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对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准确的一项是()A修筑万里长城B修建阿房宫C刑罚非常残酷D秦朝的暴政2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面示意图所反映的该单元的主题是A中国境内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C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3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源自然灾害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阻碍民族交融D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4据史料记载:咸熙二年年底,曹奂屈从臣下的压力,同意禅让帝位于晋王,晋朝建立。材料的“晋王”指的是( )A司马彭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5史记
2、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长达3000多年的史事。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诸侯争霸 大泽乡起义 长平之战 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ABCD6古代人物中,被视为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开创者,被后世尊为“医圣”的是A张角B蔡伦C张仲景D华佗7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如胡桃、石榴、胡萝卜等陆续传到中国。这说明A西汉国力强盛B丝绸之路是一条相互受益的交流之路C中亚、西亚、南亚受益最大D汉朝受到匈奴的威胁8“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
3、一现象反映了东汉( )A朝中大将篡夺皇位B王莽施政加剧动荡C农民起义风起云涌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9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ABCD10休养生息出自唐代韩愈的平淮西碑。下列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实行此政策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B汉高祖实行的政策,在汉高祖死后废止C主要措施是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D实行的结果是使汉初的经济得到恢
4、复和发展11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图一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原始人头像示意图,这一原始人曾经居住于现在的A北京市境内B陕西省省西安市境内C云南省元谋县境内D浙江省省余姚市境内12下图所示是与秦朝有关的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不能够印证的历史结论有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B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C秦朝设郡管理地方D秦朝以楷书作为统一的文字13“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段材料最准确的认识是A“仁者爱人”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D以德治国14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
5、之战、马陵之战等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哪一特点?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15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A春秋五霸古书中有不同说法B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代表新贵族崛起D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16下图所示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高超的青铜工艺B古老的汉字艺术C灿烂的商朝文明D动荡的社会生活17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
6、境因素B农业发展状况C体质进化程度D生产力水平18了解历史时序和学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夏朝C商朝D东周19北京人的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下列对北京人的评价或意义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B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C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智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D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20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在漠北战役,汉军大败匈奴,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这有利于( )A西汉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宁B促进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友好交融C西汉社
7、会经济恢复与发展D不断巩固和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材料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及其所创立的学派。(2)分别说出材料二中人物的核心思想。(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你生活在该时期,你会学习哪学派的思想,为什么?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郡、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
8、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变法的名称和结果材料二 秦朝形势图(2)请认真观察秦朝形势图,指出秦长城两端西起和东至点。材料三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建立后实行的措施。材料四(4)根据材料三和四,概括这些制度或措施实行的意义。23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表现。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
9、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汉书食货志(2)据材料二,概括“商君”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材料三:丝绸之路路线图(3)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中A、E两处填写完整。并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材料四: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译文: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纺织品都足足有余,每家每户都能自给自足,做到这样就心满意足了。)(4)据材料四,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24历朝的封建统治者都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是一个朝代都花开花落,你唱罢我登场,但始终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材
10、料:有一次,孝文帝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请回答:(1)请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还有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此次改革的目的
11、是什么?此次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3)阅读材料分析历代王朝的历史发展主流是什么?【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秦朝的暴政,D相符合题意;修筑万里长城和修建阿房宫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即繁重的徭役;刑法残酷也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 ABC三项都不是最准确的,故选D。点睛:解题时通过题干要求分析得出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再结合选项一一对比得出最佳答案。2D解析:D【详解】图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同时政权分立,各民族共同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12、,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D符合题意;中国境内文明的起源应该涉及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的发现、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等方面,故A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应该涉及夏商周国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征战和变法,故B不符合题意;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应该涉及秦汉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3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
13、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表述不正确,排除。故选B。4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咸熙二年年底,曹奂屈从臣下的压力,同意禅让帝位于晋王,晋朝建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人物不是西晋的建立者,不符合题意;故选C。5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争霸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末,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229年,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BD错误,排除。故选C。6C解析:
14、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张仲景在医学上贡献巨大,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开创者,被后世尊为“医圣”,故C符合题意;张角是农民起义领袖,故A不符合题意;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B不符合题意;华佗创制了五禽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7B解析: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的铁器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陆续传到中国”可知,材料说明了丝绸之路是一条相互受益的交流之路,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的是丝绸之路的作用,没有说明西汉国力强盛和汉朝受到匈奴的威胁,排除AD项;题干材料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相互受益的交流之路,不存在谁受益大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B。8D解析: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宗室权
15、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东汉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皇帝年幼,大权由太后主持,太后往往重用自己的亲族来控制朝政,这就形成了外戚专权现象;皇帝长大,利用宦官夺取政权,宦官又开始专政。因此,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没有涉及朝中大将篡夺皇位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排除AC项;王莽施政加剧动荡,发生于东汉之前,与题干“东汉时期”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9D解析:D【详解】依据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分析可知,当时南方社会经
16、济发展迅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有自然条件优越,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因此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所以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0B解析:B【详解】西汉初年,由于秦朝残暴统治和秦末的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西汉统治,汉高祖刘邦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措施是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负担,经过汉初几代统治者的努力,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17、”,据此分析,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11A解析:A【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描述的是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A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BCD项。故选A项。12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 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制定笔画规整的文字是小篆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故D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故A不符合题意;秦朝统一后,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故B不符合题意;秦朝在
18、全国推行郡县制,设郡管理地方,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3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性地对他们(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等等)进行教育,发挥长处,克服不足,属于因材施教。故C符合题意; 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以德治国属于政治主张,与教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4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更加激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D正确;奴隶制开始瓦解
19、、封建制度确立属于这一时期政治特点,与题干战役不符,排除A;生产力飞速发展属于经济方面,排除C。故选D。15D解析:D【详解】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是人们对春秋时期的战争作用的看法,也就是“评价”,故D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是指讲述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评价”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意见。由此可知,ABC三项都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6C解析:C【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商朝时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20、;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所示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灿烂的商朝文明,C项符合题意;A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17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所以房屋是以长江流域的干栏式房屋为主,用来通风防潮;河姆渡人种植长江流域适宜种植的水稻。半坡人居住在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由于气候干旱少雨,所以居住在半地穴房屋,用来避风避寒,半坡人种植北方常见的粟。因此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21、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因素。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8A解析:A【详解】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A符合题意 ;夏朝是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B排除;商朝是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C排除;东周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770年,D排除。故选择A。19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等,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故A
22、B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20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这有利于西汉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宁。选项A符合题意。昭君和亲,促进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友好交融,B排除;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C排除;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不断巩固和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D排除。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21(1)“仁”;儒家学派。(2)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
23、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解析:(1)“仁”;儒家学派。(2)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3)(任选一学派均可,理由要充分)学习儒家的思想;原因:因为儒家学派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按儒家的观点治国,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发展。【详解】(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
24、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思想核心是“仁”。(2)结合所学知识,墨家代表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代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3)本题是主观题,任选一学派均可,理由充分即可。如学习儒家的思想,因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发展。再如学习法家思想,因为主张法治、改革,提出建立君主专
25、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迎合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历史趋势。22(1)商鞅变法;秦国富强(2)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写辽东,临洮不给分)(3)郡县制;度量衡。(4)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促进各地解析:(1)商鞅变法;秦国富强(2)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写辽东,临洮不给分)(3)郡县制;度量衡。(4)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详解】(1)依据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郡、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
26、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可知,这一变法的名称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经济上,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其结果是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2)仔细观察材料二“秦朝形势图”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3)依据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可知,秦朝建立后实行的措施是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秦统一后,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的
27、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便利了经济的发展。(4)依据材料三及材料四信息“秦统一货币”“秦统一文字”概括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3(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作用:倾邻国而雄诸候。(3)A:长安;E:欧洲(或大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8、。(或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解析:(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作用:倾邻国而雄诸候。(3)A:长安;E:欧洲(或大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或南方社会比较安定。)【详解】(1)依据材料一“铁制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
29、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2)依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商君”指商鞅,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其中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据材料“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概括可知,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是倾邻国而雄诸候。(3)依据材料三“丝绸之路路线图”可知,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或大秦),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往中原,这条
30、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路线,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因此图中A处是长安;E处是欧洲(或大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依据材料四“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概括可知,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或南方社会比较安定。)24(1)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汉姓,迁都洛阳(2)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民族融合【详解】(1)根据材料“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解析:(1)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汉姓,迁都洛阳(2)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民族融合【详解】(1)根据材料“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为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汉姓,迁都洛阳(2)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为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历代王朝的历史发展主流是民族融合。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