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綦江区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项目“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开 题 报 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开展研究是主动适应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指出“抓好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开发和建设体现特色的艺术类课程,拓宽学校艺术教育途径,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抓好课程改革,培养创新精
2、神和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实施地方课程,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国家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学科的综合和联系,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与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些文件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为解决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的需要川剧中国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巴渝地区的一笔宝贵财富。我校又位于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溪古镇,川剧植根于深厚的土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川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
3、凝聚力,引导少年儿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川剧事业传播、发展与繁荣。我校以重庆市川剧非遗传承培训学校为平台,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对川剧校本课程进行资源开发与实施。以期让学生个性需求得到满足,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我校结合实际,提出了“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课题。研究意义有利于学校落实新课程计划,开展具体校本课程行动;有利于学校立足民间文化、地方特色,挖掘川剧的教育价值,让川剧走进课堂与校园,传播、弘扬、继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有利于激发学校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构建课程内容,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实施川剧校本课程,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育品味,让课程更具特
4、色,促进学校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自身的发展之路。 有利于教师真正树立“基于资源的教和学”的新的学习理念和教学理念,扩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视野,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提升课程开发、运用与管理的能力,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川剧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促成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初步优化发展,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民族、爱非遗文化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二、理论基础及依据主体性教育理论 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现代教育和课程的实施
5、应该努力创设一切必要教育条件,积极开展适合于学生直接经历、亲自感受体验、自主学习的,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养成与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学科实践活动,切实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创造条件,保证农村小学音乐以及活动拓展的校本课程扎实有效开展实施而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具有整体性,同时具有发展性,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个体内部知识结构的调整。我们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旨在完善课程的三级目标管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为广泛的空间,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使学生自主建构和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多元智力理
6、论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本课题研究需要教师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人文主义精神理论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学校的课程应该以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和特征为基础,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课程应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我们开发和实施川剧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川剧的正能量,关怀自己和他人的现实生活。从川剧中能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
7、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首要基本特征。它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提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川剧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核心概念的界定农村小学:指县城以外的乡镇农村小学,是以乡镇中心校为代表,教学资源相对贫乏,学生的视野相对狭窄,文艺活动及其单调。我校位于重庆市綦江区东溪古镇,就是这样一所典型的山区农村小学。川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
8、南部分地区。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由于时代的发展,川剧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传承人才面临断层,新剧创作乏力,这一古老的剧种频临消失的危险。2006年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校作为綦江区非遗文化传承培训学校,为川剧的传承、发展、繁荣进行教学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川剧的兴趣,为高一级的川剧训练机构输送人才。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围绕学校为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校课程品质而进行的一系列课程开发活动的总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基于资源的课程开发。我校挖掘川剧资源,采用四大
9、模块、分段编排设置课程,构建了完善的川剧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把校本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我校对川剧校本课程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教学、搭建平台展示自我、保障措施持续发展、环境营造引发兴趣等措施来推进实施川剧校本课程。四、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述评川剧课题研究的述评川剧作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育人功能。1952年“首届中国地方戏曲会演”在北京举行后,文艺界即公认川剧个性鲜明、特色独具,并将此个性与特色形象地概括为“人气”(性格生动)、“仙气”(神来之笔)、“猴气”(活泼有趣)。上世纪80年代,四川省委发出“振兴川剧”号召,30年来振兴川剧取得的丰硕成
10、果,探索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振兴川剧事业的新思路、新措施,使川剧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川剧理论研究硕果累累,剧团改革初见成效,社会广泛积极参与振兴川剧工作,成效显著,在戏剧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从广义上讲,川剧的这些研究无不涉及“论”。截至目前,几乎没有一篇川剧研究文章不是或明或暗地流露出“论”的痕迹。即是对“川剧基础理论”即对于川剧剧种特质的根本认识的的论述。这些研究往往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川剧人才的培养。除了地方文化促进中心对川剧人才的专业培养外,以普通中小学为平台培养川剧人才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更说不上以川剧作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为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川剧的教化功能。因此
11、,随着时代的变化,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川剧技法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传承人才面临断层,新剧创作乏力,这一古老的剧种频临消失的危险。市场经济的冲击,快餐文化的泛滥,也导致川剧的观众大量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也制约了川剧的传承发展。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这种局面,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把川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市也相继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区县也成立了川剧非遗传承的公益事业单位地方文化促进中心,我校也成为重庆市非遗文化川剧的培训学校,这些举措,很好地为普通农村小学的学生学习川剧搭建了非遗
12、传承的平台,为我校开发和实施川剧校本课程创造了得天独厚机遇和条件。本课题的研究拟在农村小学深入挖掘川剧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川剧常识、技法、表演和欣赏四大模块的教学,为高一级的川剧培训机构输送川剧人才,形成一套系统的的可推广的川剧培训模式。校本课程研究的述评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强劲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80年代末90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和思想引起了台湾和香港部分学者的关注。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陆的少数课程研究者对校本课程开发表示了兴趣。如今,教育部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一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是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改革研究,往
13、往形式大于内容,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学校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教师们虽然手里拿的是新编的教材,但在观念和教法上“依然故我”。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师生教学观念和方法上、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编排上、课程实施的形式上、培养目标的达成上进行调研,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以期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示范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川剧校本课程研究的述评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是基于“资源开发”的方向。从理论上说,校本课程开发都立足于每一所具体的学校,应该完全是学校自主的行为,以展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主题,川剧就是遵循这个理念走进校本课程。最初阶段仅仅通过音乐课、活动课的渗透,让学生有机会
14、接触这样一种极具巴渝特色的古老剧种,感受川剧的魅力。2004年8月2日,国家教育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地方教委发出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本地中小学校的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形成符合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实际情况的“体育、艺术21项目”的基本制度。这一倡议,推进了川剧走进校本课程的步伐。宜宾市中山街小学从2008年开始实施“川剧进课堂”研究,帮助学生认识、喜爱和传承四川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研究虽然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所创新,但并没有把川剧资源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也没有形成川剧校本课程体系。四川双
15、流县东升小学从2009年开始开展川剧“进校园、进课堂、进课题”的系列课程研究。着力培养孩子的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孩子们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川剧文化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川剧的情感,弘扬川剧文化,传承巴蜀人文精神。他们采用了聘请名家指导,成立少儿剧团,协助排练节目,也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可推广的川剧校本教材教学体系。重庆九龙坡区驿都实验学校以传承川剧这个传统文化为载体,用川剧艺术中的忠、孝、礼、义、信等优良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灵中植入“尚善”、“尚美教育理念”,把川剧元素引入课堂。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也为师生提供了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展现自我的舞台。重庆九龙坡区驿都实
16、验学校也是位于白市驿的川剧之乡,但这是一所城市学校,与我校的教学资源和文化内涵相比,不是一个概念。他们的研究,侧重点是利用川剧的教化功能,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的心灵,并没有对农村小学如何开发和实施川剧校本课程资源进行研究。綦江区2+X活动项目是国家倡导的2+1活动拓展和延伸,将学生“素质培养、艺术培养、特长培养”列为规划课。我校在这理念的要求下,借重庆市非遗文化传承的东风,于2014年5月,利用綦江区川剧非遗文化传承培训学校的平台,深入挖掘资源,开发和实施了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并总结经验,提炼可行的开发和实施方案,着手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着力对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系统性的研
17、究,从川剧资源的调查、川剧的四个模块内容的设置、“三段一特”的校本课程编排,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搭建各种平台开展川剧展演进行系统梳理。相较于巴渝地区同类课题,更具有独创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示范性和可复制性。五、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课题选题的意义及价值在于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优势,并进行有效结合,开展基于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研究活动。为教师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搭建平台,从开发和实施两方面,探索有关川剧校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影响,形成具有农村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研究在农村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川剧教学,形成一套系统的可推广的川剧培训模式。让
18、川剧资源,走进校本课程、走进校园课堂、走进社区社会。为进一步推广川剧和戏曲,实现学校艺术教育“审美体验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社会交往价值”开辟出一条具有区域性文化符号的特色发展路径。六、研究假设及拟创新点研究假设我们认为,通过研究,有可能探索构建一套有效、可行、适宜于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体系。通过研究,有可能引导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提升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丰富校本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川剧教学模式,提升教育品味,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通过研究,就可能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课程开发意识;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
19、过研究,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改善学习方式;促成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初步优化发展,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通过研究,就可能更多更好地培养川剧专业人才,形成农村小学川剧培养模式,促进川剧的保护、发展与繁荣。拟创新点课程内容设置和编排上可应用性:通过实践,探索川剧艺术校本课程在校园内实施途径、管理评价、论文集、影像资料集等,形成一系列可应用的学习资源。技能性:通过实践,除了让学生了解川剧相关知识,还让学生制作川剧道具,掌握唱腔、身段、动作等表演技能,提高学生川剧技能。整体性:通过实践,探索川剧艺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知识、技能、情感的多维度的融合,感受、欣赏、表达等形式的结合,
20、形成一套完整的川剧校本课程。通识性:通过实践,探索川剧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在校园内建立文化资料、影像资料集等,形成一系列可学习的基础资源。通识性是针对川剧特长学习而言的。通识性给所有学生提供了学习川剧的机会,普及川剧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民族文化意识。有选择性:是针对师生选用川剧校本课程而言的。选择性给予学校、教师、学生选择川剧校本课程的权利。假如我们把学校的川剧校本课程从编排上进行了分类,一类是针对川剧专业技能比较强校本课程,这类校本课程的编排针对性比较强,比较受有川剧特长生欢迎;另一类是针对川剧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校本课程,这类校本课程的编排面向全体学生针,比较受有广大学生的欢迎。对于学生来
21、说,教师课程的编排,是否符合他们的需要,他们是否感兴趣,他们又要经过一个选择的过程。运用选择性原则的关键是:1、学生的兴趣需要肯定是形形色色的,教师在课程编排的时候要考虑周到,尽量针对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2、正因为学生的兴趣需要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在课程编排的时候应该注意内容要广,数量要多,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胃口的川剧校本课程。梯度性:川剧校本课程内容的编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教师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年龄特点调整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从教材内容的编排和教师的教法上体现了梯度的创新。课程实施的
22、形式上体验式: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是萌发情感的温床,一定的活动体验是情感变化的依据,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是形成内心情感体验的关键。所以川剧艺术活动的唱念做打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获得相关经验和情感。在教学中涉及到曲目唱脸谱等,他们的唱腔有花旦、武生、的唱腔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示范,学生体验学习。另外有一些川剧唱段伴有动作表演,这时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就更多了。在体验中参与川剧表演的乐趣。熏陶式:创设和营造川剧艺术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川剧墙绘、川剧展板等方面随时随地受到川剧艺术的感染、熏陶,从而对川剧文化艺术产生自豪感和热爱之情。展示式:在课堂上,我们不仅有
23、学生的唱腔展示,还有学生的身法展示。学生在表演中更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情绪,展示人物性格,如梨园春色等。展示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我们还在学校读书节、艺术节、以及各镇、区、市等大型节日活动中进行展示,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舞台上的学生虽然尚还幼稚,但有板有眼的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推动川剧融入学生生活。除以上课程实施的形式外,还包括提升式、渗透式、个别辅导式、分层分组式、拓展式、展示式、欣赏式、激励式、传承人指导示范式、融合式、整合式等形式,满足学生渴望多样学习方式及个性发展的需求;师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学校实际可操作、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需求。课程的延伸和拓展课程的延
24、伸和拓展与川剧活动相联系。通过前期调研、与上级主管部门无缝衔接,让川剧人文资源走进学校、走进学生;走进校本课程、走进课堂;走进社区社会展演。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七、研究内容及具体目标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研究,探索形成有效、可行、适宜于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模式,促进学校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提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能力,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课程更具特色,教育更具品味;提高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实施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农村学生精神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促进
25、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具体目标探索设计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提升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和管理能力,促进学校课程性质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优化、课程内容的丰富。以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适应性,满足学校师生发展的需求,提升学校办学品味。开发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资源,以保证教师更好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实施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味,真正做到基于资源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只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探索构建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增强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认识和管理,提高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特
26、长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探索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过程,形成农村小学川剧培养模式,提升师生的川剧素养,更多地输送川剧专业人才,促进川剧的保护、发展与繁荣。研究内容:具体内容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调查研究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实施途径及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调查相关课题的调查调查重庆市内外相关研究的的背景和现状。基于川剧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地域特点,通过查阅资料,把调查重点放在四川和重庆的相关研究方面。川剧资源的调查调查川剧的起源及发展、传承及繁荣。通过查阅资料,访
27、谈,了解川剧知识和发展现状。优势资源的调查调查本地的川剧资源。走访东溪古镇、綦江区地方文化促进中心的川剧艺人和专家,了解本地川剧戏台、剧目、戏班、传承人的情况;调查本地的川剧教师资源。与本地川剧艺人、区地方文化促进中心以及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无缝对接,为川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好前期准备。调查本校学生对川剧的兴趣爱好以及音乐舞蹈功底,挖掘川剧特长生资源。通过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罗列筛查川剧特长生和川剧通识生。川剧校本教材的调查调查川剧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编排资源。与区教科所、区地方文化中心对接,解决川剧校本教材的设计、开发和实施的问题。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的设计四大模块,构建体系。遵
28、循川剧教育的几本规律,按照川剧的常识、川剧的技法、川剧的欣赏、川剧的表演四大模块,构建完善的川剧校本教材体系。川剧的常识。我们将系统学习川剧的起源与发展、川剧的流派、川剧的剧目、川剧脸谱、川剧之变脸、川剧的唱腔、川剧的角色等常识。川剧的技法。川剧的技法是学习川剧表演的必备基础,其内容丰富多彩,有川剧扇子功技法、作曲技法、唱腔技法、身段表演技法、变脸技法、吐火技法、滚灯技法、小生褶子功技法等独特的表现技法。川剧的表演。川剧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具体内容为:川剧变脸,大体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
29、脸;川剧唱腔,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角色,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川剧锣鼓,常用的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川剧经典剧目,分为传统经典剧目和改编经典剧目,如梨园春色、滚灯、智取威虎山等。川剧的欣赏。开展川剧的绘画、雕塑、剪纸、传唱等项目活动;观摩川剧的绝技、戏曲唱腔、经典剧目视频;现场观赏艺术节、读书节、各级各类川剧表演的经典剧目。让孩子们面对面地了解巴渝传统文化,在日常的校园活动当中直观地感受川剧艺术的魅力,培养孩子们传承川剧艺术的信心和热情分段编排,设置课程。为了系统学习川剧,根据学
30、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以及川剧学习的基本规律,我们把课程设置为“三段一特”。低段(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川剧剪纸、绘画,初步欣赏、学习简单常识。配备川剧校本教材巴渝明珠川剧拾遗初级本,每周一节川剧课;中段(三四年级):主要学习川剧的剪纸、版画、简单技法、简单唱腔、基本形体动作、简单剧目表演,初步欣赏、学习简单常识,配备川剧校本教材巴渝明珠川剧拾遗中级本,每周一节川剧课;高段(五六年级):主要学习川剧的泥塑、雕刻、简单技法、基本唱腔、基本形体动作、经典剧目表演,基本的欣赏、基本常识,配备川剧校本教材巴渝明珠川剧拾遗高级本,每周一节川剧课;特长班:通过调查,从3-6年级学生中选出在川剧学习方面有天赋
31、的学生100人左右成立“川剧班”。主要学习川剧的基本形体动作、基本技法、基本唱腔和川剧的表演,每周开设5节川剧课。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发专业教师资源。川剧艺术作为日益稀缺的地方文化,受到了区相关部门和镇党委、政府及川剧界的极大关注,綦江区地方文化促进中心(原綦江川剧团)委派专业教师每周到校向具有川剧特长的学生授课。同时,我校安排具有一定音乐和舞蹈基础又喜爱川剧艺术的老师,全程跟班学艺并辅助教学,开展特长生日常训练,为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川剧通识教育培养专业师资力量。开发特长生资源。我校成为綦江区川剧非遗传承培训学校,开启了戏曲艺术教育通道。学生通过川剧培训,达到一定水准后将有机会进入重
32、庆市川剧团深造,培养更高层次的川剧艺术人才,为传承、发展和繁荣川剧艺术打基础。传统优势开发。东溪古镇的川剧文化渊源流长,万天宫、南华宫、王爷庙古戏台仍保存完整。东溪“麒麟阁川剧团”乃是重庆最早的川剧团之一,每年都在古戏台定期演出多台剧目。与传统川剧表演对接,为我校师生的川剧学习欣赏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东溪玩友”是人们对热爱川剧艺术的当地人的昵称。孩子们从小在老一辈川剧人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对川剧的兴趣。因此,无论是在地域背景,还是在群众基础上,都很贴近我校的学生及家庭,更容易让学生形成对川剧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实施途径及方法环境营造,引发兴趣。充分挖掘东溪
33、古镇悠久的川剧文化底蕴,把川剧在东溪的发展历程、古戏楼风貌、各阶段演出的剧照在自编的川剧教材巴渝明珠川剧拾遗上充分展示。形成外墙文化、廊道文化、展板文化。把体现川剧艺术特色的“川剧知识、脸谱、折子戏人物、经典剧目场景”等组织师生彩绘上墙,形成独特的川剧艺术展示墙。组织学生观看“东溪玩友”和古镇戏台的川剧表演。让师生近距离接触川剧、了解川剧、感受川剧的魅力。 利用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师生同台演出川剧经典剧目,展示川剧脸谱作品、川剧剪纸艺术品、川剧绘画作品。让学生浸润在具有浓郁的川剧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中,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引发对川剧艺术的浓厚兴趣。多种方式,有效教学。自主研读与教师
34、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了解川剧的常识,构建川剧知识体系;教师示范讲解与模仿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川剧的技法;角色表演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川剧的表演;名家讲座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川剧的欣赏;特长生学习与通识生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专业教师示范与传承人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展示与平台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与情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兴趣与培养专业人才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搭建平台,展示自我。川剧节目展演:编排:由我校川剧兴趣老师、东溪镇川剧艺人协助地方文化中心的专业老师编排传统剧目和创新剧目;道具:采用向地方文化中心借用与师生自己制作相结合的
35、方式;演员:通过川剧专业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川剧传承人示范等方式培养川剧特长生,与区文化中心、我校川剧兴趣教师、镇川剧艺人同台演出的方式;途径:川剧班每年读书节、春节、艺术节等重大节日到镇、区、市各级展演梨园春色、说唱脸谱等经典剧目,扩大川剧艺术对师生及大众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影响力;川剧作品评选:每年艺术节都要评选出优秀的川剧绘画、剪纸、泥塑、雕刻、脸谱、自制道具等作品,在各种场合展出;川剧知识竞赛: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川剧拾遗”知识竞赛活动;“川剧小明星”评选:每年艺术节评选出若干名“川剧小明星”进行表彰。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激发孩子们传承川剧艺术的信心和热情。保障措施,持续发展。硬件保障:
36、设置100多平米的川剧专用练功房一间,配有压腿把杆、墙面镜等设施,多渠道筹措资金购置练功鞋、川剧刀枪把子、教学器具、舞台戏服、乐器、道具等川剧教学用品和川剧舞台演出用品。师资保障:学校积极争取区地方文化促进中心川剧专业教师每周到校授课,聘请镇川剧艺人讲座指导。学校的艺体教师跟班学艺,逐步介入,对一至六年级的川剧通识校本教材的教学,负责特长生日常的练习辅导。定期组织川剧兴趣老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到各级川剧团观摩专业演出,感受川剧文化的魅力,打造一支具有川剧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教师队伍。教材保障:自编川剧校本教材,邀请区地方文化促进中心的艺术家、区教科所专家、镇川剧老艺人一起把川剧的常识、技法、表演、欣赏
37、等编写进教材,还把唐诗宋词、经典歌谣、精彩故事等编进川剧的唱词,旨在把国学经典和川剧艺术相结合,形成川剧特色校本教材巴渝明珠川剧拾遗,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教材编成了初级本、中级本和高级本。课堂保障:通识教学做到“课时、教师、进度、质量”四明确,每学期进行一次川剧校本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与现行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在音乐课中穿插川剧的唱腔,在体育课中穿插川剧的形体动作,在美术课上穿插介绍川剧的脸谱、服装、道具等特色元素,在品社课里穿插介绍川剧的发展史,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特有魅力,在一招一式中受到美的熏陶;学校的川剧兴趣老师负责特长生的日常基本功训练,地方文化中心利用每周一节的2
38、+X的校本课程和每周的例行辅导,保障川剧特长生展演剧目的编排训练;评价保障:对学生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二是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通过各级各类川剧评比活动和汇报演出展示,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评比优秀学生的重要条件。管理保障:制度是校本课程顺利进行的保障,为此我们制定了川剧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川剧校本课程评价制度、川剧教师培训制度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实施策略。经费保障:学校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保障川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八、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项目由永乐小学承担,将在我校一至
39、六年级范围内展开,研究涉及我校就读的一至六年级学生和我校川剧校本课程相关教师。九、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思路本课题以互动教学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学校入手,调查师生对川剧艺术的了解现状,为研究做铺垫,基于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课本实施的一般规律,构建农村小学川剧艺术校本课程策略体系及操作样式,开展课例研究、案例研究、收集研究素材,运用经验总结法,提炼研究成果,概括总结农村小学川剧艺术校本课程策略体系及操作样式,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中观察、反思、总结,得出农村小学川剧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方法,并将经验、成果运用、推广,为区域内农村小学川剧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
40、施提供借鉴和样本。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及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探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一方面是学习先进的理论及经验从而更好的指导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对文献的搜集、鉴别、整理提取课程开发的策略和方法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指的是相关研究人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一种研究活动。本项目将由研究者、学校、相关教师参与研究,发现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缺陷
41、,并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继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最终解决问题。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针对特定案例进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方法,是一种特殊的研讨方法。本课题将对典型案例素材的搜集、分析、整理与撰写,总结、提炼出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一系列可借鉴的问题解决策略。经验总结法总结与研究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分析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概括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范式。十、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技术路线: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调查研究的设计。通过查阅资料,访谈,问卷调查重庆市内外相关研究的的背景和现状;了解川剧知识和发展现状;本地的川剧教师资源;本校学生对川剧的兴趣爱好以及音乐舞蹈功
42、底,挖掘川剧特长生资源;与上级部门对接,调查川剧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编排资源。对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的设计。遵循川剧教育的几本规律,按照川剧的常识、川剧的技法、川剧的欣赏、川剧的表演四大模块,构建完善的川剧校本教材体系。采用低段、中段、高段、特长生“三段一特”分段编排,设置课程。对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的设计。深入挖掘,有效沟通,争取到地方文化促进中心委派专业教师每周到校向具有川剧特长的学生授课,本校老师全程跟班学艺并辅助教学,开展特长生日常训练,聘请镇上川剧爱好者进行校外辅导;抓好川剧通识教育,开发特长生资源;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输送川剧专业人才。对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实
43、施途径及方法的研究的设计。编写低中高段校本教材巴渝明珠川剧拾遗;形成外墙文化、廊道文化、展板文化营造氛围;多种形式进行有效教学;搭建平台,展示自我;学校开展艺术节、读书节,进行川剧表演展示,川剧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等作品;与各类川剧表演对接,组织学生观看各级各类川剧表演,组织川剧班到镇、区、市进行表演;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制度,做好硬件保障、师资保障、教材保障、课堂保障、评价保障、管理保障。研究计划和安排研究计划研究周期三年(2015年3月2018年1月)具体安排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3月2015年8月)。2015年3月,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了川剧艺术校本课
44、程资源开发及实施的研究课题。2015年3月下旬,组建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落实人员分工,组织研究人员学习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收集整理资料,汇集成册。2015年5月,组织研究人员学习有关理论,查阅文献,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拟定研究计划,撰写课题设计论证及申请书,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申报课题。第二阶段:课题论证和立项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月)。2015年9月,撰写课题设计论证报告、填写课题立项申请书,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立项。2015年11月,完成课题立项,聘请专家开展课题论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并拟定
45、研究计划组织实施。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6年2月2017年1月)。实施初期,主要采取调查问卷法,对我区川剧艺术校本课程资源展开现状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确立研究起点。实施进程,分步构建研究内容,并用于实践中。如此反复,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形成一套完善的川剧艺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基本作法。第四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7年2月2018年1月)。研究后期,组织人员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并统计、分析处理,并将各阶段的数据成果整理、汇总、总结、提炼,形成相关课题成果,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重要日程安排时间工作内容阶段目标责任人2016年3月 -4
46、月提出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是研究课题。文献查阅,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课题设计论证。课题设计科学、合理、有创新点。规范填写申请书申报课题。韩洪卫 赵明斌2016年5-8月开展课题论证。论证课题的科学、合理、可行性。梳理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做好起点工作韩洪卫 赵明斌2016年9-10月调查川剧发展的现状。撰写调查报告。毛朝建 龙元河2016年11月- 2017年1月1. 川剧艺术校本课程资开发。2.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3.收集、整理开发校本教材1.撰写中期报告2.研究实施方案3.编辑川剧校本课程教材赵明斌 毛朝建2017年2-6月开展行动研究,研究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内容、方式及实施途径、方法。收
47、集研究素材验证体系的科学、合理、可行和有效性。收集研究素材,做好阶段小结准备韩洪卫 赵明斌毛朝建 龙元河2017年7-8月1.开展阶段总结2收集研究素材,撰写研究报告反思、修定研究体系及做法2.撰写工作期报告赵明斌 毛朝建2017年9月- 2018年1月开展行动研究,研究川剧校本课程内容、方式及实施途径、方法。收集研究素材、开展阶段总结1做好阶段小结准备,反思、反思 、优化研究体系及做法。2.整理教材及资源包毛朝建 龙元河2018年2月-4月全面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素材总结、提炼实质性研究成果。 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做好结题、评审工作。研究报告。 结题韩洪卫 赵明斌毛朝建 龙元河十一、预期成果阶段成果成果形式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调查报告 (报告)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实施方案 (方案)农村小学川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开题报告 (报告)农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