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点总结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
2、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答案:B解析: (1)B(2)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解析】【分析】(1)B项,对“野性”的理解错误。“野性”在诗中的意思指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心性。“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描写了书院的自然环境,“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描写的跟随墨客大德游山听讲的生活,潜公,本指晋代高僧竺道潜,以讲经著名。“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描写了既使读书,也有燕子在傍,读累了就开门望远。散帙,指打开书卷读书。全诗多处都诠释了“野性”的含意。题项中将野性理解为追
3、求自由不驯服的心性,与全诗核心内容不一致。故选B。 (2)此题需要跳出诗文来概括。需要另辟思路,从人员、地点、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结合“多因野性同”“潜公”“朝朝在门下”“五侯”等分析,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结合“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分析,牵引一根藤条连接着树影,移放一块石头将花丛隔开来,打开书卷读书点亮灯惊动了燕子,掀开帘子望远月光带着风照进屋里。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结合“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等分析概括书院的生活即可,如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等。 故答案为:B; 书院
4、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
5、,分条回答问题。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陆游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注】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无一字明说“情”,但诗中的景物、典故处处含有深沉强烈的感情,诗人的心迹,时代的风雨,都涵蕴其中。B.颔联用鲲化鹏飞翔九万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两个典故,着力渲染神幻色彩,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C.颈联诗人以“绕庭数竹”“解带量松”的动作写出岁月如流,竹
6、增松长,间接抒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D.尾联“暗尘”、“残墨”,回应起句“闲坊古驿”,“依依”叠字收篇,声情缭绕,蕴含无穷的酸楚,不尽的沉思。(2)诗歌首联着意突出驿舍怎样的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首联“闲”表明“坊”地处僻静;“古”突出“驿”的陈旧、荒凉;常“掩”的“朱扉”,“客”需憩“空堂”突出住地的冷清,着意突出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衬托出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解析】【分析】(1)B项,“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错误,两个典故既表明自己此日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故选B。 (2)此题可结合
7、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词“闲”“古”“掩”“空”“客”分析“坊”地处僻静,“驿”的陈旧、荒凉,通过这些表明住地的冷清,突出驿舍荒凉幽寂;再结合景物和情感的关系可知该联衬托出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首句位于首联,通过环境的烘托表达情感,从作用看时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故答案为:B; 首联“闲”表明“坊”地处僻静;“古”突出“驿”的陈旧、荒凉;常“掩”的“朱扉”,“客”需憩“空堂”突出住地的冷清,着意突出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衬托出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点评】本题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
8、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梅尧臣太湖万穴古山骨 , 共结峰岚势不孤。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已知谷口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狖鼯。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注】古山骨:指石。木末:树梢。狖(yn):长尾猿。此泛指猿猴。鼯
9、(w):鼠名,俗称飞鼠,形似蝙蝠。巾鞲(gu):代指徐都官。巾:冠的一种。鞲:革制袖套。遗老:年老历练的人,此泛指老者。肯:可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指取太湖石为假山,不径言石而言“古山骨”,写出假山具有山的骨髓。“峰岚”不仅写出山形,而且绘出山神,颇有云气蓊郁之感。B.颔联写假山有崎岖小路达于峰顶,高于园中之树,山下河流一道,自墙外引入。于是,假山、真树、活水,彼此浑溶无间,大得自然意趣。C.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D.本诗由景及人,既写出园林建构之巧妙,又表现了园林
10、主人的情趣。全诗笔力雄劲,格调明快,不施藻饰,瘦劲挺拔,很能体现宋诗的艺术特色。(2)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 答案:C解析: (1)C(2)尾联句意为:谁陪伴徐都官游览这座新建的假山,(当然答案是我)请问徐都官可肯邀请里中老者来一同游览。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写出希望徐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解析】【分析】(1)C项,“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说法错误,颈联“只欠”一
11、词说明遗憾的是假山之上还缺少野生动物。此句作一转折,翻进一层表现诗人的审美趣味,说明人造之景巧夺天工,毕竟比不上万象皆备的大 自然,点明所咏乃是假山。故选C。(2)本题,题目是: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要求赏析思想内容的诗句是诗歌的尾联,“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意思是:谁陪侍你在这园中尽情游乐,可肯召唤乡里的老者相伴相随?诗人撇开自已和朋友,着意提到“里中遗老”(遗老,指老者),颇耐寻味。徐都官新居假山既成,却未“对外开放”,连里中老者亦未能一饱眼福。诗人既以先游为快,也就想到这一层,才有此一问:“谁侍巾鞲(巾鞲,
12、代指徐都官;鞲,臂套)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这一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这与诗人好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末尾一段的措意不谋而合。于是诗的境界得到提高。只是诗人不说“应”相呼而只问“肯”否,措辞很委婉,希望徐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故答案为:C;尾联句意为:谁陪伴徐都官游览这座新建的假山,(当然答案是我)请问徐都官可肯邀请里中老者来一同游览。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写出希望徐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点评】本
13、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情感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 , 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注】中酒:喝醉酒。(
14、1)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 A.踏莎行B.青门引C.诉衷情D.如梦令(2)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还”则点出冷暖交替频繁。B.第二句写词人独处庭轩,面对风雨吹打后的残红狼藉,更是万端愁绪袭上心头,无计自持,只好以酒解闷,以致“中酒”。C.第三句写词人在雕梁画栋处流连,被凉风吹醒,夜色浓浓、门户重重反衬出周边环境的宁谧,无限凄凉之感随醒而复炽。D.全词融情于景,虚实交融,抓住“清明”的时令特征,营造了孤苦、寂寞、凄美的意境。(3)结合全词内容,赏析“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15、”句。 答案:B解析: (1)B(2)C(3)词人妙用对比。下片写眼前寂寞庭轩,入夜后重门深锁,心情愈发沉重;而此时明月朗照,却送来别院秋千影动,今昔虚实对比,以乐衬哀,旧时往事历历涌上心头,秋千影动,荡秋千之人却渺然不知所之,此情此景,情何以堪?突出春日怀人之悲。 【解析】【分析】(1)词牌每句都有规定的字数,选项中“青门引”较为生疏,其余三个都学过相同的词,注意结合学过的词分析,如“如梦令”可参照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诉衷情”可参照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踏莎行”可参照柳永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三个和本词均不符,故选B。 (2)C项,“反衬出周边环
16、境的宁谧”,应为周围环境的“寂静”衬托内心的“孤寂”。故选C。 (3)“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句中“明月朗照”与前面的“寂寞庭轩,重门深锁”对比;“明月”“秋千影”虽美好,荡秋千之人却渺然不知所之,以乐衬哀,表达内心的怀人之悲。 故答案为:B;C; 词人妙用对比。下片写眼前寂寞庭轩,入夜后重门深锁,心情愈发沉重;而此时明月朗照,却送来别院秋千影动,今昔虚实对比,以乐衬哀,旧时往事历历涌上心头,秋千影动,荡秋千之人却渺然不知所之,此情此景,情何以堪?突出春日怀人之悲。【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词牌名的能力。青门引,词牌名,属小令,又名“玉溪清”。以张先词青门引乍暖还轻冷为正体,双调五十二字,前
17、段五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代表词作有王质青门引寻梅等。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 , 水国
18、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阖闾城,苏州城。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
19、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D解析: (1)D(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
20、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解析】【分析】(1)D选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故选D。 (2)由注释“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和“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君去若逢相识问,
21、青袍今已误儒生”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故答案为:D; 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
22、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点评】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此题考核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注意抓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句。鉴赏诗歌情感需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先要阅读诗歌,通过关键词句理清诗歌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要求组织
23、答案。 表达技巧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客中闻歌(清)项鸿祚杏花开了燕飞忙,正是好春光。偏是好春光,者几日、风凄雨凉。杨枝漂泊,桃根娇小,独自个思量。刚待不思量,吹一片、箫声过墙。【注释】杨枝:唐诗人白居易付妾樊素,因善歌杨柳枝得名。桃根:晋代王献之妾桃叶之妹。(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景,词人用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新春图,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偏是好春光,者几日、风凄雨凉”,也是一种别具魅力的美,只是让人在欣喜之余又夹杂一丝遗憾。C.词的最后三句与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心情和意绪都非
24、常相似。D.“杨枝”和“桃根”是两位女子的名字,词人在此运用典故,主要目的是点出自己的身不由己、卑微渺小。(2)本词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了词人的情感? 答案:A解析: (1)A(2)反衬(乐景衬哀情);词的上片用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之景,来与词人的愁绪形成对照;表达了词人羁旅他乡,身不由己、卑微渺小的愁绪苦闷。 【解析】【分析】(1)A项,“春光明媚、生机勃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错误,从全篇来看,本首词是咏羁旅客愁,情感是伤感郁闷的,而“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传递的是喜悦欢快之感,所以无法“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这是以乐景衬哀情。故选A。 (2)“杏花开了燕飞忙,正是好春光。偏
25、是好春光,者几日、风凄雨凉”,这里主要是写景,作者抓住“杏花”“燕”来写春光,杏花开放,燕子飞来飞去忙于筑巢,勾勒了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画面;再看词中的情感,上片最后说“风凄雨凉”已经透露出情感,“凄”和“凉”不仅是身体的感受,更是内心的感受,由此可知,前面的春光与此处的凄凉形成对照,这是用乐景来衬托哀情。 故答案为:A; 反衬(乐景衬哀情);词的上片用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之景,来与词人的愁绪形成对照;表达了词人羁旅他乡,身不由己、卑微渺小的愁绪苦闷。【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阅读选项的内容。阅读选项的内容对诗歌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正确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辨析选项的正误。
26、本题考查的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内容,注意结合诗歌的主旨来作答。通过翻译疏通诗歌的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其表达技巧,节主旨来组织答案。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苑方秦地皆芜没 , 山借扬州更寂寥。荒埭暗鸡催月晓 , 空场老雉挟春骄。豪华只有诸陵在,往往黄金出市朝。【注】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化用古人诗句。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建康图经言:“
27、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场:射雉场。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
28、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答案:C解析: (1)C(2)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视听结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解析】【分析】昔日的黄金散尽,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错,正确的理解应是这些陵墓常有人盗掘, 常有金
29、玉见于市朝”。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使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视听结合;用典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比如“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故答案为:C;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视听结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
30、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
31、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B解析: (1)B(2)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
32、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故选B。 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
33、,修竹萧萧,流水潺潺。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B; 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34、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宋)
35、蒋兴祖女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注】雄州:今河北雄县。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驿:古代专供递送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1)“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渲染了作者北上时的氛围,也点明了出发的时间是在_,词的上阙主要用了_的抒情手法。 (2)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此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请结合下阙内容作简要分析。 解析: (1)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2)“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
36、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解析】【分析】(1)本题为填空题型,比较简单,从“朝云”可知是早晨。第二问,考查对词的上阙抒情手法的理解,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从“朝云横度,白草黄沙,月照孤村”可知用的是情融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37、。 (2)本题“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就是结合下阙分析诗中蕴含的凄恻之情。“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故答案为:早晨 情融于景(借景抒情) “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
38、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白话译文:早晨,阴云突然弥漫过来,车声辘辘如流逝的河水。遍地都是白草和黄沙,月光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孤村。 看到大雁飞过,我愁肠
39、百结,日夜不能断绝。眼看着离燕山越来越近,回首遥望故乡,(深叹以后)要想踏上归路便是难如登天。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 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 , 人间第一枝。【注】 (png):光润而美的样子。端须:只该。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起句奇绝。“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B.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C.下片第一、二
40、句写梅花的幽香。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D.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B解析: (1)B(2)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
41、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然而这只是铺垫,是作者刻意地压抑感情,接着“端须”一句就开始高扬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这感情和气势已丝毫不让陆游之词。这种先抑后扬的
42、写法,使全词结构显得很精致。故选B。 (2)诗歌中,直接描写了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的花色、清幽的花香。也通过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明沙水”和高远、幽冷的仙境来衬托了梅花的高洁。同时还借百花与梅花对比,来突出它的高洁。 故答案为:B; 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
43、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技巧,再释运用,即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最后分析效果,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惑等方面的作用分析。译文: 春风最先试着让梅花吐出嫩嫩的花蕊。花瓶中
44、的梅花姿色美丽,冷韵幽香,伴随着它的是明沙净水。它不卑不亢,从容自如,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应当与月亮约定日期来作伴。它的香气清幽淡雅,传得很远,总是先在女子们的钗头上出现。大雪过后。梅花被王母宴请到瑶池,这是人世间报春的第一枝花。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注】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4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 (1)D(2)“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
46、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远近高低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分析】(1)D项,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故选D。 (2)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意象)“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优美。“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高处景低处景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另外,“聒聒”“翩翩”叠词的使用,形象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