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一、选择题1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2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居民已经使用磨制石器会渔网捕鱼会烧制陶器拥有成熟的文字ABCD3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如图),从图中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A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人B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C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D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将下列君主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盘庚周武王启周平王AB
2、CD5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B能印证史记中夏朝的记载C体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未间断D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二手史料6东周以后,原来作为天子特权的主盟权逐渐下移,诸侯和卿大夫开始频繁主持和参加盟誓。据统计,春秋时期仅二百多年就发生盟誓活动196次。这说明春秋时期A王室衰微B变法盛行C战乱频繁D百家争鸣7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
3、主张是A仁者爱人B以德治国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8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都江堰是离震中最近的地区之一,据都江堰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未发现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损的迹象。下列关于都江堰的叙述错误的是A都江堰修筑在岷江流域B内江用于分洪,外江用于灌溉C代表了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D内江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9据耒阳县志记载:耒阳在秦朝属于长沙郡,公元前202年始设耒县。这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10秦末有一老农这样讲述他家的生活情况:“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4、;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上述材料反映出秦末( )滥用民力,徭役沉重 刑法苛严 长年征战,兵役繁重 沉重的赋税ABCD11阅读下表,引起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书写材料发生重大改变的是( )A李斯等制定小篆B西汉麻纸的推广C蔡伦改进造纸术D钟繇创楷书书法12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 )A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C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13创立太平道张角,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有数十万人。184年,经
5、过策划,黄巾起义在多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这说明,黄巾起义( )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B有组织、有准备C反抗情绪强烈D反对封建专制统治14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秦汉时期社会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B社会变革与思想交锋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5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这一局面的形成得益于( )A楚汉之争结束B控制豪强地主势力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彻底废除严刑苛法16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下图是戴老师备课中使用的部分素材。由此推断,戴老师备课的主题
6、是A西域地区发展B西南地区开发C黄河流域发展D江南地区开发17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A唯利是图,生活腐化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C注重门弟,鄙视富贵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18下面两幅地图呈现了我国东汉末期的两场著名战役,关于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图一战役的结束标志着北方地区完全统一 图二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两场战役均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两场战役均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ABCD19历史穿越剧中,主人公穿越回到了502年的北
7、魏的时候,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娘是鲜卑人,新郎是汉族人B在洛阳的街头,鲜卑族穿着汉族的服装C在朝廷上,大臣都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曾经叫独孤x而现在名叫刘x的学生20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书法艺术成熟B北方民族融合C江南经济开发D南北政权对峙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个,分布区域从岭南到溪北尤以黄河流城和长江流城最为密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8、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东汉)班固白虎通材料三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证明材料一中“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的观点。(2)据材料二说明神农“教民农作”的原因。(3)据材料三指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2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制度的问题: 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五帝本纪
9、(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礼记礼运(2)材料二中 “天下为家”的局面开始的标志着是什么?材料三材料A 下图是在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里面的铭文记载说: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材料B 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3)材料A和材料B中提及到的制度是什么?材料A和材料B都是研究西周制度的史料,但史料类型不同,其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_,属于二手史料的是_。材料四:(李斯说)周文、武
10、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4)依据材料四,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影响。(5)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远古、夏商周和秦朝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3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所以并春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设立据点的必要。所以秦灭六国,多以其地设郡。吕思勉讲中国政治材料二 汉式帝时期,封建国家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请候王尚
11、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勞力,仍是一个不稳定的国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在发展;,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践。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宣改姓元氏。请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司马光资治通鉴(1)材料一中秦朝“决计不再行封建”是指不再实行么制度?地方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即位之初,国家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具体措施(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
12、你认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故C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故A错误;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故B错误;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故D错误。综上答案C。2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第
13、一幅图片是在半坡出土的石制纺轮,第二幅图片是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由此可知,该遗址居民是半坡人,他们已经使用磨制石器,会渔网捕鱼,会烧制陶器,符合题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第一幅图片是在半坡出土的石制纺轮,第二幅图片是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由此可知,该遗址居民是半坡人,他们已经使用磨制石器,会渔网捕鱼,会烧制陶器,符合题意,A项正确;因此项拥有成熟的文字不符合“半坡居民”,排除含有的BCD三项。故选A项。3D【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描述的是大禹手拿耒耜,说明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D符合题意;ABC项内容题干图片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4C【详解
14、】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的启创立王位世袭制度,商朝的盘庚迁都殷,周武王建立西周,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正确。故C正确,排除ABD。故选C。5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未间断,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楔形文字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A说法错误;甲骨文不能印证史记中夏朝的记载,B说法错误,甲骨文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一手史料,D说法错误;故选C。6A【详解】依据题干“原来作为天子特权的主盟权逐渐下移,诸侯和卿大夫开始频繁主持和参加盟誓”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之后,周天子式微,王室衰微,各诸侯和卿大夫无视
15、周天子,开始争夺权利,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7C【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的鲁国人,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有教无类”, 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和在民间的发展。C正确;孔子解析:C【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的鲁国人,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有教无类”, 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和在民间的发展。C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思想上提出“仁者爱人”,A排除;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B排除;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想问
16、题,D排除;故选C。8B【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故选项B关于都江堰的叙述错误,故选项B符合题意;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代表了当时水利工程的先
17、进水平,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内江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符合事实,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9C【详解】根据材料“阳在秦朝属于长沙郡,公元前202年始设耒县”及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采取的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阳在秦朝属于长沙郡,公元前202年始设耒县”及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采取的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元朝设立行省制,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依据题意“秦末”,结合课本所学,秦朝末年,统治
18、残暴,滥用民力,兵役繁重。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奴役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解析:B【详解】依据题意“秦末”,结合课本所学,秦朝末年,统治残暴,滥用民力,兵役繁重。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奴役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坏;秦朝的赋税也很沉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交国家;秦朝的刑法残酷,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由以上分析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11C【详解】根据表格内容
1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起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书写材料发生重大改变的是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使得解析:C【详解】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起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书写材料发生重大改变的是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使得造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从而使纸逐渐普遍使用,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C符合题意;李斯等制定小篆统一了文字,A排除;西汉麻纸的推广与“白树皮”等不符,B排除;钟繇创楷书书法属于书法的一种,与书写材料的重大改变不符,
20、D排除。故选择C。12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汉朝时期,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丝绸之路成为了沟通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C正确;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加速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汉朝时期,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丝绸之路成为了沟通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C正确;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AB;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这不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美洲地区的发现是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现的,排除D。故选C。13B【详解】
21、根据材料可知,黄巾起义有创建宗教聚拢民众,筹划多年才实行,可见,这场起义时有组织有准备的,故B符合题意;原始民主色彩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反抗情绪强烈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巾起义有创建宗教聚拢民众,筹划多年才实行,可见,这场起义时有组织有准备的,故B符合题意;原始民主色彩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反抗情绪强烈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4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西汉武
22、帝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故解析: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西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故秦汉时期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D正确;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是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A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社会变革与思想交锋,B排除;明清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排除;故选D。15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指西汉的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盛世。主要得益于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故C符合题意;楚
23、汉之争结束,是西汉建立的原因之一,故A不符合题意;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指西汉的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盛世。主要得益于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故C符合题意;楚汉之争结束,是西汉建立的原因之一,故A不符合题意;控制豪强地主势力和彻底废除严刑苛法与史实不符,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6D【详解】依据图片信息“两晋人口迁徙”、“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晋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朝解析:D【详解】依据图片信息“两晋人口迁徙”、“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经济发展
24、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晋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经济发展的表现”都反映的是江南得到开发。故D符合题意;西域地区发展、西南地区开发、黄河流域发展与题干的“南朝”等信息不符,排除ABC。故选D。17A【详解】根据题干“钱被奉为神物,凡今之人,惟钱而已!”可知,题干反复强调和讽刺的是钱,反映了西进社会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A正确;BCD与题干描述不符,不合题意。故选A。解析:A【详解】根据题干“钱被奉为神物,凡今之人,惟钱而已!”可知,题干反复强调和讽刺的是钱,反映了西进社会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
25、乐之风盛行,A正确;BCD与题干描述不符,不合题意。故选A。18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基础,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为曹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基础,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均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19C【详
26、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说汉语,因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主张鲜卑族和汉族人通婚,A项排除;孝文帝改革主张穿汉服,B项排除;孝文帝改革主张改汉姓,D项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说汉语,因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主张鲜卑族和汉族人通婚,A项排除;孝文帝改革主张穿汉服,B项排除;孝文帝改革主张改汉姓,D项排除。故选C。20B【详解】根据“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
27、解析:B【详解】根据“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书法艺术,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开发和南北政权对峙,故排除CD项。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21(1)距今(2018年)约六、七千年的半坡人已能种植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2)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或:人口多而食物不足)。(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4)解析:(1)距今(2018年)约六、七千年的半坡人已能种植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
28、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2)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或:人口多而食物不足)。(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4)农作物培植;生产工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因地制宜等。 【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已经开始农业生产,他们主要种植粟,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因此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2)根据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可得,神农“教民农作”的原因是“人民众多,禽兽不足”。(3)根据材料三“战国时期的农具”、“战国青铜牛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
29、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4)根据材料一可知,半坡人开始种植粟、河姆渡人可是种植水稻,因此可知农作物培植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根据材料三“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可得,生产工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所以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农作物培植、生产工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因地制宜等。22(1)禅让制(2)夏启继承王位(或禹传子启)(3)分封制;A B (4)避免分封制所带来的诸侯割据郡县制使中央直接控制了全国各地(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5)适应社解析:(1)禅让制(2)夏启继承王位(或禹传子启)(3)分封制
30、;A B (4)避免分封制所带来的诸侯割据郡县制使中央直接控制了全国各地(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5)适应社会发展;巩固统治者的统治;(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反映了尧将自己位置让给了舜,不是给儿子丹朱。结合课本所学,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禹在位时,他的儿子启已有强大的势力。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
31、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3)依据材料三“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图A是在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实物、历史遗迹等属于第一手史料;“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又叫间接史料。”图B史料记载,是后人对史实的记载,属于二手资料。(4)依据材料四“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
32、禁置诸侯不便。”结合课本所学,秦朝统一后,在地方,为避免分封制所带来的诸侯割据,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控制了全国各地,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5)依据课本所学,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实行禅让制更替首领;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疆土;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由此可知,国家制定的变化,适应社会发展;巩固统治者的统治。23(1)分封制;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主要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解决措施:颁布推恩令。主要问题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解决措施:实行刺史制度。(3解析:(1)分封制;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
33、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主要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解决措施:颁布推恩令。主要问题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解决措施:实行刺史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主流和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及民族融合趋势逐渐加强。【详解】(1)依据材料一“所以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 “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可知,秦朝“决计不再行封建”,“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因此“决计不再行封建”是指不再实行分封制。“子弟”不再被分封为诸侯,建立诸侯国。据材料“所以秦灭六国,多以其地设郡”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秦朝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
34、,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依据材料二“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仍是一个不稳定的国素”分析可知,汉武帝即位之初,国家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的权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据材料二“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在发展”可知,国家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方豪强发展起来,大量兼并土地。为此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督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子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3)依据材料三信息“魏主”“拓跋氏改姓元氏”并结合所学可知,“魏主”指北魏孝文帝,所以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该材料反映的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改鲜卑姓为汉姓。经过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秦朝时期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到大一统的汉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经过孝文帝改革,出现了民族大交融。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及民族融合趋势逐渐加强。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