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小周暑假参观某远古人类遗址时看到这样一段介绍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请你猜猜小周参观的是下列哪一远古人类遗址(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某遗址考古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稻作生产工具是骨耜。那么该遗址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3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2、 )A由单一的民族发展而来B发源于黄河流域C杂居相处,不断交融D由蚩尤创立4原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当时所产生的,可作为历史考证的史料。下列能够作为论证“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的原始史料是A史记中的记载B二里头遗址C大禹治水的传说D半坡氏族遗址5下图中所示的“古文字”是( ) 古文字现代汉字采刃焚休曰A甲骨文B小篆C契丹文D西夏文6生产力是古代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力,战国前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是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手工业的发展7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A齐国、燕国B燕国、楚国C楚国、赵国D齐国、楚国8商鞅变法体现的
3、是百家争鸣中哪家的思想A道家B儒家C法家D兵家9“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了秦王嬴政哪项历史功绩(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书同文C车同轨D兼并六国完成统一10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他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上述内容反映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A秦统一中国B秦的暴政C秦始皇废除分封制D秦朝建立郡县制1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留有汉字,这些字A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B均以行书字体进行呈现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D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12“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
4、,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才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始于A秦始皇B汉高祖C文景之治D汉武帝13张家山汉墓竹简载,西汉初期奴婢在主人死而无后时,可以被放免为庶人,并可继承主人的田宅及余财。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消除等级差别B恢复农业生产C缓和民族矛盾D削弱地方势力14现在流行的影视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史实不符而遭到学者批评。下列电视剧情节符合历史史实的一项是A秦朝统治者向陈胜、吴广投降,秦朝灭亡B诸葛亮在向刘禅讲解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记载C汉高祖刘邦赏赐核桃给卫青D曹操在阅读小说三国演义15东汉时,提出“治未病”理论,著有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开创
5、者的是A张仲景B华佗C黄帝D扁鹊162021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八周年,西汉时期为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A张骞B甘英C班超D司马迁17“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说明A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B西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C北方地区经济迅速发展D西方地区经济迅速发展18观察下列三幅形势图,它们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19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下图所示战役的是A一鸣惊人B卧崭尝胆C闻鸡起舞D草木皆兵20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一位数学家,20
6、11年,国际数学协会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这位数学家是( )A贾思勰B祖冲之C祖暅之D王羲之二、综合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1)材料一中的“封建”意为封邦建国,“藩”指的是诸侯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这一制度实行的目的和作用。诸侯要承担哪些义务?(2)材料二中的“平王”在哪一年开创了哪一个朝代?“周室衰微”有何具体表现?(3)材料二中的“齐、楚、晋”三个诸侯国分别出现了哪些著名的霸主?诸侯争霸有何影响?(4)结合这两则材料的内容,说
7、说材料一中“封建亲戚”的利与弊。22我国古代先民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的历史,积淀成浓厚的文明。王老师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一起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任务一(文字形成追溯文明之源)(1)下面图文信息反映了甲骨文怎样的特点?简述甲骨文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任务二(工具革新见证经济文明)(2)指出图3工具的用途,并简述图4工具在农业生产上的进步性。任务三(思想解放传承精神文明)(3)阅读老师搜集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言,请你任选其中两位,写出其代表的学派并概括他们的思想主张。任务四(制度建设彰显政治文明)(4)写出图5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名称及其作用?下图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有何异
8、同点。2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经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下图是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坐具和二胡。(1)据材料一,你推论修建长城的是哪一个“皇帝”?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2)据材料二
9、,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3)观察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演变的总趋势。24中国文明史历经近五千年的发展,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并促进了民族融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今至行,公平无表,罚不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道,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提惧。(译文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无私惩罚不避成势强大的贵族;类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一年后,路上没人的取遗失的东西,百娃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军事力量
10、大增,诸侯个个提惧。)摘自战国策(1)材料一中“商君治案”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导致“诸侯畏惧”的原因是什么?其他诸侯国的最终结局如何?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去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展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材料二中“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并指出该制度的开创者。材料三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回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碎低。汉
11、初朵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3)据材料三概括汉文帝的治国措施?并指出由此形成的盛世局面?材料四 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元达奚奚丘穆陵穆贺兰贺勿忸于于技拔长孙乙旃叔孙步六孤陆独孤刘尉迟尉(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其汉化政策除改汉姓外还有哪些内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依据材料“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可知反映的是北京人遗址。结合课本所学,我国是世界
12、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正确;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远古人类,元谋人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较少,不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A排除;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属于原始农耕文化遗址,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也不属于直立人,而是更进步的原始居民,CD两项排除。故选B。2D解析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水稻是长江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河姆渡人以耒耜耕地,种植水稻。D正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13、不会种植作物,使用打制石器,ABC排除;故选D。3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见,华夏民族的形成是民族杂居融合的结果,故C符合题意;由单一的民族发展而来,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发源于黄河流域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由蚩尤创立,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B解析B【详解】根据题干“原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当时所产生的,可作为历史考证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考古学家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的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14、故能够作为论证“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的原始史料,B正确;史书属于史学著作,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A;大禹治水的传说、半坡氏族遗址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D。故选B。5A解析A【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的“古文字”是甲骨文。我国很早就有文字了,我国有文字可考 的历史是商朝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从殷墟出土的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从甲骨已被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示、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很多字都是汉字的雏形。这些都是说明了甲骨文已经具
15、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故A项符合题意;小篆的特点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与材料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契丹文是辽代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是书写契丹语的两种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有官方文字地位。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小字的表音成分比大字多。与材料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西夏文文字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整,笔画繁杂,与材料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6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
16、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最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使个体农耕成为可能,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使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因此,战国前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是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故A项正确;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均与题干“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7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
17、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齐国、楚国和秦国,因此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齐国、楚国,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8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法家主张改革社会,以法律治理国家,商鞅变法思想主张与法家思想最相似,C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回归自然,排除A项;儒家主张实行仁政,排除B项;兵法主张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9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以看出李白歌颂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方面的功绩,故D正确;ABC三项是秦始
18、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C错误。综上故选D。10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秦朝不但实行有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还实行严厉的法律,从而体现了秦始皇的暴政,因此秦的暴政是秦未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故选B;ACD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11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东汉初年,日本列岛上的部落社会向国家过渡之中,许多部落结成联盟,形成大大小小数百国,其中一个较大的部落国王为借助强盛的汉帝国的权威,取得凌驾于其他部落王国之上的地位,于是遣使朝觐汉朝皇帝,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汉朝光武皇帝了解到这些
19、日本列岛上部族的风俗,同时嘉许其远来恭敬之情,授以金印,赐名以倭;这表明这些文物都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A符合题意;BCD三项在题中没有体现,BCD排除。故本题选A。12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D项正确;秦朝用法家思想,排除A项;高祖与文景时期,主要是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排除BC项。故选D项。13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初期奴婢在主人死而无后时,可以被放免为庶人,并可继承主人的田宅及余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释放奴婢,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恢复农业生产,B符合题意;ACD项与材料反映的释放奴婢无
20、关,排除。故选择B。14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向刘禅讲解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记载,符合史实,B项正确;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排除A项;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汉高祖刘邦赏赐核桃给卫青”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排除D项。故选B项。15A解析A【详解】根据题干“伤寒杂病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古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他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成为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开创者,所以
21、答案选A。16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发展与西域各国友好关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A正确;甘英、班超属于东汉时期,排除BC;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排除D。故选A。17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翻译为江南这里真是太繁荣昌盛了,土地广茂,田野肥沃,老百姓勤劳而且本份于自己的工作,一年的丰收能够让很多郡县都不愁吃喝。渔业、盐业和矿业都很发达,能够供应各地需求,丝绸布匹棉花的富饶能够让天下老百
22、姓都穿上衣服。从材料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说明此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选A;B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18B解析B【详解】根据三幅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年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以后所形成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263年魏灭蜀,266年 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因此三幅形势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统一趋势不断加强。选项B符合题意;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与三国、西晋不符,A排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只与第二幅图片相关,C排除;选项D与东汉末年、西晋不符,可排除。故选B。19D解析D【详解】草木皆兵出
23、处晋书苻坚载记。主要意思是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D项正确;AB项是春秋时期,排除AB;C项是指传说中,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与图片信息不符合,排除C。20B解析B【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数学家,他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即3
24、.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为了纪念祖冲之,国际数学协会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B正确;C排除;贾思勰是农业家,A排除;王羲之是书法家,D排除;故选B。二、综合题21(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义务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2)公元前770年,东周。表现诸侯国不再听从解析(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义务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2)公元前770年,东周。表现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
25、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3)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4)在西周时期确实起到了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春秋时期,诸侯称霸一方,这项制度就严重威胁到了周天子的统治。【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诸侯国与西周分封制有关,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分封制的作用是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是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
26、王调兵。(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平王”指的是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了东周; “周室衰微”的表现是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等等。(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齐、楚、晋”三个诸侯国分别出现的霸主是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他们是春秋五霸中的霸主;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此同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封建亲戚”即分封制,在西周时期确实起到了稳定政
27、局,扩大统治范围的积极作用,但是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在春秋时期,诸侯称霸一方,这项制度就严重威胁到了周天子的统治。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作答。22(1)特点甲骨文使用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刻在龟甲、兽骨上等。历史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解析(1)特点甲骨文使用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刻在龟甲、兽骨上等。历史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为我们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28、提供了文字史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用途翻土耕种;进步性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3)老子道家学派,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孔子儒家学派,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孟子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墨子墨家学派,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韩非子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4)图5分封制;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土,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相同点最高统治者都是世袭产生;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等。不同点
29、最高统治者西周是天子,秦朝是皇帝;对地方的管理西周是分封制,地方诸侯世袭,权力较大,秦朝是郡县制,长官由皇帝任命,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详解】(1)依据甲骨文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使用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的历史价值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为我们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文字史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3工具耒耜的用途是翻土耕种;图4工具的进步性是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
30、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3)本题答案不唯一,选择两位思想家即可。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主张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人,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4)依据图5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5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土,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图6反映的是中央集权
31、制。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的相同点是最高统治者都是世袭产生;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等。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西周是天子,秦朝是皇帝;对地方的管理西周是分封制,地方诸侯世袭,权力较大,秦朝是郡县制,长官由皇帝任命,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23(1)皇帝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作用促进了民族的交融。解析(1)皇帝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2、作用促进了民族的交融。(3)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4)总趋势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分析可知,修建长城的“皇帝”是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征发大量人力修缮和增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旧长城,将其连城一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对于秦长城我们的看法是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2)据材料二信息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使用汉语
33、,禁用鲜卑语。其作用是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据观察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演变的总趋势是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24(1)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军事实力强大。其他诸侯国最终被秦国灭亡,秦国实现了统一。(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3)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文景之治。(4)推动鲜卑族的汉化。穿汉解析(1)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
34、富国强兵,军事实力强大。其他诸侯国最终被秦国灭亡,秦国实现了统一。(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3)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文景之治。(4)推动鲜卑族的汉化。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豪门联姻。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和民族融合。【详解】(1)根据“ 商君治秦,法今至行”可知是商鞅变法。根据“道不拾道,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提惧”可知是因为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军事实力强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其他诸侯国最终被秦国灭亡,秦国实现了统一。(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的开创者是秦始皇。(3)根据“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可知措施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是为了推动鲜卑族的汉化。除此之外,其汉化政策还包括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豪门联姻。作用主要是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和民族融合。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