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外国语龙岗分校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一、选择题1与我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有关历史人物是( )A商纣王与周武王B秦二世与陈胜C项羽与刘邦D陈胜与吴广2中央电视台的成语大赛,传承了中国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桂林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3对下图内容的理解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图中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现象B图中现象主要是由于当时北方地区战乱频繁造成的C图中现象为江南地区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D图中现象不利于各个民族的交融和经济的发展4西晋后期,数以十万计的中原人迁往江南。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
2、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这一现象有直接关系的是( )A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B八王之乱C魏、蜀、吴的连年战争D游牧民族内迁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第一个说出这句话的人,他就是司马迁。下列关于他的著作史记,说法不正确的是A纪传体体裁B通史体系C文笔优美D只为帝王写传记7当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A汉朝B秦朝C周朝D唐朝8“东汉前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
3、家的政治权力。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亡。”该材料主要揭示的是A东汉前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最高权力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亡C东汉晚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D东汉中期以后,皇帝仍能控制国家政治权力9历史学家罗香林记述:“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他记述的这一历史现象( )A激化了南北方的矛盾B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有利于东晋
4、统一全国D将战乱转移到了南方10历史上把封建社会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丰衣足食”的景象称为“盛世”、“治世”,下列关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的表述错误的是( )A出现在汉武帝统治时期B统治者重视“以德化民”C注重发展农业生产D为西汉进入鼎盛奠定了基础11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曾孕育着早期人类,下列关于我国早期人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但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B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在我国的云南。C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并会保存火种,从而改善了生活条件。D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的技术并且会制作装饰品。12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芈月的
5、姐姐在前往秦国途中生病了,芈月拿着药方去买药,结果没有人看得懂药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看懂楚文的人,但是不敢配药给芈月,因为药材的剂量不对。”在秦统一后,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哪些可以解决芈月遇到的上述问题( )秦始皇统一了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秦始皇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秦始皇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五铢钱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把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ABCD13作为中国私学的开创者,孔子的哪一思想集中体现了他对“教育公平”理念的追求( )A“仁者爱人”B因材施教C温故而知新D“有教无类”14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
6、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下关于都江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B消除了黄河流域的水患C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15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提出了“尊周室,攘夷狄”的口号。其目的是A为齐国争霸提供借口B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维护周天子的利益D促进各诸侯国友好交往16甲骨文是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其依据是A刻在龟甲和兽骨上B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C反映了商朝的历史D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文字17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 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山顶洞人AB、CD18如下
7、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B县制C郡县制D行省制19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炎帝和黄帝被中华民族尊崇为“人文初祖”。下列有关黄帝、炎帝的传说中,排序正确的是( )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 炎黄部落结盟 华夏族形成ABCD20构建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小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A统一文字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以法治国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会说话的文物请回答:(1)图1和图2文物反映了距今大约六七千年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生活情况,请分别写出代表居民的名称,从图片中能获得有关他们生活的哪些信息?(2)图3和图4文物是哪一时期
8、文明的代表?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历史地位。(3)从图5和图6文物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分别指出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带来的变化。(4)以上一组图片告诉我们获知历史的方式是什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知历史?22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在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现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下列问题。(秦之兴)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秦之制) 材料二 (2)材料二图示反映秦朝开创了一套怎样的政治体制?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
9、什么?(秦之衰)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新史记陈涉世家(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23“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某同学搜集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见上表),请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表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区别开来,将上表内措施的序号填写在下表相应位置。(2)请选择上表中关于商鞅变法内容的两项措施,谈谈改革措施的具体作用。材料二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观点一: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
10、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依据材料二说明关于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有什么不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24改革是强国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
11、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秦新破六国。丞相王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改革中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采用哪一制度取代了古封国制?秦始皇为了改变以
12、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致的状况,采取了什么措施?(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改革?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楚河汉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4年的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结果,项羽连战失利,在乌江自刎。刘邦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所以答案选择C。【点睛】楚汉之争历时四年,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前所未有,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秦军队虽
13、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故“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淝水之战有关,D项正确;A、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3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故D不正确但符合题意。ABC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D。4B解析:B【详解】西晋时期出现“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为躲避战乱,广大中
14、原人南迁,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B正确;西晋统治阶级昏庸腐朽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出现,并不是中原人南迁的直接原因,故A错误;材料是西晋后期,而不是三国时期,C错误;游牧民族内迁从东汉时期就开始了,主要迁往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排除D。5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
15、成,D项正确;ABC三项的地理位置是不正确的,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6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且书中不但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因此说法不正确的是只为帝王写传记,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叙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7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到欧洲,因此A项正确;周朝、秦朝尚未开通丝绸之路,排除BC项;唐朝不是最早,排除D项。故选A项。8B
16、解析:B【详解】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亡,B符合题意;A项没有体现东汉中期以后的状况,排除;C项没有体现“东汉前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排除;东汉中期以后,皇帝仍能控制国家政治权力表述与史实不符,D排除。故选择B。9B解析:B【详解】“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反映了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我国人口的两次南迁。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直接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B正确;A与材料无关。A错误;东晋没有实现国家统一
17、,C错误;D史实错误,D错误。综上故选B。 10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统治者重视“以德化民”,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A符合题意;BCD项表述与文景之治的内容相符,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择A。11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学会使用或,但是并未学会人工取火,C项错误,符合题意;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但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的说法正确,A项排除;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在我国的云南,是元谋人,B项排除;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的技术并且会制作装饰品的说法正确,D项排除。故选C。12B解析:B【详解】材料反映了
18、芈月因为文字不同、药材计量单位不通,而买不到药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统一文字;把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统一度量衡;这两项措施可以解决芈月遇到问题,所以符合题意,故B正确;芈月买不到药是因为文字和药材计量单位不通,统一车轨、统一货币均不能解决芈月遇到的问题,所以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13D解析:D【详解】孔子在教育理念方面的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公平”,有教无类就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D符合题意;ABC项没有体现“教育公平”,排除。故选择D。14B解析:B【详解】依
19、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运用“深淘滩、低作堰”治水思想,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造福了四川人民,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ACD排除;都江堰的修建与“消除了黄河流域的水患”无关,B符合题意。故选择B。15A解析:A【详解】齐桓公在召集诸侯会盟时提出了“尊周室,攘夷狄”的口号,目的是打着这个旗号,为齐国能顺利争霸提供一个借口,减少阻力,故选A;B不是齐桓公的目的,排除;C是借口,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16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
20、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B 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7C解析: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所以按照时间排序应该是,答案选择C。18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A项正确;
21、县制、郡县制、行省制都是以地方为行政单位,长官由中央直接派遣,直接受中央领导,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得世袭,排除BCD项。故选A项。19C解析:C【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那时候,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C正确
22、;ABD先后顺序排列不对,排除,故选C。20C解析:C【详解】汉武帝在位时,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故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C;ABD是秦朝内容,排除。二、材料分析题21(1)半坡人、河姆渡人;制造陶器,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等。(2)夏商周或商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3)铁制解析:(
23、1)半坡人、河姆渡人;制造陶器,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等。(2)夏商周或商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地主阶级兴起;变法运动等;思想上:思想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4)考古资料;传说故事、文献资料等。【详解】(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半坡居民制造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半坡原始居民会制作色彩绚丽的彩陶。图2
24、反映的是河姆渡居民使用的耒耜,表明河姆渡人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等。(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3反映的是商朝的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图4反映的是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3)图5反映的是铁农具,图6反映的是牛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史上最典型的例子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带来的变化有在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地主阶级兴起;变法运动等;在思想上:思想活跃,形成百家
25、争鸣的局面。(4)以上一组图片告诉我们获知历史的方式是考古资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传说故事、文献资料等方式获知历史。22(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3)陈胜、吴广起义。【详解】(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解析:(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3)陈胜、吴广起义。【详解】(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描述。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
26、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2)依据材料二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图示反映秦朝开创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规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分别协助皇帝掌管全国的政务、军事和监察工作。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依据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27、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直接原因的描述。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23(1)(2)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3)不同: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解析:(1)(2)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3)不同: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
28、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影响:魏孝文帝的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为确立封建统治,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内容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属于商鞅变法的措施的有。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后,实行改革,要求鲜卑人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
29、通婚等,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所以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有。(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激发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设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吏治理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加强了君主的权力。(3)根据观点一“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可知,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根据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
30、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可知,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积极影响有: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4(1)商鞅;奖励军功;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国力大增,为后来兼并六国打下基础。(2)郡县制;统一度量衡。(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改革是社解析:(1)商鞅;奖励军功;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国力大增,为后来兼并六国
31、打下基础。(2)郡县制;统一度量衡。(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必须坚持;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要采取正确的措施。【详解】(1)根据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发映的是商鞅变法。商君是指商鞅;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该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国力大增,为后来兼并六国打下基础。(2)
32、根据材料二“秦新破六国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可知,秦始皇在地方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古封国制;秦朝建立后,为了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综合以上材料,得到的启示有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必须坚持;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