绕“画龙点睛,意味深长;对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感叹;侧面烘托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及超凡脱俗的志趣”回答即可。 【解析】【分析】(1)“痴”,痴迷,表达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这个词最能概括作者的情怀。 (2)A全/数词;B全、都;C欣赏、领悟/连词,和;D判断动词/代词,这。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从整体描写西湖的景色,“ 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
28、两三粒而已”是从局部描写西湖景色,整体部分,先写“天和云”,再写“山和水”属于从上到下的顺序,局部部分先写“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是大、远处的角度写的,而“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从小、近处的角度写的。据此答题即可。 (4)内容方面,这句话营造了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结构方面,总领全文,并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5)从内容方面来看,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用舟子的话说明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及超凡脱俗的志趣,也是作者在大雪三日后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原因,起到总结上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故答案为: 痴 B 釆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整体描写部分
29、采用由上到下的顺序;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围绕“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回答即可。 围绕“画龙点睛,意味深长;对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感叹;侧面烘托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及超凡脱俗的志趣”回答即可。【点评】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过分析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从文中筛选出一个最能表示作者心境的字即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30、。 此题考查记叙顺序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记叙顺序的种类及特征,一般来说可以从和时间有关的词语去判断,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句开头作用的能力。散文开头句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散文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散文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6文言文阅读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
31、,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巡,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注释】儿子的媳妇。馔(zhun):食物。脔(lun):切成小块的肉。(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谒公 谒:拜见B.觉饥甚而不敢去 去:前往C.其人已心怪之 怪:怪怨D.萧氏子颇骄纵 颇:非常(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约之饭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B.意为公必盛馔 贤能为之用
32、C.觉饥甚而不敢去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D.留其四傍 其真无马邪?(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安石请萧氏子吃饭,却故意很迟才开饭,又以简单的菜肴招待他,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B.萧氏子特意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以为能尽享豪宴,反映了他贪图富贵、趋炎附势的性格。C.王安石拾取萧氏子吃剩的胡饼来吃,用实际行动批评了这个娇生惯养的萧氏子,让他羞愧离去。D.王安石对萧氏子之流非常反感,趁其拜访之际,有意地用约他吃饭的方式来教训他。【答案】 (1)B(2)C(3)A 【解析】【分析】(1)B.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觉饥甚而不敢去”:他觉得很饿,可是
33、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去”:离开。 (2)C.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A.前者代词“他”;后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B.前者“认为,料想”,后者“被”。C.前者代词,指“胡饼”;后者表疑问的副词“难道”。 (3)A.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错。王安石以简单的菜肴招待他,是王安石俭朴的生活作风的体现。生活节俭,不铺张浪费,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以自己的行动绝妙地教育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 故答案为:B;C;A【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
34、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虚词意义、用法的理解及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注意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虚词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参考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
35、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7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郭永
36、传 刘豫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益谦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而入,黏罕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
37、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之。 (选自宋史)注: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噍(ji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掖拽着别人的胳膊。黏(nin)罕金朝名将。啖(dn)用利益引诱人。醢(h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瘗(y)埋葬。(1)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者富贵B.往之女家 为之出涕C.以君之力 或掖之以归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相与负其尸瘗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
38、的语句。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阅读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类比手法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富贵不能淫一文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没有_,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阅读郭永传,依据上下文,“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 之?兹命也,奚惧。”应是(甲)(乙)(丙)哪一处所省略的语句?(4)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郭永能够称得上“大丈夫”的理由。 【答案】 (1)D(2)得志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不能实现自己
39、的志向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3)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仁、礼、义的评判标准)。 丙(4)答案示例: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三方面的标准,因此郭永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解析】【分析】(1)A.选项中“降”分别为“降落”和“投降”;B.选项中的“之”的意思分别为“动词,到,往”和“代词,他”;C.选项中的“以”分别是“凭借”和“表修饰,不译”;D.选项中的“负”分
40、别是“背负”的意思。故选D。 (2)在此题中,要注意“得(实现)、由(实行)、行(走,固守,坚持)”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富贵不能淫一文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行为是“妾妇之道”,其本质是遵行“仁、礼、义”的标准。可依据“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这句话来分析概括作答。“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这是在大名城被攻破后,郭永与将士们所说的话。依据前文“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和后文“金人遣骑召永”可知,这句话应该放在【丙】处。 (4)乙文中的郭永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永率士昼夜乘城”;城破之时,郭
41、永又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表现死报国的决心;面对敌人的劝降和富贵的诱惑,用“无知犬豕,恨不醢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止,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最后为国捐躯。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完全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故答案为:D; 得志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仁、礼、义的评判标准)。丙; 答案示例: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
42、;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三方面的标准,因此郭永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
43、,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考查对人物的理解分析,了解大意,根据孟子“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结合郭永在面对金人时的表现逐一来加以分析。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
44、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北宋叛臣刘豫率领整个济南的敌军(来攻打大名),大名成为孤城没有援军。郭永率领士兵日夜守城,伺机间或出兵攻击敌人。围攻的形势更加紧急,被俘虏的俘济南人东平在城下大呼喊说:“二个州郡都已经投降了。投降的人都享受荣华富贵,不投降是没有出路的。”张益谦等人相互看看,脸色发生了变化(想要投降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